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党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机理分析与路径选择

2022-03-18 06:08杜会丽王安平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思政课党史思政

杜会丽,王安平

(安徽工业大学,安徽 马鞍山 243002)

“在百年接续奋斗中,党团结带领人民开辟了伟大道路,建立了伟大功业,铸就了伟大精神,积累了宝贵经验,创造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与人类社会进步史上令人刮目相看的奇迹。[1]”百年党史资源是我们党百年历史带给我们的巨大的丰富的珍贵的物质和精神宝库,站在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应自觉发挥党的历史以史鉴今和资政育人的作用,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培养更多人才。高校思政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与主阵地,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将百年党史资源融入进去,发挥二者育人合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把握百年党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作用机理

百年党史是一部寻求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史、为人民谋幸福和为民族谋复兴的奋斗史以及从胜利不断走向胜利的发展史,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治党治国理政的艰辛探索、成功实践、理论成果和伟大精神。高校思政课担负着为党育人和为国育才的重要任务,将百年党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为高校思政课对大学生的政治引领、现实说服以及价值塑造上蕴藏着丰厚价值。

(一)以党史理论提升高校思政课政治引领力

在纪念马克思主义诞辰200 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共产党宣言》发表到今天,170年过去了,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马克思主义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来说仍然是完全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就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实践行动的理论指导,并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不断地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取得了丰硕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经过党的百年历史发展,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些都是党的历史中重要的理论创新成果。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世界上其他政党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它没有任何个人利益,始终站在无产阶级立场,维护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带领中国人民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深苦难中走向中华民族的独立,实现站起来,再到今天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实现富起来。这一伟大飞跃,以无可置否的事实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为人民谋福利,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百年历史实践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是代表各阶层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人民立场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更彰显着其政党理论的科学性与人民性的政治引领力。

政治问题,任何时候都是根本性的大问题[2]。十八大以来,党关于思政课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进入新时代切实践行“两个维护”是高校思政课建设的着力点。政治功能处于思想政治教育诸种社会性功能的首要地位,起着主导作用[3]。高校思政课担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政治任务,对大学生的政治选择、政治信仰和政治认同具有明显的引领作用。党史理论融入高校思政课,是以党在百年历史中形成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武装处于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的头脑,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政治觉悟,对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政治引领力有重要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有利于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实现培养合格的建设者,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接班人。

(二)以党史实践增强高校思政课现实说服力

党的百年历史波澜壮阔,演绎了丰富真实的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和英雄的故事,将这些生动的灵活的党史篇章在高校思政课程中展现,通过讲好党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征程中进行的一次次伟大实践斗争、一个个鲜活人物故事以及党所带领人民所取得的伟大实践成果,能够不断增强思政教育内容的立体感,提升思政教学的温度感,让思政课活起来和热起来,也更能拉近思政课与教学对象即高校大学生的现实距离。回看百年党史,从开天辟地党的成立,到党团结带领各阶级人民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从新中国的建立,到党坚强领导各族人民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经过党在不同历史阶段过程中的各种实践斗争,才有了正确道路的选择,国家实力的提升,人民生活的美好,国际地位的提高。党的历史实践活动不会因为时间的逝去而消失,反而经过时间的验证而更加具有说服力。将党史实践融入高校思政课,以党史中的客观实践活动来阐释思政课的理论原理,使学生在党的历史实践面前感悟真理,增进认同,提升思政课的穿透力,不断增强其现实说服力。

依据党史实践,将党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结合,通过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化抽象理论为鲜活事例,化被动学习为主动接受,增强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党史实践的生动,使得高校思政课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一件件和一桩桩发生在实际生活中大学生群体可以有真切体验的实践事实,在现实渲染中,更能引起高校大学生的共鸣,这也是党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体现。

(三)以伟大精神强化高校思政课价值塑造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不同场合强调要高度重视精神的力量。精神的指引对于个人的成长和民族与国家的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百年党史,历经坎坷。百年征程,波澜壮阔。党在历史上所取得的每一次胜利都离不开伟大的精神力量,正是凭借着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支撑,中国共产党久经磨难但生生不息,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改革与建设不同阶段的长期奋斗中,中国共产党人锻造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丰富的精神谱系。回看百年党史,从杨靖宇、赵尚志等革命先烈,到焦裕禄、杨善洲等为民典型和王大珩、尼玛顿珠等改革先锋,再到黄文秀等扶贫英雄以及钟南山、张定宇等战“疫”斗士……;从敢为人先的“红船精神”,到不惧艰苦的“长征精神”,再到一心为民的“西柏坡精神”,拼搏创新的“航天精神”,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以及舍生忘死的“抗疫精神”……;从党的精神谱系中可以感受到一代代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矢志为民服务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

高校思政课授课对象是处于对世界和人生价值观念逐渐确立并不断巩固的青年人,不同于以往,新时代青年人成长于国内社会巨变的背景之下,此阶段的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传播形势错综复杂,现代化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生活交往发生巨大改变,这些对大学生的价值观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高校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培养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中起着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党的伟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沉浸体会中受教育、在亲身体验中树信念,帮助青年大学生更加具体与明确地认识到什么是正确的价值观以及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性,自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党的伟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是提升高校思政课价值塑造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党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意蕴之所在。

二、明晰百年党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现实困境

百年党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有着重要的价值体现,也要意识到面对党史资源自身特征以及不同发展时代的教育契机与教育环境时,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这一实践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明确认识不同因素所带来的实践困境,进行合理分析,才能促进党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取得实效,实现其应有的价值。

(一)党史资源规模宏伟给“融入”带来选择性挑战

百年奋斗史融合了党在带领全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的征程上所做出的一切努力,无论是从时间跨度上,还是从实践深度上,不管是现实的实践开创,还是无形的精神锻造,都留下了细数不尽的宝贵党史资源。在历史的积累中党史资源愈加丰厚,规模也越来越大。百年党史资源的第一手素材数不胜数,也给党史资源融入现实的高校思政课带来不小的选择性挑战。规模宏大的党史资源固然每一笔都是我们不容摒弃的珍宝,但在融入高校思政课堂时,要充分考虑到高校思政课自身的教学规律。高校思政课有自己的课程体系,每门科目都有基本固定的教学课时设置,每个课时也都有自己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思考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和规律的教学安排中恰当地选择融入合适教学主题的党史资源,起到锦上添花与画龙点睛的课堂效果,让思政教学更具渗透力,让学生在思政课堂中更感醍醐灌顶,更好地实现思政课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自1956年高校思政课在党的领导下开设并初步形成课程体系以来,先后历经多次改革和调整。在此期间,党史教育课程一直或隐或显的处于思政课课程体系中,保持着对青年学生进行党史教育主渠道的良好态势[4]。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中有大量丰富而鲜活的党史资源可以利用,并在功能上都可以用来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但党史资源规模宏伟所带来的融入内容的选择挑战是不容忽视的客观存在。选择性的挑战表现在如何精准地结合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选择恰当贴切的党史资源进行融入,以期更好实现二者育人合力。

(二)教育对象特点鲜明给“融入”带来实践性要求

高校学生大多是“95 后”甚至是“00”后一代,他们沐浴了改革开放春风,经历过社会面貌巨变,享受着互联网科技便利。良好的生活条件与现代的教育,使得他们积累了丰富多彩的经历,有着宽阔的视野,活跃的思维。自我意识更强,偏爱尝试新事物。新时代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移动社交平台的多样选择,为高校大学生带来更多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碰撞交流的机会,鲜明的个性特点也让他们更加重视平等交互与对话的权益。总体而言,当代青年学生接受新事物的速度之快,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多样化与独立化,都是远远超越前人的[5]。新形势下,教育对象的鲜明特点给高校思政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在将百年党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不能忽视教育对象的新变化。以往思想政治课主要强调教师作为教育主体的作用,将受教育者作为客体来看待,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观主体性,只将其作为被动接受教育灌输的一方。虽然党史资源素材鲜活生动,但若忽视高校思政课的教育对象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其理论、情感和价值等方面的接受方式较之以前的不同特点,不在教学实践上进行创新,极有可能导致高校思政课教育没入脑和不入心,百年党史资源的融入也不能取得应有的实效。

高校思政课的主客体关系近年来一直是从事高校思政教育研究者讨论的重点,过去将思政教育者放在主体的“高台位”,而将受教育者摆在客体的“低台位”,造成“你讲我听”的单向灌输局面,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处于一种不对等与不平等的主客体关系。放置今日,面对新时代大学生与以往不同的新特征,党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要充分认识到新的实践性要求。

(三)教育环境复杂多变给“融入”带来可持续性问题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6]4,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7]。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召开了五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围绕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一系列重大决议,制定出台了多项具有时代性、社会性、人民性以及发展性的政策措施。随着每次重大决议的生成,教育宏观环境则会迎来相应的变化,具体措施细则的落实也会带来教育微观环境的改变。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齐心协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许多令世界叹服的成就。在我国社会经济发生翻天覆地变化背景下,教育环境自然而然的会受到明显的影响。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之际,给党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带来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实践契机。但纵观来看,用历史思维深思,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教育环境仍将发生改变。经济的发展,政策的改进和完善,都将会继续影响到教育事业各领域的相关改革,党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必然会面对是否可持续的现实问题。

新时期新形势,高校面临的社会环境和高校内部的治理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高校思政课教育主体结构和教育对象都表现出新的特征,这些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教育环境因素,新变化要有新思维,更要洞察到新问题。近年来,党和国家对思政课改革建设给予高度重视,并专门召开过相关会议,提出许多指导性意见,会影响到思政课教育环境。面对外部和内部纷繁复杂多变的教育环境,推动百年党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不是一时兴起,也不是为了回应号召,而应看作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为其可持续性谋篇布局。

三、探索百年党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路径

面对百年党史资源融入思政课所面临的现实困境,要想更好发挥其实践价值,要选择有效的实践路径。根据党史资源自身的特点,并结合高校思政课自身的教育教学规律,针对性地破解现实阻碍。

(一)推动教师优化课程设置,促进党史资源内容贴切融合

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是主角和主导,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力量。“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6]8”高校思政课教师是对大学生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体,是教学活动开展的主要实施者,更是思政课程设置的重要研究者与执行者。将规模宏大的百年党史资源恰当融入高校思政课,高校要推动教师从学校层面整体架构、系统思考和精准科学地优化设置及开发促进二者更好融合的具有针对性、层次性与整体性的课程体系。有效挖掘学校所属地及周边地区的丰富党史资源,结合思政课程不同科目,设置特色思政实践课程,使学生在身体力行中感悟理论的力量;也可设置党史经典与热门影视片欣赏选修课程,结合思政课教材内容进行教学输出,使课程设置贴合大学生兴趣,以轻松愉悦的氛围激发学生理论学习的积极性。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党史资源融入思政课的教学设计,包括明确教学目标、如何组织教学过程以及确定好教学策略,努力优化出可推广可复制的经典课程设置方案,促进党史资源融入思政课发挥其最大价值作用,增强思政课教学育人效果。

百年党史资源不是支零片点的与高校思政课结合,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教学内容方面如何选择与不同科目的教学主题和教学目标相当契合的党史内容,需要对党史资源与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研究来实现党史资源内容贴切融入到思政课中。高校必须依靠团队来集思广益,整合队伍,提升实力,在学科交流和专业学习过程中提升党史教育教学能力[8]。党史内容是经典的,也是不断丰富发展着的。高校思政课教师须重视党史文献搜集与整理工作,并做好对不断丰富着的党史内容的及时关注,将其内容划分不同的类别、模块和专题,结合好思政课不同科目不同章节的教学内容进行融合,不仅要注意缩小党史资源利用同当下高校思政课课堂现实与教学内容需求之间的缝隙,通过结构清晰和脉络连贯的课程体系,呈现精彩的教学内容。更要从落实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视角出发,依据教学与研究需要提升党史资源的育人效果。

(二)把准教育对象时代特征,创新党史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模式

在党的思想理论不断创新性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创造性推进,世界发展格局不断深刻变化,生存生活环境日新月异的成长环境下,高校大学生理论视野更广、实践经历更丰富和思维更加活跃,对知识求新探奇更加渴望,是具有独立意义的发展中的人。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9]。新时代大学生寄托着无数的希望,承载着民族的梦想。百年党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该如何引入、说理和阐述,才能成为新时代精神动能的激发者,引领青年大学生思想成长,必须要精准把握住新时代思政课教育对象的思想特征。常言之:亲其师,信其道。高校思政课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换位思考,深入了解学生与探究学生,从生活和学习上真诚和学生打交道,熟悉学生认知学习、思想发展、信息接受以及行为交往的特点和规律,找准学生关注的热点、心中的疑点、思想引导的着力点。

主动“迎合”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方式,思政课教师要在将党史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模式的“新”上下功夫。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以及多类型新媒体技术载体构建虚实结合的教学模式,以改变单一的制作课件PPT 展示教学模式增强学生体验感与收获感。利用情景剧体验、亲历VR 虚拟仿真历史场景和在线直播党史问答知识竞赛等教学模式将党史资源融入到思政课堂中,会极大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探索师生角色互换的互动式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走上讲台讲解党史知识,老师结合思政课学科理论知识进行点评,更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激发学习动力。还可探索“移动课堂”教学模式,与党史资料档案室、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各类党史场馆以及陈列室等相关单位达成合作教学,带领大学生在“移动课堂”上更真实深切地感受党史,更深入理解理论知识。需要强调的是在创新党史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同时,不能丢失对内容本身的“精耕细作”,党史融入高校思政课要坚持守正与创新的统一。

(三)建立考核评价长效机制,增强党史资源融入实效持久性

百年党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站在长远的角度考虑。实现这项工程的价值意蕴,更要久久为功。在党的高度重视下,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开创新局面,高校思政课教学取得许多改革创新成果,所有这些新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各项机制的保障。面对教育环境的复杂多变,百年党史资源融入思政课应建立教学成效考核的长效机制,提升党史资源融入思政课实效的持久性,可以从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两个层面来考虑。

从教师主体考虑,要健全听课制度、教学质量提升和教学诊断制度。百年党史资源是否真正融入高校思政课并达到其应有的效果,与思政课教师主体有着重要关系。将党史资源融入到思政课中,教师的授课起着主导作用,建立起有监督作用的听课制度,教学质量改进和诊断制度,来考核教师授课工作,以此促进教师不断加强对党史知识的学习研究,提高自身将党史资源与思政课学科内容有机融合的能力。通过教师主体层面的教学成效考核评价制度的确立,为党史资源融入思政课实效持久性确立基础保障。

另一方面,从学生主体出发,要建立系统、多层和科学的党史资源融入思政课教育效果评价系统。将百年党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想取得的教育效果是“隐性”的,是否深入学生的头脑和心灵不具有明显的可测性,尤其是对信念理想的影响更多体现在精神方面,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在受教育主体的实践中才表现出来它的作用。对教育效果的鉴定,通过可量化表现的评价是十分必要的,有助于持久发挥党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效。在高校思政课的评价体系中要加入对党史教育内容的考查,既要有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性评价指标,又要有面对不同学科背景学生的个性化指标,还可邀请不同的评价参与方加入到评价系统中,创新出多种多样的考核方式,完善学习效果评价系统,确立长效机制。

简言之,百年党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要随着时代改革向前,不断汲取新的养分,将其作为一项长久的事业推进下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认真总结党史资源融入思政课的教育经验,不断提升教育实效,做出具有示范效应的教学成果。为党和人民培养人才,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继承人,为教育强国目标的实现开拓新局。

猜你喜欢
思政课党史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第一次学党史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党史上的今天
“三线”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启示——以四川工商学院教改为例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