高职院校传承红色基因的路径研究
——以淮安为例

2022-03-18 08:08赵盼盼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7期
关键词:淮安红色思政

■赵盼盼

(江苏电子信息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3)

一、高职院校红色基因传承融入的现状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1]。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创造、积累的,“是彰显党的性质和宗旨,体现人民和时代要求,凝聚各方力量的先进文化”[2]。淮安作为江苏红色文化的基地,在淮安地区形成的红色革命精神、先进事迹、先进人物记录了淮安人民不畏艰难、英勇斗争的革命历程,淮安四区三县,几乎各县区都有红色文化纪念馆和遗址遗迹,其中周恩来纪念馆和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遗址对高职院校传承红色基因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

从表面上看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很完整,但从淮安地方红色文化融入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现实实践来看,缺乏循序渐进的连贯性,具体表现为同样的内容和表述以同样的方式存在于不同阶段的政治课教材中,以至于有些学生觉得难于理解或者觉得重复没有吸引力。本文分别针对淮安几所高职院校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组织学生参观淮安红色文化纪念馆、红色文化遗迹遗址活动”的调查显示,有75%以上的高职院校学生参加过,这从侧面说明了地方红色文化教育在高职院校的教育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收效甚微。当前地方红色文化融入主要是通过部分课程章节的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及校园文化活动开展,通过相关活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不同阶段的学生对地方红色文化的了解,提高对红色文化的认同。

但无论是从作为教育主体的思政教师、教育客体的学生、教育媒介的协调配合来看,还是从高职院校的思政课的学科建设、教材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都距离发挥地方红色文化独特的育人价值的要求有着不小的差距。具体现状可以归纳为两点:第一,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对地方红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把握不准确,教育方式的创新性有待加强。一方面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对淮安地方红色文化内涵及其价值没有进行深入了解,甚至一知半解,不同学段的教师队伍红色文化储备量参差不齐,对红色文化的传承缺乏正确的认同,无法及时因材施教选择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红色文化教育资源,最终导致高职院校的学生对地方红色文化的第一感觉大打折扣,久而久之学生会对地方的红色文化资源无感;另一方面,教学方式的创新性在某种程度上会决定学生对地方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尤其是新媒体时代的微视频、微电影、微课的使用。但是大部分老师在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融入地方红色文化时仅停留在史实和故事的理论讲授,难以激发高职院校学生学党史的兴趣,难以真正触动青少年的灵魂深处,更无从谈主动内化和传承。第二,高职院校缺乏地方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外部保障和顶层设计。部分不同阶段的学校开展地方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育的活动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和突发性,在顶层规划中并没有具体的措施和方案,缺乏地方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育的机制保障,也没有成立专门的红色文化传承联盟,这在某种程度上会导致红色文化教育融入思政课缺乏稳定性,难以达到预期的育人效果。

地方红色文化融入高职院校犹如一场红色接力比赛,如果教师一味地只强调“传”,忽略作为“承”的学生的心理需求与接受能力,以及忽略高职院校大学生身心发展和接受知识的客观规律,就容易脱离学生的思想实际,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然会千篇一律,地方红色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的育人成效也会面临尴尬窘境。

二、把握高职院校红色基因传承融入的价值

地方红色文化融入高职院校就是将淮安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形成的红色精神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教育过程,介入到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价值观养成和提升的全过程之中,使其不断认同当地的红色文化并用实际行动践行。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对地方红色文化的凝练、认同和践行既是一个不断反复构建和论证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修正与践行的过程。因此,在融入地方红色文化的内容方面要合理把握其适用性。总的来说要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根据高职院校不同阶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规划深浅适中的学习内容,如大一阶段融入的地方红色文化内容要使其能够牢记地方红色文化的主要人物和革命事迹,能自觉被红色文化熏陶;大二阶段融入的地方红色文化内容要让学生自觉探讨地方红色文化内容的思想源流、现实意义及自我价值的理解和认识,增强文化的自信。高职院校的青年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徘徊期,思想品德、理想信念塑造的关键时期[4],引导他们学习具有红色基因的四史故事、党情国情,有利于培养他们红色文化意识,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爱国情报国志。具体来说,思政课教师、团委、学工协三向协同合作,通过组织大学生读红色书籍、讲红色故事等多种形式,讲述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讲述身边优秀共产党员的故事,在鲜活故事中感悟党的初心使命,不断增进爱党之情。第一,高职院校的地方红色文化内容的把握要注重考虑到高职院校学生的接收能力和理解能力,可以选择生动易懂、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的地方红色文化的故事性内容,从而使高职院校学生对淮安革命烽火时期有更直观、深刻具体的认识,进而发自内心地敬仰、尊重每一个革命先烈和前辈,让高职院校学生从心中受到地方红色文化的启发。第二,高职院校要注重融入具有淮安特色的地方红色文化内容,如“恩来精神”分享会,可以利用每周的专门课堂,通过听、讲、唱、谈、感“五位一体”的模式,以红色党史串歌,以红色歌曲叙史,娓娓道来周恩来在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的故事,让学生感悟周恩来的人民情怀。通过师生共讲的方式将淮安地方红色文化的内容进行分享,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的提升,使其树立正确价值观、主动肩负起淮安历史重任的责任与担当。第三,大中专阶段的地方红色文化融入要着重考虑对淮安红色文化的尊重和嵌入,必须将凝聚民族性格、标志民族气节的红色文化精粹嵌入其中,为大学生的价值观成长找到根和魂,使其学会用辩证的思维和历史的眼光看待地方红色革命事迹和人物,增强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革命奋斗史的认同感和使命感,使其不负先辈重托,勇做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引导学生在对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追寻中,了解历史和人民为什么能选择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选择社会主义的道路,激励学生学习模范,汲取前行的力量[3]。

三、创新高职院校红色基因传承融入的路径

新时代,我们必须把地方红色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贯穿于大学生生活的各方面之中,并通过地方红色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育管理一体化建设、地方红色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地方红色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研推进一体化等手段不断实现地方红色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系统联通与内在统一。

(一)红色基因传承融入教育管理一体化——“顶层”

统筹推进地方红色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进一步完善一体化制度建设,其实质就是要在高职院校搭建地方红色文化融入的科学合理、有序高效的一体化管理体制机制。具体包括三个层面:第一,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育管理队伍和思政课教师队伍做好红色基因融入的规划与顶层设计,确保红色基因融入的可行性和创新性,加强队伍建设,推动高职院校教师成为红色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与组织保障强而有力;第二,专职和兼职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合作协同,定期进行集体的红色文化学习,提升自身对地方红色文化的认可,为做到实践理论相结合,不断深化淮安红色文化的研究,在高职院校成立了淮安文化研究院,承办淮安红色革命精神研讨会等学术研讨会;第三把红色基因融入学校工作,依托淮安县域丰富的红色资源优势,将红色文化融入办学目标、理念、管理制度中,引领学校各项工作的实施与开展,逐渐形成鲜明的办学风格。如,在学校教学楼悬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光荣革命传统文化资料,对广大教师和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红色教育,促进了学校德育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升,不断完善教育管理体制机制[5]。

(二)红色基因传承融入教研推进一体化——“方式”

教研推进一体化旨在理顺教研关系,形成互动机制。在高职院校传承红色基因应着力完善教学方面出题目,科研方面完善文章,研究成果在课堂中检验,同时专兼职教师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紧紧围绕红色文化传承过程中的教学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特别是大学生在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中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理论和实践研究,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专题,在科学研究和教学实践的相互促进中提升教学科研质量,加速推进教科研一体化进程。如采取自愿开放式的组队方式,充分整合校内红色文化研究方面的科研力量,以专职教师为主,适当吸收宣传人员、辅导员参加,每个教研组的人数保持在4-6人,这样既保证红色文化研究领域的专业性,也让课题研究的视角更为丰富全面。

(三)红色基因传承融入实践教学一体化——“动力”。

实践教学一体化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充分利用淮安的红色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通过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一方面使学生深刻了解、认识国情,加深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可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实践研究的创新能力,自觉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第一,参观新安旅行团历史纪念馆,新安旅行团是诞生在抗日的烽火中,成长在斗争的道路上,前进在党的旗帜下的少年儿童革命团体,他们以“人小志气大,爱国走天下”的壮志,通过旅行全国,广泛宣传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主张,支援前线、支援建设。一身单衣,一双草鞋,一把雨伞……少年们行程五万余里,在全国20个省市留下了闪光的足迹,经历了血与火的锻炼与考验。第二,带领学生前往苏皖边区政府旧址开展党日活动,重温红色历史,缅怀革命前辈,接受党性教育。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纪念馆包括苏皖边区革命史陈列、苏皖边区政府办公原状陈列、李一氓生平陈列、刘瑞龙生平陈列等六个展厅,纪念馆运用文物、图片、艺术场景以及声、光、电等展陈手段,生动再现了苏皖边区波澜壮阔的斗争历程以及苏皖边区政府的丰功伟绩。全体党员学生可以重温革命先辈们为今天的幸福生活而浴血奋斗的历史,共同追忆红色故事,缅怀英雄前辈。在边区政府旧址的宣誓牌前,通过带领引导全体党员面对党旗庄严宣誓,重温入党誓词,继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党性锤炼,砥砺政治品质,践履知行合一。第三,走进张纯如纪念馆,抒发别样的爱国情感。张纯如纪念馆从多个角度展示张纯如刻苦勤奋、绚丽多彩的一生,是淮安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纪念馆庄重典雅,朴素沉静。场馆面积约1000平方米,展陈分为6个板块,分别是“大洋彼岸的父母之邦”“海外赤子的中国情结”“直面《南京大屠杀》真相”“激情燃烧的历史捍卫者”“不能停止的求索之旅”“光照人间的正义天使”。张纯如以出版英文历史著作《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而闻名。这本书对二战中最令人发指的一幕做了果敢地回顾,翻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发行。为了揭露侵华日军的暴行,张纯如到处收集史料、到处演讲,改变了所有英语国家都没有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详细记载的状况,在写作过程中,日本法西斯的血腥暴行,使张纯如陷入极度痛苦之中,摧残着她的精神,最终这位为和平而呐喊奔走的斗士,以自杀结束了36年短暂而光辉的一生。参观张纯如纪念馆,学习张纯如事迹,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能够让同学们更具体地、更全面地了解历史,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在缅怀先烈的过程中,让他们更懂得珍惜今天生活,能努力地去学习,“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立志做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通过革命先烈的典型事迹,让学生感受革命先烈崇高的理想信念、无私的奉献精神。

高职院校红色基因的传承作为新时代思政课教育一体化建设的一条红线,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认同中国革命文化的优良作风、继承革命精神、勇担时代使命、提升文化自信具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高职院校的红色基因传承融入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最终目的,也是高职院校学生自觉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重要保障。

猜你喜欢
淮安红色思政
“天下第一笋”——淮安“天妃宫”蒲菜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红色是什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梨园寻梦淮安缘
凝眸古城淮安
喜看淮安“空中走廊”
红色在哪里?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