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宏丽
(1.绥化学院农业与水利工程学院 黑龙江绥化 152061;2.哈尔滨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5)
(一)社区环境教育主要依靠政府推动,缺乏各参与主体的多方联动。行政指令是当前我国社区环境教育的主要推动力量,《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是开展环境教育的总体纲领性文件。为落实相关工作,各省均颁布了相关文件。例如,黑龙江省先后出台了《黑龙江省全民环境教育试点工作方案》《关于加强全民环境教育有关工作的通知》《黑龙江省全民环境教育规划》等规定,明确了全民环境教育各参与主体的职责,相关文件中仅提到了“街道、社区要组织居民开展以保护社区环境为内容的活动”,但并未提出社区环境教育的具体工作,也没有出台专门针对社区环境教育的实施方案。尽管当前政府主导的社区环境教育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这种“一元化主导”模式缺乏各参与主体的多方联动,难以调动各教育主体的积极性形成社区环境教育合力。[1]
(二)社区环境教育仍然以宣传形式为主,缺乏体验式和互动式的教育和观摩。由于人力、财力的限制,各街道社区对于环境教育往往采取最为简单的悬挂宣传条幅的方式,教育形式比较单一,影响力小,流于形式,居民参与程度不够。社区环境教育应采取更为系统的教育模式,特别是要让居民通过体验式和互动式的教育和观摩来了解环境保护知识,从而大幅度提升教育效果。这就需要街道社区借助本地区的气象台、垃圾填埋场、风景区、污水处理厂等单位的环境教育实体资源,通过组织观摩活动开展灵活多样的社区环境教育。
(三)社区环境教育主要利用个别重要时间节点,缺乏连续性的系统教育实践。利用各种环境纪念日等时间节点开展宣传活动是目前我国社区环境教育的主要特点,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唤起民众的环境保护意识。但如果只利用个别重要时间节点开展宣传活动就会使社区环境教育简单化,以至于失去系统性和连续性。这就要求各街道办事处成立专门的社区环境教育基地,加大师资培训力度,建设实体教育资源,指导各社区开展环境教育工作,环境教育科研人员要与社区教育工作者密切配合,大力开展符合我国国情的新时代社区环境教育模式研究。
(一)师资缺乏是社区环境教育发展的巨大障碍。社区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教育体系在近些年才因政策导向而设立,而作为社区教育直接实施者的社区教育教师仍然被冠以“社会工作者”的称呼,在政策层面并未纳入教师体系予以对待,严重阻碍了相关人员从事社区教育工作的积极性,从而影响社区教育的整体发展。我国社区环境教育的师资需求量巨大与当前社区环境教育师资数量少的矛盾凸显,这就需要政府在顶层设计上拿出行之有效的方法来解决师资缺乏的问题,探索如何建设数量巨大且专业性较强的社区环境教育师资队伍。
(二)社区环境教育教师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社区环境教育是将环境教育内容融入社区教育形式之中而产生的新型教育模式,既涉及地理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气象学等自然科学知识,又涉及环保意识、环境情感、环境价值观以及环保实践能力等人文素养,这就要求社区环境教育教师要具备多方面的科学知识和较强的综合素质。大学生群体既具有庞大的数量规模,同时又具备较高的文化知识和综合素质,如果加以系统培训,完全能够作为师资的重要来源融入我国社区环境教育工作。
(三)社区环境教育是大学生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传承文明是高等院校的四大历史使命。大学生作为高校输出的“人才产品”,同样承担着服务社会与传承文明的重任。社区环境教育能够为大学生提供较高社会服务的平台和大量的社会服务岗位。大学生在社区环境教育工作中不仅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以此拓展工作能力,还能够提升社会志愿服务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从而达到实现自身价值的目的。
(一)激发大学生投身社区环境教育的价值感。首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培育大学生的环境责任感。环境责任感是个体在具备良好的环境认知的基础上产生的对自身生存环境加以保护的责任意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特别注重培育大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以此激发大学生产生强烈的环境责任感。其次,高校要将社区环境教育纳入大学生志愿服务管理工作之中。目前我国多数高校已经具备比较成熟的大学生志愿服务管理机制,高校应主动与社区建立环境教育志愿服务工作机制。再次,在大学生志愿服务建设中突出投身社区环境教育的意义。让大学生充分认识到参与社区环境教育既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又是自我成长的机遇,以此提升大学生投身社区环境教育的积极性。
(二)开设社区环境教育类培训课程。首先,社区环境教育培训要纳入大学生志愿服务培训管理体系之中。目前部分高校对于大学生志愿服务培训存在方法单一、力度不够、流于形式等问题,这些问题要在社区环境教育纳入培训管理体系之后加以改进。其次,要开设较为系统的社区环境教育类培训课程。[2]各高校要依托自身的学科优势,充分调动涉及环境知识与环保领域相关学科的教学资源,从自然科学、人文素养以及教师素质三个方面对大学生社区环境教育志愿服务者开展较为系统的理论与实践培训。再次,实行统一培训与自由学习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培训工作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的学习时间安排,充分利用网络环境教育资源,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育培训。
(三)充分利用环境教育实体资源开展体验式实习。首先,高校、街道办事处、环境教育实体资源单位等参与主体要积极配合,在师资建设中形成合力。各方要明确在大学生社区环境教育志愿服务者培养工作中的具体职责分工,在联动培养机制中相互协调。其次,街道办事处负责牵头,将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与环境教育实体资源单位进行对接,为大学生志愿服务者体验式实习提供充足的后勤保障。再次,高校要与环境教育实体资源单位协调好实习的时间和内容,在不影响各实习单位日常工作的前提下选派学生参加环境教育实体资源的观摩和体验活动。最后,各环境教育实体资源单位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配合高校和街道办事处高质量地完成志愿服务团队的实习工作。
(四)构建社区环境教育师资选拔与考核机制。高校和街道办事处应建立双向联动的选拨与考核机制。一是建立社区环境教育师资选拨标准。对于全程参与社区环境教育类培训课程的大学生志愿者,还要经过严格的选拨程序,通过采取笔试、校内面试、社区面试等环节择优录用为社区环境教育志愿服务教师。高校要与对口街道进行工作对接,将这些选拨出来的志愿服务教师分配到基层社区开展社区环境教育实习,实习期满才可以正式上岗。二是建立社区环境教育师资考核标准。为了保证教育质量,大学生社区环境教育志愿服务教师要定期接受考核,并在高校、社区、居民的三方评价指标体系的考核下实行双向流动管理。高校和街道办事处要畅通志愿服务教师的人员流动渠道,保持选拨与考核机制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