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贵晴
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有效性研究
张贵晴
(漳州市第二实验小学,福建漳州363000)
新时期,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教师要重视结合学生学习情况,科学地构建更加高效的教学课堂,通过不断加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进一步提高了数学教学有效性,利于全面提高数学教学效率。本文通过分析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总结了游戏的教学方法。
小学数学;动手实践;有效性
动手实践是学生提高数学学习水平的重要方式,教师要结合学生学习实际,科学地进行教学设计,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学生参与数学学习兴趣,从而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奠定基础。
小学生正处于认知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通常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因此这段时期也是培养其思维创新能力的关键时段。动手实践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使其能够与教师进行密切互动,从而提升学习数学的能力、培养数学学科的综合素养。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耐心引导,以激发其好奇心和学习意识。此外,学生动手操作能够将课本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注重课堂教学,而忽视了实践操作的必要性。这种以理论讲授为重心的形式和内容单一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建立,也不利于激发其数学思维。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重视动手实践环节的穿插,让学生在亲自动手参与的过程中提升自身学习数学的兴趣,使数学知识从课本和习题中脱离出来,变得更加生动、易懂。在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及时对其加以引导,以促进其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
学生才是教学工作的主体。小学数学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多种多样的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对数学公式定理背后的规律有所了解,同时深化其对数学概念的认识。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开展探究性实验、组织小组活动和课堂讨论等方式,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提升,同时还能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可谓一举两得。
良好的思维能力,有利于探索并获取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技能。从数学知识学习的角度来讲,除了学生要具有良好的思维能力以外,还要能够进行深度的学习。所以,在深度学习的状态下,教师需要多组织与思维有关的实践学习活动。
在数学轴对称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选取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些图形,再让学生对比较熟悉的图形加以详细观察,从而找到众多图形中的共同之处。第一,图形能够建立轴对称知识的连接,还能让学生切实体会到身边存在的数学知识,进而更好地激励学生的感悟和应用,促使学生能够形成发散性的思维方式。第二,轴对称图形特征学习完成以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想象能力,亲自动手绘制轴对称图形。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的轴对称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而且还能让学生的数学知识运用能力不断得到加强,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鉴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及成人,因此其在学习较复杂的数学概念或相关理论时,难以迅速接受抽象的知识点、不能及时运用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其中,以小学低年级学生为甚。低年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尚未培养成熟,其逻辑思维也相对较弱,因此难以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小学数学教师应当认识到学生的这一局限性,将动手实践教学穿插入课本知识的讲授过程,借助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设计更符合小学生认知规律的实践教学方法。因此,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时,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巧用简易学具,以满足学生的动手需求。学生在亲自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能够对数学问题产生更加深入的理解。
例如,在讲授《简单加减法》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塑料棒等物品制作简易学具,帮助学生理解加减法。学生对照数学公式,用小棒摆出题目中涉及的数字,从而能够顺利计算得出答案。又如,在讲授《正方形与长方形》一课时,教师可以制作纸质卡片,或者让学生一同参与学具的制作,使其在动手操作过程中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性质。纸片做好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其对纸片进行对折等操作,并从中归纳总结长方形的基本特征,例如对边相等且平行、对角相等且都是直角等等。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寻找证明长方形这些基本性质的办法,从而加深对课本所学知识的认识。由此可见,这种利用简单学具的教学方式能够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促进其动手能力的提升,因此能够有效激发其创新潜能。
小学生的感性思维较活跃,而逻辑性严密的理性思维尚未发展成熟,因此,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大多来源于现实生活。数字本身是枯燥、抽象的,课本中长篇大段的文字和概念不利于小学生学习掌握。鉴于小学生的这种特性,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小学生亲近自然的特点,在课堂中引入动手实践的环节,使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并且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主动进行动手实践,从而满足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索需求,促进其数学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当以生活实际为基础,从生活中寻找可以应用于课堂的素材,从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生活中蕴含的数学道理。例如,在讲授《圆》一课时,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在课堂开始之前进行引导性的提问:“你在日常生活中用到过哪些圆形的物品?你见过哪些圆形的图案?”学生在积极发言的过程中,能够对圆的一般性质有所了解,同时进行深入思考,挖掘生活物品中图形应用背后包含的数学原理。随后,教师可以利用卡纸等物品,让学生动手制作圆形纸片并验证自己的思考结果,从而对本堂知识产生更加深入的理解。
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时间只有短短四十分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穿插动手实践环节,若强行加入有关内容,则会挤压正常的理论知识教学实践。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重视课堂教学空间的拓展,通过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等方式,促进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发展。然而,鉴于小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受到年龄的限制,教师应当妥善安排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及时应用课堂所学理论知识。
例如,在讲授《位置与方向》一课时,教师应当将实践教学和课堂理论教学相结合,在结束理论知识的讲解后引导学生去校园里进行实地调研,根据亲眼所见绘制校园的地形图,从而深化所学内容,同时还有助于提升其动手操作能力。又如,在讲授《百分比》和《年、月、日》,以及《统计》课时,小学数学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实际生活密切结合的动手实践环节,如调查家庭成员的身高体重和出生日期、调查班级学生的身高体重等等。这些实践性活动有助于学生深化对课本知识的认识,提升自身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就当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现状而言,教师大多已经认识到实践操作对于小学生增强知识理解的重要性,同时还有助于课堂氛围的活跃和教学质量的提升。然而,大部分小学生不能够长时间保持对某一件事情的热情,其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容易走神、分心。因此,在实际的动手实践教学环节,小学数学教师遇到了种种困难,教学活动效果不佳。为保证动手实践教学的成效,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对小学生所处年龄段的认知特点具备充分的了解和把握,通过提出创造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构建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例如,在讲授《除法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数学教师应当跳出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避免让学生进行枯燥无味的计算活动,而应当采取合理创设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有效开展动手实践活动,以提升课堂效果。例如,教师可以将数个苹果带进课堂,让学生将其平均分给数位学生。这种实践操作逻辑清晰、操作简便,能够使小学生迅速理解除法的概念和计算思路,并且能够迅速且正确地完成任务,从而帮助其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随后,教师应当对问题难度进行循序渐进的提升,最终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全面完成。这种教学方式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够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同时,学生易于接受此类游戏式教学方法,因而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有所提升。
小学数学课堂应当以学生为基础,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传统的单一授课模式不利于小学生迅速掌握所学内容,且容易使其产生厌学心理,因此应当予以变革。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将学生分为数个学习小组,引导其在动手实践中互相交流、深入思考。
例如,在学习《混合运算》一课时,为使学生迅速掌握混合运算计算的一般原则,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将班级学生分为多个小组,进行情景演示。如“烤面包”的场景,教师可以如下阐述:“面包店总共需要烤90个面包,一次可以烤9个,现在已经烤好了36个,请问剩余的面包最少需要烤几次?”场景布置妥善后,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整式”相关知识予以解答。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在角色扮演时深入挖掘数学现象背后的本质,从而不仅能够列出(90-36)÷9的计算式,而且能够形成对简单混合运算的整体概念,可谓一举两得。
秉持问题解决的数学观,数学知识本身就是动态的、有组织的文化传承,而教师的出发点是辅助者,学生作为问题的提出者要学会深入挖掘数学知识,教师也要让学生积极主动运用感官,动脑发现数学知识。学生主动学习数学,其基础是自由操作与探索,以确保学生的学习自由。而教师在指导学生操作的整个过程中必须要以学生为本位,坚持让学生提出问题,再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从而辅助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性思考,促使学生能够切实体会到动手实践操作的快乐。另外,教师还要把问题解决融入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当中,为学生提供深入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这样的知识学习教育方式,能够对学生的知识与认知、情感和价值观的发展起到帮助作用,达到知识结构与机体内在知识结构高效整合的良好效果。教师要以问题解决为主,加强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树立正确的数学观加强学生综合能力,进一步为学生日后发展以及实践水平提高提供有效保证。
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动态过程是动手操作,该操作呈现的特点主要包括创造性,还有非预期性。第一,教师在课前备课的时候需要亲自尝试多样化的操作方法,不只是在教材范围操作,还要提供有益处的动态素材。第二,课中教学的时候要详细对学生各种操作过程进行观察,并整合非预期性的课堂资源。第三,反思并整理实际操作材料,操作指导和操作过程。在课前备课的时候,教师如果亲自实践过教材上的基本操作内容,就会对学生的操作有所把握。第四,课堂上进行内容实践与操作,要做好课后的深入反思,思考学生对于各个操作环节的不同理解。作为数学教师,唯有在备课的过程当中能够像学生一样采取多种探索的操作,反复优化课堂上要讲述的知识内容,这样才能有效引导学生展开良好的创造思维,从而也让教学的资源得到进一步创新。
学生良好数学思维、数学学习能力培养的主要方法是培养良好反思的习惯。第一,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反思学习方面的相关操作,还要从数学知识的多样化角度总结、反思学习的针对性。第二,从数学思维当中的多样性特点考虑,最主要的表征方式有实物情境、口语、图形等。其中,数学在学生头脑中储存的主要意义表征方式就是符号。所以,数学教师有效引导学生对相应表征进行全方位操作的时候,逐步向口语、书写等符号表征上迈进。第三,口语表述是沟通的一个基础,在学生操作后的反思与总结中很重要。在此基础上,再鼓励学生使用书写符合与数学特殊符号做相应的转化工作,有利于学生与不同表征建立联系,促使学生的认知结构能够更丰富化。第四,学生数学认识的不断强化,教师需要提出具体反思的数学学习任务,从而将反思报告有效地完成。比如,反思操作是怎样完成的?有什么样策略更好地实现?给以后的学习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启发?如果在操作的时候遇到错误发生,还要反思错误发生的真正原因,并且在操作时切实要体会到成功的经验,以及失败的经验。总体而言,教师在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的整个过程当中,关于知识学习的反思,只有将多元化知识内容加以掌握,才能够帮助学生全面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总之,在小学阶段,动手实践是课堂教学重要的教学方式,学生在实践过程提高了对于数字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能力。本文笔者通过进一步教学分析,结合数学教学内容,研究了提高学生数学课堂动手实践水平的措施,希望分析能加强学生数学学习能力,从而为学生数学综合水平提高奠定良好基础。
[1] 白俊燕.小学数学动手实践性作业实例分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20(01):58+85.
[2] 朱红庄.浅析实践环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20,18(01):149+151.
[3] 杨艳玲.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实践操作的有效性分析[J].华夏教师,2019(33):63.
[4] 鞠星星.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及实践能力培养探究[J].才智,2019(11):170.
[5] 林忠锋.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小学生数学动手实践操作能力[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0(03):14-15.
[6] 黄美珍.基于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动手操作有效性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12):59-60.
[7] 郝研.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9,5(07):76.
G622
A
1002-7661(2022)02-015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