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我国区域高等教育研究热点与展望

2022-03-18 05:17:04刘京莉张奕辰王梦达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协同区域质量

刘京莉,张奕辰,王梦达

区域高等教育作为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提高区域高等教育水平已经成为促进社会公平、人民幸福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立足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加快形成点线面结合、东中西呼应的教育发展空间格局,提升教育服务区域发展战略水平。”“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优化区域高等教育资源布局,推进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振兴以及要继续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本研究以“区域高等教育”为主题词,设置检索条件为北大核心期刊和CSSCI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发现,截至2020年11月10日,近十年间相关研究数量已达556篇。最终选择相关度较高的482篇文献作为本研究的分析对象。通过对这些文献的汇总、梳理和分析,本研究试从区域高等教育的内涵、对区域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及作用条件、协同发展之困境及路径选择和区域高等教育质量之测评4个方面回顾我国近十年来区域高等教育研究,以期指出当前区域高等教育研究的不足,并为未来研究探索可能的方向。

一、区域高等教育的概念内涵

通过查阅文献发现,当前研究对区域高等教育的内涵并未形成统一的结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也较为零散,主要夹杂在相关研究的引言部分,缺乏深入的探讨。近十年国内学者对区域高等教育这一概念内涵的研究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从区域教育的“形式”概念出发,从“区域”入手,通过对“区域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辨析概括其内涵;另一类是基于区域高等教育的功能性特征,对其内涵进行阐释。刘剑虹、熊和平从地理学、经济学、经济地理学、教育管理学等不同学科视角对“区域”所具有的内涵进行研究,认为区域高等教育中的区域主要指省际范围内的省会城市及其以外的中心城市或计划单列市。[1]张发旺认为,“区域是指由特定的自然资源条件、人文环境、人口分布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多种要素构成的经济社会体”,均质性和结节性是划分不同区域最为重要的两个基本特征。[2]近十年的相关研究,对“形式”内涵的研究相对较少,这可能是研究者已经在此方面达成共识。

相比于“形式”内涵的研究,近十年间国内学者对区域高等教育功能性内涵的关注是该领域的一大显著特点。董云川提出,功能特征是区域高等教育的真正内涵,可以理解为“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所处的特殊位置、所扮演的特殊角色和所做出的特殊贡献”[3]。刘祖良和杨向东在研究中将区域高等教育的内涵发展为高等教育发展的生态区域,打破了地理范围内行政区划的束缚。[4]柳友荣和张蕊则从哲学视角反思了区域高等教育作为本体存在的合法性问题,并从地理概念和文化概念的角度对区域高等教育的内涵进行了界定,认为高等教育由于区域自然、历史等元因素及其派生出来的社会、经济等次生因素的影响,在其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了明显的地理“区域”特征,但同时只有将“区域高等教育”作为一个文化概念加以审思才能有助于从深层次推动高等教育的区域发展,这也是探索“‘弱势’区域高等教育摆脱传统依附性发展路径的有效方式”[5]。

二、区域高等教育对区域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及其条件

(一) 区域高等教育对区域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国内学者尽管基本就区域高等教育与区域社会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达成了共识,但是对于区域高等教育与区域社会发展的关系存在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已有研究发现,高等教育系统与区域发展之间具有普遍性联系。谈松华以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广东和浙江两省的发展为例,指出高等教育系统与区域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系统在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机制的形成过程中会产生与区域现代化发展的互动关系,高等教育发挥着适应、促进和指导社会发展的作用。[6]冯建民运用高等教育弹性系数理论对豫鄂湘三省的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中部三省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同样具有协同发展关系。[7]张文耀以我国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为例,通过对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与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之间的相关关系的模型测算发现,高等教育与西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之间具有不容忽视的关联性,[8]尽管在短期内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不具有显著推动作用,但长期来看,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与区域协调发展度之间具有显著稳定协整关系。[9]

但同时,研究发现高等教育系统对区域发展的作用并非无限制,而是存在某种作用边界。例如赖德胜、王琦等人发现,高等教育通过人力资本积累和研发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以及竞争效应和交流效应两个方面正向影响区域创新能力。基于研究提出的教育资源质量差异与区域创新能力的“倒U”关系假设和模型推理验证发现,在区域总体教育质量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存在“高等教育创新合作边界”。[10]劳昕和薛澜发现我国高等教育空间资源分布中心均介于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之间,与人口和经济发展水平分布相协调。在考虑到高等教育的空间结构分异后,进一步发现“在高等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地区,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增加院校数量或者已有院校扩招)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要明显高于高等教育资源丰富的地区”[11]。因此,本研究对区域高等教育作用于区域社会发展的条件进行了初步的梳理。

(二)区域高等教育作用于区域社会发展的条件

在探索区域高等教育对区域社会发展的作用条件方面,国内研究者对区域高等教育发挥作用的条件探索经历了一个由宏观至微观的过程。根据教育地理学的观点,区域高等教育功能的实现会受到区域发展要素的影响,区域教育的社会要素构成不同,其服务对象也不同,进而导致区域高等教育的功能取向不同,功能发挥的条件也存在差异性。[12]姚海娟以湖南省为例从宏观层面探索了高等教育的资源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提出区域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多寡与地方经济发展成正比例关系。[13]

在微观层面,研究者主要聚焦于高等教育的规模大小、层次设置和结构合理性等方面,探究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刘瀑基于对河南省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指出,高等教育只有在发展规模、专业和层次设置上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适度超前发展,才能成为支撑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14]包耀东等人通过对1996—2016年江苏省13个城市面板数据的分析发现,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在地区上存在差异性,连云港、徐州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负相关,高校专业只有围绕区域经济发展设置、科研围绕区域产业发展进行才能有助于区域经济发展。[15]杨玉和赵哲则关注到区域高等教育中的研究生教育与经济发展的核心关系,提出区域研究生教育应该与区域产业结构、科技结构和就业结构相协调。[16]李立国和杜帆通过测算研究生教育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要素驱动份额得出了相似的结论。[17]

三、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困境与路径选择

(一)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困境与成因

我国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困境与成因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宏观上,段从宇和李松林基于对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等教育资源水平和区域高等教育协调发展水平的分析发现:我国高等教育资源水平存在极大的地域差异,严重影响了我国区域高等教育协调发展,也严重制约了我国高等教育整体功能和效益的最大化。基于资源的视角,该研究提出了影响区域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两方面原因:一是不同区域间的高等教育资源水平差异;二是区域内高等教育各资源要素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18]孔伟等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我国各区域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发展水平耦合状况良好,但两者的协调发展程度并不乐观,表现为整体水平偏低且各区域差异显著,东部地区协调发展水平普遍高于西部地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两方面:一是西部区域人才流失严重,人力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二是西部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未能很好带动科技创新发展。[19]

微观上,周浩波在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背景下分析了地方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院校和学科专业布局、人才培养层次等难以适应经济需求并支撑产业发展,高等教育发展区域间差距大、不平衡问题突出,地方高等教育发展速度与治理水平、地位作用与支持环境不平衡不充分。[20]郭健和顾岩峰分析了高等教育资源配置、高校学科设置优化、高等教育质量的因素,提出了一系列阻碍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包括区域间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发展不均衡、学科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发展不协调、区域内高等教育数量与质量发展非对称等,并认为导致区域高等教育非协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理念和体制问题。[21]

(二)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路径建议

围绕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基于对其原因的分析,研究者提出了以下几方面建议。

1.转变发展观念

张发旺认为,要推进区域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统筹协调各种资源和因素,首先“需要树立基于区域禀赋差异和地方特色的高等教育质量观”,认识到推进区域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必要性和必然性,继而基于区域实际确立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发挥区域资源禀赋,体现区域发展特色。[22]常文磊和齐晋杰肯定了高等教育“适度超前发展”的观念,指出在充分考虑当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在保证质量、效益和结构的前提下,应当使高等教育规模得到最优先的最大的发展。该研究认为,“适度超前发展”观念属于可持续发展思想,是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23]

2.重视全局性战略统筹

面对全国性的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挑战、高校学科布局与经济社会需求相结合的发展需要,应重视发挥中央政府全局性的统筹协调作用,以避免高校盲目发展造成的资源浪费。地方政府则要由“守界”走向“协同”,积极设计新政策,建立有效的协调与统筹机制等,推动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发展目标的实现。赵冉通过分析1999—2014年的高等教育相关分省数据,提出区域高等教育协调发展应加强宏观调控,将区域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纳入区域协调发展的全局;促进教育公平,着力保障高等教育的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等;提高教育质量,统一经费标准,考核省级政府对高等教育财政责任的履行;等等。[24]段从宇和李松林依据非均衡发展理论,主张在同等发展协调型区域内采用培育增长极模式,并在全国“东—中—西”部省区(分别对应于协调发展类、协调过度类和失调衰退类地区)之间同步采用梯度推进模式,同时在各省区之间同步采用网格开发模式,以使区域高等教育获得政策资源优势、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最终实现区域间的非均衡协调发展。[25]

3.推动高校与所在区域协同发展

除了政府层面的支持和帮扶,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离不开高校自身的积极行动。周浩波指出,省域内高等教育协调发展路径探索可着眼于完善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分类管理机制,整合高校资源,调整宏观布局,形成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完善多部门参与的教育工作协调推进机制。[26]倪好借鉴美国亚利桑那州南部的成功经验,强调要始终围绕人才、知识和制度这三个核心要素,一方面以高校的产出推动区域发展,另一方面根据区域发展产生的新需求调整高校的发展方向,形成有效互补、持续互惠的高校与区域协同发展路径,并将这种发展路径总结为 “知识技能传递—研究成果溢出—高校文化辐射”。[27]王清远等人基于成都大学构建“三位一体”高素质人才培养体系的成功实践,提出高校可以与区域内相关政府部门、产业部门等协同创办具有区域特色的学科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匹配的特色课程等本土化经验。[28]王少媛探讨了高等教育与产业集群的互动关系问题,指出产业集群的“群”特征、“链”结构和“网络”形态一方面引发了高等教育资源向产业集群区域的集聚,另一方面催生出新的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形态和科研组织模式。高校须确立以组建大跨度学科集群、专业集群为核心的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策略,以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的协调发展。[29]

4.推动区域间高等教育的竞争与合作

全局性的区域高等教育发展需要不断推动区域间高等教育的竞争与合作。郭健和顾岩峰重视文化氛围对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潜移默化作用,认为应通过国家引导、区域合作、高校联合培养等方式在人才流动、学生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形成良好氛围,以破解区域间非理性竞争的困境。[30]除了规则制度与文化氛围的软硬兼施,理性竞争离不开具有监督职能的组织机构保障。史静寰和胡茂波认为,不同区域间的高校要形成区域高等教育协作组织,在凸显主体需求的保障机制支持下,构建权责明确的协作机制,以促进组织中各主体平等协商,规范各级政府的管理方式,明确高校的产权与收益权,并完善社会对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监管。[31]

四、区域高等教育质量的测量与评价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教育领域,发展重心已经逐渐由规模增长转向质量提升。区域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教育质量的提升离不开教育评价的导向和激励功能的发挥,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是教育质量提升的可靠保障。因此,近十年来随着区域高等教育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区域高等教育质量的测量与评价问题。笔者认为上述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从高等教育的局部出发,探索该区域内高等教育质量的保障之道;另一类是从区域整体的视角出发,以区域内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科技、创新力在内多种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作为评判依据。上述两种研究在评价的目的观上具有根本性区别,前一种是为了提升高校自身的质量,后一种是将高校作为地域内的组成成分之一,目的是为了促进区域发展。

(一)以促进自身发展为目的的评价

从高等教育的局部出发对区域高等教育质量进行的相关研究,通常是将区域视作高等教育的某一内在特性,主要考虑的是造成高等教育质量差异的区域性因素以及如何借用区域资源保障和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其着力点主要是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重视高等教育的相对独立性。邹克和郑石明认为“高等教育的平衡充分发展要在实现高等教育规模化发展条件下,满足人民对‘公平而有质量’的高等教育需要”,从而确定了其指标构建维度,即高等教育公平、高等教育质量、高等教育规模。[32]刘六生认为合理的高等教育结构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提出了描述区域高等教育系统的四个维度,即布局结构、科类结构、层次结构和类型结构。[33]聂娟和辛士波采用2017武书连中国大学排名评价指标和数据,通过测算各省域平均得分来评价高等教育的质量。[34]姚辉等人从教育地理学研究视角,对高等教育结构的地域演进和要素演进进行了探索,并在刘六生研究的基础上,从层次、科类、布局和结构四个维度构建了省域高等教育结构指标。[35]张男星等人从整体规模、师资力量、国际化、信息化、社会服务、经费投入、多元参与七个维度构建了我国区域高等教育综合水平评价模型。[36]张海英等人认为,已有区域高等教育实力研究只关注了“量”的比较,高等教育效率只关注“质”的比较,缺少“质”和“量”的结合。基于此,他们从高等教育投入和产出两个方面构建了区域高等教育水平综合评价模型,即人力投入、财力投入、物力投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37]

尽管不同研究者构建的评价指标不同,但是总体上可以依据高等教育内在要素归纳为教师、学生、经费投入、科研产出、教学效果、专业设置等几个类别,考虑它们与区域要素的结合。这些研究为高校如何在现有区域条件下保障和提升自身质量提供了可取的分析路径。如果把区域条件作为短时间内相对稳定的常量,那么高校可能需要在学生培养、教师管理、专业设置、校风建设等方面作出更多的努力,实现教育与区域服务的协同对接,教学与科研的协同发展,课程、教材、教学与师资体系的协同建设。[38]

(二)以满足区域发展需要为目的的评价

从高等教育的局部出发对区域高等教育的质量进行的相关研究,通常将高等教育视作其所属区域内的一个重要组成要素,如同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一样,对区域社会发展具有能动作用。有学者认为,要想从根本上提升高等教育质量,需超越传统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范式,构建以信任为基础、全社会参与、整体的新型质量文化理念。[39]此类研究对区域高等教育的测评也往往是基于区域整体的视角开展的,即 “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与局部视角不同,“一体化”侧重于从宏观和中观层面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满足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从教育机制和体制上对教育发展作出规划。它的主要目标是缩小区域内教育质量的差异,以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带动区域内其他要素协调发展。例如,宋丹和苗冠军借鉴CIPP模式,从区域背景、区域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公平、区域高等教育质量公平和区域高等教育成就公平4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27个三级指标构建出我国区域高等教育公平状况的指标体系,以衡量不同区域高等教育公平程度。[40]夏焰和崔玉平借鉴系统协调度评价的距离协调度模型,结合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的工具,量化分析不同地区区域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度之间的关系。[41]

五、总结与展望

通过从区域高等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研究的理论基础、区域高等教育对区域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及作用条件、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内涵、困境与路径选择和区域高等教育质量的测量与评价四个方面回顾我国近十年来区域高等教育研究发现,国内研究者已取得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但富有本土特色的前瞻式研究仍有待进一步深入。

(一)区域高等教育的功能性概念有待进一步澄清

当前我国学者在进行区域高等教育研究时,对其概念内涵很少提及,将区域高等教育的形式化概念作为一种默认的既定概念,并以此为基础开始对诸如“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区域高等教育改革”“区域高等教育学科结构”等衍生概念进行界定,对区域高等教育的功能性概念的澄清工作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这也导致了区域高等教育的研究视野受限,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被视作区域发展的依附品,从而缺少了自身发展的独立性。因而在经济相对薄弱的中西部地区,其对区域发展的直接推动作用远不如京津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明显。[42]

(二)区域高等教育的本土理论探索较为匮乏

在理论方面,基于本土实践的理论探索尚不多见。由于历史原因、制度差异、文化不同,中国区域发展道路与西方国家存在较大差别,中国高等教育亟须以国际视野和国家视野审视自身区域发展并建构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发展新理论。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高等教育理论构建极有可能成为区域高等教育未来研究的着力点。[43]

(三)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有待深化

一方面,区域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存在区域性差异,经济发达地区的高等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也往往更加显著。为了避免形成马太效应进一步扩大区域间发展的不协调性,未来区域高等教育应注意以下三个“协同”:高等教育要与所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协同;代表高等教育系统的高校要与代表社会其他子系统的政府部门、企业等协同;区域之间应相互协同,互通有无,实现资源共享,服务于国家整体战略发展规划。因此未来研究可能会更加关注对替代现有“存量决定增量”增长模式的区域增长模式的探索以及区域发展需求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之间的协调性问题。

另一方面,区域高等教育作为区域特色文化的重要代表者、示范者、传递者,国家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承担者,地方高校在区域文化、生态、政治等方面的独特作用还有待研究者进一步探索。尽管研究者在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路径方面达成了诸多共识,但从建议涉及的行动主体上看,表现出对政府要求多,对高校自身挖掘少。从建议来源上看,表现出依据经验总结多,依据实证结果分析少;对国外经验借鉴多,对本土特色探索少。因此,将来开展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相关研究时,可能的方向包括:(1)深入分析国内已有的成功个案,提炼具有本土特色的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模式;(2)探索高校—政府—企业协同的发展路径,充分挖掘高校潜能、区域潜能,形成政府统筹、多方发力的贯通式发展;(3)对已提出的路径进行实证性检验。

猜你喜欢
协同区域质量
“质量”知识巩固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科学大众(2020年23期)2021-01-18 03:09:08
质量守恒定律考什么
做梦导致睡眠质量差吗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汽车观察(2019年2期)2019-03-15 06:00:50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中国卫生(2016年5期)2016-11-12 13:25:26
关于四色猜想
分区域
质量投诉超六成
汽车观察(2016年3期)2016-02-28 13:16:26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电测与仪表(2015年5期)2015-04-09 11:3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