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理论下如何进行小说类阅读教学
——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为例

2022-03-18 07:18戴菊梅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2年5期
关键词:山神庙林冲虚构

◎戴菊梅

学者姚斯提出了接受美学的概念,认为作品的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要在读者阅读中实现,而实现过程是作品获得生命力和最后完成的过程,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是主动的,是推进文学创作的动力。由此可见,接受美学强调的是作者、读者、作品之间多元互动的过程。实际上学生阅读的过程也是一个和作者进行共鸣的过程,要积极构筑师生、生生、生本互动的课堂。教师可以基于接受美学理论,组织大家阅读小说,让他们将审美体验放在历史、社会的视角下去考验,从而提升阅读效果。

一、关注叙述视角,活用人称

作品是和读者构成对象性关系的东西,突破了孤立的存在,融合了读者即审美主体的体验、情感和艺术趣味的审美对象。作者在创作的时候会设定一个特定的叙述视角,而读者则可以突破这种局限性,换一个新的角度来体会这篇作品,这样他们就能挖掘出作品中的隐藏信息,反而能将自己的审美趣味融入到阅读中,获得更多的审美感悟。

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教学为例,探究如何在接受美学视域下进行小说阅读教学。教师首先让大家分析一下本文的叙述视角,学生发现本文讲述人是作者施耐庵,他对故事的起因、发展等了如指掌,对人物性格特点也有所了解,但是读者并不是作者,并不了解这些,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容易产生困惑。如文章中提到:“原来天理昭然,佑护善人义士”,这里就是以施耐庵的角度来叙述,作者知道林冲是好人,知道他的不幸遭遇,所以才会如此说,但是学生在阅读时并不了解这一点,教学者就让大家活用人称,将自己想象成林冲,阅读一下《水浒传》的相关部分,了解林冲此前如何被陷害,然后想象一下,当林冲看到仇人不依不饶,竟然放火想要害自己,那么他们自然就能理解后续林冲斩杀恶人的举动,原来林冲并非无故杀人,他一忍再忍,但是对方一再逼迫,让他忍无可忍,这才反抗。通过转化视角,学生明白了林冲行为的合理性。

教师要组织学生调换叙述视角,从其它的视角入手解析文本,这样他们就能转换身份,从故事的局外人转换成局内人,能更好地唤醒审美感悟,同时,他们也能更好地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在接受美学的视域里,提升赏析效果。

二、鉴赏环境描写,学习营造氛围

作品是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审美信息的软载体,这是接受美学提出的概念。作者用文字创设了一个特定的空间,如果读者深入赏析环境描写,就能运用想象的方式,在脑海中构筑特定的空间,这样他们就能和作者形成共鸣,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是怎样的情感,从而体会作品的内涵。

在阅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时候,教师让大家关注作品中的环境描写,思考作者为何如此写。首先要学生了解一下本文的基调,发现文章展现了暴雪场景,整个天地间都给人寒冷、压抑的感觉,这样就烘托出了气氛,让人感受到林冲的生活状态十分恶劣,所以最后草料场起火成了压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让林冲被迫反抗。此外,还可以让学生阅读一些展现风雪的细节描写,说说作者想要烘托怎样的情感。如此,学生认识到什么是“逼上梁山”,林冲的选择正是这个社会的逼迫。

作者用环境描写构筑了一个个空间,让读者进入特定的场景中,了解特定社会、特定历史。如果学生在阅读时能关注环境描写,则他们能更好地进入到虚构的场景中,理解人物的所作所为,这样的阅读符合接受美学的特点,更能让学生和人物形成共鸣,进一步体会人物特点。

三、概括人物形象,类型化认知

在接受美学中提到作品是被审美主体感知、规定和创造的文本。作者在创作人物的时候,都会将他们归入某一类人中,按照他们特定的生活逻辑和情感走向设计人物的行为、语言、心理细节。所以学生要读懂文章,就要从具体的人物身上抽象出某种类型,了解作者所写的人物具有这样的身份、性格,他们的立场是什么,会如何思考问题,如何选择人生道路。在类型化认知的基础上,阅读也会更深入。

在阅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很多人感到林冲身上的复杂性,他原本想要当一个顺民,但是社会却偏偏不允许他这么做,将他引上了一条不归路。通过初步阅读,学生感受到了林冲的整体特点,认识到他是一个性格隐忍的人,此后他们又将其和生活中同样类型的人进行对比,很快发现了不同之处,单纯隐忍的人,在面对重重压迫的时候,可能会深深沉沦其中,最后有可能走向自杀之路,但是林冲则不一样,他最后选择的是一条反抗的道路,这说明林冲的内心其实还是有刚强一面的。此外,还可以将林冲和其他同样性格特点的人物进行对比,如跟祥林嫂、闰土进行对比,并且思考:“这几个人物都具有隐忍的特点,但是他们的结局却迥然不同,你能说说他们身上的异同点吗?”在深入分析中,学生会认识到人物的复杂性,即使是同一种类型的人物,也会有独特之处。

教师可以让学生先用类型化认知的方式,将特定人物归为某一个类型,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将该类型的人物和生活中的现实人物进行对比,看看有什么异同点,此外还可以将艺术作品中同类型的人物进行对比,看看差异点是什么。这样学生能认识到好的作品既展现出了人物的类型,又体现出了他们的个性。

四、剖析情感变化,认识人性

接受美学认为文本和读者理解之间存在差异和相互补充。如果读者能和作品中的人物进行情感互动,那么就能相互补充,提升对人物的理解。教师要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剖析人物的情感变化,看看他们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体会人物身上的人性美。这样学生就会被作品感动,弥补作品文本和读者理解之间的差异,提升阅读效果。

林冲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最主要的人物,他的情感发生了巨大变化,教师指导学生围绕故事中的各个重要节点探究,看看人物的情感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如在林冲决定山神庙复仇的时候,先是“大喝一声”,引起这几个人注意,然后几次喝问,最后认为其“情理难容”,然后再杀他。从这个细节之处,能看到林冲的性格特点,首先,林冲是一个光明正大之人,不会偷袭他人,所以才会先喊一声,其次,林冲是一个行事缜密之人,他要弄清楚对方是否真的是恶人,才会动手,所以林冲和陆虞侯对质,还提到了儿时的友谊,试图能压抑住内心的愤怒,最后情绪爆发,才杀人。通过这样的细节,学生发现文章用细节展现了人物的情感变化,林冲在盛怒之下,依然有着理智,最后忍无可忍才杀人,这样,就让读者在心中默认甚至赞同林冲的行为,不会产生反感之情。

作者总是用细节描写的手法将人物的特点记录下来,展现出人性美。应让学生从细节入手,深挖下去,体会到人物的情感变化,然后将其总结出来,这样才能和人物形成共鸣,了解作者的情感记录方法,这有助于他们后续阅读。

五、了解虚构手法,探析主题思想

批评家圣伯夫认为最好的作者不是创作得最多的人,而是启发得最多的人。小说都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作者采用了虚构的手法展现出了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体现出了批判现实的思想,给读者一定的启发。在阅读小说的时候,读者要了解作者的虚构手法,并将其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从而挖掘作品的主题思想,理解作者到底想要说什么。

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教师让学生说说作品中哪些是真实的历史,哪些是虚构的,学生发现,作品具有一定的真实性,作者展现了完整的官员体系,体现了民众的生活,活生生地呈现出了宋朝的政治经济状况。同时,水浒英雄的故事也在当时有社会原型,是宋朝农民起义的具体体现,但是将落实到具体的人物和事件上,作者则采用了虚构的手法。

既然故事是虚构的,那么,为何要写宋徽宗时代呢?发生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可以的吧。

学生围绕此问题分析,认识到作者的目的就是想要展现封建王朝的丑恶面貌,所以,他不能用一个架空的时代背景,这样读者的代入感不强,相反,如果明确地告知大家在宋朝政治昏暗、民不聊生,那么,大家就会感到十分真实,水浒英雄的故事也会显得更为可信。由此学生认识到,小说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作者将虚构和真实融合在一起,没有背离现实场景,这样才能引发读者反思社会,能起到讽刺现实的作用。

在理解了作者哪些地方实写,哪些地方虚写之后,学生了解作者想要隐藏什么,想要揭示什么,这样,他们就更容易探究作品的主题思想。

在高中小说学习中,很多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学生有较大的差异,他们很难直接理解体会,所以教师要基于接受美学理论,让学生进入到特定的时空中,提升感受,这样他们的理解能力就会提升,对小说的解读就更深刻。

猜你喜欢
山神庙林冲虚构
智海急流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两次偷听与山神庙设置的思想艺术价值
虚构
虚构的钥匙
融媒时代,如何正确地“非虚构写作”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学实录
林冲的世界 一直在下雪
论文学创作中的虚构
试论林冲的忍与狠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战术运用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