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光均,李赫伟,刘胜良
(桂林医学院,广西 桂林 541199)
乡村振兴重在产业发展,《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指出:到2025年,乡村休闲旅游业年接待游客人数超过40亿人次,经营收入超过1.2万亿元。由此可见,发展乡村旅游对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健康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进入快速发展的黄金期。一方面,由于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凸显,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医疗保健、健康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另一方面,随着我国亚健康状态人群数量的不断增多,加上当前全球流行的新冠肺炎疫情,人们对医疗、康养、保健等与生命质量相关的健康产品和服务需求与日俱增,健康养生逐渐成为各年龄阶层的刚需,康养旅游迅速崛起,逐渐成为政府重视、社会关注的旅游经济新业态。如何利用好少数民族地区的独特优势资源,将乡村旅游与康养产业融合,发展康养旅游正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因此,在健康中国战略的指引下,破解当前少数民族地区康养旅游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困境,实现康养旅游与乡村振兴同向发展,已经成为当前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的一个重要命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1]。少数民族地区康养旅游的发展,要求在康养旅游产品开发、顾客接待服务、乡村基础设施等方面比一般的普通旅游要求高,国家出台的乡村振兴扶持政策可为康养旅游的发展提供重要保障。如前后出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标准》,近五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强调产业兴村,鼓励乡村结合自身特点发展包括康养旅游在内的新业态,并对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问题提出了指导意见。各省(部)、市(厅)级部门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也出台了相关的配套措施,这些政策和制度的出台从不同层面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康养旅游提供有力的支持。同时,现有少数民族地区康养旅游产业存在发展缓慢、康养市场缺乏管理、康养人才缺乏等诸多问题,只有从结构和内容上做转型升级的调整才有望打破当前的发展障碍。乡村振兴要求特色产业与特色经济,这就为康养旅游的发展理念和内容输入了新鲜血液,有利于其加速探索创新的、多维的发展道路。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在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中,强调了特色小镇的建设可以有效丰富乡村旅游的内容、促进乡村旅游结构化升级,是实现乡村振兴整体战略的重要着力点。在大健康时代的背景下,把旅游业和健康产业结合成为“康养旅游”,一定会成为乡村经济增长点,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在少数民族地区建设发展特色旅游与乡村振兴战略旨在促进乡村全面发展、城乡融合发展,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和内容上高度统一。因为康养旅游产业高质量的发展,要求与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宽增收渠道,兴旺旅游产业,驱动乡村产业振兴;要求与农村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及人居环境提升工作等有机结合,助力乡村生态宜居;要求加强乡村人才建设,有助于乡村现代化管理治理能力逐步形成,保证乡村治理有效;要求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的民俗和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创新乡村优秀文化,丰富文化内涵,有助于引领乡村文化振兴。所以,康养旅游是市场需求和产业优化推动下的产物,它的高质量发展对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实现乡村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对助力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实现更具成效。
乡村振兴为少数民族地区康养旅游提供了路径和驱动力,康养旅游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动能。乡村振兴和康养旅游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达到乡村高质量发展目标,即有足够的创新驱动力提高农业生产力,增强乡村发展内生动力;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保护好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村居民获得感和幸福感,广泛惠及农村民生和缩小城乡落差。因此,随着乡村振兴与康养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需要吸引各级政府、企业、村民及游客共同参与并发挥各自的优势和作用,在少数民族地区基层治理、基础硬件设施、旅游服务水平、乡村振兴人才引育、生态环境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开发等方面形成长效融合机制。总之,乡村振兴与康养旅游产业的发展理念与目标高度相似,两者的耦合发展能够促进少数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
民族地区有着深厚的医药文化底蕴,藏、壮、苗、毛南等少数民族医药文化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历史,医药经验、医药文化、医药技术沉淀厚积。这些都为发展康养旅游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和理论支撑。许多宝贵的少数民族药品和民间验方,构成了独具民族地域和文化特色的少数民族医药产业[2]。比如藏区的野生药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其中冬虫夏草、天麻、灵芝等为畅销国内外的名贵药材。又如壮族的药线点灸疗法,采用经过药物泡制的苎麻线,点燃后直接灼灸患者体表的一定穴位,以局部的刺激,通过经络传导,调整机体气血归于平衡,使人体各部恢复正常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疗效;瑶浴泡澡有上千年的沐浴文化,瑶族人民的瑶浴泡澡用于治疗疾病、保健养生、排毒养颜、驱除寒气等作用。它们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市场竞争性,在康养旅游市场中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价值。然而,康养旅游对于很多少数民族地区而言,都属于一种新兴产业,刚开始发展,存在旅游规划和其他综合性规划不健全的问题,康养旅游未能体现“民族性”成为发展中的薄弱环节,缺乏具有一定规模的少数民族特色康养龙头企业支撑,且普遍弱、小、散,未形成规模效益。当前大多康养旅游产业以提供餐饮、住宿、特产销售等劳动密集型服务为主,产业层次较低,服务项目单一,旅游产品开发不足,产业发展缺乏有效市场主体支撑,增长乏力。
有效解决顾客“衣、食、住、行、医、养”是发展康养旅游的基础。很多少数民族地区康养资源丰富,但是乡村公共基础设施薄弱,留不住客人,导致优良的康养旅游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产品优势,更未能转化为经济优势。景点配套设施如医疗、停车位、食宿条件严重制约了康养旅游产业的发展。同时,很多地区交通不畅,飞机、高铁、高速路网不发达,公路通行不仅费用高,而且时间长等问题,给人群出行、出游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导致游客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居高不下,并且很多景区内部旅游交通体系仍不完善,发展较为滞后,阻碍产业发展的速度与规模。
当前互联网技术虽然普及,但是在很多少数民族地区其与康养旅游产业的融入度还不够,康养旅游“智慧化”程度低,智慧旅游服务、智慧旅游交易、智慧旅游大数据等方面的系统建设存在明显不足,影响到了产业的发展提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影响了游客对于康养旅游的认知程度。在互联网时代,智慧化旅游服务能促进游客了解旅游产品,加深游客对康养旅游的认同感,激发游客的旅游欲望。第二,影响康养旅游业的服务水平。智慧化旅游交易可以为游客提供网络订退票服务,酒店民俗预定服务、使旅游变得便捷。第三,影响了康养旅游管理水平。智慧旅游大数据能加强对旅游基础数据采集、分析和存储,然后以数据为基础,构建智慧化管理、服务、营销体系,从而提高康养旅游决策的科学性,减少决策的过失行为,使得管理过程清晰透明、科学客观。
康养旅游是一种综合性很高的新兴旅游形式,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康养旅游离不开专业康养人才及旅游管理人才,但是当前我国的人才培养设置中旅游学、管理学和康养常识这类知识是相对独立的,所以当前康养旅游产业各领域科研人才和创新型人才普遍缺乏。一方面,发展康养旅游的少数民族地区多为经济相对不发达的乡村地区,人才聘用政策、福利待遇等吸引力不足,造成大量人才外流,已有的人力资源也得不到很好的利用;另一方面,相关旅游人才培训机制较为落后,跟不上康养旅游业发展的需要,造成了从事康养旅游业方面的人才素质、经营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应急能力、服务能力等综合能力水平不高的现象。在乡村振兴战略政策背景下,发展乡村康养旅游,需要“两条腿走路”,需要重视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和改善乡村地区的医疗康养水平,因为这直接影响到康养旅游品牌的塑造,医疗康养水平包含了硬件和软件的建设程度。医疗康养的硬件建设包括了当地康养机构的数量、质量、康养人才储备、康养设备的先进程度等;医疗康养的软件主要包括康养服务的质量、康养环境、康养成效等。当前很多少数民族地区在推进康养旅游发展过程中忽视了医疗康养水平的提高,呈现出有产品无服务、有旅有药却没有医疗康养的现象,康养旅游“品牌化”建设明显不足。
乡村康养旅游是乡村旅游与康养产业的融合,在产品开发、接待服务、基础设施等方面比一般的乡村旅游要求高,各级各类政策可为乡村康养旅游的发展提供重要保障。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标准》相继出台,2017年以来连续五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强调产业振兴乡村,鼓励乡村发展包括健康养生等在内的新业态,并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等问题提出了指导意见[3]。各省市也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配套措施,这些政策和制度的出台从不同层面为乡村康养旅游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健全康养旅游产业协调和服务机制,制定扶持政策与康养旅游项目招引指南。首先,引导成立康养旅游协会,探索制定行业标准,推动行业自律发展;其次,加大财政性资金支持康养旅游产业投入力度,健全符合发展需要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4];再次,推出康养旅游保险产品,引导旅游企业、医疗机构、保险公司三方联动,为康养旅游顾客提供医疗保障;最后,创新金融服务,加强银行、保险公司的合作,结合康养旅游产业发展的切实需要,研发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普惠性金融产品与服务,分担产业发展面临的各类风险,满足多元化的金融需求。
少数民族地区康养资源丰富,但是很多未得到充分利用,康养旅游产品单一,同质化严重,缺乏市场竞争力。因此,地方可探索资源融合机制,提升旅游产品质量和服务。第一,融合民族特色旅游文化资源,针对普通休闲娱乐群体,打造康养文化休闲旅游路线。为游客提供民族文化体验、养生体验、民族科普教育等特色项目,形成沉浸式康养旅游产品。第二,融合民族医药资源,针对爱好养生保健群体,发挥少数民族医药保健方面的优势,发展针灸、推拿、养生授课等观光旅游和养生保健一体的特色服务。第三,融合医疗养老资源,针对养老群体,可在康养旅游基地打造养老社区。与地区医疗机构合作,提供名医坐诊服务、健康体检、康复疗养等专业化健康服务。
社会企业是乡村振兴的微观主体,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企业的参与支持[5]。企业可通过投资方式,为农村发展提供资本、人才、知识以及组织供给,帮助农民提升乡村发展中的主体行为能力,推动农村产业、资本、人才和市场的发育和成长,为农村贫困地区脱贫不返贫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少数民族地区的康养旅游发展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去建设和完善当地的基础设施以及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但是由于康养旅游业经济收益的滞后性,也给其投资者带来了一定风险。因此,少数民族地区在发展康养旅游的过程中要创新投资机制,推进康养旅游主体参与进程。首先,从政府层面,地方政府要加强对康养旅游产业的投资力度,可设立康养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开发康养旅游项目;其次,政府更应当积极探索社会参与模式,拓宽发展康养旅游的融资渠道,出台更具有吸引力的招商引资政策,吸引社会资金的投入,促进政府和民间资本的合作。如采取PPP模式引进投资、对外租赁等多种形式对当地基础设施予以改造升级,使之适应现代康养旅游业的运营要求;最后,从社会层面来看,引导金融机构康养旅游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便利,如通过资产融资、信托抵押等方式筹集康养旅游发展的资金。
1.盘活现有人才,增强发展内动力。挖掘当地人才资源,开展分类培训,提升服务康养产业发展能力。建设康养旅游人才培养和实训基地,与相关专业协会、大中专院校开展旅游服务、健康服务等技能培训,培养一批既熟悉康养医疗行业服务规范,又了解当地旅游景点线路及各类康养产品的本土化专业人才。积极动员引导在外务工的具有民族传统手艺的人员返乡创业,并在技术培训指导、贷款审批、企业创办等方面开展帮扶。同时,人力资源部门可以根据当地康养旅游发展需要,对相关人才职称评定给予政策性倾斜。通过系列举措,盘活现有人才,增强发展内动力。
2.优化选才渠道,跑出引才加速度。人才资源是康养旅游产业产品创新的核心和重要动力,是康养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所以,还需要花大力气吸引如医学、农业、旅游、体育等专业人才加入。第一,充分利用现有的“三支一扶”“西部计划志愿者”等制度,对发展康养旅游地区有计划地招收一些专业对口的大学生,为康养旅游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第二,进一步优化人才引进政策,积极从医科院校引进专业技术过硬的康养人才,结合当地就业考试,有针对性地加大对专业人才的招考规模,建立康养旅游产业智库,为产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第三,加强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依托医学院校、旅游院校培养健康管理、旅游营销、护理等康养产业专业型人才,探索培养适应养生、康复领域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机制,加大康养旅游人才供给力度。
3.健全用管激励机制,激发人才活力。鼓励和支持有关康养旅游产业的创新创业人才、创业团队和金融服务等机构入驻,并在场地支持、税收政策、住房补贴等方面给予扶持。加大对发展康养旅游产业的个人和团队给予的贷款支持与帮扶,如帮助开设特色民族医药养生馆、药膳馆等。完善康养产业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切实把各类人才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成为康养旅游产业的宣传者、践行者、推动者。
如果说,少数民族地区得天独厚的资源是发展康养旅游的根,那健康文化就是魂。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康养旅游要抓住发展机遇,提高康养旅游产业的品牌知名度,对产品进行相应的深入开发,打造康养文化IP,拓展旅游产品,延长产业价值链。如深入挖掘传统民族中药方剂和保健经验,出版康养旅游刊物,系统化宣传地方特色养生保健知识,形成浓郁的健康养生氛围。发展和推广地方中药养生保健品、传统特色食品等,让康养饮食文化更具吸引力。创新举办划龙舟、舞龙狮、竹竿舞等趣味体育赛事,丰富和完善康养旅游项目,提升品牌形象。通过康养文化的挖掘、打造、宣传、普及,让健康理念深入人心,打造出有影响力的少数民族康养旅游产业品牌,才能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
总之,健康中国背景下,康养旅游高质量发展是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之一。只有正确认识少数民族地区康养旅游发展现状,才能有效地促进康养产业与旅游的有效融合,才能充分发挥康养旅游在振兴乡村经济、保护生态文明、传承民族文化等方面的作用,助力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