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桑依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浅析
吴桑依
(昆山市花桥集善小学,江苏昆山215300)
现如今,随着小学教学改革深入开展,在小学阶段有效地进行德育教育迎合了时代发展,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科学地在课堂中渗透德育内容,全面地进行小学语文德育教育研究,从而构建高效的教学课堂,全面提高学生良好品质与学习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德育
笔者通过开展小学语文与德育教育融合研究,设计了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实践教学课堂,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重视优化德育教育内容,全面对学生进行培养,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
我国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发展历史悠久,德育在学科教学活动中的渗透也较早。从本质上讲,语文教学活动可作为渗透德育思想的重要渠道。而依据孔子的教育主张,德育工作也与语文学科的教学同等重要。通过开展科学的语文教学活动,可让学生逐渐总结出正确的为人和学习的道理,最终形成高尚的品质。在我国教育机制不断优化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也需达到更高的标准。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能够推动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与传承,可让小学生从小便受到传统文化的思想和情感熏陶。
当前从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实际效果来看,德育工作仅停留在表面。由于小学生的道德情感还未发展成熟,且无法自主对道德情感形成正确的判断,认为德育仅是针对他人行为的评价,因此难以对提高自己行为的规范性起到辅助作用,这也导致德育工作难以实现预期的效果。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开展期间发挥的作用较关键,也是语文学科教学内容的重要部分。将德育内容渗透到语文学科中,不但能够让小学生形成规范的道德意识和健全的人格,同时还可启发小学生建立是非观念,以此形成正确的道德意识。最后,德育工作在语文学科中的全面渗透也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只有持续提高小学生的道德观念,才能为社会输送更高质量的人才,达到新时期社会的发展要求。
语文学科本身的特殊性质也决定了该学科教学能够对学生的沟通及素质进行有效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对德育内容进行合理渗透,能获得更理想的效果。此外,从教学方式层面来讲,语文教学使用的是循序渐进的教学手段,通过对学生长期的教育和引导培养其形成道德意识和观念,这也表明语文教学内容与德育具有一定的共通性。但受到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目前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对德育教育的重视不足,难以充分体现出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从而无法顺利促进学生的德育发展。此外,在实施新课改前,语文教材内容对学生的道德素养培养重视不足。而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小学普遍加大了对德育工作的重视,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发挥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通过开展科学而有效的学科教学活动渗透德育思想。
素质教育虽然一直在实施当中,但在语文教学中很多学生家长和教师还是受到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将学生学习成绩看成是最重要的事情,忽略了对于学生道德素养的良好培养。为充分满足学校和家长的不同需要,教师实行语文教学工作的时候,重点内容普遍都会放在讲解语文理论知识方面,很少在德育教育中花费过多时间,致使影响着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继续开展。
进行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的时候,教师受到以往教育理念的影响与束缚,为让语文教学的计划能够顺利完成,课堂上会以教材知识点的讲述作为教学的重点。也有的教师会认为,德育教育不适合在课堂上融入,更适合言传身教,由家长、教师树立好榜样,再利用言行对学生加以有效引导。因为在语文课堂融入德育教育内容效果不是很明显,还会影响到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当然这些都是表面层次的理解。除此之外,在学生犯错误的时候,其实教师也会运用到德育手段进行教育,让学生明白错误产生的根本原因,从而以这样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整体道德素养。
德育的意义是帮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中,而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获得心灵成长。第一,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从教材解读到课堂的深入讲解,基本上已经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产生偏差,应该说是有所脱离。比如,语文教学内容普遍意义上是倾向于听、说、读、写方面,而对于课本上知识的引申相对就缺乏解读。第二,对于语文知识而言,其最主要的特点是体现着人文性和综合性的一门学科,所以小学语文在教育中不只是读书写字那样简单,而是帮助学生充分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一种有效手段。第三,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属于基础性的教学,所以教学的时候需要帮助学生充分了解语文教育的多个方面。就如同社会环境是多样的,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要让学生先了解生活中的不同层面。比如德育教育不能只是以积极方面去引导,也要让学生在反面教育当中深刻明白做人的道理,从而认识到是非的真正标准,帮助学生对社会产生全新的认识。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需要把书本内容同社会生活内容建立有效连接,以达到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
当前小学语文教材提供的内容涵盖范围较广,所有课文均能体现出一定的道德思想性。借助典型的人物和壮丽的山川景观体现出正向的道德思想引导,同时也会揭露社会的黑暗面,蕴含深刻的哲理。上述文章均能够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时期、地域的社会环境,在材料中具有较多的德育元素。同时,教材中还广泛涉及多个层面的知识。所有的汉字和词汇均有更深刻的意义,因此学科教师需注意带领学生深度挖掘,掌握学科知识的本质。启发学生从客观层面看待和分析事物,形成全面的思想意识,为其后续参与社会的建设工作形成基础。如在阅读《金色的草地》等文章后,教师便可引导学生形成各族儿童团结的意识,并对人生进行深刻的思考。或者引导学生形成勤俭、朴素的品质,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和乐趣。通过上述内容的学习,学生便可形成克服困难的勇气,从教材中吸收积极的能量,并形成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的精神品质。学科教师需注重将德育元素合理渗透到学科教学内容中,让学生深度挖掘学科内容的思想和情感,实现较理想的德育效果。
1.字词学习中的德育教育
掌握生词和词汇知识是语文教学活动的重点内容。教师可在实施上述内容的教学期间合理渗透德育思想,这样便可获得较理想的德育效果。如在讲解汉字“敬”时,便可列举“尊敬”“敬奉”等词汇,并鼓励学生利用上述词汇造句,让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词汇的含义:第一,表示尊敬、礼貌对待。第二,表示敬意。第三,礼貌地送出。第四,谨慎。上述含义均体现出了我国传统的道德品质和规范礼仪,学生在学习汉字和词汇知识时,也会同步受到文化和礼仪的影响,形成更高水平的道德品质。
2.古诗赏析中的德育教育
我国古代的诗歌言简意赅,寓意深远,能够为读者开启丰富的想象世界。通过学习诗歌,学生能够形成更敏感的意识,形成诗性品质。小学是记忆发展的关键期,在此期间开展古诗的学习,不但能够培养学生记忆田园诗、离别诗等诗词内容,同时还可对古诗词形成一定兴趣,规范自身的行为习惯,如珍惜时间、不能自满、感恩父母等。学生可通过吟诵诗句陶冶性情,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教师可运用多种手段鼓励学生背诵诗句,不断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性情,最终实现德育目标。
3.写作训练中的德育教育
教师需通过语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能力,并使用书面语言表述,客观、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让他人了解自己的情感,学会尊重、理解和关心他人,按照既定的计划完成系列活动内容。教师还可组织学生相互评论文章,最终教师总结。通过上述互动形式,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便可形成良好的沟通,学生持续丰富自身的道德认识,体会到不同的情感,陶冶性情,追求超越,不但实现写作能力的提高,同时还可顺利受到德育教育。
掌握知识是实现远大理想的重要前提。因此小学在实施语文教学活动时,便需侧重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培养,让学生广泛阅读文本,以此了解更广阔的世界。通过开展课堂和课后的阅读活动,学生能够形成更多的知识积累,教师也需以更高的热情带领学生领略名山大川,探索知识的内涵,让学生体验到探索知识的趣味性。此后,教师还可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拓展阅读适合的文本,让学生能够通过课外阅读解决困惑,与课堂学科教学形成互补,从而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
教师可结合学生的具体阅读水平和兴趣倾向等,选择适合的文本推荐给学生,这样便可让学生利用汉字和词汇的储备了解文本内容,并实现对文本的深化分析。如在阅读《夏洛的网》后,学生便会被威尔伯和蜘蛛夏洛特的情感深深打动,形成更强烈的情感体验。而读到《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也会被海伦·凯勒面对生活的坚强震撼,意识到生命的可贵,主动以心灵感受客观世界,形成更积极的人生观。又如在读到《窗边的小豆豆》时,学生也会对其中的人物产生更深刻的印象,为学生的课余生活带来欢乐。教师可为学生推荐适合的阅读内容,让学生广泛畅游在知识的海洋中,以此不断受到阅读文本中思想和情感的熏陶,形成更端正的意志品质,并实现综合素养的提升。
在开展阅读教学活动时,教师需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侧重辅助学生把握文章中主人公的形象特征,先通过泛读的形式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明确文章主旨,掌握文章诠释的哲理。此后学生在对文本形成一定的理解后,便可细化阅读。在具体阅读期间,学生可结合人物所处的具体历史和社会环境分析人物的性格,并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文本中,准确把握文章的细节,形成独特的阅读体验。在此期间,学生也会被文章中体现出的思想和情感影响。
如在阅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该篇文章主要讲述的是周总理幼年读书的事情。通过阅读真实的事件,学生便可体会到总理浓郁的爱国情怀。因此学生在阅读和理解该篇文章时,需以饱满的热情和铿锵的语调诠释文章,将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融入阅读中,从而将思想和情感融为一体。如在读到总理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学生便会语气有力,充分体现出总理当时的豪迈情怀。同时在阅读到其他学生的回答时,语气便可平缓,这样便可将总理的形象与其他学生形成更明显的对比,体现出总理的光辉形象。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理解和情感,更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的内涵,把握作者的情感,深刻体会到文章所达出的爱国热情,从而受到这种情感的感染,实现德育素养的提高。教师也可利用不同类型的文章启发和训练学生把握人物特征,并在人物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与作者形成情感共鸣。这样便可在阅读过程中自然受到文章中的德育元素的影响,高质量完成德育目标。
小学生年龄比较小,思想还没有成熟,相对思想也比较单纯。若是教师对学生做正面、积极化的引导,小学生就会提高思想道德的水平,相反就会让德育教育陷入失败状态。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的特点,教师在他们眼中的形象就显得特别高大,无所不能,他们也会认为教师讲的都是对的,所做的事情也都是合理的,致使小学生开始向教师学习模仿。比如,模仿言行、模仿待人接物的具体方法等。因此,要想提高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师先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全面提高思想道德水平,为学生树立榜样,有利于启发学生,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比如,想让学生具有远大的理想,就要用自己对人生、对世界的正确态度不断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也要让学生明白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意义,从而充分激发出学生的进取心,切实提高小学生想要提高文化水平的欲望。第二,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及课下与学生沟通,确保自身的文明,才能带动学生的举止有度。第三,养成小学生热心助人的良好品质。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把乐于助人、热心待人的理念全部传授给学生,讲述遇到困难时勇敢面对,挺身而出,为他人提供帮助的故事。第四,培养学生宽容的美德。教师应该在平时教学的过程中宽以待人,包容学生的一切,包括学生所犯的错误,必须要给予有效的指导,避免利用指责、批评的方法做学生管理和教学工作。第五,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严格要求自己,以高标准衡量自己的道德水准,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形象,也为学生树立奋斗的理想目标,从而推动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良好实施。
总之,通过以上分析,结合语文教学实际,全面研究了德育教育在语文课堂的渗透方法。作为新时期语文教师,应不断探索更加高效的教学方式,科学地开展教学研究,从而不断提高语文教学过程德育教育实践水平。
[1] 李国林.新时期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分析[J].科技资讯,2020,18(28):152-154.
[2] 苟淑云.关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思考[J].科技资讯,2020,18(28):246-248.
[3] 温彦珍.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9):278.
[4] 陈梅芳.浅析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与融合[J].花炮科技与市场,2020(03):238.
[5] 田玲.浅谈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教师教育论坛,2020,33(08):87.
[6] 叶继红.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实践探索[J].教育观察,2020,9(27):123-125.
G628,H09,G40-012.9
A
1002-7661(2022)14-003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