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的生态思想及其时代意蕴

2022-03-18 04:42:25张晓燕贾育任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资本论人类生态

张晓燕,贾育任

哲学经济学研究

《资本论》的生态思想及其时代意蕴

张晓燕,贾育任

(陕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马克思的《资本论》蕴含着自然界的规律性和对人的先在性、自然条件对人类实践活动的制约性、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等丰富深邃的生态思想,这些思想为当代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尊重自然、合理开发自然资源、注重生态保护和提高自然承载力的深刻启示。随着时代和实践的推进,《资本论》的生态思想愈加显现出深远的时代价值,能够进一步加强人们环保意识,树立绿色共享理念,发挥社会合力作用,营造社会节能环保风气,致力于解决全球性自然环境问题,加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构建人类生态环境共同体。

《资本论》;生态思想;全球生态环境共同体

进入21世纪后,人类发挥创新思维、运用科学技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和人类社会不断进步,但是也给自然生态环境带来沉重负担。由于人类不合理的行为导致森林大面积毁坏、土地荒漠化严重、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物种剧减或消亡、自然灾害频发等问题层出不穷,加剧了人类、人类社会与自然的矛盾。分析《资本论》中揭示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导致环境状况恶化问题,阐释其内在的不同方面的生态理论,对于人们今天探寻和整合其中的真理、学习和借鉴其中的生态理论从而为找寻缓解环境问题新思路、创新环境保护新方法具有重要价值。

一、《资本论》生态思想的产生背景

马克思《资本论》中的生态思想萌生于当时所处的时代发展阶段与社会现实。具体来说,基于当时所处的时代是工业革命时代,西方国家进入工业时代后一味地追逐高额利润而忽视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的自然环境问题;基于当时社会的实际情况,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盛行,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阶级的生存状态每况愈下,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剧了工人阶级生存环境的恶化。

(一)工业革命发展带来严重的自然环境问题

《资本论》产生于工业革命时代,当时以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各国陆续进入机器大工业时代。然而,工业革命发生之后给社会带来双面影响。一方面,工业革命发展打破生产力水平提高的传统发展态势,机器使用规模空前扩大,劳动生产效率快速提高,城市化水平随之提升,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一系列友好变化。另一方面,飞速发展的工业革命使自然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工厂规模扩大和数量增加导致大量土地资源被不合理地开发和占有,工业废料和废水直接排出导致土壤与河流受到严重污染,破坏了水资源循环系统,危害了河流周边的生态环境。工厂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气体直接排放,污染了大气环境,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生活。由于早期技术并不成熟以及资产阶级对自然环境的无视,致使自然资源被严重浪费,自然环境每况愈下。

(二)资本主义发展加剧工人阶级生存环境的恶化

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盛行,厂房建设数量增多,农产品需求量剧增,资产阶级变本加厉地无偿占有农民的土地,导致农民失去土地,为了生活被迫进入工厂。在工厂中,“他们既不能保持健康,也不能活得长久”[1]。工人阶级的工作条件和生存环境极其恶劣,生活状况处于极度贫困之中,“工房通常是小屋的普通卧室,为了挡风,烟囱也堵死了,住在里面的人甚至在冬天也往往只能靠自己的体温来暖和自己。有的地方,这些所谓卧室像个小贮藏室,连安装火炉的地方都没有……这些破旧的小屋异常拥挤,空气坏极了。此外,臭水沟、厕所、腐烂物以及经常堆在小屋门外的其他脏物也产生着有害的影响”[2]539。资产阶级眼中只有利益,将工人阶级视为带来利益的劳动工具,采取各种方法剥削和压榨工人,无偿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资产阶级通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追求和实现剩余价值的最大化,盲目而无休止地扩大生产规模。这种不合理的生产方式不仅损害工人的身心健康,还使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给社会和生态环境带来沉重的负担。

二、《资本论》生态思想的内容阐释

马克思的生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本论》中所论述的生态思想是马克思生态思想的集中而成熟的体现。

(一)自然界的规律性和对人的先在性

《资本论》并没有直截了当地论述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而是在论述资本的生产过程中间接地表明二者之间的关系,即人与自然应是共生关系。人们通过劳动向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过程,也是改变自然环境的过程,这种改变可能是有利的,也可能是不利的。因此,在发展人类社会和满足人们需要的同时,要时刻注意生态环境的变化。

自然界是先于人类而存在的客观世界,它的存在和发展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作为一种物质力量改造着自然,“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这个目的是他所知道的,是作为规律决定着他的活动的方式和方法的,他必须使他的意志服从这个目的”[2]208。自然界在其发展过程中,遵循着自身的客观规律,因而人们可以在遵循其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创造新的东西。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存在于同一个大生态系统中,二者的存在和发展密不可分,人类社会持久的繁荣发展和不断进步离不开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自然界要延续自身的存在发展也离不开人类具有独特性的实践活动。因此,促成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至关重要。

(二)自然条件对人类实践活动的制约性

人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是通过劳动实现的,是在人的意识指引下的劳动,是有谋划的实践行动。人通过劳动这一实践活动与自然进行物质变换,将从自然中获取的资源改造成自己所需要的材料或形态。自然物质对象化是在遵循客观规律基础上有目的、有计划完成的。人们对自然的改造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对自然环境越珍惜,自然环境状况就越好,人类社会就会更好地发展。

劳动实践作用于自然的过程,也是引起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过程,“劳动过程……是制造使用价值的有目的的活动,是为了人类的需要而对自然物的占有,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一般条件,是人类生活的永恒的自然条件,因此,它不以人类生活的任何形式为转移,倒不如说,它为人类生活的一切社会形式所共有”[2]215。人类劳动受自然环境制约,人们使用自然材料进行生产,在生产过程中不仅需要劳动、技术,还需要土地这一自然条件。比如,资本家为追求最大剩余价值而剥削劳动者,无偿占有劳动者的剩余劳动,在土地方面也在用不同的方法获得超额利润,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越是肥沃的土地获得利润就越多,即使是最差的土地也会有一定利润,自然条件的状况影响着物质生产和利润的获得。丰富优越的自然资源被过度占有和污染就会导致生态失衡、人与自然的平衡状态被打破、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被打破,造成自然反噬人类社会。因此,人类在进行实践活动时,要思量其给自然带来的利弊影响,重视自然这一前提。

(三)废弃物的再循环利用

在物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由于生产方法欠缺、生产技术不精湛等原因导致的资源浪费严重、自然生态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等问题。马克思将排泄物分为生产排泄物和消费排泄物,“我们所说的生产排泄物,是指工业和农业的废料;消费排泄物则部分地指人的自然的新陈代谢所产生的排泄物,部分地指消费品消费以后残留下来的东西……在利用这种排泄物方面,资本主义经济浪费很大。例如,在伦敦,450万人的粪便,就没有什么好的处理方法,只好花很多钱用来污染泰晤士河”[3]115。资本家在意的只有利润和无偿占有劳动者的剩余劳动,并不在意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浪费和生产过后废弃资源的利用与排放,从而增加了生态环境的负担,甚至造成生态破坏。由于科技进步、机器改良、原料价格猛涨,必然促使人们重视生产废料的再利用。

随着工业革命发生、科技水平进步,在利益驱使下,资本家不顾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比例关系而盲目扩大生产规模,必然导致生产过剩,带来产品堆积或浪费、工人失业、经济危机等问题。资源并不是无限的,实现其节约和再利用至关重要。马克思认为,节约资源的方法包括生产排泄物的再利用和废料的减少,其中“后一种节约是把生产排泄物减少到最低限度和把一切进入生产中去的原料和辅助材料的直接利用提到最高限度”。“废料的减少,部分地要取决于所使用的机器的质量”[3]117。因此,科技水平的提高与资源的节省有着紧密联系,是实现自然资源节约的关键所在。自然界是人们进行生产和消费的物质基础和承受者,资本家利用自然力来进行工业生产从而获得超额利润,但这是极其有限的,因而人们不能一味地向自然索取,要坚持适度原则。

三、《资本论》生态思想的时代意蕴

《资本论》中所蕴含的生态思想具有跨时代性,既适用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又适用于现代社会,启发当代人解决好生态环境问题。我国经济发展迅猛,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由于忽视了自然环境,导致自然环境不断恶化,生态问题日益突出,解决自然环境问题迫在眉睫。

(一)提高环保意识,树立绿色共享理念

随着工业革命以不同的形式相继发生,人类社会的科技水平突飞猛进,经济发展迅猛,社会日新月异,然而生态环境状况却在不断恶化。每一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在促进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许多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如水污染、土壤污染、空气质量下降等。人是社会的主体,环境问题的出现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在于人类自己。

人们要尊重自然规律,增强环保意识。自然界是人类存在的前提,是一个联系多变的整体,存在于其中的事物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维持着生态平衡,任何一种事物的变化发展都会带来一定影响。人类在自然界的孕育中生长发展,对于自然界而言,是渺小而又影响巨大的存在,他们的任何行为对自然界都有着难以预料的影响,因而人类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是合理的。一方面,人们要尊重自然的发展规律,合理获取和开发自然资源,尤其是在开发土地资源方面,要做到不破坏、不污染、及时补偿土地,细心呵护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在错误中吸取教训,认清自然规律。“人类在大自然自身法则与主动创造性地利用自然之间,必须保持适度的张力。”[4]另一方面,尊重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开采自然资源要坚持适度原则,在自然可以自我修复的能力范围内,有限度、适度地开采。

人们要坚持环保发展理念,实现社会各领域绿色发展。在工业生产方面,要以保护自然为前提,合理建设工厂,通过技术进步降低生产中的资源浪费,减少排泄物的生成,通过创新生产方法高效率地使用资源,利用先进技术促使落后耗能产业升级优化,转变发展模式和方式,实现资源节约。“最关键的就是要有效消解和转移废弃物,变单向物质消耗为循环利用。”[5]“科技进步看似伴随着生态破坏,但这并不是科技本身的罪过,而恰恰是科技发展得还不足的表现,应该用科学技术去解决科学技术带来的问题。就已有成果而言,最典型的是开发新能源与发展循环经济。”[6]通过开发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实现工业排泄物的循环再利用,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在农业生产方面,因地制宜地使用土地,合理种植农作物,摒弃不合理的耕作方式,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在生活消费方面,要合理消费、适度消费、绿色消费,从点滴小事做起,节约生活中的一切资源。

人们要树立与自然和谐发展共生的观念。社会进步的同时,不能忽视自然环境的发展变化。人类社会是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不能脱离自然界这一物质基础而存在。人与自然共生存共发展需要双方共同作用,如果人们持续而不合规则地向自然索取而不懂得回报,就会给自身带来灾难。因此,必须学会并做到与自然界中的其他生物共存,维持良好的生态循环,保持自然平衡,共享自然资源,特别是要加倍珍惜自然力,与自然万物共存在共享有共发展。我国在发展过程中越来越重视对自然资源的节约和保护,不断深入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健全社会生态文明体系,用实际行动缓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二)发挥社会合力作用,营造节能环保风气

人类产生于自然界,自产生以来一直在向自然获取资源,却往往忽略对其进行补偿。人们作用于自然的任何力量,都会以不同的方式返还给人类。因此,在向自然索取、占有资源的同时,要以合理的方式和方法补偿自然,需要凝聚和发挥社会合力作用,改善脆弱的生态环境,增强自然承载能力。

要发挥学校的教育作用,增强环保的主体力量。学校要重视环境保护及其相关理念的宣传教育,让学生了解当下生态环境的发展状况,提升对自然环境的关心程度,加强环保意识。要注重提高学生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思想观念,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比如植树活动,从而使学生更加珍惜自然、热爱自然。高等院校可以开设相应的环保专业和专业课程,培养相关的技术人才,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建设社会生态文明。

社会机构要肩负起环保责任,为经济发展创造绿色环境。各相关环保负责机构要加大环保宣传,绿化城市环境,营造绿色环保的社会氛围。要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资,开展环保相关的志愿活动和公益活动,为公众提供参与平台,激发人们的环保热情。各环保机构要加大对环境状况的检测,及时有效地处理各种环境问题。生产企业要加快转变生产方式,优化产品结构,要有高度的自觉性,严格按照相应的环保标准进行生产。要发展节约技术,减少资源浪费。要发展清洁技术,按照相关要求严格排放废弃物。要发展循环技术,实现变废为宝,物尽其用。环境污染与企业生产,尤其化学工业生产有着直接联系,要重视对生产环保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不断改良机器和革新工具,努力实现无污染生产。

国家要为生态建设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不断加强保护和改善的力度,更加充分地发挥和展现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实现我国生态环境的根本性改善。国家要完善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法律法规,严惩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奖励保护生态环境的合法行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这是补偿自然的一种有效方法。国家要着重保护生态、改善生态、建设生态,把一定的物力、财力、人力投入到修护自然生态环境、恢复自然生态环境、提高自然环境承载力等方面,最大限度地发挥补偿自然与自然恢复力的相互作用。

(三)加强国际合作,构建人类生态环境共同体

生态环境问题关系着全人类的未来命运和整体发展态势。没有任何国家可以避免受到影响,也没有任何国家可以独立解决生态危机。生态危机面前无国界,它与各个国家、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有着紧密联系。“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7]应对生态环境问题需要所有国家共同努力、团结合作,发挥各个国家的最大力量,加快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要担负起更多更大的环保责任。在资本主义国家里,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出现异化现象,资本家为满足自身对剩余价值的贪欲,为获得高额利润,不惜耗费大量自然资源,无视日渐恶化的环境状况。“当今世界某些发达国家普遍暴露出资本无序扩张、资源浪费、气候回暖以及生物灭绝等全球生态问题,这与资本运动有着内在的紧密关联。”[8]更有甚者,为了本国的利益将重度污染产业迁设到发展中国家,给这些国家带来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就像《资本论》中论述的那样,“每个人都知道暴风雨总有一天会到来,但是每个人都希望暴风雨在自己发了大财并把钱藏好以后,落到邻人的头上。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这就是每个资本家和每个资本家国家的口号”[2]311。发达国家要展现其该有的发达姿态,给予发展中国家一定的财力、物力、人力和科技的支持,与广大发展中国家携手共同应对生态危机,共同建设绿色美好的“地球村”。

对于不发达的国家来说,生态环境问题是警告,也是危机和挑战。这就要求这些国家在发展本国经济的同时,重视生态环境问题,把握好客观实际与主观需要之间的平衡点,发挥好资本合理运作所带来的积极效益,摒弃过时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观念和做法,确立经济和生态共同发展的新观念。要注重对科学技术人才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创新生产技术和生产方法,抓住机遇开展对外交流,提升科技硬实力。在利用科学技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同时,也要适当地运用到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和补偿方面,从而促进自然与人类社会共同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敲响了地球危机的警钟,在危机面前,任何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只有通力合作才能解决问题,才能实现共赢。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和地区形势,我们要把握世界大势,跟上时代潮流,共同营造对亚洲、对世界都更为有利的地区秩序,通过迈向亚洲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9]中国始终倡导维护世界和平,谋求共同发展,在合作中实现双赢多赢,推动构建人类生态环境共同体。“如果想抱着靠紧紧关闭本国大门,使危机殃及他国的想法,那么这也只是一种‘沸水煮青蛙’的结果,最终还是会陷于危机之中。”[10]在这个命运紧密相连的人类共同体中,各国之间要相互尊重,避免对抗、冲突和战争,以减少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各国要自觉承担起地球环境保护的责任,要减少对资源的争夺和毁坏,要为子孙后代延续发展留下宝贵资源,共同解决全球生态环境问题。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380.

[2]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15.

[4] 陈康,于彦娟.《资本论》中的生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J].学理论,2021,63(11):28-30.

[5] 叶琪.《资本论》生态思想的三个层面[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7,8(6):154-160.

[6] 蒋彧.《资本论》生态思想的三重挖掘及当代启示[J].当代经济研究,2019,30(2):68-76.

[7]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20:360.

[8] 栾永玉,林超琴.马克思《资本论》生态思想再论析[J].学习与实践,2021,38(3):5-11.

[9] 习近平.迈向命运共同体开创亚洲新未来[N].人民日报, 2015-03-29(2).

[10] 殷文梅.《资本论》中的生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J].福州党校学报,2019,37(2):51-55.

The Ecological Thought ofand its Significance of the Times

ZHANG Xiao-yan, JIA Yu-ren

(School of Marxism,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119, China)

Marx’scontains abundant and profound ecological thoughts such as the laws of nature and the pre-existence of human beings, the constraints of natural conditions on human practical activities, and the recycling of wastes. These thoughts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rom which people can comprehend the profound enlightenment of respecting nature, rationally developing natural resources, paying attention to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improving natural carrying capacity.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the times and practice, the ecological thought of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profound value of the times, which can further strengthen people’s awarenes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stablish the concept of green sharing,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social synergy, create a social atmosphere of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evote itself to solving global problems, an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China and build a community of hum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 ecological thought; glob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mmunity

A811

A

1009-9115(2022)04-0093-05

10.3969/j.issn.1009-9115.2022.04.019

2021-06-09

2022-06-04

张晓燕(1974-),女,陕西蒲城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社会主义经济。

(责任编辑、校对:孙尚斌)

猜你喜欢
资本论人类生态
我与《资本论》的故事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哲学评论(2021年2期)2021-08-22 01:56:10
“生态养生”娱晚年
保健医苑(2021年7期)2021-08-13 08:48:02
道德资本论的双重误读
人类第一杀手
好孩子画报(2020年5期)2020-06-27 14:08:05
住进呆萌生态房
学生天地(2020年36期)2020-06-09 03:12:30
生态之旅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奥秘(2015年2期)2015-09-10 07:2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