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语融合的高校人才培养国际化创新实践研究

2022-03-18 08:08徐社教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7期
关键词:外语国际化理念

■ 张 进 ,徐社教

(1.西安外事学院,陕西 西安 710077;2.沙巴大学,马来西亚 沙巴州亚庇 88400)

高校外语教育正在转向课语融合,或知识内容与语言能力融合发展的发展阶段。2018年,教育部提出要求高校培养“专业+外语”的国际复合型人才。2019年,教育部吴岩司长指出,高等外语教育关系到中国同世界各国的交流互鉴,更关系到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建设[1]。研究者开始探讨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要求,文秋芳提出了加速我国应用语言学国际化进程的思考与建议[2]。戴炜栋等强调培养具有“专业+外语”双重能力的国际化人才的重要性[3]。由于兼顾语言与内容的优势,课语融合策略获得研究者的关注。目前对课语融合的研究多见于对大学英语学习者的研究,或是课语融合对外语学习行为、心理或能力的影响等领域,鲜有将课语融合策略与人才培养国际化创新实践相结合的研究。因此,本研究选取一所国内本科院校为个案,从教学理念转变、育人模式创新等方面分析研究课语融合策略及人才培养国际化创新实践,为指导外语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借鉴,为人才培养国际化提供新的思路。

一、研究现状

(一)课语融合研究现状

课语融合,或内容与语言融合学习的提出源于1950年以来全球化和国际贸易所带来的双语甚至三语学习的需求。它是关于如何有效学习外语和学科知识的哲学,是教学设计和人才培养理念。

1.关于课语融合的概念界定。不同学者给出的定义各有侧重。David Marsh提出内容语言融合学习(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以下简称 CLIL),将其定义为“一种使用外语作为媒介进行内容学习的教育模式”。Coyle指出CLIL是用外语讲授非语言课程的聚焦知识内容和语言能力的教育路径。4C架构(4Cs framework)的提出,将学科知识、语言学习、交际能力、认知能力以及全球文化意识融为一体,更加适应当时与现在人才培养国际化教育的需求,系统化的人才培养国际化模式成为研究的热点。

2.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社会文化理论[4]认为语言学习与社会认知语境紧密相连,学习活动本身就是语境,语境中的交流互动就是语言学习的过程,因此语境对语言学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CLIL课堂正是通过学科内容和语言学习的整合性活动为语言学习创造了语境。张莲等[5]以社会文化理论为理论基础分析了CLIL模式兴起的动因以及学习机制,认为外语教学“怎么教/学,教/学什么”的重要抉择决定学习活动能否促成语言学习与高阶思维能力的协调发展,认为语言选择与调节应用于实际生活,解决实际问题应是语言学习的正确方式。除理论研究外,人才培养国际化相关的实证研究也卓有成效。王志强等[6]研究了人才培养国际化转型方式,认为人才培养国际性转型为培养优秀外语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

课语融合应用于教学的研究证实:CLIL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对学生的语言能力产生了积极影响。常俊跃等[7]将CLIL应用于英语课程设置,实行内容与语言相融合的教与学。袁平华[8]研究了实验组CLIL课程的教学过程,发现实验组学习动机水平高于控制组学习动机水平的原因在于课程内容满足了学生的个人需求,语言材料真实,学习经历更有意义。而且学生的整体语言能力、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都高于对照。米保富[9]研究显示,CLIL的认知加工过程使学生语言应用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高阶思维能力得以发展;CLIL模式可显著提高商务英语本科生双语水平,促进其思维能力发展。

综上,教师和研究者不断通过实践验证CLIL策略的效果和作用,同时CILI教学和学习理念的研究范围也不断拓展。

(二)人才培养国际化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国际化是把国际的、跨文化的、全球的维度整合进高等教育的目的、功能或传递的过程[10]。人才培养国际化是高等教育体系变革的实践探索,强调把国际性和跨文化维度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提升人才培养的竞争力。

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使高等教育国际化变革加剧,格局重构,流动模式与流动主体发生改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国际化逐渐呈现出由经济驱动转向文化理解,由单一形式转向多元探索,由惠及少数转向覆盖多数[11]。传统的国际化模式惠及面小,制约因素多,成本高昂,加之疫情阻断等因素综合作用催生模式机制创新,在地国际化作用逐渐凸显。

1.在地国际化概念的提出。作为出国学习或留学的替代选择,在地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 at home),另译为本土国际化,发端于欧洲,由瑞典马尔默大学副校长Bengt Nilsson于1998年提出,此类教育实践在世界各国教育界进行了探索和尝试,新的内涵不断产生。最初在地国际化是指“任何国际相关的,意图实现教师与学生跨国界流动的教育活动”。2015年经过修改后的定义为“任何有目的的,一国内部学习环境中的跨国跨文化元素与正式非正式课程的整合体”。目前在地国际化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以国际普遍接受的方式培养国际学生;二是以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培养本国学生。

在地国际化内涵丰富,国际化课堂、在线国际课程、网络合作学习、基于数字媒体的虚拟交际学习,都被归入在地国际化的范畴。在地国际化的特点在于它是利用现有的教师和教学方法,建立国际化的体验和做法,如跨国网络合作学习、课程、案例、视角、教学法、测评方式的国际化等,将国际化元素融入日常学习体验。在地国际化提供具有学科环境特征的跨文化学习体验,不需要跨国流动即可实现。

2.在地国际化的优势与弊端。在地国际化的支持者认为在地国际化为所有学生尤其是没有机会出国读书的学生提供了跨国跨文化的学习体验和学习内容;本土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使非流动的多数学生也能获得国际化技能[12]。

在地国际化的批评者认为在地国际化强调“手段”或“工具”,而非达到国际化的目标;强调国际化活动本身而非显示国际化成效的结果;在地国际化的做法往往是设立宏伟的目标而非积极地去落实和达成。此外,有研究者指出,以在线课程为主要形式的在地国际化受制于不同国家地区的数字技术水平、教师经验、设备更新等因素,质量参差不齐,并指出在地国际化在促进不同文化间包容和理解等方面的作为并不突出。

随着全球大环境的变化,后疫情时代的教育流动模式可能发生重组。首选留学目的国、中国学生流出趋势、人才培养国际化的内涵模式等都有可能发生变化。发挥在地国际化的优势,探索不离境接受跨文化体验和国际化教育的高校人才培养国际化实践路径,有预见性地进行在地国际化创新探索将会为人才培养国际化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三)研究问题

本研究以W高校构建课语融合理念下的人才培养国际化为研究对象,首先明确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该校人才培养国际化的目标是融合传统国际化和在地国际化的优势,培养具有专业+外语知识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和开放包容的思维能力,具有学习力、行动力和协作精神的国际化人才。本研究回答两个研究问题:一是基于课语融合学习理念的人才培养国际化的创新模式有何特点?二是如何实现基于课语融合学习理念的人才培养国际化的创新实践?

二、基于课语融合的人才培养国际化模式构建

在分析人才培养国际化模式创新过程中,首先是分析课语融合教学理念带来的教学模式创新,其次是需要着力解决创新实践面临的主要矛盾,如学生专业发展与外语水平提升的平衡、学生选拔与退出机制的制定与实施,以及变化的国际环境对实施过程的影响和冲击等。解决矛盾的过程也是人才培养国际化创新的探索过程,以方案修偏应对未知的国际环境的变化;消除方案实施过程中学生及家长产生的误解或质疑;满足学生对于出国学习或体验的多样化需求是人才培养国际化创新实践的主要挑战。分析表明,W高校基于课语融合的人才培养国际化模式具有探索型、引导型、服务型的特征。

(一)探索传统国际化与在地国际化的融合发展

中外联合培养的实践仍在摸索尝试阶段,并没有一致的、现成的、成功的模型作为参照。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势必带来新的问题,将传统的国际合作人才培养或人才培养国际化理念与新兴在地国际化理念和做法融合发展,深耕特色外语教育,这是一个探索实验的过程。国际形势变化加剧了这种试错过程的必然性,只有在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中不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积累经验,才能梳理总结出更加适用、更具科学性的实施模型和操作方案。

(二)在人才培养国际化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展

出国留学已不陌生,但具体细节、专业课程、项目流程、在地国际化的实施与意义等仍是新鲜的领域,进行引导、解释及说明,获取理解与信任,避免由此产生的矛盾或误解非常必要。构建人才培养国际化创新模式应本着引导性原则,教育学生遵守制度规范,按照项目约定规程完成学习任务,遵循规范、顺畅、高效的培养模式,将课程知识学习和语言水平提高融入人才培养国际化全过程,积极配合传统国际化和在地国际化的各项举措,顺利完成项目学习,这是项目成功和学生学业成功发展的重要保障。

(三)服务于个性化需求实现人才培养国际化模式创新

体验并接受国际高质量教育服务是高校学生的重要需求。由于中外教育体制的复杂差别,学生的需求期望各不相同,常常需要指导个性化学业规划。对此,提供出国留学及中外联合培养教育服务的专门机构有责任帮助这些学生,为这些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这是学校实现国际化特色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课语融合理念和在地国际化的重要内容。

实际情况中,国内大学在地国际化学习经历与国外大学的教育体验对于追求国际化发展的学生同等重要。因此,设计课语融合学习为基础的在地国际化模式,或是传统国际化接续出国留学的人才培养国际化创新实践模式都非常必要。在调研、设计、评估中,了解学生对国际化发展的看法和期望,做好引导和服务,既可以达到学生国际化发展的目标,也可以达成学校人才培养国际化特色发展的目标。

三、人才培养国际化创新实践具体措施

本文选取的W高校构建人才培养国际化创新模式专注于纵深发展,结合需求与条件,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推进。

(一)专业与项目平衡发展

中外联合培养国际项目是人才培养国际化创新的实体依托,以满足学生出国留学的要求为宗旨,通过教学改革运用课语融合教学理念组织在地国际化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外语(主要是英语)语言能力、专业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学生顺利完成国内学业,前往联合培养院校继续学习为主要形式。

不同的项目类型在实施过程中培养目标的侧重各不相同,但所有项目中,专业与项目的平衡发展同等重要。例如:中外联合培养项目依托本科或高职专业培养具有“专业+外语”能力的外向型国际人才;双语拔尖项目培养具有“非通用语+英语”能力的双语人才;出国语言项目培养具有“专业+英语”能力,且能达到合作院校语言要求的出国后备人才;交换生项目为学生提供短期学习实践和拓展发展道路的机会。

(二)课程教学设计理念转向

依据人才培养国际化发展目标制定中外联合培养国际人才培养方案,以需求为导向,以学生现状分析、利益相关方调研与需求反馈数据为参考依据,在原方案基础上设计并优化方案。征询专家意见,产生理论模型框架指导下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举措。

教学改革遵循课语融合理念:实现由“英语作为外语的教学”转向“英语作为世界语的教学”,由“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由“语言为基础的教学”转向“课语融合教学”。引导学生由“英美语言文化学习”转向“英语世界语语言文化学习”,由依赖老师传授知识转向自主建构知识经验,由应试导向的外语学习转向语言内容兼修的课语融合的应用式学习模式。

转变教育理念和实践的过程中,通过在地国际化的举措培养学生适应国外学术生活的能力。引导学生发展学术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使得学生掌握出国学习必备技能,体验在地国际化学习并从中受益,为适应国际学习环境做好准备。

(三)国际化师资团队建设

建设一支由海归专业教师、外籍语言教师和外籍专业教师构成的师资队伍,确保团队教师掌握国际教育学术界公认的教育理论与学习理论,熟悉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国际化环节与程序,熟练掌握外语教学法并能正确实践。在达成人才培养国际化创新团队教学育人理念一致的前提下,做到行动统一,以课语融合的应用型教学理念创新人才培养国际化的实践。

(四)培根铸魂立德树人

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国际化的创新实践体现在教育理念、运营管理体制机制、学术环境等各个育人环节。以陕西省W高校为例,立德树人、育人为先的理念已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传统文化意识与价值观的引领、课程思政的融入、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活动的有机互补、学生角色与社会角色的转换体验等此类体现地域特色和校园文化特色的隐性与显性教育模式共同构成W高校人才培养国际化创新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才培养国际化创新实践以需求为导向,将基于专业设置的培养模式转变为专业依托的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教育教学理念,由重知识本体传授转变为重语言内容融合实现社会互动的实用性理念;突出英语的工具性和应用性功能,淡化其人文性功能。本文W高校人才培养国际化创新实践的模式构建与实践为探索课语融合的应用型外语教育和在地国际化提供了有益借鉴。鉴于项目影响因素庞杂,为丰富人才培养国际化的实践探索,今后可继续加强关于外语教学模式转型与人才培养国际化模式机制创新的研究。

猜你喜欢
外语国际化理念
聚焦港口国际化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人民币国际化回顾与新常态初期展望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