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路径探析

2022-03-18 07:42王若实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乡风家风价值观

王若实,汪 沅

随着党的十九大的召开,乡风文明建设被置于乡村振兴的视域下进行考量,体现了乡风文明建设这一理论问题对于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进入新时代,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的工作面临着诸多的挑战。随着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推进,乡风文明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全面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在乡村形成崇尚科学文明的健康新风尚,是现实的迫切需要。

一、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三农工作获得长足有效发展的新形势下,关于农业、农村发展的战略要求也要与时俱进地“全面升级”,乡风文明作为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有了更深层次的时代意义,立意更深刻,内涵更丰富,站位更高远,从而更符合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一)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

乡风文明建设渗透在乡村建设的各个方面,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产业兴旺是乡风文明的物质前提,而乡风文明为产业兴旺提供保障,是产业兴旺的重要资源。文明的乡风以乡村文化内涵的形式被赋予到农业和农产品上,以此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的农产品文化品牌产业,进而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以此成为实现农民生活富裕的重要途径。乡风文明建设与农村环境保护的主体都是农民群众,生态宜居所需要的生产、生活方式及理念、原则、价值取向在文明乡风的建设过程中形成,最终转化为环境友好、低碳健康的思想观念和自觉行动。同时,乡村的有效治理是文明乡风的建设过程,文明乡风中优秀的传统文化,如农耕文化、乡贤文化以及民俗文化中的精华之处,对于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乡风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

党的十八大以来,大力推进和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明确要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世代信奉”,去除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陈旧风俗,树立文明乡风,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成为题中应有之义。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离不开文明乡风的助推、精神文化的蕴含,敦风化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的必然要求。

内心认同才能自觉践行,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内化融入乡风文明建设中。乡风文明建设就是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耦合的过程,二者相辅相成、互融互通,必然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三)乡风文明建设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路径

中国文化的本源是乡土文化,乡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核,是不可替代的乡村标志。乡风文明建设本质上就是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的乡土文化。乡村地域文化是提升乡村内涵的灵魂,有机结合传承发展,让乡村更有魅力。

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是乡村的宝贵财富,利用与村民思想情感、思维方式、生活方式高度融合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以文明乡风为体现,凝聚着中华传统的根基和灵魂,让农村的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乡风文明发展融合一致,进而做到传承致远。

二、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的现实挑战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党和国家对于乡村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人民对于美丽乡村的建设也有了更高的期待。乡风文明是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在新时代赋予新内涵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多新的挑战。

(一)乡村不良社会风气滋长

经过快速的工业化城镇化,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农村社会中仍有一些农民社会责任、公德意识薄弱;家人之间的亲情日益淡薄,传统的家庭观念也日益淡化,不养父母、不教子女等有悖于家庭伦理现象频繁发生。同时乡村的精神文化生活匮乏,封建迷信有所抬头,陈规陋习仍旧盛行。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农村社会的虚荣攀比之风日益盛行,婚葬嫁娶事事都要攀比。“一些富裕起来的农民希望通过消费来构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相互之间的攀比不断升级,农村铺张浪费现象愈加严重”“现在,不少农民把礼尚往来的频次和礼金的多少作为衡量人际关系的标准”[1]60。以上种种,可见农村的道德建设非常迫切,要想改变农村的不良社会风气,提高农村社会文明程度是关键。

(二)乡村农民主体意识薄弱

乡村是否振兴,乡风文明建设是否能够有效推进,关键取决于农民的精气神,农民群众是乡风文明建设的主体力量。目前乡村社会中,仍然有很多农民群众好逸恶劳,由于社交生活范围较小、视野狭小,导致对政府政策认识不到位,认为政府的各项政策事不关己或者心安理得地享受着政府红利而不思进取。工作生活的态度较为被动并安于现状,不积极参与乡村公共事务管理、决策,缺乏应有的政治责任感,这对于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有一定的阻碍。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加大贫困地区发展动力时曾指出:“扶贫要同扶智、扶志结合起来。智和志就是内力、内因”[2]90。农民主体的脱贫意识的缺失是由自身心理意志和文化态度决定的,只有从内心培养出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才能真正祛除农民对待贫困的淡漠意识。乡风文明建设的过程就是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农民自身的主动性、创造性以及自我发展的过程,使农民产生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这也意味着脱贫攻坚结束后,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过程中,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道路上,扶志扶智之路必然要向乡风文明建设方向拓展升级。

(三)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面临困境

费孝通先生说:“我们的社会将从一个封闭的、乡土的、传统的社会转变成一个开放的、现代化的、和平共处的社会”[3]365。随着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相互交融日益加深,现代文明和市场经济对农民价值观的冲击,致使很多农民片面追求物质生活的提高而忽视了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新思想、新观念不断涌入农村社会,对乡村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的传承产生了冲击与影响。

文化传承的主体是人,乡村传统文化传承的主体是农民群众。随着城乡融合发展进程的推进,农村的青壮年不断涌向城市,留守在农村的大多是老人、儿童和妇女,这部分群体很难肩负起文化传承的重担。乡村传统文化丧失了生存以及传承的土壤,很多传承已久的乡村物质和精神文化后继乏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城市文化对乡村文化的同化逐渐成为普遍现象,大量农村年轻人崇尚城市的生活方式,在城市谋求创业发展的过程中转变为城市市民。他们在放弃传统生活方式的同时,对于传统民俗文化的兴趣也逐渐弱化。传统节日、传统仪式逐步被简化,民俗文化技艺、手工技艺等得不到传承发展,诸如此类乡村文化中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没落,乡村优秀文化传承面临困境。

三、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构建优良家风、民风,助推文明乡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构建优良家风成为了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及基本路径。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乡风文明的基石。

针对传统家风家训中过于陈旧腐朽的内容,如以夫为纲,重男轻女等不符合现代社会价值观的内容,要对其进行创新性发展。要构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的新时代优良家风,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深入人们的内心世界,内化为行为准则。好家风形成好民风,积极倡导传统农耕文化中勤劳、淳朴的生活观念以及重义轻利的义利观,引导农民群众破除低俗的陋习和不良的风气。针对良好家风的宣传,首先要做好榜样示范的引领作用。寻找优秀的家庭模范,开展文明家庭创建、典型模范评选表彰以及“好家风好家训”等活动;以家庭模范为原型,编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传统与现代文学相结合的新的家风文本,通过电视、互联网新媒体等方式在乡村推广。引导农民群众从自身做起,从家庭做起,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

与此同时,党员干部要积极严肃地带领农村群众破除封建低俗的陋习和社会不良风气,通过移风易俗活动使农民群众从腐朽的风俗文化中抽离,重塑新时代核心价值观念。领导干部以喜闻乐见的方式积极宣传教育,强化引导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领导干部带头讲、宣讲小组巡回讲、农村喇叭经常讲、新兴媒体随时讲”[4]等多种宣传方式并进。在扬弃传统文化中糟粕的基础上树新风,摒弃乡村婚丧嫁娶中的陋俗,对此可以出台相关改革措施,如2016年山东费县对殡葬实施了改革,为移风易俗创造了良好的氛围,从而推动乡村振兴中淳朴民风的厚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5]。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三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构建优良家风,涵养淳朴的民风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期坚持、持久作战,在新时代以新的思路探索出新的路径,让新的家风、新的民风成为乡村社会的主流。

(二)加强道德、文化建设,提升农民风貌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逐步把农村建成高度精神文明和高度物质文明的高水平的文明村”[6]144。物质文明的进步需要精神文明同步跟上,以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来助推文明乡风的实现,使乡村文明焕发新气象。

首先,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发挥道德的引领作用。要充分利用舆论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通过乡村广播、墙体标语、横幅、宣传栏等进行广泛地宣传,形成处处可见的宣传效果;可以通过新媒体手段进行动态视频的宣传,利用微信公众号小程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解读、阐释,并且融入到农民关注的时事热点中,强化农民群众对此的理解和认同。近年来,吉林省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以榜样为引领,吉林省开展了城乡共建活动,从而优化了人居环境,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进而增强了农村的凝聚力。通化县通过制定出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月度暗查等级评定及曝光奖惩办法》,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为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经验。

其次,健全乡村文化设施,丰富乡村文艺作品,充实乡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健全乡村文化设施,推进健全农村公共文化展,建好农家书屋,丰富农耕、民族博物馆等各种农村文化综合服务设施。丰富乡村群众文化生活,积极落实国家送戏下乡、送书下乡、送电影下乡等活动,从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激发农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带动有能力、有才华的农民群众,逐渐参与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通过以上方式逐步改变农民群众农忙后闲暇无聊、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的状况,这也能从根本上阻断低俗文化甚至邪教思想传播的可能性。

(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助力文化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7]10。作为文化振兴重要推动力的乡风文明建设,要将乡村优秀文化作为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资源,对乡村本土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大力倡导从古至今传承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例如,乡贤热爱家乡造福桑梓的传统、邻里守望相助的传统、村民敬老爱幼的传统等,所有这些都蕴含着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如何运用这些价值观强化广大村民的集体意识和行为,需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8]110。结合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积极健康的价值,将正确的价值观用以强化广大村民的集体意识和行为。

要利用传统的乡贤文化,发展新时代新乡贤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示范作用,由优秀企业家、新型农民、大学生等组成的新乡贤队伍投身到乡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中。要保护、传承和利用好农耕文化资源,通过互联网、微信公众号以及视频动画等新媒体手段,对农耕文化资源进行创意展示以及创作农耕文化艺术作品。与此同时,政府层面要建立健全农耕文化保护制度和传承的体系,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因地制宜地开展乡村文化节庆活动,充分利用传统节日开展有当地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使农民群众在活动中感受民风乡情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

新时代乡风文明是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融合。新时代文明乡风的建设不仅要体现乡村的传统文化,也要让农民在原有的乡村文化肌理上汲取现代的城市文明;更要在体现乡村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吸纳世界的文明成果,为世界文明建设贡献中国力量。

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和发展是一个需要汇聚以农民为主体,政府、社会组织等共同参与的、综合性的、全方位的系统工程,更是一项长期性与复杂性、历史性与时代性相交融的发展过程。新时代要求乡风文明建设要立足于乡村文明,汲取城市文明和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在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猜你喜欢
乡风家风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打造一村一馆 传承乡风文明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乡风
勤劳节俭传家风
厚植勤劳脱贫的乡风家风
家风伴我成长
文明乡风聚人心
别样家风,别样精彩——教你轻轻松松写“家风”
百家姓看“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