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中国主旋律电影研究:现状与展望

2022-03-18 07:21:13孙鹏飞
绥化学院学报 2022年8期

孙鹏飞

(安庆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安徽安庆 246133)

一、2010年-2020年中国主旋律电影的现状

(一)产业化发展。

1.影片形式的产业化。2010年《建国大业》以4.16亿票房夺得当年票房季军,一举扭转在此之前主旋律电影的颓势;2011年为建党90周年献礼的《建党伟业》取得当年票房第四名;2017年吴京导演的《战狼2》更是摘得当年票房桂冠;2019年适逢建国70周年,国庆档共迎来《我和我的祖国》《攀登者》《中国机长》三部主旋律电影集中上映的热潮。上映8天后,三部主旋律影片就有超50亿元的票房收入;2020年《八佰》再次取得年度票房第一的成绩。近十年,主旋律电影取得了较高的市场认可,迸发出积极的发展态势。

一方面,主旋律电影受政策导向,形式上开始转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具体表现为国企、民企在制作格局上同台竞技,发挥各自的优势;另一方面受益于东西方电影人的积极合作和政府带头大力推进主旋律电影的市场化运作,辅以现代化的影视拍摄技术和后期制作技术,配以丰富的叙事和当红的演员阵容,有效挖掘观众对于主旋律文化和民族认同感的理解深度。[1]

2.影片叙事的产业化。主旋律电影导向更为市场化和商业化的方向,打破了传统主旋律电影的创作模式,是近十年主旋律电影最大的变化,因而实现了内容上的创新。这种创新首先体现在叙事的变化上,例如在2014年徐克导演的新版《智取威虎山》中,他以“回忆”作为全片线索,将影片的整个时空都置于“回忆”之中。

这样的“主旋律”电影最大的变化是“更好看了”。这里的“更好看”一部分体现在电影的制作和观景的效果上,另一部分则体现在叙事上,彻底扭转了传统主旋律电影的生存困境。

(二)女性角色迎来新纪元。

1.女性角色重要性显著提高。近十年中国主旋律电影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影片中的女性角色地位得到提高。她们不再是历史故事中的附庸,更多是参与到重大历史事件的创造上来。中国主旋律影片的三部代表作《建军大业》《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出现了无数令人印象深刻的女性形象:进步青年蔡畅、嫉恶如仇最后英勇就义的向警予、第一夫人宋庆龄、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邓颖超……这些女性在剧中不再是蜻蜓点水式的存在,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则越来越能深入到观众的内心,这与2010年之前的主旋律影片中女性形象截然不同。

2.女性角色独立的品格意志得到凸显。近十年,中国主旋律电影中的很多女性角色塑造成“巾帼不让须眉”的女性形象,他们有着独立、坚强、高尚的人格,为新时代女性形象塑造起到了正面的榜样作用。刘伟强导演的《建军大业》中,马伊琍饰演的向警予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女中豪杰和民族英雄,也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2017年,内地演员周迅在主旋律电影《明月几时有》中扮演的“芳姑”则从个人史角度完美还原了一段香江传奇。[3]“芳姑”虽然在整部影片中展现的都是天真烂漫、青春懵懂的状态,但却能让观众深深地感受到她对自身行为的绝对自主和其所塑造的女性角色的不卑不亢的性格特质,她对特殊年代间战争与正义本质的追问引起每一位观影人深沉的思考。

(三)家国一体,弘扬当代主旋律。

1.民族身份认同,共建当代神话。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认为,在共同体生成的过程中,共同的记忆、语言、艺术和习俗,是维持共同体稳定性的重要来源。[1]对于国家意志而言,主旋律电影在构建民族共同记忆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影视的媒介再现重大的、具有影响力的历史事件,同时能够对于国家整体意识形态的合法性、继承性与合理性予以解释。相较于其它传播媒介,电影能够下沉的门槛更低,普及的范围更广,观众不需要有许多相关知识积累就能理解并接受其传达的信息。因此主旋律电影在中国实现民族情感认同和意识形态认同上具备先天优势。

近十年中国主旋律电影中的“建国三部曲”,指向的是过去的“筚路蓝缕”,其本质仍是对新中国之政权合法性及历史合理性的再确认。[2]“建国三部曲”在拍摄上选择了大制作、大投入及众星云集的方式特别是启用实力派演员和“当红小生”,利用他们的影响力与观众之间构建“情感共同体”。[3]

而《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及《战狼》系列则在实现情感认同的基础上,指向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方向。在《战狼》中,国外组织企图根据中国人的基因数据库研发生物武器,用来达到灭亡华夏民族的目的。《战狼2》《红海行动》《湄公河行动》则是以华人在海外遭受不法侵害为主题。上述几部主旋律影片相似的特征可以概况为:一是故事发生的地点均为国外或中国边境;二是影片以同胞或公民遇到民族灾难或危机事件而展开。

2.贴近当下现实,谱写当代主旋律。近十年中国主旋律电影虽把主要视角回归到了和平年代,但由于世界多极化和霸权主义的长期并存以及其他的一些国际形势的变化,世界广泛存在着各民族之间的纷争和国家之间的对抗。不论是《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还是《战狼》系列,它们都是旨在叙述中国人甚至整个中华民族在民族尊严和生存空间受到挑战时所作出的反抗与斗争,这是中国主旋律电影在成长过程中的必然产物。随着中国国力的大大增强和时代的发展,国民所展现的心理状态空前强大而自信,当革命和创世神话的言说空间已经被压缩得越来越小时,指向生活、贴近现实是中国主旋律电影的出路之一。[4]

同时,中国主旋律电影又不能完全按照现实主义的套路进行创作,只能摒弃其过于理想化的想象,在当代故事的叙事上下功夫。通过对现实中个人英雄事迹的捕捉和记录,巧妙地把个人和国家联系起来,以小见大,用个人的遭遇隐喻中华民族在国际上的生存现状,通过展示中国的现代军事实力来呼应新时代大国崛起的中国梦。在这一系列过程中,主旋律电影与观众之间建立起了参与当代主旋律建立的仪式感,个人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份子的自豪情感也就随之油然而生了。

二、中国主旋律电影的发展走向

(一)讲好中国故事。相关学者在谈到中国主旋律电影的产生时,认为这个概念有两大特征,即表述的权威化和内涵(所指)的滑动。[5]也就是说,中国主旋律电影不是从创作实践走向理论思考,而是自下而上自发形成一种文艺指导思想。放眼全球,在世界电影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某个电影概念由国家意志率先提出,并不断赋予其学术层面的政治合法性,同时大力拔高该类影片政治门槛的做法是极其少见的。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的特殊电影类别,理所应当承担起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价值和革命精神的责任。主旋律电影的内核在1987年被正式提出以来,一直围绕在宣扬时代主流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思想意识形态中从未改变。尽管经历了从“宽泛—狭窄—宽泛”的曲线变化过程,但主旋律这个概念的深层次内核却极少遭遇冲击,这一发展趋势也一直延续至今。[6]从党的十七大提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关于“讲好中国故事”的话题。

近十年,中国主旋律电影已成为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渠道,新时代主旋律电影除了要在传统主旋律电影的基础上创造和构建出新的内涵外,还需要对历史文化题材进行挖掘和创新。在新时代电影市场以内容为王的趋势下,影视作品的内容胜过浮夸的宣传与炒作。[7]近十年中国主旋律电影在叙事上也逐渐向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和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相结合的大趋势靠拢,不断深入挖掘与当代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相契合的叙事题材。例如,展现家国情怀的《流浪地球》和展示新时代中国军人风貌的《战狼》都是取材于当前中国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的各个维度,多元化的取材有利于广泛吸纳多元化、多层次的观众群体,继而实现主旋律电影的广泛社会认可度和影响力。只有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把握住时代脉搏,才能适应时代需要,回答时代问题。[8]

(二)弘扬社会正气。“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古往今来无数英雄好汉舍小家为大家,甚至不惜牺牲生命去保卫祖国领土完整,实现人们安居乐业。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是激励中国人民勇敢前行的强大力量。主旋律电影通常能够把英雄的力量融入整个故事情节中,将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的革命精神通过催人泪下的画面和感人至深的剧情表达出来。近十年的中国主旋律电影,特别是核心主旋律电影中的“建国三部曲”均是通过影视手法再现了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做出过重大贡献的历史人物的光辉事迹,旨在全社会发扬崇敬英雄的社会主旋律,发挥影视作品的价值导向作用,从而营造整个社会对于英雄的尊重和敬仰的氛围。

近十年的中国主旋律影片不仅再现了无数历史或当代的精彩画面,也发扬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正能量。在当今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社会大众特别是年轻群体容易在娱乐消费和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下迷失自我,失去理想信念,任由其发展则不利于社会主义价值观和正确世界观的塑造。而主旋律电影既是重要的影像资料,也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既能再现历史的原貌,又能弘扬社会正能量,发挥正确的价值导向。因此近十年主旋律电影中的普世价值观类型的影片越来越受到重视和追捧,《我不是药神》中徐峥扮演的保健品店老板为慢粒白血病患者非法代购抗癌药便很好地诠释了这一崇高的理想信念。

(三)运用商业元素。近十年中国主旋律电影的高速发展离不开资本的运作和商业元素的参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争论起是主旋律电影的商业化还是商业电影的主旋律化的问题。其实无论是哪种,都展现出近十年中国主旋律电影和商业电影之间的界限并不像从前那般分明了。在近十年的主旋律电影里,各种经典的历史题材在文本重构的过程中运用到了越来越多的现代化拍摄手法和后期制作特效,将历史故事推陈出新并赋予经典历史题材以时代特色。比如启用“全明星”阵容的“建国三部曲”和徐克导演的新版《智取威虎山》。在现代化的庞大商业市场体系下,影片制作和投资方可以通过市场运作充分实现主旋律电影的商业化包装,从而达到商业化对影视作品市场效益推动的目的。

中国主旋律电影按类型可划分为三类,即核心主旋律电影、常规主旋律电影和普世主旋律电影。即使按此标准划分某些具体影片会产生一定的模糊性,但这也能恰恰证明近十年中国主旋律电影概念化的消解。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近十年中国电影市场中观影需求的多元化,生于新兴互联网时代的观众比传统观众的审美需求更为复杂多元,这得益于近年来电影拍摄技术的成熟和叙事内容的丰富。尽管近十年中国主旋律电影从内容和形式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其所蕴含的家国情怀和政治意识形态对于观影群众的号召力是其它电影很难取代的,艺术手法和商业资本的巧妙结合仍是未来中国主旋律电影发展的一大趋势。

三、结语

近十年的中国主旋律电影继承了传统主旋律影片主要以我国历史以及时代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为故事梗概的特点,从宏观把握到微观捕捉,从传奇历史人物到默默奋斗的普通人,从主体的聚焦到对普罗大众的描绘,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意识形态的新成果、新内涵,使其既能讲好历史故事、弘扬革命精神,又能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对影视文化作品更高的审美品味,从而进一步推动了主旋律电影的蓬勃发展。作为当代最能折射中国社会特点的电影形态,中国主旋律电影在整个世界电影市场上仍蕴藏着无限的潜力和可能,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也必将大展宏图,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