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乡村民居改造的民宿设计探析

2022-03-18 08:41莹,陈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民居民宿顾客

洪 莹,陈 茜

(南昌交通学院 1.土木建筑学院;2.设计与艺术学院,江西 南昌 330100)

在旅游业、民宿业持续升温背景下,民宿的市场供给日趋饱和,产品服务大同小异。如何在经济、文化、生态协同发展的基础上,将乡村民居改造设计成别具一格的民宿产品,是民宿行业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基于乡村民居改造的民宿设计优势

(一)资源激活与经济效益相一致

民居改造强调最大限度保留民居建筑的原始结构,这就使得民宿设计的总体成本往往低于建造全新民宿,对于乡民而言无疑简化了设计工序、降低了投资成本。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既要聚焦于改变脏乱差面貌,也要致力于可持续性增收致富。因此,依托乡村民居改造的民宿产品,在房屋翻修、环境改造、卫生整治等基础工作上,应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要求保持高度一致。乡村民宿作为一种住宿产品,本身具有突出的营利性特征,能够为经营者带来直接收益,部分民宿在此基础上,依托当地旅游产业形成稳定的住宿业态,甚至凭借自身特色优势打造独特的旅游品牌,创造出了更具市场竞争力的发展模式,为乡村地区延长产业链条、增加经济收益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成本控制与生态宜居相协调

民宿设计大多是基于民居建筑的低成本改造,选址布局遵从村落自然形态,选材用料讲求贴近自然环境,生态改造融于自然[1]。基于乡村民居改造的民宿设计,建筑主体无需大幅翻修和过度装饰,对建筑材料的需求与消耗数量较低,即使室内外空间需要景观装饰,大多也选择木材、石材等自然材料,也可用土夯、草编等方式代替一般材料,旧民居建筑拆除的材料还可直接用于民宿设计。这种民宿改造方式在资源利用和成本控制方面呈现出显著优势。传统民居讲求敬畏自然、尊重自然,房屋营造顺应地形地势与水文环境,尽量避免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大幅改动,这就使得基于乡村民居改造的民宿同样具有尊重自然规律的典型特征。而且在现代生态理念和消费心理引导下,民宿设计大多注重绿化美化工作,留出大量自然空间,并在植物栽培、水系维护、环境净化等方面投入不少资源,为消费者打造了一个生态宜居的休闲空间。

(三)民宿设计与地域文脉相融合

基于乡村民居改造的民宿具有与地域文脉相融合的天然优势。如坐落于宏村的青梅学社,其民宿改造设计最大限度尊重建筑原型,依徽派园林古宅复建而成,大量保留古徽居建筑特色,一廊一亭、一檐一角都散发着徽派元素的气息与光芒。青梅学社与地域文脉的融合不仅体现在对徽派建筑及“徽州三雕”的保留与应用方面,还体现在民宿的命名中。“青梅”蕴含着美好与青涩,“学社”沿袭着徽州学士之风,“青梅学社”的命名是审美情趣与徽州文化的有机融合[2]。又如,云夕戴家山民宿的改造设计充分遵循就地取材,物尽其用。柴火外墙、扫帚墙、竹篱笆、栏杆把手等要素均取自当地住户。桌椅、农具、建筑石材同样来自当地,客房卫生间所采用的马赛克饰面图案,看似充满现代气息,实际源于畲族彩带的符号纹样[3]。云夕戴家山民宿既有源自当地的物质载体,又有经过改造的文化符号,真正实现了当地文化形与神的同步表达和深度融合。

二、基于乡村民居改造的民宿设计要点

(一)保证民宿基本功能

从对客空间来讲,民宿设计应包括大厅、客房、餐厅、茶室或咖啡室、书吧等基本功能区。其中,客房要设置单人标间、双人标间、套房等不同房型,房间内应当设有干湿分离卫生间和衣帽间,并配备电视、沙发、吹风机、一次性洗漱用品等,以满足房客的不同住宿需求和基本卫生要求。从管理空间来讲,民宿应当设立专门的办公室、员工宿舍、储藏室、布草间、仓库等功能空间,使民宿的各项对客服务和管理工作得以在严谨的空间功能划分下有序展开。对客空间与管理空间的功能区划,应充分考虑顾客消费需求和居住习惯,既要合理分配各个功能区的位置与面积,又要注意避免对客空间与管理空间的交叉冲突,保证顾客居住及活动空间的独立性与私密性。从动线设计角度来讲,顾客活动的主要动线和工作人员行走的次要动线要做好全面规划,充分考虑顾客的入住程序与活动偏好,避免工作人员与顾客出现路线冲突情况[4]。

(二)突出民宿空间环境

乡村民居改造的民宿应避免对建筑结构的大幅改变。中国传统村落民居对建造选址的要求较高,注重因势利导、尊重自然,强调通过地形地势、自然规律提高建筑能效和居住体验。民宿改造应尽量保持原民居建筑的形态与结构,为顾客回归自然的审美追求提供有效载体。另外,乡村民居改造的民宿应注重与周围空间环境协调一致。民宿改造设计不可盲目追求民宿的规模与气势,应尊重村落布局带来的层次感与流动感,以免造成民宿与周围环境、空间的过度剥离。例如,位于山东半岛的荣成海草房民宿大多建于坡地之上,夏季利于排水,防止西晒,冬季抵御寒风,保温良好,具有冬暖夏凉的居住优势。受到建造用地紧张的影响,海草房间隔较小、室内布局紧凑、房间数量多,能满足多人独立居住空间要求[5]。海草房民宿改造设计对建筑形态、空间环境的保留较为完整,对凸显地域文化和村落特点具有积极意义。

(三)保留民宿文化基因

在民宿改造设计过程中,应针对其所在地刻画出地域文化主脉络,在此基础上对地域文化进行概念化处理,整合、归纳易被理解的文化符号,将这些文化符号嵌入民宿设计中,使地域文化载体化和生动化。载体化要求民宿改造设计要通过建筑、景观等具体事物展现地域文化,即从视觉层面直接唤醒顾客的文化感知。例如,民居改造过程中使用的当地材料、房屋设计所用的老旧构件、民宿装饰所用的传统手工艺品,都能直观地向顾客传递地域特色和文化信号。生动化要求民宿改造设计要改变地域文化的静态呈现状态,使地域文化能在动态展示过程中更加立体、丰富、形象,为特定文化活动赋予交互特征,使游客在文化互动中加深对当地文化的印象与体验。如常德石板滩民宿将擂茶这一当地饮食习俗引入民宿,在丰富顾客休闲活动的同时,为顾客提供参与当地文化活动的机会与空间。

三、基于乡村民居改造的民宿设计探索

基于乡村民居改造的民宿,应在深刻把握设计要点的基础上,明确民宿的目标与定位,切实做好主题设计优化工作。按照由外至内、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推进空间布局设计、庭院景观设计和室内风格设计,每一设计环节以预定主题为参照,以设计要点为遵循,通过连贯一致的设计工作保证民宿风格的完整与统一。

(一)民宿主题设计

民宿之所以能使游客感受休闲生活,给人以精神享受,关键在于民宿空间具有清晰的主题定位。如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杭州径山“云来集”,开展茶会、茶旅等活动,为顾客带来了不同寻常的茶文化体验。民宿主题的确立既来源于设计者的灵感与体悟,也来源于旧民居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特色,是一种整体性的文化创意。在此基础上,民宿的文化内涵表达与要素表达需服从和服务于民宿主题。这就要求民宿设计需围绕特定主题做好文化挖掘工作,丰富文化表达的形式与手段。比如空间形态代表的哲理思想、文化典故暗含的价值意蕴、古典设计体现的象征意义,都应当成为民宿主题表达范式,使民宿主题的文化内涵更具多样性和层次性[6]。要素表达则根据民宿主题,在材质肌理、灯光色彩、空间营造、景观布置等方面,追求对民宿主题特色的集中和强化,应慎重使用通过视觉反差吸引顾客注意的设计方法,避免造成民宿主题的割裂与断层。

(二)空间布局设计

基于乡村民居改造的民宿设计,其空间布局设计要以整个村落为考量,通过对村落空间布局的规划与改造,达到民宿设计的整体优化目标。在民宿空间布局层面,政府部门既要引导靠近旅游地附近的乡民积极利用闲置资源开办民宿,又要注意民宿服务的分散规划与均衡发展,避免民宿产品过度集中带来的同质化竞争和村落经济非平衡发展。在交通改造方面,村落规划设计需保证民宿的可达性,应全面做好路面硬化和路旁绿化工作,以减少交通车辆带来的噪声、尾气、粉尘污染。同时要尽可能避免大流量交通道路穿越村庄,以保持乡村民宿的静谧与闲适,降低交通运输对乡村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7]。同时还要重视民宿建筑的排水功能,建立统一排放、集中处理的生活排水系统。

(三)庭院景观设计

入口空间是划分民宿内外边界的重要标识,入口大门必须具有较高的辨识性和观赏性。大门形式和门口铺装需为形成良好视觉界面服务,可辅以石材、木材等自然材质,以丰富入口设计的生态元素。同时可通过雕塑小品、植物景观、灯光装饰等元素增强入口空间的观赏性。民宿庭院空间设计要注重功能性与体验性的兼顾和协调,功能性不仅要求对庭院空间予以合理划分,而且要强调对休闲娱乐需求的全面承载。空间划分主要是将院落划分成公共性、半公共性以及私密性等不同板块,以适应顾客心理层面的空间过渡需求,划分载体尽量选择灌木、花草、围栏等材质,以保证空间划分的自然流畅。体验性可通过在庭院内设置休闲吧台、桌椅茶几、水体景观等方式实现,但具体元素的选择须与庭院的大小、风格相适宜。若庭院空间过小,则只保留基本休闲功能,以保持院落空间的简洁雅致[8]。

总而言之,以乡村民居为依托的民宿改造与设计,应尽量满足顾客的使用性和体验性需求。要保留原建筑的风貌特征和文化基因,进而通过主题确立、空间布局、庭院规划等工作,构造民宿改造的基本框架,填充民宿设计的各类要素,使改造设计目标区别于一般住宿产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民宿市场成为特色标杆。

猜你喜欢
民居民宿顾客
孪生院子民宿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选择民宿出行的你,真的了解“它”吗?
你是民宿达人吗
让顾客自己做菜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顾客是我们的上帝品质是顾客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