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叙事的课程思政意义

2022-03-18 05:23
关键词:共同体民族

周 清 叶

(北方民族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新时代,我们积极探索中国特色文科教育发展的多种路径,以实现文科教育的融合发展、坚定文化自信,培养时代新人、提升综合国力。如果说图像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那么影视文学因为综合视觉和听觉于一体,是有着更为明显优势的传播工具。优秀的影视作品能够凭借结构精巧的剧本、允恰的配乐和高质量的画面为观众带来良好的观赏体验,并以其所营造的氛围感染人、感动人、鼓舞人、激励人。因此,以影像为媒介所展现的观点价值,应该得到充分的评估。同时,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利用影像叙事可以促进专业优化,夯实课程体系,更好地实现文科教育的价值导向性。

身处于百年未有的大变局时代,面对多样的社会思潮,受众对于高品质的影视作品需求也在不断攀升,影像叙事的力量正日益突显。当下,出现了大量而多样的影像作品。大量中国境内所拍摄的电影、电视剧、纪录片、短视频等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日常生活、文化习俗、情感方式和民族精神,从而表现出鲜明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新文科建设的大背景下,影像叙事在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可以表现中华传统文化,也可以展现当代中国社会风貌,通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像表达,巩固民族文化认同,实现共同体的价值建构,以此,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完成其叙事增值。

一、见证历史,传承红色基因

以影像见证历史,作为新时代共同体叙事的中国民族影视可以讲述历史、传承民族红色基因。人文学科在其根本上所关注的是人的思想、观念、情感、心灵以及价值取向等。影像叙事常常富有人文精神与情怀,关注人性的发展与人的心灵和情感。人类从坐在篝火边口头交流故事,到发明并传播印刷文字来分享故事,再进而进化到能够创造视觉影像和传播工具,以此传播社会文化和叙事DNA[1]。

历时地看,人类讲故事和听故事的方式有所更新,而民族的基因也在此过程中得以传承。今天,我们要审视具体的生存语境是什么样的?“网红”“炸街”“流量”“爆款”,这是一些不可忽视的因素,但另一方面,不可否认的是,作为新时代共同体叙事的中国民族影视,以锐意求索、执着开拓、破旧立新、继往开来的气象,描述和记录了历史文化转型、社会变迁之际的多种景观,多部作品以剧作家、导演、演员的精湛表现,生动感人的细节达到了崭新的艺术高度,铸就了多种风格的优质作品,它们以艺术的方式,从特定的视角展现时代及其生活的风采,众多作品的辑成可以视为时代精神的多重剪影,并且,影视文学与现实生活“互文”,意蕴增生,拓宽和加深了受众对人生和社会的感知,为人们的日常生存注入了不凡的意义。从影像史学的角度来看,视听媒体的大量涌现无疑提供了表述历史的另一种方式,影像资料就成为传统文字史料的有力补充,实现海登·怀特所谓以视觉影像和电影话语来表现历史以及对历史的见解[2]。以《建党伟业》《建国大业》《觉醒年代》《跨过鸭绿江》《长津湖》等为代表的系列影片,属于表现社会时代的宏大叙事,展示了国族共同体和革命共同体的价值追求和艰辛而伟大的历史进程。其中,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 90周年制作的《建党伟业》,主要讲述1911-1921年间中国共产党自孕育到成立的重大历史事件。影片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必然性和艰难性,以毛泽东、李大钊等革命志士真实而感人的故事带领观众重返救亡图存的历史现场,在表现重大时代命题的同时,展示了伟人们的民族大义和卓然风采。观众在影院内较为集中的时间段,以最直观的方式学习了中国共产党最初10年的历史,深深地折服于革命先驱们宽广的胸襟、不凡的气度和远大的抱负。回顾建国历程的影片有《开国大典》《建国大业》等,其中,2009年上映的《建国大业》已经不再将叙述视点着重建立在阶级斗争和革命伦理的基础上,建设“和谐社会”的理论是彼时中国的发展主题,历史语境的变化导向影片中叙事逻辑的变化。影片真实再现了全国政协和新中国的成立过程,以生动形象的细节展示了国家伦理的新内涵,比如,关于重庆谈判时毛泽东主席和蒋介石都穿中山装这一细节,被记者提问,蒋介石的回答标榜其作为民国政府的合法性,言语间流露出走独裁道路的思想意识,而毛泽东同志则声明二人都是孙中山先生的弟子,强调“国共两党继承的是中山先生民主革命的衣钵,同宗同源,存续相依”,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坚持民族团结的立场。以此,二人分别代表各自政党所显示的独裁或民主倾向已昭然若揭,这也完全符合中国共产党最终胜利的政治逻辑。此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和各阶层共商国是的情节,比如关于国旗和国歌的制定,经过热烈的讨论,多数政协委员选择了五星红旗,其中,由宋庆龄女士阐释了其中深挚的寓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阶级团结向心,共同建设新中国。这反映了当时的真实情况,也表达了珍视团结的美好愿景。而将《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则寄予一代代国人在任何时候都不忘国耻、永怀危机感、爱国强国的坚定信念。《跨过鸭绿江》和《长津湖》则在和平年代重现战争场面,让新一代青年看到,正是无数革命前辈的舍生忘死才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作为中华儿女的楷模,他们保家卫国扬我国威,浩气传千古,是人民应该永志不忘,要永远怀念、歌颂的英雄。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影像叙事有利于树立和推广主流榜样偶像,并发挥其价值引领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当青少年追星行为极端化到“饭圈”现象,“五官决定三观”等论调和行为造成“微腐败”,甚至导致践踏道德底线或违法犯罪等恶劣事件,当此之时,民族影像叙事中的典型形象可以树立新时代的英雄榜样。在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热播的电视剧《跨过鸭绿江》和2021年国庆节期间上映的《长津湖》真刻地再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不怕牺牲和英勇作战的英雄气概。影片以模型和特技立体地再造战争场面,着意于突显志愿军战士在艰苦竭蹶的环境中顽强作战而令人永志不忘的不朽精神。无论是作为历史人物群像,还是作为作品特写而虚构的个体人物形象,他们为民族大义而不屈地战斗乃至牺牲生命,他们就是最可爱的人,是伟大的人,他们的事迹具有感人的力量并具有凝聚向心力的重要功能,让观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深刻的触动,爱国主义情感被再次激发。“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3]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了崇高的号召,“我们要铭记一切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作出贡献的英雄们,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4]。我们不仅要满怀敬意地崇尚英雄们所表现的中华民族精神,还要积极学习英雄们的爱国精神,在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中增强本领和责任感,以更好地接续他们奋斗的成果。

总之,影像叙事可以帮助青少年学生在理性认知建党、建国过程的同时,也以感性的春风化雨的方式增强民族认同与民族意识。通过经典重映等影视教育,那些具有家国情怀和民族记忆的作品可以点亮个体记忆的微光,从而助力认同建构,以更好地建构交流互鉴的文化系统与共享的价值体系。电影院和高校在电影节会将一部分经典电影特别是红色经典影片重新放映,这是一种仪式记忆认同,以此,可以激活我们共有的民族情感记忆,净化心灵和精神。在重温百年沧桑历史的同时,从诸多英雄人物形象身上学习深刻的革命史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将有助于青年学子们传承红色基因、建立身份认同,助力他们从生物学的个体生命转化为文化学层面的主体角色,成为合格的现代国民。

二、叙事共情,重铸民族性格

以叙事深入共情,影像叙事可以塑造情感结构,有利于重铸民族性格。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科,新时代赋予文科新的使命,但无法全盘否定,也不能简单替代,我们需要更加充分、合理地对传统文科加以发展。在新的时代里,作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影像叙事,在其质素、结构和品位上都出现了新质。

从影视话语的表达中重温共同体的发展脉络,将有利于青年学子们更形象而深切地领悟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并在祖国大地上积极开展民族文化的传播与研究。其中,中国民族志电影作为重要的影音文献,展示了文化地理学视域下的文化空间和人情物理,以各个空间中的“人地”系统较完整地呈现了各民族的真实立体形象,以影像的记录与传播,追求和守望社会的公平和良知,有其重要的社会价值和生命价值。如李子柒的短视频则用中国古风衣饰、传统美食、田园风景、山野趣味等细节赋日常生活以美感和意义,甚至走出国门、在国外大受好评,以小人物和小制作而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新的符号性存在,从微观层面宣传了中国的国家形象,客观上成为讲好中国文化和故事的典范。

此外,通过影像教育,影像叙事在民族高校和民族地区高校的研究和传播还可以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在民族复兴之际、大国崛起之时,民众的爱国主义情绪空前高涨。在优秀的影像作品中,人的形象、生活的形象、世界的形象发生了新的变化,从而带来了新的景观和气象,讲述了多个中国好故事,塑造了一系列新人形象,有力地表现了时代精神。在文化地理学视域下的不同文化空间,我们看到了各种仪式和符号,看到了别人,也看到了自己,看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特有的思考、沟通和行动的方式,以及共同体成员的生命、情感和美德。通过语言学、文学、历史学、地理学、传播学等多重视野和方法,我们发现了集体性的自我,也发现了共同体所蕴含着的强大的社会凝聚力和兄弟般彼此相连的情谊。以《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我和我的父辈》等系列作品为例,作品以鲜明的爱国主义、理想主义和感人至深的人伦情感获得了观众广泛的共鸣和深刻的认同。《我和我的祖国》以七个片段真实再现了民族国家的进步背后是亿万平民“小我”的伟大力量,其中,典型人物的故事浓缩而凝练地表现了不同行业里平凡国民的艰苦奋斗和奉献牺牲,以此,引发万千观众产生强烈的共鸣。《我和我的家乡》同样属于集锦式创作,以五个片段故事形象地展示了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家乡”新貌。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乡村治理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影片精心选材以总结乡村治理改革时期、新农村建设时期和乡村振兴时期以来,党贯彻“以农民为中心的治理理念,遵循客观规律分类推进乡村治理,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治理道路”[5]。五个不同地域的故事展示了乡土中国的不同乡音和风景,相同的是割舍不断的乡情和建设家乡的热情与创举。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影片以艺术的方式描绘了全国乡村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纵深发展的图景,五个片段集中塑造了中国农村脱贫而成为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新农村形象,美丽乡村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生命正义的理念。生命正义源自而绝不仅仅止于医疗领域,“是一种以对具体生命关照为出发点的正义理念,它对应的是一种以抽象人的同一性为出发点的正义理论。生命正义以对个体生命的关爱为旨归,认为社会正义与个人的正义感都应回应关爱生命这一具体目的……生命正义的内在基础是正义感的情感性基础,提倡仁爱精神在分配、司法等活动中的作用”[6]。对包括贵州和陕北等比较偏远省份里乡村的振兴,是发展惠及普遍个体生命的重要表征。而《我和我的父辈》则从家庭的视角,重视对个体体验的表达,其深层旨归在于赓续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民族精神。

综上所述,中国民族影视正把我们对于小我和父辈的情感、对乡土和地域的情感转化成对共同体的情感。感知、表达、颂扬并传播这一共同的情感,从而巩固和传承民族共同体的连续性,这是我们的使命和荣光。

三、辅助教学,铸牢共同体意识

以影视资源辅助教学,有利于在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影视文学作为一种叙事,折射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审美趣味和文学情操,可以充分发挥其在媒介共同体内构建和连接情绪共同体的重要价值。作为高校教师,应该侧重于影视文学除娱乐之外的多种文化功能,以帮助学生塑造心灵,促成其精神成人,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并在儒家文化本体范式的家国同构维度追求社会层面和国家层面的价值理想。利用影像叙事资源,选择适当的契机与角度,使其巧妙进课堂,目的在于提高学生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文科人才。以《山海情》为例,电视剧深植于现实土壤,讲述福建对口帮扶宁夏的故事,以历史的和审美的方式表现脱贫攻坚题材,以人民性与艺术性的高度融合赢得众多好评。从政府形象、基层工作人员形象、普通百姓形象、产业形象、地理形象、文化形象等多个方面,积极建构和传播了宁夏良好的地方形象。当地高校利用这一契机,鼓励学生及时观看,收到不少观影评论,这些文章从表现主题、叙事策略、题材选择、形象塑造、审美表达等多方面分析其成功之处。尤其令人感奋的是,剧中,生动表现了人们对家园的忠诚和依恋,剧外,也强有力地唤起了青年一代的归属感、成就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们获得了坚定、勇敢、明晰的生活观、价值观,并对共有家园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安全、繁荣满怀情感,树立起远大的志向和抱负。

此外,以影像叙事可以促进高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与专业的优化设置与建设。2018年10月,教育部决定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首次增加了心理学、哲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等人文学科。吴岩同志讲:“唯变不变:迈入提高质量新时代。”新文科“不是‘新老’的‘新’,‘新旧’的‘新’,而是‘创新’的‘新’”[7]。从形容词到动词的强调,这给我们以革新观念的启发。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特别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这给我们以创新方法论的启迪。对于新文科,如何面对契机、应对挑战,是我们必须深入思索和探究的问题。如何从理念把握到展开实践,我们一直在思考,也做出一些尝试性的举措。众所周知,20世纪以来现代大学的专业设置,为追求研究的专精和深入而强调细化学科,带来的一个弊端是专业间明显的隔阂与学科间厚重的壁垒。“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破除隔阂与壁垒也很难一蹴而就,而要不断地尝试和探索,逐渐推进建设,以不断更新旧文科。比如,通过学科交叉、学科融合或融通的路径,实现对新文科的认识与期望。具体而言,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来说,为夯实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阅读、审美、写作等水平,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跨领域知识融通能力和实践能力,开设校园媒体实践等选修课,不少学生选择开通和运营公众号或知乎、小红书等方式,并将其与影视欣赏、评论写作和传播影响研究相关联,介绍自己喜爱的动漫、文学改编的影视剧等,研究其传播影响,评论其得失成败,“种草”其中某些商品,等等,从中可以看到学生课余的生活,他们所关注的话题,以及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学生们有的颇有创新意识地巧妙利用网络资源或自发录制短小的音频、视频,有的利用自媒体的广告功效尝试“带货”赚钱,都显示出较高的积极性和创新性。课程较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学科建设的立体化,以课程内容和实践方式的改进和革新,融合相关学科,是富有文学特质与人文精神的创新。

另外,通过在高校举行中国民族影视高层论坛的形式,使不同学科的视野、方法、思路、理念等做深入而广泛的交流,推动模式创新,加强了融合的可能。一方面,可以促进专业优化,另一方面也促使学界、业界优势互补。当然,如何找到不同学科融合的交汇点、如何恰如其分地把握融合的度与融合的方法路径,这值得我们不断探索,多做尝试,以努力消除隔膜、促进融通,整合多种社会资源和高等教育自身的多种力量,探索和推动文科建设的多样化发展。

四、结语

新时代的中国影视产生了众多优秀之作,在情感真挚、哲理深邃、形式多样等方面都达到了令人赞美的程度。这使我们看到当代精神文化生活中的多重风景,也感受到丰富多元的美学氛围。影像叙事立足于中国大地,密切关注现实问题,高校教师应该恪守精品意识,坚持做有系统、有深度的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中,不断增强自信心、自豪感、自主性,提升其中所蕴含的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感召力和塑造力。新时代的影像叙事及其传播研究,有助于在国家内部探讨多民族的文化价值及其相互关系和共同体的终极追求,有助于在世界语境里讨论中华民族话语建构的历史与策略,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显示出文化实践的品格和重要的价值意义。因此,基于影像史学的研究成果,我们应充分发掘影像叙事的课程思政意义,坚持立足国情和守正创新的统一,从教育的理念、技术、方法、评价等角度开展革新,不断积极展开建设性的思考,助力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维度深刻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猜你喜欢
共同体民族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我们的民族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民族之花
多元民族
民族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