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锋
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方法探讨
魏锋
(福建省南平市第三中学新城分校,福建南平354200)
基于新课改教育背景之下,在初中数学课堂教育活动中,教师除了要讲解数学知识,还要培养初中生良好的学科核心素养,给予初中生自由发挥、独自探究、合作学习的机会,引导学生开展深度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笔者是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在日常数学教育活动中较关注学科核心素养。本文主要是对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进行探究,希望为数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参考与借鉴。
初中;数学;教学;学科核心素养;方法
在以往的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通常都是教师讲解知识、主宰数学课堂,学生处于被动接受数学知识的状态,这种教学模式很容易让学生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厌学心理。由此,教师要对数学教育理念、教育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在数学课堂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究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中积累更多的数学学习经验、生活经验,意识到学习数学知识的必要性与实用性,培养初中生良好的学科综合素质,为之后的数学知识学习、知识运用奠定扎实的基础。同时,教师要围绕初中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化学习需求,设定多元化的数学课堂活动,让学生成为数学课堂活动中的主体对象,为数学课堂增添更多的活力、新鲜血液,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在当前的初中数学教育活动中,教师的教育观念有待更新,无法做到随机应变,依然是按照备课计划开展教学活动,缺乏变通性、灵活性,依然习惯于自己占据着数学课堂的主导权,没有深入了解初中生的数学学习进度与需求,习惯于按照自己的想法构建数学课堂教学方案,导致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比较低,无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同时,教师习惯凭借自己的主观意识设定课堂问题、活动类型,缺乏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无法了解初中生的真实数学学习困惑。长久下来,学生缺乏参与数学知识探究的主观能动性。
在初中数学课堂活动中,学生缺乏学习的自主性,处于被动接受数学知识的状态,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探究数学知识,根本没有感知到学习数学知识的趣味性与实用性,导致数学课堂教学氛围较枯燥。学生缺乏参与数学课堂学习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存在一定的畏惧与抵触心理,长久下来,会出现更多的数学后进生。同时,初中数学知识内容较复杂、抽象,学生通常难以接受与理解,无法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与学习技巧。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育工作中,很多教师缺乏学习先进教学模式的意识,依然习惯于“板书+课本”的教育模式,导致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较单一,没有在数学课堂中运用游戏教学法、小组合作法、情境探究法等教学模式,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无法实现数学知识的深度剖析,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有待提升。同时,在数学课堂教育活动中,教师习惯于凭借优等生的学习进度设定教育模式,无法结合后进生的学习现状合理设定教学模式,导致部分学生缺乏学习数学知识的自信心。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育活动中,教师要改变以往在数学课堂中权威者、主导者的教育角色,而是要把初中生作为数学课堂中的主体学习对象,让学生勇于质疑与探究,提升学生的事物辨析能力,个性化解读数学问题,展现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这样才能够构建高效化的数学课堂,让学生更专注投入到数学教育活动中,从中真正学有所获。比如,在讲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运算技巧与运算规律,教师可以让学生之间讨论“一元一次方程式”和“二元一次方程组”之间的区别与相同处,如,一元一次方程式只有一个未知数,二元一次方程组有两个未知数,并且二元一次方程组需要两个式子解答,一元一次方程组一个式子就可以解答,借助于二元一次方程组消元,能够得到一元一次方程,从中探究两者之间的关联性。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成为数学课堂中的组织者、指导者,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形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从中感知数学知识的逻辑关系,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同时,教师可以设定一些趣味性的数学问题,让学生针对问题展开交流。这样能够让数学学习过程更加具备针对性、目的性。比如,在学习、讲解“轴对称”“数学教材知识期间,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列举常见的轴对称案例,在互动与交流中深入学习轴对称的概念,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在数学课堂教育活动中,教师也要多多鼓励学生、肯定学生、支持学生,强化初中生参与数学课堂活动的自信心,让初中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育活动中,习题练习能够帮助学生巩固、复习数学知识,激活思维的灵活性,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在传统的数学习题练习活动中,教师通常都是采用练习册、课后练习题作为练习内容。这样的习题练习方式很容易让学生出现抵触心理,机械式参与习题练习根本无法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由此,教师一定要注重数学习题练习的多元化,让学生在解答习题的时候构建较完整的数学知识结构,实现现有数学教材知识的延伸和拓展,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锻炼自我数学思维能力、数学实践能力、数学探究能力,培养初中生良好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比如,教师可以布置如下数学题目:“一个班级之中有小明、小娜两个学生,小明家距离学校的距离是12km,小娜距离学校的距离是10km,那么小明与小娜两家的距离是多少?”这就属于一道开放性的数学习题,因为这道题目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学生在解答习题的时候,需要多角度、多层面联想与计算,让学生找到最短距离是多少?最大距离是多少?这样才能够保证习题答案的完整性与正确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同时,教师可以借助于网络平台为学生布置一些课外拓展练习题,让学生在巩固新的数学知识过程中拓展、延伸数学知识,实现课内数学知识和课外数学知识的整合,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感知到解题的趣味性,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行为习惯。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设定数学习题,学生之间相互提问,以此实现查漏补缺,学生在相互借鉴与学习中,提升自主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为之后的数学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初中数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教师要改变以往课堂理论“灌输式”、讲解式的教育模式,而是要借助于实践活动体现数学知识价值。实践属于检验真理的重要标准,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还要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探究数学知识。这样学生才能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数学学习方法与学习技巧,锻炼学生的发散性、逻辑性数学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数学素养。同时,在初中数学课堂实践教育活动中,要让学生自主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从中真正获得成长与学习,比如,在讲解、探究“平行线”数学教材知识期间,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课外实践,观察生活中和平行线相关的生活现象,有的小组发现在建造桥的时候,方向通常都是垂直于河两岸的,从中得出平行线之间的距离是一样的。又比如,在学习、讲解《三视图》数学教材知识期间,教师要鼓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利用课余时间自主搜集生活中的材料,如泡沫、木头等,以此制作数学几何模型,并且把自己制作的模型和其他成员的模型组合起来,以不同方位观察视图,从中感知三视图的特征。这样既能够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还能够锻炼学生的逻辑性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空间能力,通过自己的动手实践加深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良好的高阶数学思维,学会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
在初中数学教育工作中,教师要结合实际生活创设数学教学情境。对于初中生来讲,数学知识较抽象、复杂,只有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情境,才能够提高学生参与数学知识探究的主观能动性,充分体现出“生活即教育”的陶行知教育思想,用初中生能够理解、接受的方式讲解数学知识,锻炼学生的数学认知能力与理解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比如,在讲解《数轴》相关数学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刻度尺或者温度计中的排列顺序,以此引入“数轴”的数学概念,改变以往数学课堂活动中,直接灌输数学概念的情况,消除学生的畏惧、抵触学习心理。又比如,在讲解《有理数的乘法和除法》的时候,其中“涉及的两数相乘,异号得负,正号得正”乘法法则。教师可以用水位变化情况讲解这个乘法法则,并且要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水位上涨前后的生活情境,从而构建“正数乘负数”与“负数乘负数”相应的数学模型。学生在回顾生活经历或者生活经验的时候,具备较强的知识探究欲望,从而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积累更多的生活经验与生活技巧。同时,教师还可以围绕初中生较熟悉的生活事件作为创设数学课堂教育情境的切入点。再比如,在讲解《绝对值和相反数》的时候,教师可以设立生活中有关方向、距离的教学情境,并且列举实际生活案例。假如小明与小丽上学的时间,会受到家到学校距离的影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学校作为原点,把小明与小丽的家作为数轴中的点,设定相应的数学问题情境,让学生解答这道生活化的数学问题。这样能够强化对所学数学知识的记忆与理解,营造融洽的数学课堂教学氛围,提高数学教育活动的有效性。另如,在讲解《正数和负数》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实际生活中较常见的天气预报,在天气预报中提示北京市某月的某一天的温度为-8℃,并且用图片、视频的形式展示这则天气播报,让学生沉浸在生活化教学情境中。之后教师要提出问题:“同学们根据这些图片、视频能够获取何种信息?”借助于实际生活现象让学生还原生活场景,感知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之间的关联性,在此过程中能够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探究能力、知识运用能力,让枯燥、复杂的数学知识趣味化、实践化,师生之间共同构建高效化的数学课堂。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围绕“教学做合一”设定教育方案,激发学生的数学知识求知欲望,从而更加积极投入到数学课堂教育活动中,取得理想化的数学教学效果。数学属于一门逻辑性、实践性、生活化比较强的基础性学科。初中生正处于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展示自我、自主实践的机会,以此培养初中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教师要让学生感知到学习数学知识的必要性与实用性,从而能够更加专注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感知到数学知识的魅力,这样才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数学学习效果。在初中数学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实现“教”和“学”的深度融合,鼓励学生勇于创新,改变以往数学学习活动之中,数学知识单项灌输的模式,真正实现“教学做合一”。比如,在讲解、探究《几何图形》数学教材知识期间,教师可以借助于几何图形中涉及的平面展开图,锻炼小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中,通常都是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图片,但是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比较差,根本无法理解相关知识。这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动手拆除长方形的纸箱、正方形的粉笔盒,把拆解之后的平面图形展开图中的虚线标注出来。这样既能够深化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成就感、自豪感,能够更加专注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除此之外,教师在数学教育活动中,强化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鼓励学生结合实际生活素材提出问题,强化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之间的关联性,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现象解释数学知识原理,也能够利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真实生活问题,做到由此及彼、学以致用。
总之,基于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需要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在数学课堂教育活动中,要把学生作为数学课堂的主体对象,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数学问题、分析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强化对所学数学知识的领域与记忆,构建完整的数学知识结构。同时,教师要设定多元化的数学教育活动,增强数学教育过程的实践性、趣味性,锻炼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为之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奠定扎实的基础。
[1] 缴志清,刘璐.关注核心素养把握核心内容优化教学策略——初中数学教学关键问题的研究与实施[J].基础教育课程,2016(13):44-49.
[2] 陈遵志.数学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7,18(02):61-63.
[3] 王晓峰,蒋妍兮.数学实验是形成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实验教学“打印纸中的数学”的实践与思考[J].数学通报,2018,57(10):18-21+25.
[4] 陈祥.基于数学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初中课堂教学思考与实践——以“勾股定理”教学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0,36(07):33-36.
[5] 何巧,胡昕瑀,黄铮祺.信息技术环境下促进初中数学核心素养发展案例分析——以《勾股定理》为例[J].内江科技,2020,41(10):102-103.
C931.1,C41,B014
A
1002-7661(2022)02-01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