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兰
(保定市前卫路小学,河北 保定 071000)
随着2020 年修订版《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的发布与实施,中小学教育领域迎来了一场大变革。中小学英语教师在“深度学习”及“大单元”教学新理念的背景下如何迎接新一轮教学改革与挑战,就成了此次教学改革的焦点之一。为了更好地迎接这次挑战,本文重点阐述了笔者对英语“大单元”教学主要特点的认知与关于实施“大单元”教学的建议。
“大单元”教学首先是一种教学思想(全科跨年级乃至跨学段、甚至跨学科的“大单元”教学思想),其次是一种教学手段。下面,笔者根据对中小学英语“大单元”教学特点的认知谈谈自己的看法并提出一些建设性建议。
它立足于“单科跨年级乃至跨学段、甚至跨学科的‘大单元’教学思想”。所以,教师的教学立足点必须高、视野必须宽,才能做到“登高望远”。教师的教学视野要从课内外到校内外、从单学科到跨学科、从学习到生活,才能真正实现陶行知先生“学习即生活”的“大学习”教育观。“大单元”教学是以大主题为纲划分板块、统整教学内容,以主题意义为主线确定单元教学目标,以问题引领及任务驱动设计学习过程,以主题意义及大观念的生成、以“教学评一体化”构成的综合性、整体性的单元统整教学设计思路,并沿此思路逐级发展学生思维。
以往的中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在“重点语言知识要讲够讲透”的认知趋同中往往忽视对主题意义的整体性建构,忽视学生的认知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对语言知识过度讲解和讨论,这种做法导致了知识的碎片化。《课标》把主题语境置于六要素之首,并强调“学生对主题意义的探究应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最重要内容”。《课标》提出的三大主题语境包容性必然会导致主题具有强大的吸附性,这种强大的吸附性为教师整体教学含有相同及相近主题意义的语篇内容提供了可能性与可行性。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与发展规律,挖掘每个单元的主题元素,从单元全局出发,由易到难进行排序,使上一板块为下一板块的学习奠定文化背景知识和语言基础;同时由浅入深地设计主题教学,语篇难度螺旋式递增。这样有助于教师根据主题意义将教学内容进行有效迁移与统整,形成新的主题语境下的大框架;然后,在大框架下重构新的“大”教学系统内容和授课内容,使教学内容更系统化、结构化、模块化;使教学内容(在某学段)逻辑性更强,环节更紧凑、课堂容量成倍增大;使教学更趋于科学、合理与高效;使教学更利于“学习活动观(学习理解——实践应用——迁移创新)”的实施与开展。
大主题必然隐含大观念。教师要根据英语知识和主题意义的内在联系,挖掘出主题意义隐含的大观念(大概念),并以此为中心分解、提炼出各模块中的子观念(子概念,也称为基本概念)。大观念是统领“大单元”教学的总纲,子观念则更具有课时教学的指导意义,使实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四维目标具有更强的可行性和更具体的实操性。教师从纵向与横向两个维度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调整与组合,把有关联的知识和语篇串联在一起,形成大大小小的“模块”,使之形成一个新的更好的知识结构,实施“有纲有目”“纲举目张”“千条江河归大海”的完整的教学模式。
大主题与大观念必然导出大问题。大问题是能帮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学习与探究而形成生活“真经验”的问题,并非是张口就能说出答案的问题;同理,课时教学一开始提出的中问题亦是如此。课时教学过程中的子(小)问题(问题链)发挥着辅助解决中问题和大问题的作用。学生在教师“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的引导过程中,逐一解决“小、中、大”问题。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思维品质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促使学生把文本内容的知识与经验转化为自己的学习与生活的“真经验”,同时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从子问题到中问题再到大问题的教学过程呈现出的是一条线型的回归路线图。
知识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任何学习都是在学习者已经具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已获得的语言能力等基础上进行的。根据迁移的内在心理机制,学习迁移分为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这三种迁移在学习中都会用到。尤其是重组性迁移在“大单元”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不仅能扩大学生的基本知识和经验的适用范围,使较多相似、相近的知识更容易产生迁移。另外,它还包含了创造性的成分。基于主题意义重组的丰富的“大单元”的教学资源(这些资源可以是英语单学科、单学段,也包含跨学科、跨学段的相同或相近的内容),为学生实现知识与经验的迁移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更能让学生感受到“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自如感与成就感,更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活跃性。
它至少包含“六个一”要素:一种思想(大主题)、一个灵魂(单元大观念)、一组目标(英语教学的四维目标)、一组问题与任务、一组活动(多种形式的学习与探究活动)、一组评价(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基于主题意义的“大单元”整体教学围绕着主题隐含的大观念,根据主题意义确定单元教学目标,以问题引领与任务驱动相结合设计出丰富多彩的综合性、系统性、关联性的语言学习和思维的探究活动,并依据主题意义和大观念确定单元教学目标、设计出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形成“教学评一体化”的“大单元”教学体系。通过“六个一”要素丰富学生的阅历和思维,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知行合一。
学生的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更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与经验的过程,通过新知识和经验与原有知识和经验的相互作用,充实和丰富自身的知识与能力。
为了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并达成学习目标,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体验实践、感悟问题与完成任务的真实情境(learning situation)或相似的模拟情景(simulation scenario),用情境贯穿教学主线,使情境成为学生的学习场。每一个单元设计一个大情境,在大情境下提出一些问题,在问题的引领下自然地形成一些学习任务;在大情境的基础上再设计小情境,并根据小情境设计一些学习与探究活动,追求知识学习的情境化、问题化、任务化和活动化,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推动学习方式的变革,使学生拥有学习主动权,促进学生学会主动建构、探究、实践、思考、运用与创新。这样才能让学生在特定情境中运用已具备的语言能力结合本单元语言知识解决问题、完成任务,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以致用”的愉悦感和成就感。
教师要改变以往“满堂灌、越俎代庖”现象,将探究式学习与自主式学习、合作式学习、混合式学习(混合式学习指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相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课上课下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家校协同)等多种学习方式结合起来,丰富学生的探究体验。根据探究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探究活动——语言探究、思维探究、文化探究、情感探究及综合探究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并获得语言能力,在“学习即生活”的“大学习”的观念指导下实现“做中学”。目的是帮助学生把书本知识和经验转化为自己的“真经验”,并把学习做为一种终身的能力和习惯去打造。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强调“教——学——评”三位一体,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指向高效教学。教师要发挥评价这一工具的正向作用,“以评促教、以评促学、教学相长”。学生的学习行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学习的评价融合为一个整体,使评价不再游离于教学之外,而是紧密地融合在师生的整个教学活动当中。这样,教师就能及时了解教学效果,及时调整单元教学进程与教学行为,提高学习目标的达成度。“教学评一体化”中的“评”主要是课时教学进程中与单元学习结束后的形成性评价,不是终结性评价。
“大单元”教学需要教师从原来的“单兵作战”实现“兵团作战”。教师必须群策群力、共同协商、集备与个备相结合,才能保证“大单元”教学的顺利实施。
“大单元”教学需要经历一个比较漫长的时期,并非一朝一夕之易事,任重道远,绝非一蹴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