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况助词“也似的”的句法语义及词汇化

2022-03-18 04:55:06程晨静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语料副词语料库

程晨静

(安徽大学 文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9)

目前,学界对双音节词“似的”的研究较多:江蓝生(1992)、曹德和(1996)最早开始探讨助词“似的”的语义以及相关语句的辨别;朱文献(1999)讨论了由“似的”构成的相关短语的用法,董锋(2003)在其基础上比较了“似的”与“似地”;王智杰(2006)从来源、词性、意义以及分类等多方面对上世纪50年代到目前“似的”的用法进行了梳理,探讨了今后“似的”的研究;雷丽霞(2017)研究了《四世同堂》中“似的”比况短语;周可馨(2021)对话语互动中“似的”的功能进行了研究,等等。“也似的”的研究很少,[2]仅有的几篇也多是针对具体地方方言。本文结合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CCL语料库,对“也似的”相关的句法语义进行全面的分析。

一、“也似的”的语义分析

《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对“也”的一种解释是:{副}1.表示两事相同,“也”用在前后两小句,或只用在后一小句;对“似的”的解释如下:{助}用在名词、代词、动词后面,表示比喻或说明情况相似,书面语。《现代汉语八百词》里面没有对“也似的”的解释,通过检索CCL语料库,对248条“也似的”语料做穷尽式分析,我们认为“也似的”的基本语义是表示相似义和比拟义,主要是通过对人的外貌、动作、某种神态的描述以及对人的心理的描写,来表达作者一定的情感色彩,或对说话人所描述的事物表达一定的感情色彩。此外,通过对现代汉语语料库的搜索发现,“也似的”还有一种固定搭配“飞也似的”,此种搭配在语料库里有116条,“飞也似的”主要表示的是动作的一种状态,带有一种夸张义,同时也有一种强调义,带有说话人强烈的主观性,暗含着说话人的情感,表达说话人对该动作或该行为的惊讶或意外。

(一)相似义

“也似的”的基本语义是表示相似,表示的是某个物体的动作或者形态与另外一个物体相似,两个物体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或者是动作行为的相似,又或者是物体状态的相似,“也似的”在“似的”基础上直接投射生成,如:

(1)她奋力的拉开房门,她逃也似的,跌跌冲冲的跑走了。(琼瑶《烟锁重楼》)

(2)他意气风发。后来,他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写道:“见面那天,恰逢阳春三月好晴天,庭院里那两株海棠树,盛开着雪也似的繁华。”(1993年《作家文摘》)

例(1)中“也似的”修饰的是“逃”,描写的是她“跑走”的这个动作时候的状态,其实她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去“逃”,而是与“逃”有一定的相似性,间接地也可以表示她的心理状态,因为羞愧而“跑走”;例(2)中“也似的”写的是一种状态,说明海棠树的花很繁茂,像“雪”一样,把海棠树的“花”与“雪”进行对举。

(二)比拟义

“也似的”是副词“也”和助词“似的”相连接形成的,“似的”以往已经有过多研究,根据吕叔湘先生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对“似的”的解释可以看出,“似的”本来意义里面就已经含有“比喻或者描述的意味”,所以在“也似的”这个三音节词里面,依然保留“比喻、描述”的意味,描述人的声音、外貌、心理情感以及状态等,如:

(3)他以九十斤的大块头和说起话来象洪钟也似的声音,威压着左右,“笨蛋”“饭桶”......等骂人之声,常如连环炮般脱口而出。(《哈佛管理培训系列全集》)

(4)衣服撕成了布条条儿;胳膊腿磨得血肉模糊;一张张鬼也似的脸,已经无法辨认;然而他们都活着一个也不少!(大陆作家《佳作4》)

例(3)用“也似的”描述人的声音,用“洪钟”比拟山中社长的声音,写出了山中社长给人的一种压迫感;例(4)描述人的外貌,用“鬼也似的”来比拟战士的“脸”,让人很形象地想象出战士的状况,虽然用的是“鬼”,但是这句话里面包含了说话人强烈的情感色彩,对这些战士的崇敬之情!

(5)我走到我们厨房,天已经昏黑,晚饭已过,可是席棚里还有灯火,还有人声。我做贼也似的悄悄掠过厨房,泥泞中用最快的步子回屋。(杨绛《干校六记》)

(6)紫烟认命而被动的任她推搡了一阵,忽然疯也似的扯着她的手往自己脸上身上打。(琼瑶《鬼丈夫》)

例(5)中用“贼也似的”修饰“悄悄掠过”,写出了当时“我”的一种心理状态;例(6)中用“疯”修饰“也似的”,写出了紫烟近乎疯狂的一种状态,在句子里面具有一定的凸显语气的作用,表达的是说话人对施事主体情态的一种描述,有凸显说话人语气信息的作用,目的是为了让听话人更好地了解说话人想要说的信息。

二、“也似的”的句法特征

(一)句法位置分布

通过对“也似的”248条现代汉语语料的分析,我们发现“也似的”只能位于句中,如:

(7)一别将十年,他黄叶飘零也似的生命,不知还遗留在着秋风冷落的人间么?(《散文》)

(二)充当句法成分的功能

第一,“也似的”可以作定语。通过对语料的分析,发现“也似的”没有作主语和谓语的功能,主要作定语和状语。作定语的时候,表达很强的比拟义,具有凸显信息加强语气的作用:例(8)把“脸”比拟成“鬼”,凸显当时脸的特点,像鬼一样,同时加强了说话人的语气;既可以修饰抽象名词,也可以修饰具象名词:例(9)中修饰抽象名词“制度”,例(10)中修饰具象名词“脸”。

(8)衣服撕成了布条条儿;胳膊腿磨得血肉模糊;一张张鬼也似的脸,已经无法辨认;然而他们都活着一个也不少!(大陆作家《佳作4》)

(9)卡本忒的合理的社会是“既不剥夺一切行动的自由以屈服于铁也似的制度,也没有陷入于乱婚的泥沼的危险;它对于造成复杂的社会有机体的组织的关系的种种微妙的差别,是要承认和创立的。”这个地上的天国,可以肯定人皆向往。(《报刊》)

(10)齐桓仍绷着他寒冰也似的脸,喝酒时的好心情是绝没有了,他在训话。(兰晓龙《士兵突击》)

第二,“也似的”可以作状语。作状语修饰某个动作和行为,表达说话人对该行为或者动作的一种心理层面的描写:

(11)陈一平想不到幸福会来得这么快,逃也似的离开了刑警队,在外面打了一辆出租,赶回和平支行。(电视电影《冬至》)

(12)突然间衣袖一拂,绿火斜出,嗤的一声响,如一支箭般射到了七师弟脸上,那人已双手掩面,蹲在地下,杀猪也似的叫将起来。(金庸《天龙八部》)

(三)“也似的”前修饰成分的分析

“也似的”前可以接名词构成“N+也似的”结构;可以接形容词构成“A+也似的”结构;也可以接动词构成“V+也似的”结构。在“N+也似的”结构中,“也似的”后的与前面的名词具有一定的类同性,后面的词也具有与名词一样的事物形态;在“A+也似的”结构中,形容词成分大多数是用来形容描述前面被述说的主体的;在“V+也似的”结构中,主要写的是该动作的状态。如下:

(13)那条路好像很少人走过似的,上面长满了针也似的草尖,爬在上面,手脚都刺得红肿。(《读者》合订本)

(14)贝茜和艾博特退了出去,里德太太对我疯也似的痛苦嚎叫很不耐烦,无意再往下谈了,蓦地把我往后一推,锁上了门。(《简爱》)

(15)他跪在炕上,捣蒜也似的磕头,求告道:“好大叔哩!我再也不敢了,由你处罚我吧!千万不要送政府呀!好大叔哩!”(马峰《吕梁英雄传》)

例(13)“针+也似的”形象地描述了草尖,说明了草尖的“细”,因此有了后面的“手脚都刺的红肿”,说明了这个草尖的刺人;例(14)“疯也似的”,用形容词“疯”描写了里德太太疯狂的一种状态,述说的是前面修饰的主体“里德太太”;例(15)中“捣蒜也似的”用“捣蒜”这样的动作来修饰康有富的“磕头”,形象生动地说明其磕头时的样子,让人们有了动作感,并且很形象生动。

(四)固定搭配——“飞也似的”

通过对CCL现代汉语语料库248条语料的穷尽式分析,发现一种固定的搭配——“飞也似的”,并且此搭配在248条语料中占116条。我们对“飞也似的”进行分析,发现“飞也似的”主要描写的主体对像是人,写的是该主体具有的非人的一种行为,具有夸张意味,同时带有说话人很强的主观意识,说话人主观上认为被描述的主体在做某事的时候速度之快,表达的是说话人对做事主体的某一种情感,如:

(16)就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赵新飞也似的跑下岗台,向骑车青年猛冲过去,当他一把拽住自行车货架时,卡车在距自行车一米处停下来,一场悲剧避免了。(1994年《报刊精选》)

(17)三轮车夫飞也似的向长宁路那个方向蹬去。(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例(16)赵新“飞也似的”跑下岗台,表示说话人认为赵新速度快,以至于可以和“飞”相提并论,也是因为赵新的速度快,所以才避免了一场悲剧的发生,所以在这句话里面可以想见说话人对赵新的主观赞美之情;例(17)三轮车夫“飞也似的”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夸张意味,也可以看出三轮车夫蹬车时的用力。

(五)固定搭配“也似的”的共现成分

上文提到“也似的”的固定搭配“飞也似的”,通过对CCL语料库语料的检索,发现“飞也似的”经常跟表意外或者反预期的标记或者副词共现,[3]表示说话人对发生的事情的一种惊讶之情,说明该事情是超出说话人预期的,甚至是说话人想不到的,例(18)中,正常的车在路上行驶是正常的速度,这里“飞也似的”偏离社会常理;[4]例(19)中她“飞也似的”的动作与前面的“带泪眼神”形成巨大的反差,违反了听话人的预期。[5]

(18)她正走着,在冷清的街道上走了不远,忽然一辆小汽车飞也似的开了过来。(杨沫《青春之歌》)

(19)以不可思议的带泪眼神看着他,而后她低低叫了一声,突然飞也似的冲下来。(于晴《红苹果之恋》)

“也似的”具有跨语言的普遍性。通过对知网相关主题的搜索,发现关于“也似的”的词汇化的专门研究很少,仅有的也只是几篇关于方言“也似的”[6]的研究,如王洪君(2000)对山西方言的研究,张金圈(2010)对无棣方言的研究。

三、“也似的”的词汇化过程及其动因与机制

李思旭(2017)认为,汉语的三音节词很多是在双音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词的构成经常利用已有的词汇成分作基础。三音节词“也似的”就是由副词“也”加助词“似的”发展而来的。[7]在此,先对比况助词“似的”的发展进行梳理,进而探讨“也似的”的词汇化动因与机制。

(一)“也似的”的词汇化过程

1.“似的”的词汇化梳理

通过对语料库“似的”1752条语料的搜索,我们发现,“似的”最早出现在西汉,但是当时的“似的”还不是一个词,而是不同的两个语素,如:

(20)宋祖铤也用近似的方法退兵,他的做法比较激进。(西汉《盐铁论》)

到了宋代,“似的”脱离了西汉时期的两个语素的用法,开始成为一个独立的词,并且具有一定的比况性质,主要表达的是说话人对某一个不明白的事物加以具体化、形象化和生动化,例(21)中,把“乾坤”比作“鸡蛋”,让人对“乾坤”的认知更加清晰。

(21)发个狠,跳出了鸡蛋似的乾坤外,翻斤斗,撞破了女娲氏补的天。(宋《深雪偶谈》)

元明清时期,随着元杂剧、小说等通俗文学的兴起,大量的文学作品出现,“似的”的用法不断成熟,比况意义也不断加强,同时,句法位置也比较灵活,可以出现在句中,也可以出现在句尾,如:

(22)他娘说道:“这孩子从小儿养活的娇,可是说的象花儿似的,培养了这们大,说不的着了急,只待割舍罢了。”(明《醒世姻缘传》)

(23)太太也不大往园子里面去,这些女孩子一个个倒受了封诰似的。”(清《绣云阁》)

民国时期,是“似的”发展的高峰期,小说蓬勃发展,大多数对前面朝代进行总结的小说应运而出,“似的”的运用也不断丰富,进入了高峰期,比况意义突出,用来描述一定的动作以及状态,句子当中蕴含着说话人一定的感情色彩。例(24)中,“鼠窜”写出了虎二被教训以后的状态,暗含说话人对虎二的状态的一种嘲笑以及贬义色彩;例(25)中“飞似的”用来描写帖木真的动作状态,写出了他急着去见自己心上人的急迫心情。

(24)话说虎二被三姑娘一顿教训,鼠窜似的回去,见过富庸,却不说自己叩头讨饶的事情。(民国《五代史演义》)

(25)帖木真闻言,舍了马,飞似的走到河旁,果然坐着的妇人,是日夜思念的饽儿帖!(民国《十叶野闻》)

2.“也似的”的词汇化

通过检索CCL语料库和BCC语料库,发现“也似的”最早出现在元代。随着元代杂剧、元曲以及后来小说等通俗文学的不断兴起,“也似的”逐渐从“似的”发展而来,并且不断固化,用来表达说话人对比拟情况的强调,“似的”只是简单表达说话人对两个物体的描述,加上“也”强调意味更加浓厚。[8]

(26)兄弟,与你嫂嫂厮见。(邦老做拜旦儿科,云)嫂嫂,我唱喏哩。(旦儿云)丕!那眼脑恰像个贼也似的 。(元《全元曲杂剧》)

(27)(旦儿云)你这破房子,东边刮过风来,风边刮过雪来,恰似漏星堂也似的,亏你怎么住!(元《全元曲》)

明清时期,“也似的”发展更加灵活,比况意味也更加成熟,大多数用在小说里面,“也似的”前后的修饰成分也不断灵活,由原来的主要修饰名词,发展为可以修饰动词,描述事物或者人的一种动作和状态,语法位置也较为灵活,可以放在句中修饰,也可以放在句尾修饰,如例(28)和例(29):

(28)江老夫妻、女儿三口,杀猪也似的叫喊,擂天倒地价哭。(明《二刻拍案惊奇》)

(29)亲家太太又作了一件绛色状元罗面,月白永春里子的夹纱衫子,穿得纱架也似的。(清《女儿英雄传》)

可以看出,明清时期“也似的”在“似的”的基础上不断走向成熟,例(28)“杀猪也似的”的叫喊,写出他们叫声的惨;例(29)“也似的”写出了说话人对这件夹纱衫子的喜爱之情。

民国时期,“飞也似的”开始发展起来,慢慢成为一个固定搭配,“飞也似的”与表意外的副词或者反预期标记共现的情况也开始出现,“飞也似的”带有说话人强烈的主观情感,说话人主观上给予施事者很高的评价,例(30)中“飞也似的”道出了隋炀帝想见到美人的急迫心情;例(31)“飞也似的”写出的是圆子慌忙出门的神态。

(30)只是洒开大步,抄过花廊,飞也似的转弯,仍仔细瞧时,见那美人已是远远的站在一座假山洞前,向洞内张望。(民国《贵妃艳史演义》)

(31)下女上前唤醒了,圆子陪春子母女坐了一乘,苏、黄二人坐了一乘,出得门,飞也似的奔向上野公园来。(民国《满清兴亡史》)

综上所述,“也似的”在元代正式在“似的”的基础上固化成词,[9]比拟义以及描述义不断发展成熟,并且到民国时期,固定搭配“飞也似的”的发展给“也似的”增添了新的意味,与表意外或者反预期的标记连用,领域不断扩展。同时,我们也发现“似的”具有后置词的本质,多用于“跟/像/和.....似的”框式中。

(二)“也似的”词汇化的动因及机制

董秀芳(2011)认为,语言一直处在变化之中,并且这种变化还是细微的,不容易被察觉的,“也似的”的词汇化正是在这种影响下进行的,同时,它的词汇化也经历了一个过程,对其词汇化动因进行如下分析:

1.隐喻和语义虚化

三音节词“也似的”的形成与比况助词“似的”的形成有关,“似的”从一开始的两个语素到后来成为一个词,再到元代发展成“也似的”,这归因于隐喻的作用,[10]“似的”在“也似的”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副词“也”的作用不断虚化,起主要作用的还是“似的”,表达的是一种相类似的意思,同时副词“也”具有“类同”的意思,与“似的”连用更加强调了这种比喻义。

2.视角化以及组块化

有学者指出,表层相邻的两个成分在长期的反复使用过程中,由于在线性序列上相连,人们会在意识中慢慢模糊其间的清晰度,自从元代“也似的”开始运用,“也”有强调的意思,在人们看来是加强了“似的”的相似意义,更加可以清晰地表达他们所要说明的,所以在线性排列上,人们慢慢模糊了“也”和“似的”的区别,并在长期的使用中,不断地固化下来。

3.语用原因

沈家煊(1998)指出,词汇化的语用动因指的是语用推理和语境吸收,同时,语言的经济性原则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人们在说一句话的时候往往希望用最简洁的语言让听话方明白自己的意思,并且可以用最少的话使文章表达得生动形象。在“似的”描述比喻相似义的时候,作者希望用一个更加清晰的说法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副词“也”就应运而生;“也似的”最早出现在元代,大多出现在一些戏曲中,而戏曲最大的特点就是通俗性以及传播的广泛性,所以在人们的传唱中,“也似的”的用法被不断固化下来。

四、结语

“也似的”在“似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在元代的时候开始固化成词,在保留“似的”的比拟义以及描述义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了凸显焦点的语义;“似的”作为常用的后置词,经常用于“跟/像/和......似的”的框式中;“也似的”在民国时期发展出固定搭配“飞也似的”,经常与表反预期或者意外标记“突然”连用,表达说话人强烈的主观情感;并且,“也似的”具有普遍的跨语言性,在有些方言中,“也似的”相当于话语标记“的话”,但是这个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猜你喜欢
语料副词语料库
The Wheels on the Bus
副词“好容易”及其词汇化成因
《语料库翻译文体学》评介
把课文的优美表达存进语料库
基于语料调查的“连……都(也)……”出现的语义背景分析
华语电影作为真实语料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JAVAEE的维吾尔中介语语料库开发与实现
语言与翻译(2015年4期)2015-07-18 11:07:45
《苗防备览》中的湘西语料
国内外语用学实证研究比较:语料类型与收集方法
副词和副词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