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代自觉探究

2022-03-18 05:22陈昀岚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2年7期
关键词:战略思政农村

陈昀岚

(安徽艺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1)

经过数十年的改革,国内农业生产实现了稳步增长,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但因为长期受到城乡发展结构的影响,导致农村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一直以来,党中央都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并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以全面推进农村经济、文化、政治、生态等方面的高效建设,促进农村现代化发展,使农村成为宜居家园,农业成为高效益产业,农民实现职业化。然而,乡村振兴离不开广大青年群体的积极参与,因此这就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了创新改革空间,但也提出了新的严格要求。为此,高校则应主动承担起培养乡村振兴人才的历史重任,增强大学生思政教育时代自觉培养意识,以此来实现思政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基本目标。

1 乡村振兴战略和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内在联系

1.1 乡村振兴战略给大学生思政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乡村振兴战略是“三农”工作的核心内容,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关键组成部分,它的实施是将农业作为突破口,以带动农村经济实现全面发展。在此背景下,全国高校人才建设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将乡村振兴战略融入思政教育环节,使更多大学生意识到当前农村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进而培养出更多知农爱农型人才。这一点不仅是党和国家对于高等院校教育提出的殷切期望,还是对其思政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因此,作为新时代的建设人才,自然要积极投入该战略的建设部署当中。所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就应将该战略部署融入课程体系和学生意识中去,主动担负起这一时代使命,以帮助大学生及早树立起服务“三农”事业的伟大理想,将个人发展与时代进步充分结合起来。

1.2 大学生思政教育给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支持

数量充足和素质较高的大学生是当前农村发展的主力军,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的基本保障。但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农村青年都开始进城,导致人才瓶颈制约了农村发展。思政课对于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及行为选择具有直接影响,能使其自觉建立振兴乡村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充分挖掘自身所学对于乡村振兴的价值,肩负起时代重任[1]。因此只有真正落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时代自觉性和责任感,才能树立远大志向和信心,强化乡村振兴情怀,在内心深处形成扎根农村的想法,渐渐成长为乡村振兴的践行者与倡导者。所以,通过良好的思政教育建设,能在很大程度上补齐目前农村地区人才紧缺的短板,从而给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提供充分的人才支持,使其意识到当下乡村建设过程中大学生群体的重要性,以激发成就感,最终为乡村发展贡献自身力量。

1.3 乡村振兴战略和大学生思政教育之间内在统一

乡村振兴战略和大学生思政教育之间具有目标交合的特性以及内在的统一性。一方面,都是为了促进大学生实现全方位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必须依靠合格充分的人力支持,因此通过良好教育,则能引导大学生建立宏远的志向和目标,实现全面发展。同时,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主要是为了解决学生思想上存在的问题,促使其树立起家国情怀,将自身价值实现和国家发展结合在一起,主动为乡村事业发展献计献策。另一方面,也都为了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发展。其中乡村振兴战略十分关注农民群体的发展,而作为新时代发展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群体也应对其加以重视,不断完善自我,加强思想建设。另外,对大学生群体实施思政教育,能促使形成良好的技能素养,建立起主动投身乡村发展的意识和信念。由此能够看出,乡村振兴战略和大学生思政教育之间存在很强的一致性,两者相互作用能更进一步促进“三农”问题解决,实现乡村振兴。

2 基于乡村振兴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时代自觉的必要性

2.1 是乡村振兴战略有序实施的必然要求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党基于当前农村、农业和农民发展提出的一项理论性指导战略,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并进一步指导青年工作。作为当前社会的主力军,大学生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强,善于学习和接受各项新事物,有胆识、有思想,因此当仁不让地成为了乡村发展的排头兵。为此,在思政教育中必须意识到大学生的重要价值,全面激发其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与抱负,引导其自觉肩负起历史重任,积极履行职责,发挥自身才能,给农村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2]。而只有真正将当前时代对于大学生群体的美好期待和马克思主义融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这一点也正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2.2 是发挥大学生群体作用的重要手段

在当前乡村建设中,大学生是主力军,因此其科学文化素养和马克思主义素养的整体发展水平都直接影响着农村建设步伐的推进。这就需要在解决“三农”问题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农村地区主力资源问题。作为目前社会中文化程度较高、思维较为活跃的一类群体,大学生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的顺利实施,并在一定情况下决定了乡村发展的水平和未来趋向。所以,必须将大学生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发挥出来,引导其积极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增强政治认同,同时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外,还需全面调动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主动性和热情,帮助学生有效掌握党的具体政策方针,学习更多科学文化技能,使思政教育的具体内容能完全落到实处。当然还需始终关注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实现针对性教育,不断提升学生对于思政内容的领悟和消化程度,进而强化服务社会的能力与水平。

2.3 是农村农业的现代化发展的现实需要

现阶段正是我国农村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时期,但一直以来受城乡二元制的影响,导致乡村发展依然较为滞后,尤其是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农业技术水平低、劳动力缺乏、观念陈旧等问题,影响着农村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这就需要加大对农村的资源投入力度,积极促进农业科技化,但如何使广大青年群体主动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就是当前农村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现实需要。为此,这就要求高校必须深刻落实大学生思政教育体系建设,在全面推进物质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加快精神文明建设的步伐,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思政素养[3]。这不仅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还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要条件。

3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学生思政教育时代自觉培养策略

乡村振兴战略属于国家层面的战略体系,实际推进过程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参与,而与其关系最为密切的则是政府与农民。但如果只从这两者着手,则会限制乡村振兴的内生性驱动力,为此这就必须将思政教育作为引领,基于新时代自觉理念,在大学生群体中全面弘扬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号召和鼓励更多大学生返乡创业、支农支教,以改变农村地区过度空心化和老年化,以及缺乏经营主体的建设困境,给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活力因素。

3.1 完善思政教育内容

思政教育是基于时代发展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确定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应该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思政理论内容、生态文明建设以及乡土文化发展作为要点,对大学生展开思想政治教育。

首先,完善教育理论内容。一方面,要将乡村振兴战略渗透到思政教材中,使学生站在思政角度对该项战略进行综合思考,以加深对战略发展构思的理解与认知。比如在思政理论课中,具体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专题教学,带领全体大学生准确了解与学习党中央与国家实施该战略的基本理论依据、重大意义、实际内容和整体要求等,或举办有关乡村振兴的讲座,以使党和国家的最新理论及政策能及时转化成具体的教学体系和教学资源,并逐渐成为大学生的价值与思想体系,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4]。另一方面,积极开设“三农”方面的人文素质课程,例如《世界农业》《中国农业史》等,以使学生在充分掌握农业史的基础上积极思考当前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潜在问题,进一步激发农业辉煌再创的决心与信心。

其次,实施生态文明教育。生态环境不仅是关系党的使命与宗旨实现的一项重大政治问题,还是与民生发展息息相关的重大社会问题。当前我国“三农”工作已经获得了巨大成就,但生态脆弱等问题依然较为突出,为此这就必须引导学生清晰认识到在促进乡村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只片面追求社会和经济效益,而是要基于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尽可能实现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

最后,实施乡土文化教育。乡土文化是传统文化当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也蕴含着大量优秀的人文精神、思想观念、民俗风情及道德规范。为此,这就应在思政教育中对这些精神内涵进行深入挖掘和阐释,然后再进行创造性转化,使其和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相互融合。例如在人生观培养中,则应尽可能引导大学生群体深入了解和认识家乡,进而使其家国情怀能深深植根在基因与血液之中,从而为乡村振兴推进助力;或在道德规范建设中,则可以将乡土文化当中的一些相关道德教育资源挖掘出来,以促进学生品德建设,通过淳朴善良的乡风与家风加强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或带领学生充分了解新时代下农村和农民在社会发展中的中坚地位,掌握更多乡村建设事迹和精神,从而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及责任感,最终主动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当中。

3.2 优化思政教育环境

环境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提升扎根乡村的意识具有一定促进作用,因此高校在思政教育时,还应充分发挥环境的整体优势,满足大学生扎根乡村的需求。

第一,积极开展精神文明活动,给大学生创造良好的教育文化氛围,满足发展和精神建设的需求,从而树立远大志向。一方面,建立精神文明活动日。具体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鼓励全体学生积极报名参与各项活动,自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比如可以围绕“乡村建设”主题开展大讨论或辩论等活动。另一方面,组织开展特色化的农村文化活动,具体围绕乡村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在精神文明活动日进行具体展示,以便学生对农村加深了解,增强和乡村之间的情感,进而积极投身乡村建设中。

第二,构建以“三农”为特色的校园文化,以此来拓展乡村振兴教育渠道。具体可以从校园物质文化着手,比如在校园宣传栏中展示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内容与指导理论、在校园广播和社交平台设置乡村振兴辉煌成就展示专栏等方式,加强战略宣传,让学生随时随地都能看到最新的乡村发展动态,在潜移默化中入耳入心。

3.3 落实思政实践教育

在思政教育当中,实践教学作为一项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把教材体系和教学系统当中的理论及方法转化成具体行动和价值观念,还能强化思政教育的可行性与实效性。为此,这就应结合基础实践、创新实践以及综合实践等内容建立完整的实践教学框架,形成全面系统的实践培养过程。

首先,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基础,组织开展辩论赛、演讲赛、情景表演等主题活动,在潜移默化下强化学生的责任担当与时代使命。同时定期引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通过寒暑假或依托学生社团组织,在访谈、问卷以及观察等形式下,了解“三农”事业发展,最终形成调研报告。具体课题可以围绕新农村建设、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农村基础教育建设、农民思想道德建设以及民俗风情建设等展开。只有真正让学生广泛参与、深入实践,才能了解当下“三农”的发展情况和未来趋向,意识到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挑战,进而对自身所学和未来职业规划产生使命感与责任感,最终使个人理想信念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得以有效结合。

其次,高校不仅要在通识课当中全面拓展乡村振兴的基本内涵,还要使乡村振兴走进专业课堂,以强化学生的专业认知及农业情怀。具体应充分利用社会思政育人资源,与有关部门、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共同开展社会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在实际调研和实践当中全面感悟专业价值,建立乡土情怀[5]。这种在社会支持和政府引导下参与乡村振兴的大学生,不但能有效夯实自身专业技能,优化思想观念,还能构建起扎根基层、融入乡村的发展理念,从而给新时代乡村发展提供更多高素质的人才支持。

再次,建立大学生实践教育平台,满足学生的各种学习需求:第一,建立文化活动教育平台。即应用线上形式定期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利用网络形式给学生进行宣讲。并将全体学生分为若干小组,由专人负责思想工作,深入乡村参与文化活动,并将整个过程记录在平台上,鼓励更多学生积极参与;第二,创新实习教育平台,鼓励学生下乡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强化学生与农村之间的感情;第三,建立创业试点教育平台,邀请专家和创业成功者给予帮助指导,激励更多优秀大学生下乡创业。

最后,定期带领学生深入基层,充分体验农村生活,建立起学生和乡村的直接联系,由此亲身接触乡村、客观了解乡村,全面认识和理解乡村振兴战略,树立与农民共同奋进的理想信念,以便于学生后续适应农村、扎根农村,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做好铺垫。例如带领学生将“走中国特色乡村振兴之路”等宣讲活动带入农村,使思政教育从学校空间扩展到乡村,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农业、农村和农民。

3.4 创新思政教育方式

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一直以来都倡导因材施教,因此在对大学生实施思政教育时也需以因材施教为核心,实现有的放矢,使教育方式在与时俱进的同时,又更易被所有学生所接受,吸引其积极参与主动参与进来。具体开展时应基于当前乡村振兴现状和大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议题,针对性实施思政教育,全面创新教育方式,使之与学生实际和乡村生活更加贴近。

首先,转变教育形式,坚持实事求是,完全摒弃传统照本宣科的教育方式,充分应用互联网、信息技术等将互动交流、案例讨论等方式融入教育环节,全面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具体可以应用微信、微博、抖音、QQ等社交软件对大学生展开耳濡目染的教育,拓宽大学生思政前沿阵地,扩大教育覆盖范围,强化思政吸引力,从中不断提炼和创新教学内容,使其能跟上时代发展步伐,满足时代发展要求。同时还要基于信息技术和在线教育环境,促进智慧技术和思政教育之间的融合,制作出将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核心基础的思政教学课件与作品,以给大学生营造出智慧化和趣味性的思政课堂,全面展示与诠释思政教育的实际精神内涵及思想动态,全面推进大学生思政教育改革创新。

其次,虚心对待所有学生,通过最有力的声音宣传马克思主义。具体可以和大学生加强交流讨论,充分了解群体中具体的思想现状,着重掌握学生思想需求,听取其对于当前乡村发展的建议和意见。同时,指导学生学会应用马克思主义思想解决问题,尤其要坚持在时代发展要求的基础上进行理论继承创新,并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当前乡村振兴结合起来,通过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增强实际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再次,利用舆论引导、文化影响等教育方式,带领全体学生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展党史教育。同时及时进行有关农村发展的方针政策教育,加强宣传,使所有学生全面掌握当前党的农村政策。尤其要借助大学生文化程度较高和接受能力较强的优势,最大程度上鼓励其深入乡村建设中去。

最后,注重因材施教,积极创造条件,使广泛性和先进性充分结合在一起,比如可以通过典型人物、榜样作用等活动转换大学生的思想,使其自觉接受思政教育,提升思政觉悟。同时应用一些鲜活的事例讲述党章党规的重要性,并及时组织交流讨论,利用现场提问的方式解决学生对于当前党的乡村政策的相关疑问,使其从内心深处认可乡村振兴战略的伟大之处,并意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下的大学生应扛起的使命与责任,最终建立起学成之后帮扶乡村发展,建设和谐家园的意识和理念。

4 结语

促进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是我党当前在农村工作中的重要任务;对大学生群体实施思政教育,是激发学生自觉性和提升综合素质的主要手段。从目前的教育情况来看,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各大高校对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不断重视与关注的过程中,学生思政教育无论是教育内容、教育环境还是教育方式都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广大学生的积极性也得到了有效调动,能更加自如的以主人翁的态度看待和参与农村发展。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未来全体中国人民还将继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奋斗,而作为其中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群体必须充分认识乡村振兴战略意义,强化思政素养。

猜你喜欢
战略思政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战略
战略
导致战略失败的三大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