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创造教育提升当代大学生核心素养研究

2022-03-18 07:42:55徐泉辉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大学生

徐泉辉

现阶段,高校所开设的创新创业创造教育相关的课程,虽然体系正逐步趋于完善与规范,但是仍旧存在诸多局限,在提升大学生核心素养以及创业思维的培养效果方面还有待优化。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素质、能力的协调发展,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素质过硬、技能过硬的专门人才,并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创新创业创造与就业指导,促使其实现高质量的就业。伴随经济的高速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我国需要更多的创新型人才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助力,因此高校要顺应时代,将创新创业创造教育落实到位,着力提升当代大学生核心素养。

一、创新创业创造教育与核心素养的内涵、关系分析

(一)创新创业创造教育的内涵

创新创业创造教育是一项融合创新精神教育、创业实践教育、创造价值教育的综合教育活动。何为创新教育?“创新教育也就是根据创新原理,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新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理论和方法,重在学生牢固、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1]。从中可以看出,创新教育的目标在于对创新意识的科学精准培养,也就是将推崇追求创新、勇于善于创新作为创新教育的落脚点和着力点。何为创业教育?从宽泛意义来说,创业教育是一种“始业教育”,它不仅是指向创业本身的教育,更是指向人生事业、崇高职业、价值伟业的教育。创业教育不是单向的创新者创业的教育,而是实践的创业者创新的教育。何为创造教育?创造是基于创新思维、创新理论、创新实践的创造性活动。创造的动力源是创新,创造的结果也间接指向创业。因此,从“双创”(创新、创业)教育到“三创”(创新、创业、创造)教育,甚至是“四创”(创意、创新、创业、创造)教育都是一种“广谱式”的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方式、实践的教育形态变革。从教育学视角来说,创新创业创造教育是“一体三面”的教育融合体系,它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创造价值的“行动者教育”。它是素质教育理念应用于创新创业创造活动的“新素质教育”。它唯一关注的重点是如何让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契合、相适应、相连接。最终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持续进步。

(二)核心素养的内涵

大学生核心素养是一个界域宽泛、边界模糊的概念。任何意识能力、思维方式、行动准则都可被归入核心素养的范畴。“‘素养’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ompetere,其最初的含义是为适应某个环境而共同努力,现代意义上的‘素养’指一个人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和态度的协同和综合。‘核心素养’(Key Competence)也称作21世纪素养或21世纪技能。”[2]但如果从创新创业创造教育反观大学生核心素养教育和培育,其限定的素养领域就从“泛化素养论”过渡到“创新素养论”的层面。丰富的知识系统、创新性的思维意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提升核心素养的基础和关键要素。就创新创业创造教育而言,大学生核心素养即是创新思维素养、创业行动素养、创造价值素养的集合。有学者认为核心素养是知识、能力、态度的综合表现,大学生核心素养需要在创新创业创造教育的生态空间内获得具体落实。这是大学生核心素养教育开放性、多样性特质与创新创业创造教育立体化、综合化特质结合的必然选择。简而言之,创新创业创造教育与大学生核心素养教育都需要关注个人在当前与未来需要具备的知识结构、情感认知、实践能力。大学生核心素养教育的本质是思维创新融合、实践创造融合、关键要素融合的教育,其中涵盖了能力、态度、情感、认知、思维,面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创造教育中,核心素养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也是支撑学生发展、促进成长成才的关键。

(三)两者内在关系

创新创业创造教育是提升当代大学生群体核心素养的必要手段,让学生具备核心素养则是实施创新创业创造教育的最终目标。两者是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共生、共促、共赢关系。众所周知,对于大学生核心素养的概念界定不会一成不变。从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趋势来看,“大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因素是:批判性思维是基础,学习能力是关键,知识迁移和建构能力是重点,全球胜任力是价值观体现”[3]。在此基础上,以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为重点的教育理念,需要从对知识确定性接收过渡到对知识创新性转化的理念,需要从单一的“能力增强论”过渡到多元的“能力迁移论”,需要从“碎片化”知识和阶段性学习论过渡到“集成性”创新和“终身学习论”。因此,第一,创新创业创造教育理念让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有了时代化的新定位。通过创新观念培育可以提升核心素养中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有利于创新性知识接收与转化的路径扩展;通过创业观念塑造可以让核心素养中的实践创造力获得激发,有利于实现创新思维与创业实践的融合发展;通过创造观念培育可以巩固胜任力与价值观的科学定型,有利于培育葆有家国情怀和共同价值认同观念的新价值观体系。第二,创新创业创造教育各类实践活动是核心素养培育的有效着力点。泛泛而谈核心素养定会陷入“泛素养论”观念漩涡,只有通过创新创业创造教育中“专创融合”,利用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创业孵化平台等多种手段和方式,才能实现核心素养的习惯养成与实践发挥。同样,从核心素养与综合素质塑造来说,核心素养教育需要与“广谱式”的创新创业创造教育既有体系进行有机融合和有力互动。这种理念可以让核心素养教育在通识性、专业性、价值性、共创性的创新创业创造教育中提炼更加具体、更加明确、更加鲜活的素养因子。第三,创新创业创造教育与核心素养教育是同一教育生态空间中的不同教育哲学,但共同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素养能力是二者相互融合、协同互动的根本特征。核心素养无疑必然涵盖创新素养、创业创造价值,创新创业创造无疑也是当今时代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欧盟委员会于2016年将创业核心素养作为一项可迁移的横向技能进行了具体细化,出台了涵盖3大素养领域、15种具体能力、8个能力进阶模型、442个学习结果在内的《创新创业素养框架》……将‘首创性和创业’正式改为‘创新创业素养’,并将其再次作为欧洲公民终身学习的八大核心素养之一”[4]。由此可见,核心素养与创新创业创造之间的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创造教育的现状

(一)主体内生动力不足,创新创业创造教育效果不佳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经济社会改革重要战略举措,是国家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为培养全社会创新精神、创业热情提供了不竭动力。在高校推动“双创”教育是进一步推进高等学校教育综合性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就业创业的有力举措。目前,我国高校均已将创新创业课程纳入到各类教学体系之中,形成了教育课程丰富、教学形式多样、教学实践多元的良好创新创业创造教育局面。如大力开展以“互联网+”“创青春”等赛事为主体的创新创业教育竞赛活动、“专创融合”以及创新创业第二课堂社团活动、“企业家进校园”专家主题讲座,通过建设校企、校地、校校融合创业实践基地、创新创业创造交流会等,创新创业氛围不断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素养也不断提高。但同时也应看到,教育的目标在于激发意识与潜能。创新创业更是一种内生动力为主的实践活动,鉴于各类就业难、“慢就业”困境,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外在教育形式和教育理念,必须紧紧依靠和激发学生主体自身的创新创业热情,主动开发创造活力,才能发挥最佳效果。此外,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相对滞后,与专业教育结合程度不紧,与实践脱节。不少教师对于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欠缺,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单一,教育手段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亟待健全。

(二)资源整合力度不足,创新创业创造教育支撑力缺乏

创新创业创造教育不仅是简单的学校教育,它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人才需求结构紧密相连,创新创业创造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化、生态化、多维度的教育实践,需要国家政策支撑、企业实践支撑、学科体系支撑、孵化基地支撑。“推动中国创新创业教育,要以政府为主导,打造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圈;以高校为核心,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组织结构;从实践项目出发,树立‘创业基于创新’的理念;坚持经济系统思维,突破内部封闭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模式,突破高等教育发展机制,突破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突破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内涵。”[5]在创新创业创造教育中,学校教育自然是其中的关键角色,但是学校工作需要主导推进校校、校企、校地、校所以及国际合作,主动对接行业发展、产业需求、事业需要,加强政府相关部门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创造教育在政策扶持、平台辅助、资金孵育上的支持力度。要利用大数据进行人才需求分析和课程设置分析,精准实施从需求到培养的一体化创新创业创造教育。以硅谷为例,“硅谷的成功,一方面源于斯坦福大学孕育了硅谷的地区优势;另一方面也源于硅谷的地区优势激活了斯坦福大学的创新与创业精神。……硅谷作为‘创新和创业精神栖息地’的成功启示我们,创新创业需要一个生态系统。”[6]。可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整合各方资源、紧密合作,推动共同培养、共通教育、共生体系建设。否则,单独依赖高校自身开展创新创业创造教育容易缺乏有效支撑,难以产生切实效果。

(三)实践教育环节不完善,创新创业创造教育实操性缺位

实施创新创业创造教育的关键,需要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创业创造实践操作相结合方可落地,理论知识是知识系统、创新基础,实践操作是创业锻炼、创造根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由内源性资源要素、基础性资源要素和发展性资源要素构成的有机统一、开放互联、内生成长的生态系统。”[7]高校只有充分发挥既有专业课程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创业实验室和训练中心等教学平台的功能价值,促进各类教学平台共享和实践基地立体融入创新创业创造教育各环节,才能让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操作的过程不断检验自身理论学习存在的问题,找到自己的短板,针对性做出补充,让自身的专业知识创新、高质量创业就业获得检验。所以创新创业创造教育中,理论与实践均不能出现任何偏差。但实际情况是,部分学校将教育关键点全部聚集在课程内容、方法创新、师资力量配备方面。这些固然重要也十分必要,但缺少从理论创新、知识创新向创业创造转化的实践环节和相应平台支撑。很多学生对创新创业创造的认识深度不足,在实际创业阶段欠缺综合分析与项目风险评估能力[8]。虽然部分高校通过大学科技园、创业园、创业孵化园和小微企业创业基地等平台,建设了一批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创业示范基地、科技创业实习基地等,但在用好和发挥好国家、地方、高校三级创新创业实训教学体系方面的制度优势、合作优势、保障优势未能完全发挥。因受到资金不足、管理不科学、缺少专业指导等方面的影响,各类实践基地效能发挥不显著。这也直接导致创新创业创造教育的实操性缺位。人们所期待的校园创新创业热闹氛围并未实现。

创新创业创造教育存在的问题还有很多,诸如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融合与完善问题、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改革问题、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问题、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问题、创新创业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体系问题等等。所有这些问题的化解,都需在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通过健全教育体制机制、细化教育实施方案、加强宣传引导、强化督导落实等方式方法予以解决。

三、在创新创业创造教育中提升当代大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策略

(一)做好“四个方面”顶层设计,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第一,课程体系体现分层与分类。首先要做到分层设计课程目标,第一层围绕创新精神与创新创业创造思维,设置该分层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建立自己的价值观体系;第二层以创业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为中心进行拓展,培养学术驱动型人才与职业驱动型人才,力求学生在步入岗位工作后也能发挥自身的创新创业创造能力;第三层目标主要面向具备一定创新创业创造专长,或者对创新创业创造感兴趣的学生,根据市场发展与社会发展要求,致力于培养兼具创新思维与能力的社会型创新创业创造者,促使其应用自身的创新创业创造能力进一步推动社会发展。在课程分类方面,学校要做的是积极开发多元化教育课程。以创新创业创造教育为中心,开发通识类课程、融合类课程、跨学科交叉课程、特定方向的强化类课程等。同时适当增加实践类课程、活动课程。总而言之就是要做到课程类型的多元化,一方面是为有效激活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创造教育的积极性,同时也是为尽快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促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显著提升[10]。

第二,课程内容体现融合与综合。首先,教师要有意识地在全部课程内容中融入创新创业创造理念与知识点,将课程内容与相关素养进行一一对应,确保核心素养能够贯穿于创新创业创造课程体系[11]。其次,对学校的课程资源重新整合,增设跨学科课程。要想达到提升核心素养的目标,仅依靠单一学科课程是无法实现的,所以要将心理学科、风险教育等综合类课程纳入到创新创业创造教育体系中,打造特色化的人才培养平台。

第三,教学方式突出情境与体验。在课程教学环节,教师要积极组织体验式与实践式教学活动,以便于深度了解学生的优势与兴趣爱好,并且通过此类课程让学生逐渐形成独有的情感态度、思维模式、价值观念、行为习惯,让学生未来步入岗位或者是在生活中,都能具备快速适应新情境的能力[12]。教师应立足于创新创业,模拟出相关的现实环境,带领学生走进教学情境,客观感受创新创业创造活动中存在的内外部影响因素,了解创新创业创造的具体过程,促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显著提高。其次是将真实的创新创业创造项目引入到课堂中,引导学生从实验室走入市场,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创造出全新产品或者提供创新服务,从0到1开始,了解产品实现商业化的每个环节。

第四,搭建竞赛平台。学校应积极为学生搭建创新创业创造竞赛活动平台,或者带领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创造项目中,重新利用好学校与社会方面现有的创新创业创造资源,引导学生根据市场变化与行业要求不断调整创新创业创造方案,加快创新创业创造思路向创新创业创造成果的转化。竞赛活动的方式让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的联系更加紧密。

(二)建设“四方合力”完整体系,打造创新创业创造环境

当前我国的创新创业创造教育暂处于起始阶段,很多教育措施都是在尝试与调整中进行的,所以要想提高教学实效,需要学校、社会、国家等各方面发挥合力,协同提供相关支持与帮助。

学校方面。学校可以设置专业的创新创业创造组织机构,由该机构发挥领导作用,为学生的创新创业创造全方位提供外部支持[13]。鉴于创新创业创造初期学生会需要资金来维持项目运作,学校可增设专门的创新创业创造基金,或者通过小额无息贷款的方式为学生提供资金支持。通过定期组织的创新创业创造竞赛活动,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创造实验的机会,同时也可筛选出优质的、有前景的创新创业创造方案。针对方案由学校牵头帮助学生在社会中寻找合作企业,双方协同将方案转化为成果,共同推向市场。

企业方面。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之一,也应密切关注学生的创新成果转化情况。从企业的角度出发,投资必然要求回报。因此企业应针对有前景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创造项目,尤其是涉及到高新技术的项目,适当放宽投资门槛,适当投入风险基金,以扶植创新创业创造成果成型。

政府方面。政府要做的是提供政策支持,比如相关部门开设创新创业创造通道,为学生提供最新的创新创业创造信息、市场信息、行业信息等,或者发布创新创业创造优惠政策,通过税收优惠、简化审批流程、贷款担保等方式,积极鼓励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创造。同样在相关政策的加持下,也能进一步规范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创造行为,促使其尽快将创新创业创造思想转化为实际行动,实现高质量就业。

家庭方面。每一位学生的择业之路都会或多或少受到家庭因素的影响,家长在子女创新创业创造过程中,应给予理解、支持、引导,在创新创业创造初期关注子女的精神状况,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提供一定的资金帮助。这样就可以缩减学校到社会的过渡时间,让子女自身的自主能力与生存能力得到充分锻炼。

(三)明确独特角色定位,提供个性化创新创业创造教育服务

学校是推动创新创业创造教育的重要力量,同时在教育过程中也是服务者的角色。学校应树立服务理念,从大学生的需求出发,搭建能够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的创新创业创造服务平台,如此才能取得理想化的教学效果,显著提高大学生的核心素养。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搭建个性化创新创业创造服务体系。比如通过收集技术信息、行业信息等搭建对应的信息资源库,增设线上模式的图书查阅系统,为学生提供各个领域的信息,做好信息服务工作。开发研发资源,吸引社会中的企业与学校建立合作关系,双方合作共赢,为学生提供更多创新研发的机会,同时也能为创新创业创造教育提供完备的技术支持。为学生提供法律咨询、财务代理、注册登记等中介服务,逐步形成集教育培训、项目推荐、融入服务、转化支持、运行指导、运行评估等为一体的特色服务平台。

(四)稳定课程师资队伍建设,组建专兼结合的高水平教师团队

首先,高校要深刻认识到教师在创新创业创造教育中承担的教育责任,在此基础上,将专业技术考评与绩效考核标准作为切入点,完善现有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通过定期考核、优胜劣汰的方式逐步将专业教师与指导教师队伍配置齐全。在学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面向社会邀请专家、学者、创业者、企业经营者等人员走进学校,兼职为学生授课与提供创新创业创造指导,同时学校针对兼职教师制定合理的管理要求,逐步构成具有校际特色的导师资源库。以提高教师创新意识与教育能力作为核心,组织相关教师进入到企业中进行顶岗锻炼,同时定期开展课程轮训、骨干研修等,确保教师授课能力符合教学现实要求。针对高科技成果处置与收益分配,应尽快完善对应机制,支持全体教师通过自主创业、合作转让、对外转让的方式来完成科技成果转化,并发挥自身的带头作用,鼓励更多学生积极走上创新创业创造之路。最后,学校在制度、编制、经费投入方面应给予支持,定期安排优秀教师外出进修,将前沿的创新创业创造教育理念带回学校,促进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

综上所述,创新创业创造教育是高校实施教学改革的关键点,是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支撑点。高校要想切实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核心素养,不仅需要依托健全的课程体系、实践方式转化,同时还应引导大学生自身树立全新的创新创业创造理念,强化创新能力,完善知识结构,这样才能借助多方面资源和政策的支持,顺利展开创新创业创造,最终实现高质量就业。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大学生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军事文摘(2022年14期)2022-08-26 08:16:40
近观天和核心舱
军事文摘(2022年14期)2022-08-26 08:16:22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军事文摘(2022年12期)2022-07-13 03:12:18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中国火炬(2013年7期)2013-07-24 14: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