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乐乐 程 岭
(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2019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遵循教育规律,深化育人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改革,坚决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切实提高育人水平,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接受高等教育和未来职业发展打好基础,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意见》的颁布展现出国家对普通高中教育的高度重视与关切,亦从侧面折射出普通高中教育问题的紧迫性,因此亟需加快推进改革,加快将政策从理论层面向实践层面转化落实。鉴此,本文针对普通高中教育的现实困境展开分析,同时对高品质高中的特点进行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普通高中高品质发展的创新策略,以期为普通高中迈向高品质、高质量发展之路提供些许建议和启示。
普通高中教育是衔接九年义务教育与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近年来,关于普通高中教育的相关政策不断出台,教育改革也在持续推动,但改革成效尚不显著,普通高中发展过程中仍面临以下棘手问题。
当前,扩大规模是多数普通高中建设发展的首要策略,此种理念指导下,许多学校形成了学区化、集团化的办学方式,力图通过这一“捷径”实现统一管理,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化、优质化,以此解决学校大班额和家长择校热的问题。这种盲目化、规模化的办学方式,看似利于解决大班额和择校热问题,实则制约了学校办学质量的提升。根据“边际递减”理论,若学校的办学规模到达一定“拐点”,那么规模和效益之间就会呈现负相关关系,即超过某一“拐点”后,学校的办学规模越大,办学效益越低[2]。研究发现,办学规模过大会引发学生成绩下降、辍学率增高、不良思想行为滋生、人际关系淡化和学校行政管理僵化等问题。因此,控制办学规模是普通高中亟需进行的改革。
由于脑力劳动者在收入水平、工作环境、福利待遇、社会地位等方面总体优于体力劳动者,这使得社会上形成了向往从事脑力劳动而排斥体力劳动的现象[3]。学校教育也因此深受影响。从事脑力劳动需要学历作为通行证,而当前获得学历证书的唯一途径就是考试,在以分数为主导的人才选拔机制中,只有考出高分数才能拥有更多的选择权,在“唯分数”论的影响下,应试教育仍是大部分普通高中教育的重中之重,虽然进行了相关改革,但收效甚微,教师和学生仍一如既往地加班加点、废寝忘食地进行题海轰炸,唯一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高分,进入大学。在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思想引导下,普通高中为国家培养出了一批批“小镇做题家”,训练出了一个个“高分低能者”,综合发展、全面发展、多元发展仅是一句口号。殊不知,高中阶段的教育乃是学生能力培养和品格信念形成关键期,如若这一关键时期总是被应试教育思想牵引,势必会严重影响学生发展和学校发展。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角色和行为的转变,尤其重视教师对课程的领导。但是,当前存在教师对课程领导不足、领导低效现象。许多高中在建设发展过程中致力于营造良好的物质环境,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教师的发展与提升,以至于因教师学科知识不足、教师对学生观察不足、教师缺少培训学习机会等[4],使得教师对课程的领导低效化。教育发展,教师为先,学校的力量首先来源于教师,师资水平是影响学校发展的重点因素,它不仅体现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方面,还体现在教师的道德品质、心理素质、人格魅力方面,尤其体现在教师对于课程的领导方面。低效的课程领导势必会成为普通高中向高品质高中迈进中的巨大阻力。
当前,普通高中教育评价机制呈现较多“漏洞”。首先,评价目的的片面性。学校和教师过于重视评价的监督、导向、选拔、甄别功能,对于评价的诊断、激励、发展功能认识不足;其次,评价内容的单一性。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校评价几乎完全依据学生的考试和升学情况,忽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状况,这与当前国家倡导的综合育人、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大相径庭,极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最后,评价主体的绝对权威性。现行的评价机制中,学校、教师处于绝对权威地位,他们的评价被认为是绝对客观、科学、合理的,而学生自评、师生互评、家长参评的多元评价方式仅停留在形式层面,未得到真正贯彻落实。单纯的教师主导和偏重结果的评价倾向必然会使普通高中教育缺乏活力与生机。
普通高中现存的主要问题不破,发展便无从谈起。鉴此,笔者对高品质高中的特点进行了归纳总结,希冀可以吸收借鉴优秀经验,从而为普通高中迈向高品质、高质量发展之路提供启发。
示范性和引领性主要指高品质高中所具有强大的辐射作用。首先,体现在教育公平。公平一方面表现在选科、录取、分班上的形式公平,另一方面体现在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扬长避短、因材施教的实质公平。其次,体现在教育质量。优越的教育质量表现在知识和各种能力的综合发展[5]。上乘的教育质量是其发挥示范和引领特色的重要保证。再次,体现在教育活力。斗志昂扬的学生、激情澎湃的教师、丰富多彩的活动、以人为本的管理等使得教育充满生机与活力。最后,体现在教育生态。良好的师生关系、优美的校园环境、家庭—学校—社会—政府间的紧密衔接营造出健康和谐的教育氛围。
高品质学校的文化通常具有独特性,呈现出鲜明的校本特色,其独到之处是有别于其他学校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学校的闪亮品牌[6]。不同学校都有自己独有的人文环境、教育理念、发展历史、师资队伍、学生品质、管理特色等等,这些要素构成了学校的基本成分,夯实了学校文化建构的基础。高品质高中注重根据自身情况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办出特色、体现创新,从而彰显学校独特的文化和优势。与此同时,高品质高中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多元能力的培养,注重以人为本,在特色和创新理念的引导下探索出具有自由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高品质发展之路。
高品质高中的评价方式具有综合性、立体性、人文性,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它摒弃了传统的“唯分数论”的单一评价方法,注重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将学生纵向的学习过程和横向的全面发展有机结合。注重学生日常行为表现、关注学生成长动态、重视学生个性差异,注重其在品德与健康、语言与阅读、数学与科技、审美与艺术、创新与实践方面的综合发展,强调通过多元维度评价学生,坚决贯彻落实新课改和高考改革背景下的综合育人理念,不仅仅强调评价的传统功能,更强调通过探索全新、综合、多样的评价方式来推动学校教育、教师发展和学生学习上的革新。它摒弃了传统的“唯教师论”的评价主体,着眼于多元评价方式,通过教师学生自评、师评、师生互评、家长参评的多样化评价方式来推动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促进师生双向发展。
高品质高中致力于优质课程体系的打造。紧密围绕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开发并实施体现学校特色、促进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7]。大力开发设计高品质的校本课程,积极对接校内外丰富的教育资源,致力于优质课程的设计和优质课程基地的开发;同时,高品质高中注重卓越师资队伍的建设。要求建成有优良素质、有合理结构、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有高尚道德的高质量师资队伍;注重校园物质环境和精神文化的共同提升;注重学校管理者在团结力、执行力、凝聚力方面的提升。努力建成国内外影响力强、知名度大、认可度高的高品质高中。
通过对高品质高中的特点进行梳理归纳,笔者发现,实现普通高中高品质发展需要借助以下策略。
先进的思想和正确的理念是普通高中高品质发展的先导。首先,学校要树立高品质意识,即全体师生对高品质高中建设的重视了解程度及对高品质高中建设的决心和愿望。要明确自身办学定位,高品质高中必然是集教育质量、内涵发展、文化建设、办学特色于一体的。其次,高品质生源是高品质高中建设发展的重要基础,高品质高中应保证招收的学生质量的优质性,应成为名校人才培养的基地,与国内一流高校强强联合,致力于为一流高校输送人才,打造本地区、本省甚至全国范围内的示范性、引领性的高品质高中。再次,管理者应具有高品质的治理能力。整合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优化权利和责任的安排与制衡[8],走出一条使学校的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让社会有着高满意度、高认可度的治理途径,促进学生、教师、家长和其他部门相互合作,出谋划策,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探索出实现学校高品质发展的最优方案。以高品质治理为核心的学校,始终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秉承一切为学生服务、一切为学生成长的理念,不断革新、不断探索与时俱进的现代化学校管理制度,使学校的办学不断从管理走向引领,从服务走向需求,从制度走向文化,从封闭走向开放,促进校内校外多方参与办学,不断提升学校办学的生机与活力,以质取胜,做优做强,打造高品质、标杆式名校。
系统的课程和丰富的活动是普通高中高品质发展的载体。首先,在课程开设上应体现系统性、综合性、多元性,除了开设语数外、音体美类的基础课程外,还应多样开设古代文化常识、中学生领导力、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学生国际理解教育类的拓展课程,应特色化的开设书院文化、科技伦理、戏剧艺术类的综合课程,应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的开发校本课程,多样化、特色化课程的开设能够让学生接受人文社科的熏陶、科技创新的洗礼、生活健康的引导、艺术创造的陶冶和公民社会的滋养。要聚焦世界舞台,打造国际化人才培育的摇篮,课程国际化是其重要载体,注重优化整合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结合中国本土高中课程,打造出符合学生需要、具有中国特色又顺应国际发展的国际化课程[9]。通过国际化课程的开设提升学生多元理解能力和国际竞争意识,拓展其国际视野,促进不同国家间进行紧密的跨文化交流与合作,不断促进学校的内涵建设和特色优质发展,成为优秀人才培养的摇篮,成为国家尖端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其次,在活动开设上应体现丰富性、多样性、发展性。仪式活动和社区服务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修养;场馆活动利于学生受到文化的洗礼;比赛活动利于学生竞争意识的形成;团队活动利于学生向心力、凝聚力的培养,等等。以英国历史悠久的公学为例,它们的校园活动浪漫又富有朝气,音乐、戏剧、马术、棒球、社团、俱乐部、农场、牧场、杂志社等,将具有相同爱好的学生组织起来,不仅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和精湛的技能,还能促进相互交流合作,提升管理组织能力,培养其勇敢坚毅、宽容团结的精神[10]。因此,普通高中在建设发展中应广泛借鉴国内外优秀成果,保持积极开放的姿态,开设具有紧跟世界发展潮流又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系统化课程和多样化活动,培养适应时代发展和具有国际视野的全能型人才,从而打造世界一流的高品质高中。
创新的项目和特色的模式是普通高中高品质发展的保障。高品质高中的打造应融汇校内外资源,推进多样化创新项目的实施,坚持科研兴校,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项目的实施应保证“三整体”,即成立专门的组织整体培训、分类推进整体实施、成果评比总体评价。始终把科研立校、创新治校作为重要举措,以发展为根本、创新为动力、科研为指导,让师生在共同的创造性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和多样化的创新项目中,通过学科融通、活动统筹、物型重构、角色扮演、生活联通等方式致力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科研精神的树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通过互联网的功能打造特色化的创新平台,促进线上和线下资源完美衔接,资源共享,如构建专业化的数字学习平台、打造专门的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利用完善的物质资源和互联网资源促进创新型项目的开设;同时,创新项目和特色模式的推进离不开高质量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以英国公学为例,其教师筛选十分严格,学校好,学历高、心理素质优良、富有创新精神、拥有普爱的教育情怀是公学教师的共同特征[11]。借鉴其经验可知,普通高中在高品质建设发展中应致力于高水平师资队伍的打造,高水平教师通过特色化的教学模式(如根据不同课程不同学段灵活选择运用个性化教学、兴趣化教学、能力化教学、标杆式教学、跨学科和跨学段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来满足不同学生的成长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创新发展,使学校成为培育创新的沃土。
卓越的成就和高度的认可是普通高中高品质发展的目标。高品质高中首先应坚持立德树人,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保证全校师生精神世界的丰盈[12]。高品质德育在高品质高中的各育建设中居于统领地位。高品质高中应具有完善的德育体系,从学生实际出发,立足学生发展,通过科学化和规范化的德育工作,对学生进行基本思想政治观点、基本道德、基础文明行为教育以及良好个性心理品质和品德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品质高中应着力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根据不同学科特点,运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将德育渗透其中,不断强化各学科的育人功能;建立新的质量观,多层次评估学生,使学校教学更加关注育人目的,更加强调学生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发展;注重校园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的构建,通过优美的物质环境的渲染和良好的精神文化的熏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在德育的统领下,把德育作为思想基础,智育作为知识基础,体育作为健康基础,美育和劳动教育作为德育、智育、体育的具体运用和实施,使学生拥有高尚的道德素质,精湛的知识技能,强健的身体素质,崇高的审美情操,坚毅的劳动精神。智育、美育、体育、劳动教育综合进行,实行德育统领下的综合育人模式,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知识智力、身体素质、审美能力、劳动精神全面发展,不断追求卓越和优质,通过多维的德育活动,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自我管理、自我生活、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促进品德提升,培养其积极进取精神、卓越创新意识、优秀实践能力和强烈社会责任感,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努力打造高质量、高成就、高社会认可度的高品质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