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娜 陈飞环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8;西安铁一中湖滨小学 陕西 西安 710043)
儿童文学教育是体现情感素养的有效提升。情感具有错综复杂的种类,同时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情感同时不仅是成人的专利产品,同时也是儿童的基本素养的重要体现。儿童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儿童各种真实情感的培育,儿童对情感的基本需求是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基本条件决定的。深化情感教育,通过发展儿童对身边情感的各种控制能力,让儿童处于较为愉快和兴奋的情绪中,有利于儿童更加高效地收获知识,享受知识与学习的双重快乐。
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发现,一线儿童文学的教师,甚至是专家依然将儿童文学的教育局限在字词句的基本构造中,或者是通过情节积极引导儿童,这些教学技术虽然一定程度上发挥了教育教化的基本作用,但不利于儿童情感素养的分阶层提升。将儿童文学作品当作枯燥无味的政治课程来进行阐述,学生对富有感染力的文学语言缺乏最基本的文学体验,种种教育忽视了儿童的心理特征,同时与儿童的成长成才的客观规律相违背。将儿童当作机器,从根本上削弱了文学的本质作用。
我国发达地区的幼儿园教师有情感教育的意识,并能够深切认识到情感教育的重要作用,但是在具体的情感教育的实践中,缺乏科学的方法。比如不能将儿童文学中的情感教育与现实的感恩之心、团结友爱之心紧密地联系,幼儿只能以“本本路线”认识新世界,又比如在进行情感教育的过程中忽视幼儿对美的探索,对文学故事的情感培养只是填鸭式地灌输,儿童消化吸收能力有限;有的一线教师缺乏与家长的合作,导致某些情感教育难以得到幼儿家长的配合。
从儿童个人身心发展规律来看,儿童文学教育中的情感教育有利于儿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利用儿童文学自身的特质有利于为儿童塑造良好的价值观,“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堕寸功”,学前儿童教育中情感教育对儿童的培育层次上尤其是对世界和人生生涯的展望。儿童文学作为一种上层建筑的创造,源自于广大的社会群众的生活实践,通过文学情感的培育有利于减轻社会的不良生态造成的消极影响,帮助儿童积极抵制低俗文化的负能量。从而有利于帮助幼儿扣好人生的第一粒纽扣。
儿童文学自身具有以儿童为主体、语言生动活泼的重要特点,并从感性方面对儿童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多方面的塑造,引导儿童的心理向着人性和人文化的方向进步;毋庸置疑,文学作为儿童精神栖息的重要场所,儿童文学承担着引导儿童的重要价值追求;同时儿童文学以其特有的情节特征,不断地升华儿童的思想情感。作为一线老师的我们,在教育中,应当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正确发挥儿童文学教育中情感教育中的重要功能,从而正确培养幼儿的社会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
错误的传播生态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教师、家长错误的教育方式,另一方面是来自大众传播媒介潜移默化的文化渗透力。然而,儿童的文学活动本身是来源于生活实质的,作为一种文学作品,必然会运用一系列的修辞手法,在自身体验的过程中,做了种种修饰,儿童文学在本质上不断地与儿童对话,尤其是来自作者与故事中的人物、作者与读者主人公与读者的生动交流,儿童文学的教师却将这些简化为教条主义性质的对白;在缺乏儿童教育的家庭环境中,儿童疲于应付考试,失去了儿童文学阅读的精准时间和学习计划,也缺乏体验美好情感的机会;社会环境同时在儿童文学的学习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媒体的传播生态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洪水猛兽般的冲刷,以电视艺术为代表的媒介传播具有传播广度大的特点,深受儿童喜爱,电视媒介处于自身的营利状态,以一种“娱乐至死”的心态传播知识与价值观,缺乏正能量的引导,使得儿童逐渐深化了暴力倾向。
学前儿童文学教育中深化对儿童情感素养的培养,需要深化情感教育的人文关怀,关爱人心灵的变化,抬头仰望天空,儿童脸上呈现的不是失落和气馁,而是希望与梦想;培养儿童发现美、创造美的情感与情愫,“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培养儿童积极探索实践中的美,有利于激发儿童的正能量情怀,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一线教师引导儿童学生学习优秀文学作品,例如经典寓言故事,引发儿童更深度与广度的共鸣;运用多种途径丰富儿童的情感体验。
情感教育的本质即关爱人的心灵变化,著名教育学家丰子恺先生教育儿童不要轻易踩踏蚂蚁,以防儿童从善良单纯的孩子变成一个“兵戈铁马、唯我独尊”的侵略者。对儿童进行这样的情感教育,通过传播以爱为主体的儿童文学,帮助儿童加深对爱的理解。深化引导儿童文学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儿童文学本身具有生动形象的语言,教师的传播不应当表现出枯燥无味的风格,文学创作中人文关怀的本质就是让人能够尊严与价值的活着。在不违背基本的科学知识的前提下,儿童应当享受更加丰富的情感关怀,比如儿童对自身及他人生命与身体的呵护,儿童自立自强精神的培育,并通过有效运用一系列社会条件,让自己获得更加有尊严。深化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教育。情感是人类主要的区别性特征,幼儿作为人生中的重要开启阶段,也是情感教育的不可替代性的时期。情感的影射作用横贯于儿童认知过程和社会过程,对儿童实施正确的情感手段是非常重要的。
儿童文学作为文学作品的一种,需要通过扎实的审美观来体现,在教育主义占主导地位的时代,儿童文学的审美特征被剥夺,文学是作者按照美学的客观规律传递读者美的享受的过程。笔者通过观察儿童文学的发展,美的情感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代人,在美好情感的熏陶下,儿童可以逐渐为自己创造一个美丽世界。
儿童文学作为一种以快乐为主题的文学,儿童文学的作家都想方设法地让大家体验到快乐。教育本身以其特有的功能,传播人类知识,儿童文学具有一种丰富情感教育的功能,儿童文学以一种朴素的天真、原始的想象力滋养着儿童的心田,在这个多姿多彩的花园里,儿童的精神世界定会更加丰富,通过美丽的童话打开了儿童人生的新天空。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处事哲理及人类社会共同共融的生活准则,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传递的文化情感将会对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选择对应的文学作品。儿童的情感发展处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具有一定的社会化倾向,虽然不同成长环境的儿童具有个性,但总体的情感优越性还是非常显著的。通过文学作品的选择,比如《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帮助儿童运用正确的情感认识社会,引导幼儿产生于社会情感相当的共鸣,丰富幼儿的生活体验。
选择引发幼儿共鸣的作品。情感及情绪的变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儿童在接触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往往不能讲现实社会与艺术的虚实结合区分开来,幼儿容易将自己的情感体验与文学作品中的角色相互关联,并且建立起一个统一的整体。比如儿童具有一种孤傲的独占心理,自己往往喜欢独占无法消化的食物。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情感是一种消极的情感,通过选择“教育幼儿学会分享”的文学作品比如《不开心的小兔子》,从厌恶身边的其他小动物到最后孤立无援,小兔子的心路历程能让幼儿体会到分享与友情的重要性。
儿童文学作品用法简单明了,却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比如文学作品《公园的相会》,白鹤小姐与矮丑的青蛙网恋,后约定在公园相会,作者用男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传递一个认知:当自己现实中的交往对象与想象具有很大的落差时,将心比心、相互理解可以收获最珍贵的情感。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开展“爱的系列”活动,在感同深受中体会情感变化的动力,抽象的爱一个个变换化为形象。在移情训练培养儿童真实的社会情感,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引导,让儿童深深沉浸在切实的情感中,在有趣的前提下,学生更可能产生认同感。
学前儿童文学的情感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教育路径,而是一个教育主体与教育受体相辅相成共同协作的过程,一线教师在促进学前儿童情感教育的过程中,要深化家园合作。比如可以通过分发情感教育合作卡,卡上标明教师情感教育的精髓,通过卡片延申的文学情感话题,产生亲子之间高质量的互动,增进家长教育的亲和力;另一方面,有利于提升儿童的情感素养。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布置家长与儿童共同完成的作业,比如探究某篇儿童文学作品中各种真情实感,将文学作品的虚构化成分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培育幼儿的情感素质。
优秀而儿童文学作品如一盏明灯,照亮儿童贴近社会的漫漫人生道路,也是儿童从自我中的我走向社会中的我的钥匙,从社会情感方面出发,挖掘文学作品的内涵,从而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实现儿童综合能力的提升。一线教师需要引导儿童树立人文关怀,培育幼儿美的情感;引导幼儿学习研究优秀的文学作品,丰富幼儿的文学情感体验。实现幼儿文学教育步入一个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