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敏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思想政治课部,湖南 长沙 410100)
当前,随着我国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移动短视频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欢迎,已成为大学生宣传思想工作不可忽略的重要平台,是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新阵地。移动短视频为大学生价值观培育既带来了机遇,也赋予了更大挑战。全社会如何用好这把双刃剑,扬长避短,探索基于移动短视频的大学生价值观培育新路径,提升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成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
移动短视频的表现形式生动鲜活、传播内容自带价值引导功能、传播方式快速精准等特征,使其迅速成为大学生价值观培育新载体,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心理学研究显示,人类存在生动性偏见。移动短视频是把声音、画面、文字等融为一体的生动形象的传播载体,对大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学生用户比例高。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9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 年12 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9.34 亿,较2020 年12 月增长6080 万,占网民整体的90.5%。[1]其中,大学生是移动短视频用户的主力军。二是使用时长大幅提升。笔者所在课题组一项关于大学生使用移动短视频的时长调研显示,86.7%的大学生每天都会刷上半小时以上的移动短视频,从白天到夜晚,从寝室到教室,在大学校园随时随处可见低头刷移动短视频的大学生。高校将移动短视频作为大学生价值观的培育载体,显然会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移动短视频的传播内容除了具有学习、娱乐、社交等功能外,还有一个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价值引导。在网络信息社会,移动短视频不仅成为一种传播手段,更以一种文化形式发挥着自身的价值引导作用。移动短视频通过各种形式的音乐、画面、符号等技术组合,将创作者的思想内涵、价值观念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大学生,并产生一定的舆论导向,使大学生对创作者的观念体系表示认同,从而达到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目的。由于移动短视频的传播内容良莠不齐,对大学生的价值引导存在双重可能。为了警惕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消极影响,全社会需要合力加强对移动短视频的监管,认真甄别其传播内容,发挥移动短视频作为大学生价值观培育重要场域的正向功能,传播正能量。
由于现代生活节奏的不断提速,移动短视频迅速成为了大学生群体学习生活的新宠,这与移动短视频短平快的传播特点密不可分。移动互联网的即时性,能打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使不同地域、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可传递无限的信息,大大提高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传播速度。同时,移动短视频能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爬虫技术、图像语音识别等前沿科技,从更多维度收集数据信息,给大学生用户精准画像,实现一对一的定制式传播,帮助增强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个性化和长期性。高校将移动短视频作为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重要场域,在移动短视频平台和大学生群体联结而成的人际圈作用下,能使价值观培育实现无线覆盖和精准传播,极大增强教育实效性。
移动短视频在大学生群体中的风靡展现了其强大的生命力,但由于内容良莠不齐,也潜藏着一定的负面作用,对大学生价值观培育产生双重影响。
作为信息革命产物之一的移动短视频,对大学生有极大吸引力,给大学生价值观培育带来的优势显而易见,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价值主体的自主化激发了价值观培育的主体性,价值关系的平等化促进了价值观培育的互动性,价值诉求的个性化提升了价值观培育的针对性。
1.移动短视频价值主体的自主化激发了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主体性
随着移动App 技术的发展,移动短视频的制作呈现低门槛、低成本的特征,削弱了传统媒体和视频平台的精英话语权。这种自由低成本的创作方式,提升了大学生作为短视频价值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得大学生“成为一个彻底的虚拟的传播符号,一个真正自己主宰自己的自由精灵”[2]。这是短视频App 之所以在大学生群体中风靡的重要原因之一,大学生既是“围观者”,也是“制作者”,围观时有自主选择的自由,制作时有主动发布的快乐。这种优势有利于强化大学生的价值主体意识,满足价值主体的掌控感和成就感,激发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主体性。
2.移动短视频价值关系的平等化促进了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互动性
传统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一般是老师对学生、家长对孩子等上对下的方式,是一种缺乏互动的单向灌输,而移动短视频平台释放了价值观教育权威的话语权,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平等表达价值主体诉求的场域和空间,让其公开表达现实社会中不敢也不能展示的真实情感和价值观念。移动短视频的创作主体既可以是权威机构和精英人士,也可以是普通大学生,大众话语权的赋予使参与主体日趋全民化和平等化。[3]在移动短视频平台上,大学生既可以对自己喜欢的短视频内容加以关注、点赞、评论、私信和转发,也可以将自己原创的短视频作品“晒”到平台上,获得他人的关注、点赞、评论、私信和转发,甚至收获自己的“粉丝”,在虚拟世界里获得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的存在感和平等感。这种价值关系的平等化操作,能够增强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交互性,形成同频共振效应,实现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3.移动短视频价值诉求的个性化提升了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针对性
当前数字媒介的技术优势之一,就是能根据用户的关注点和兴趣,依托系统的算法,进行内容推荐。移动短视频App 依靠这一技术,有针对性地向大学生推荐其感兴趣的移动短视频,实现传播内容的个性化。移动短视频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大学生平时经常搜索的内容、观看的时长等特征,形成大学生个性化画像,再将精心挑选的内容精准地推送给目标大学生群体。有些App 运用附近功能,满足大学生的交友需求;运用同城功能,体现不同地域大学生的特色需求;运用热搜功能,实现大学生的好奇需求等。[4]大学生也可以自由地发布原创短视频作品,或者转发自己想要推荐的作品,表达个性化观点,彰显真我风采。高校要有意识地关注移动短视频的这些特征,有效利用技术优势,增强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针对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都是辩证统一的。移动短视频给大学生价值观培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产生了负面效应:价值认知的碎片化破坏了系统性,价值取向的西方化消解了主导性,价值选择的盲从化冲击了思想性。
1.价值认知的碎片化破坏了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系统性
移动短视频的时长一般在30 秒到5 分钟左右,内容碎片化是无法回避的事实。长期关注移动短视频的大学生吸收的是“快餐式”价值认知,久而久之容易导致营养不良。当前微文化环境下,人们被各种各样的信息撕成碎片,沉浸在娱乐之中,沉浸在枝节和琐细之中,就会缺少总体性的视野。[5]大学生需要在人生的关键时期——大学阶段,树立具有整体性和逻辑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移动短视频传播内容的碎片化冲击了大学生价值观培养的系统性,进而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最深层最持久的力量,非一朝一夕能养成,大学生需要通过系统的长时间涵养。[6]大学生如果每天沉浸在移动短视频的时间过长,无疑会对自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产生不利影响。
2.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消解了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主导性
移动短视频的传播内容良莠不齐,有些宣扬西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价值观,导致“审美取向感官化,价值取向虚无化,政治取向戏谑化,道德取向去崇高化”[7]。每天花费不少时间沉浸其中,且价值观尚未完全定型的大学生无疑深受其害,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培育。有些短视频App 在市场和资本的驱动下,成为购物和消费的平台,各类广告层出不穷,虚假美好可能使大学生陷入消费攀比的怪圈,生活消费远超出自己和家庭所能承受的范围,甚至堕入校园贷的深渊;有些移动短视频仅仅展示满足感官需求与简单快乐的内容,让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落入追求享乐至上的陷阱,把享乐主义当成了人生唯一目标;有些移动短视频打着个性和直率的幌子,公然宣扬极端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让本来是非难辨的大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不良影响。因此,全社会要预防西方化价值取向的移动短视频削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性,动摇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根基。
3.价值选择的盲从化冲击了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思想性
不少短视频App 为了增加用户黏度,利用算法技术,掐准大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将合适的内容精准地推荐给不同的大学生群体,久而久之形成信息茧房。大学生选择呆在移动短视频平台上筑成的一个个“房间里”,“只听自己选择的东西和愉悦自己东西的通信领域”[8]。有些大学生为了寻求虚拟集体的认可和温暖,盲目地跟随移动短视频中意见领袖的声音和行为,使本来就不成熟的价值观雪上加霜。移动短视频像是泛娱乐化的情感按摩,将沉迷其中的大学生带入巨大的娱乐狂欢中,让其逐渐习惯唾手可得的满足感,以替代现实中努力奋斗所需要的高强度自律和对事物的深入思考,进而冲击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思想性和深刻性。[9]
全社会需要辩证看待移动短视频给大学生价值观培育带来的双重影响,积极探索以移动短视频为载体的大学生价值观培育新路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大学生价值观培育方向的主导性;鼓励大学生原创移动短视频,调动大学生价值观培育主体的积极性;利用技术算法和精准推送,提升大学生价值观培育效果的针对性;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增强移动短视频空间的规范性。
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核心目标。主导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特征之一。主流媒体和高校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移动短视频的价值导向,弘扬主旋律。一方面,主流媒体要积极打造官方移动短视频品牌,掌握舆论主导权。主流媒体要抢占移动短视频客户端,生产和发布更多贴近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移动短视频,发挥喉舌作用,产生“头雁效应”。例如,2021 年起,新湖南移动客户端推出“湘视一笑”系列移动短视频,用短视频故事折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人心,受到大学生广泛点赞和好评。[10]另一方面,高校要积极搭建移动短视频传播矩阵,推进阵地建设。高校宣传部和各二级学院可开通移动短视频号,组织专门的移动短视频制作和宣传团队,配足人员和经费,创作优质作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主旋律的引领作用,使移动短视频成为有力度、有深度、有温度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新场域。
高校如果仅仅用抽象的宏大叙事和单向度的方式开展大学生价值观培育,难免让人产生高高在上之感,容易导致教育实效低下。[11]全社会需鼓励大学生亲身参与创作移动短视频作品过程,调动大学生价值观培育主体的主动性。2018 年3 月27 日是“世界戏剧日”,共青团中央宣传部在抖音平台发起名为“我要笑出国粹范”移动短视频挑战,有3 万人次录制了短视频,参与者大部分是大学生。这类活动能将移动短视频的教育性与娱乐性有效结合,成为激励和引导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方式。笔者所在课题组给学生布置过一项关于移动短视频的实践作业,任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2词之一为主题原创移动短视频,要求贴近自己的实际生活。有的小组拍摄身边各行各业人们兢兢业业工作的画面,体现“敬业”价值观;有的小组用手机记录亲身参加的各类志愿者公益活动,反映“友善”价值观;有的小组蹲守在十字路口,拍摄“中国式过马路”,呼吁“文明”价值观。大学生发挥作为价值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亲身实践和自主创作的移动短视频发布到移动视频号,通过点赞、弹幕、评论等互动方式,增强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主体性和交互性。
社会各界与其放任技术算法的自动推送,不如有效利用算法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向大学生精准推送优质移动短视频,用价值观引领算法机制。一是,平台置顶推荐优质移动短视频。平台管理人员要充分利用智能算法,向大学生推荐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质短视频。2021 年4 月,“学习强国”推荐了山东学习平台发布的系列短视频“金文篆刻:二十四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宣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是,高校教师转发优质移动短视频。高校教师可通过注册移动短视频账号,与大学生互关后向其转发优质短视频。如高校教师可向大学生转发新华社客户端推出的短视频栏目“习近平讲述的故事”,用一个个短视频故事润物无声地给大学生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大学生互推优质移动短视频。大学生群体自发推荐和转发的短视频更具有欢迎度和共鸣性,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投放趋于精准化,增强传播针对性。2021 年1 月,一条由大学生以亲身经历事件改编、参演、制作的展示健康适度消费价值观念的“别让提前消费消费人生”移动短视频受到大学生们广泛关注和转发,点击量超过500 万。[12]
近年来,国家和有关部门对移动短视频的乱象和违背社会公序良俗的行为越来越重视。但由于移动短视频的飞速发展,国家和有关部门制定、完善法律法规的速度远不及移动短视频行业的发展速度,存在明显滞后性;且多数以通知、条例、规定等形式出现,国家层面的正式立法不多,无法满足我国移动短视频的发展要求。已有的相关法律法规,包括《网络安全法》《网络短视频平台管理规范》《网络短视频内容审核标准细则》《网络视听节目内容审核通则》《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等。有关部门需要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在2022 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新闻发布会上,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表示,想要根治低俗短视频,必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移动短视频平台也要演好把关人角色,做好监督的工作,防范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发生,为大学生价值观培育塑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移动短视频空间。只有移动短视频的网络环境健康规范了,才能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产生正向作用。
全社会要高度重视移动短视频对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优势与弊端,扬长避短,探索以移动短视频为载体、增强大学生价值观培育实效的新路径,更好地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