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晓峰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招生就业处,湖南 长沙 410083)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 年全国教育大会上特别提到劳动教育的重要地位,强调“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1]。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结合专业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使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劳动,强化劳动意识,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毋庸置疑,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意义非凡。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特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即通过开展针对大学生的劳动教育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有利于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有理想、有担当、有本领的高质量人才。
2020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提出了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即“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2]。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要运用各种劳动教育活动,使其在具体的劳动过程中,接受劳动价值观、劳动技能与劳动习惯教育,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实现知行合一,以此适应国家和社会对全面发展人才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以正确的思想、政治、道德理论为指导,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在适应与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和促进全面发展的过程。[3]由此可见,在大学生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中,大学生劳动教育可为思想观念的培养提供成长的土壤,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归旨,也是劳动教育的重要目标。一方面,大学生劳动教育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促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为大学生劳动教育提供了鲜明的方向和目标,使劳动教育更好地聚焦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总之,大学生劳动教育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更为生动的方式,在多种多样的劳动实践过程中引导大学生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主观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全面发展中提升综合素质。这就是大学生劳动教育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本质所在。
大学生劳动教育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即通过大学生劳动教育培养爱国爱家的责任感、涵养高尚的道德修养、养成知行合一的行为习惯,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劳动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方式,在劳动教育活动中培养其爱国爱家的责任感,激发国家、社会和家庭担当意识,有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首先,劳动是推进国家和社会前进的车轮。[4]大学生通过劳动教育,在真实的劳动过程中感悟到劳动创造的艰辛,进而产生现在美好生活来之不易的感受,从而激发强烈的国家和民族责任意识。其次,劳动是建设幸福家庭的源泉。大学生通过劳动教育,对劳动实践有了较为深刻的认知,感悟到劳动创造对于家庭建设的重大作用,继而改变对待家庭劳动的态度,培养起勇于承担的家庭责任感。可见,大学生通过具体而生动的劳动实践对爱国爱家有深刻的理解,自觉自愿地将从事劳动实践与国家、民族复兴和家庭建设深度融合起来,由此培养爱国爱家的责任感。
道德是教育的最高目标,教育的唯一或全部的工作可以概括在道德这一基本概念中。[5]首先,马克思主张道德起源于劳动,而道德的本质在于劳动。[6]换言之,立德树人的实现离不开劳动,只有劳动与教育有效结合在一起,才能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其次,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要发挥以劳育德的优势,培养适合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劳动人才。通过劳动教育,大学生明确社会主义劳动人才自身所应有的道德准则,学会分工合作和互帮互助,并在分工合作中共享劳动成果,领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模精神,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大学生劳动教育不仅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时代选择,还是培养具有高尚道德品格人才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劳动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劳动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并融合到实际的学习环节中,贯通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始终。首先,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施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路径与载体。劳动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一系列的劳动实践路径,利用劳动实践教育基地、志愿服务活动、创新创业竞赛等丰富多样的劳动实践活动,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职业态度,继而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其次,劳动教育促使大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深刻理解实践的必要性。传统教育中大学生的学习过程是由理论到理论,这样既会束缚理论知识的深化与创新,也会影响到大学生由学校进入社会的转换。因此,要破除象牙塔的局限,就要使大学教育与社会需要紧密联系起来,引导大学生通过知行合一的劳动实践活动创造美好生活。
新时代,劳动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载体,思想政治教育更是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终极目标。但目前,大学生劳动教育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依然存在着思想认识不到位、内容指向不明确、科学保障不完善等现实困境。
首先,部分高校未能意识到大学生劳动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不可替代性。在劳动教育过程中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引导,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又缺乏必要的劳动实践感知,这种脱节必然导致劳动教育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方面陷入窘境。其次,在教育理念中存在分数至上的思想观念。大学教育高度重视学生的智育,忽略了劳动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现有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德育评价主要由高校辅导员等思政工作人员以定性的方式进行,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与随意性,劳动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会陷入到形式主义的泥潭。因而,大学生对劳动教育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影响了劳动教育有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首先,在目前阶段大学生劳动教育只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意见》中提出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2]但并没对劳动教育要达到何种程度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作出细致而可行的部署。其次,设置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程时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详细安排。在开展大学生劳动过程中,并未对大学生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思想政治引导,更未明确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会造成何种程度的影响。长此以往,大学生在劳动教育后除了身体疲劳,在思想政治教育上难留深刻印象,这样不仅使得劳动实践与劳动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也弱化了劳动教育的价值。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指向不明确,导致劳动教育不能有效地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首先,劳动教育及其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科学评价依然没能占据应有地位。针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不够科学,与此相适应的科学管理制度也相对滞后。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没有设置单独的部门或专门的管理人员,二是设置大学生劳动实践活动缺乏科学的管理规划。因此,尽管高校开设了劳动教育课程,也常以宣教形式灌输劳动教育思想,大学生实际上参与劳动实践的机会却不多。其次,大学生劳动教育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缺少行之有效的保障机制。现行的教育考核机制中,对大学生的考核主要是以文化成绩考核为主,而对劳动实践活动成绩的考核所占比重微不足道。可见,大学生劳动教育缺少考核保障机制,会直接影响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有效实现。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面临着新的使命和挑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大学生劳动教育亟需强化思想认识、明确内容指向、完善保障体系,以更充分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首先,加大社会和高校的舆论宣传力度。通过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宣传劳模事迹,努力营造劳动最伟大、劳动最光荣的良好舆论氛围,促使劳动教育得到全社会的广泛重视和高度认可,并让劳动教育的社会价值获得广泛认同。一是要坚持传统线下宣传模式和线上新兴宣传模式同频共振。在线下通过宣传画、标语等形式加强大学生对劳动教育的浅层认知;通过互联网、新媒体等途径针对学生、教师、家长等不同群体生动阐释劳动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二是各地各高校积极开展劳动教育优秀典型、成功经验的发掘报道,使全社会对劳动教育的认识由抽象到具体,以此形成有利于发挥大学生劳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社会文化氛围。
其次,拓宽大学生劳动教育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途径。要改善大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知和立场,可借助各种渠道引导他们认识劳动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一是将劳动教育与传统思政课程进行联动。例如,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讲通说透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引导大学生转变对劳动教育的认知,进而改变对劳动教育的态度。二是结合专业理论知识开展专业劳动实践教育。重点培育大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做到劳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灌输与渗透并重,实现劳动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三是定期邀请劳动模范等一线劳动者举办劳动教育专题讲座。用亲身经历讲好劳动故事,使大学生从榜样身上获得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思想品质和爱岗敬业、勤劳奉献的精神追求。
首先,对大学生劳动教育要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劳动教育作为大学教育重要一环,其教学设计必须与社会需要相衔接、与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相统一。大学生劳动教育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并将此作为发挥劳动教育思想政治功能的根本价值导向,把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大学落地生根作为劳动教育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核心内容之一。同时,结合大学定位、专业特色、学科特点和大学生在不同阶段的成长需要进行劳动教育,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科学教学设计,与已有课程设置相协同,特别是要与已有的思政课程互为补充、彼此促进。在这个过程中,既要保证劳动教育课时数量,从而实现最佳教学效果,又要避免给学生带来过重负担导致适得其反。
其次,提高大学生参与劳动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与自觉性。为使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得到有效发挥,一定要提高大学生参与劳动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以此实现笃实力行、知行合一。一是尊重大学生在劳动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育者在劳动教育过程中要根据大学生的专业背景、思维方式因势利导,进行个性化指导,提升劳动教育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充分激发大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自觉性。大学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决定了劳动教育不仅实施在校内,更要实践在校外,要结合学校特点探索制定大学生课外劳动实践清单,并定期安排结果评估和奖励表彰活动,为大学生在课外自觉主动参与多种多样的劳动实践活动提供充分的指引和激励。
首先,完善大学生劳动教育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管理机制。大学要把劳动教育作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环节,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系统,建立分工明确、制度规范、运行科学的劳动教育保障体系。[7]一是建立、完善系统化、规范化的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程育人体系。劳动教育内容体系要突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并将劳动素养、劳动教育成果作为学生评奖评优的重要参考;建立大学生劳动专项奖学金,激发其参加劳动实践活动的主动性。二是完善大学生劳动教育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以高校为主体、政府牵头、社会参与,整合校内外各方面资源,建设一批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汇聚全社会力量共同致力于发挥劳动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功能。
其次,完善劳动教育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考评体系。大学生劳动教育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考评体系必须立足劳动教育主体,并凸显体系的科学性。一是将考评的重心放在劳动实践中的获得感上。考评指标要包括大学生的劳动精神、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及劳动技能等内容,全面、客观地体现不同劳动教育活动中的获得感。二是紧扣劳动教育的核心内涵、总体目标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导向。以客观记录大学生在平时劳动教育中的表现为基础,综合教师评价、学生自评、集体劳动中的学生互评,全方位反映大学生在劳动教育中收获的思想进步、能力强化与综合素质提升情况,真正实现劳动教育考评的规范化。
大学肩负着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亟需积极开展劳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二者相互作用、相互渗透,以此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诚然,劳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系统工程,只有让大学生劳动教育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得到不断优化,才能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