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梅, 赵时蕙, 李 娟
(1. 邵阳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南 邵阳 422000; 2. 武汉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0)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01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将“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发展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经过几年的建设,高校课程思政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对课程思政进行研究的文献不少,但是对课程思政进行综合性论述的文献并不是很多。根据中国知网数据,目前课程思政研究综述性文献不多,包括从认识论、价值论、实践论和系统论等维度对课程思政进行阐释性概括的文献1篇[1],对不同层次学校课程思政进行研究的文献2篇[2-3],对不同专业课程思政进行研究的文献2篇[4-5],等等。综合性文献是对工作的总体概括,通过文献综述可以快速地了解该项工作的发展现状,有助于上级主管部门对工作的进一步安排,也有助于研究者对该项工作的进一步发展进行预判。目前,课程思政教学与研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热点,分析课程思政研究的现状、问题有助于促进课程思政实践的发展。
本文以“课程思政”为主题在中国知网进行高级搜索,选取的年限是1994—2021年,共得到文献10 065条,再以“主题”中的“课程思政”分组浏览,删除无效文献,得到文献5 781条,组成研究样本;运用中国知网自带的图谱和文献计量学软件CiteSpace进行文献研究,探讨课程思政发展问题。
我国高校主要有高职院校、普通本科院校和重点院校三个层次,其中高职院校主要是专科教育,普通本科院校主要是本科教育,硕士和博士教育主要集中在重点院校。研究机构发文量可以了解不同层级学校课程思政的发展状况。知网自带知识图谱显示,机构发文量排前10名的学校分别为湖南工艺美术学校、上海理工大学、北京联合大学、佳木斯大学、上海海洋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东北林业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健康医学院、河南中医药大学。10所学校中普通本科院校7所,占70%;重点院校2所,占20%;高职院校1所,占10%。
1.高频词分析
分析高频词可以了解主题研究的核心内容和基础知识结构。运用CiteSpace软件统计课程思政研究的高频关键词,频数的前9名分别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教学设计”“有机化学”“高职院校”“思政课程”和“思政元素”。其中“课程思政”是本研究的研究本体,“教学改革”是实施背景,“立德树人”是实施目的,“教学设计”是实现途径,“有机化学”是实施课程,“高职院校”是实施机构,“思政教育”“思政元素”“思想政治教育”是实施内容。按年度统计高频词,高频词主要出现在1994年、2019年和2020年。1994年的高频词主要是“有机化学”“物理化学”“仪器分析实验”“色谱”“分析化学”等,表明课程思政研究出现较早的是化学领域的课程。2019年的高频词只有“思政教育”“高职院校”“教学实践”3个,说明当年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中的课程思政研究比较热,但是研究主题高度集中。根据数据结果显示,2020年的高频词明显增多且范围急剧扩张,涵盖课程思政的本体、主体、课程、目的、理念、方式、途径、内容和对象等。研究主题的分散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研究群体分散、研究视域分散,说明研究者研究的主体性越来越强。
2.关键词共现频率分析
关键词共现图谱的节点和字体大小表示关键词在共现网络中的重要性。连线粗细表示关键词之间的联系强度,颜色深浅表示关键词出现的时间长短,深长浅短。分析课程思政研究的关键词共现图谱结果显示:第一,课程思政的基础研究出现的时间比较短,内容比较丰富。具体表现为“教学改革”“立德树人”“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等关键词的节点比较明显,字体比较粗,节点之间的连线比较密集,但是颜色比较淡。第二,部分课程的课程思政研究比较弱和独立。主要表现为“新工科”“策略”“课程”“在线教学”等关键词处于边缘地带,连线数量比较少;“色谱”与“高校”两个关键词之间只有一条线连接;“分析化学”与“案例教学”两个关键词处于相对独立状态。第三,部分课程的课程思政研究时间比较早,关联研究比较多,形成了一定的研究中心。主要表现为“色谱”“分析化学”“案例教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这些关键词的连线颜色比较深;其中“色谱”“分析化学”“案例教学”三个关键词构成一个清晰的三角形;“有机化学”与“课程思政”两个关键词之间、“物理化学”与“教学设计”两个关键词之间连线比较粗。
突变词是指某些时间段发表的文献中骤增的专业术语。突变词的突变值反映突变词在短期内变化的强度和持续的时间长度。突变值变化趋势可以反映研究热点的发展演化趋势。突变词分析主要看两个指标,一是突变强度,一是持续时间。一般来说突变强度大、持续时间短的是突发性热点;突变强度较大、持续时间比较长的是成熟性热点;突变强度一般、持续时间比较长的是稳定的细分热点[6]。
运用CiteSpace软件得到的突变词图谱显示,“教学设计”“探索与实践”“物理化学”“案例教学”“分析化学”“案例教学”“色谱”“仪器分析实验”“育人元素”“有机化学”是课程思政研究的主要突变词。这些突变词突变强度最低为24,最高达85;突变时间从1994年一直持续至今。这些突变词是研究热点,属于成熟性热点,可以作为课程思政研究的重要切入点。对突变词进行深度研究,研读相关高被引文献后发现,目前课程思政研究从五个层次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研究体系:第一个层次,课程思政研究的理论基础、价值和实施依据;第二个层次,课程思政实施的总体路径和具体策略;第三个层次,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在课程思政中的角色定位以及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保障;第四个层次,课程思政的主要内容、主要方法,内容与教学课程的选择,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注意事项;第五个层次,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体系。
重点院校作为国家重点支持建设的大学,无论是在教学工作还是在科研工作上,都在高校中起着引领和示范作用。但知网的机构发文量图谱显示,在发文量前10名的机构中,重点院校只有2所,这显然与重点院校应该具有的作用和地位不相符合。重点院校教师教研能力并不弱,相对而言也不缺少教研经费,因此,可能的原因是缺乏教研动力。高职院校作为国家培养大量职业技术人员的学校,拥有着庞大的院校群,相应地也拥有着比本科院校多得多的专业课程量,因此在课程思政研究上,其占绝对的量的优势。然而发文量前10名的机构中高职院校只有1所。究其原因,高职院校不太重视科研是其一,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相对较弱是其二,高职院校科研经费相对缺乏是其三。但是,因为高职院校数量比较多,院校的思政课程又比普通本科高校少,如果不在专业课程中加强课程思政教育的话,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得到的教育与普通本科高校的学生相比就会少得多,这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健康成长不利。因此,需要加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育研究与教学。与重点院校和高职院校相比,普通本科院校在课程思政发文量前10名的机构中有7所,成为课程思政研究的主力军。究其原因,大概是相对比较重视的缘故。
教书育人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一体两面。教书是“智”育,育人是“德”育。2014年,上海市在教育部指导下,率先开展“课程思政”试点工作。2017年4月14日,《文汇报》刊文提出以“课程思政”为抓手构建大思政格局;同年6月22日,教育部召开高校“课程思政”现场推进会,尔后课程思政工作在我国各高校展开。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课程思政建设要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
从高频词分析来看,1994年具体课程的高频词主要是“有机化学”“物理化学”“色谱”和“分析化学”,主要集中在物理化学类课程,也就是说在教育部进行课程思政的试点之前,物理化学类课程的课程思政研究与教学已经得到重视并进行了实践。进一步深入调查文献发现,该年度相关文献主要是以“德育”作为课程思政的关键词,这就说明部分专业教师早就有课程思政的意识。从1999年的高频词来看,高职院校在实践教学方面,也早就做了课程思政的探索。2020年课程思政具体课程的高频词主要是“大学英语”“高职英语”“高等数学”等,与1994年相比虽然有所分散,但总的来说还是高度集中于少数几门课程。高频词高度集中,一般来说表明研究不够分散。但政策的推动作用不很明显,主要表现在课程思政的全面覆盖不够。从教师个人因素来说,课程思政意识不强应该是重要原因。课程思政热点词突变研究表明,学术界已经对课程思政教学的理论基础、主要价值、实施依据、实施策略、主要内容方法以及保障措施等有了初步的体系框架,为课程思政的全面覆盖提供了理论基础。可是在实践中,一些专业课教师认为课程思政承担了思政课程教师的教学任务,是专业课教师额外的负担;他们对课程思政缺乏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对课程思政不是非常重视,从而缺少开展课程思政工作的主动性。
笔者在对课程思政热点问题研究的高引用文献进行泛读时发现,研究课程思政整体性的文献数量相对偏少,折射出目前课程思政建设比较缺乏整体性意识。因为:在知网以“课程思政”加“整体性”为主题进行搜索,一共搜到期刊文献27篇;以“课程思政”加“顶层设计”为主题进行搜索,一共搜到期刊文献136篇;以“课程思政”加“协同育人”为主题进行搜索,一共搜到期刊文献10篇;以“课程思政”加“同向同行”为主题进行搜索,一共搜到期刊文献228篇。而以“课程思政”加“化学”或者“英语”为主题进行搜索,得到的期刊文献数目分别为617篇和1077篇。同时,笔者在对课程思政研究文献进行泛读的过程中还发现,不同专业课程之间的课程思政研究界限模糊。具体来说,就是不同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研究表现出比较多的共性,缺乏个性,缺乏在整体性意识下对具体课程的深入研究。
2020年《纲要》要求按照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一级学科、专业学位类别(领域)博士硕士学位学校建设要求的三个层次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也就是说,要根据三个不同的类别形成相对独立的课程思政体系,培养不同层次的人才。充分认知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要求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的科学性。因此,要仔细研读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及一级学科、专业学位类别(领域)博士硕士学位学校建设要求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提炼其层次特征,对不同层次课程思政的要求进行清晰的定位,以形成课程思政教育鲜明的层次特征,各个学校再以此特征为要求建设本校的课程思政体系。《纲要》还要求把课程思政建设成效作为“双一流”建设的监测与成效评价、学科评估、本科教学评估、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专业认证、“双高计划”评价、高校或院系教学绩效考核等方面的重要内容;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教学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内容;在教学成果奖、教材建设奖等各类表彰奖励工作中,突出课程思政要求,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优秀成果的支持力度。因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校下一步要明确把课程思政纳入各级学校的各种评价体系中,使课程思政成为学校工作、教师工作中必须重视的内容,以推进课程思政工作的全面开展,实现课程思政全面建设的纵向推动。
在纵向推动的基础上,要实现课程思政的精深发展,还必须进行课程思政全面发展的横向推动。为此,《纲要》主要从两个层次做了要求。第一个层次是按照课程类型提炼专业特色。专业课程类型繁多,主要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教育课和实践类课程。根据《纲要》第四点要求,公共基础课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专业教育课要加强育人目标、专业知识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的提炼,实践类课程要增强对学生探索精神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第二个层次是按照专业提炼特色。《纲要》第五点对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艺术类、教育学类、经济学类等专业进行了课程思政内容的专门指导。如,文学类要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特色,农学类要培养学生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医学类要培养学生以生命至上为核心的职业价值观等。不管是课程类型特色还是专业特色,《纲要》的要求是要突出课程思政横向建设的各种“不同”。专业类型特色建设是一种共性特色建设,涉及面比较广,因此由教育主管部门组织或者由学校组织相关专业专家进行研讨来提炼方案比较可行。专业特色建设只涉及本专业,适合以专业教研室为单位组织实施。以此为方向,课程思政横向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是提炼不同类型的专业知识本身蕴含的共同的思政精神,以及不同专业的专业知识蕴含的“特殊”的思政内容,实现专业知识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融合。具体地说,课程思政建设要使专业知识教学本身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就是要突出专业课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特色,如化学重环保意识、物理重探索精神等。
课程思政工作归根结底要靠广大专业课教师来落实。由于课程思政是一种崭新的系统的教学理念,要切实搞好课程思政工作,必须提高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和教学能力。笔者建议:第一,教育行政部门或高校要组织专业课教师集中学习《纲要》。专业课教师要弄清楚自己学校在课程思政体系中的层次类型,所教的专业类型的课程思政要求。第二,教育行政部门或高校要组织教师进行课程思政教学的理论培训,使专业教师初步奠定课程思政教学理论基础。第三,教育行政部门或高校要推出一批示范课程作为专业课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为课程思政工作提供一批教学“模板”;尤其是要推出一批校本样板课程,为教师实施课程思政提供示范参考,提升推动效果。第四,高校专业课教研室要组织教师认真研究本专业的建设标准,开展专业课程思政的集体备课、磨课,提升课程思政水平,努力建设示范课程,推出教学名师,建设先进教学团队,推动课程思政“又快又好”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