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艳红
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探索
朱艳红
(江苏省昆山市实验小学,江苏昆山215300)
新课标提出,组织阅读教学活动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语文文化素养。为了实现此教学要求,教师在组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首先确定培养学生语文文化素养的契合点,接着确定训练学生阅读连续文本的方法,然后组织多样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本文从以阅读形式确定核心素养培养契合点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提高小学生语文综合核心素养,实现文本阅读课堂的预期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化素养;培养策略
阅读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主要平台。语文综合素养外延的涵盖面很大。小到字迹工整美观,大到对事物美的感受,大大小小都离不开语文。但是,在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施过程中,大部分教师仍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将机械地解读文本作为教学重点,忽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导致学生语文学习发展受限。在学生发展需求的驱动下,教师应该打破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以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阅读文本为抓手,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采用多样方法对学生进行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并组织多种综合性学习活动,驱动学生们建构与运用语言、发散思维、认知世界、体验审美,建立自信心,潜移默化地形成学生的核心素养。
时常会听到许多家长提及自家的孩子对阅读的兴趣不高,宁愿花费大量的时间打游戏也不愿意拿起书本进行阅读。这便是现阶段学生的真实写照,也是互联网飞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弊端。游戏能够充分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且学生自身自制力较差,因此时常产生上述家长提及的状况。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应当正确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帮助同学们正确认识到阅读带来的乐趣。中国本土化理念便是语文学科的本质,而本土文化源远流长,教师应当循序渐进,逐步带领学生领略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例如,教师可以设置相应的阅读任务,并每周留出相应的时间,要求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值得注意的是,阅读教学的本质并不是要求学生被迫阅读,而是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学习兴趣,进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与技巧。这便需要教师在此方面下足功夫,如征求同学们的意见,合理挑选他们理想的阅读书籍,或者利用课余时间,向同学们推荐能够提升其学习能力的课外资料。教师还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引导他们在合作的过程中展开阅读,以此取得良好的阅读效果。
当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兴趣后,便可以开展相应的能力培养工作。阅读的种类繁多,如一目十行了解故事梗概、值得反复推敲的地方一扫而过、反复浏览自己感兴趣的地方,这些都是不提倡的错误方法。由此可见,单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是远远不够的,难以满足素质教育理念的相关要求。每个人都懂得阅读,但具备的能力大不相同。有些人能看清文章的本质,有些人却只能了解文章浅显的内容。因此,培养阅读能力最简单的方式便是要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摘录,这种方式要求同学们在学习中深入思考,透过表象挖掘本质中蕴含的主旨与内涵。
在核心素养培养要求的指导下,一线教育工作者对“如何培养人”的方法进行了探究,指出深度教学是培养“人”的主要途径。深度教学的提出,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推向了纵深方向,驱动着学生们围绕阅读的文本内容展开细致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从而在节约教学时间的基础上,使学生们建构对阅读文本内容的深刻理解。而且,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将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结合起来,便于发展文化素养。深度教学价值的实现,是以明确的能力培养点为依据的。因此,教师在组织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将语文专项能力培养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着力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所谓的专项能力培养是指在阅读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将文本题材与能力培养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在恰当的时间,采用恰当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培养的教学活动。
具体地,在实施专项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应立足阅读的文本,引导学生建构广阔的语言视野。同时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作者的写作方法,借此读写结合,实现语言建构与运用,促进学生发展积累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例如,在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一文中,作者通过环境、动作、神态等描写,借由孩子要钱买书这件事情,展现出了母亲对孩子无私的爱。基于文本内容,在组织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批注式阅读的方式,引导学生们边阅读边勾画展现母亲对孩子的爱的语句。同时分析这些语句是从哪些方面刻画了母亲之爱,展现了怎样的母亲之爱。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将自己的理解批注在一旁。如此教学,不仅便于学生们通过有针对性阅读初步建立对文本内容的认知,还可以使学生边读边积累,尤其通过对文本内容的批注,锻炼语言运用能力。在学生们勾画之后,教师就鼓励他们以小组为形式,就各自勾画的内容和建立的理解进行交流。学生通过碰撞思维,进一步地建构对文本内容的认知,同时,促进综合语言能力的发展和小组合作能力的培养。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即养成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人们平日里称赞一个人具有良好的语文素养,主要指两方面:一是掌握大量的语文知识,具备良好的能力;二是形成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第一阶段主要指词语的学习与理解,了解词语在文章中表达的具体含义;第二阶段也是带领学生熟练运用词语传递自身的思想情感。对于我国传统教学模式而言,教师往往过于关注第一阶段而忽视第二阶段,只要求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相关含义了解词句并掌握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感,没有进一步要求他们正确使用词语传递自己的情感。这种错误的教学方法不仅无法帮助同学们正确掌握相关知识,还不符合素质教育理念的相关要求。针对这种情况,广大教师应当注重阅读的工具性,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力度,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善于思考,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值得注意的是,语言文字的训练应当着重突出“读”的重要性,逐渐帮助学生养成边读边想的习惯。通过阅读加强理解;通过阅读了解文章的思想情感,进而提升学习质量与效率。
对于语文教育工作而言,必须注重工具性与思想性的统一。过于强调学科的思想性而忽视工具性,将会导致思想性成为无源之水、无肉之躯,最后造成两败俱伤的结果。同样,过于注重工具性忽视思想性,也难以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为了能够真正做到思想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教师可以尝试将二者巧妙地结合起来,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开展德育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培养同学们的情操。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观潮》的教育工作为例,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插图,引导同学们浅谈观图感想,随后带领他们通读文章,了解作者是怎样描绘潮水壮丽的景色。抓住“人声鼎沸”“白浪翻滚”“奔腾西去”等词语,感受潮水来临时群众激动的心情。列出对比句,如“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战马飞奔而来;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等,感受钱塘江大潮不愧为天下奇观。通过多媒体与教学的相互融合,帮助同学们更加真切地体会文中奇特、壮丽的景色,增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陶冶情操,逐渐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促进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阅读能力培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阅读能力的养成是以学生的大量阅读为基础的。当学生进行大量阅读的时候,他们可以积累丰富的语言知识,同时积累阅读经验,不断地增强阅读能力。大量阅读的实现是以阅读方法为保障的。可以说,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以对不同的阅读材料使用的不同阅读方法为基础的。针对不同文本内容,对学生进行不同方式的阅读训练,这是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明显不足。对此,教师在组织小学语文教学的时候,尝试以不同的阅读内容为依据,选择、应用不同的阅读训练方法培养学生语文文化素养。
例如,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的《少年闰土》是一篇精读课文。本课教学的目标旨在使学生掌握文本中的生字词,实现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掌握作者的写作方法,可以借助一件事情表达特定的情感;感受到少年闰土身上的天真、活泼和纯真。实现如此教学要求,教师一般可以先设计具体的阅读任务,以任务先导提升文本阅读的针对性,同时驱动学生们对阅读的文本内容展开分析,促进知识、能力和情感的协同发展。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在组织阅读教学的时候联系文本内容,向学生提出以下任务:任务一:自读文本,借助工具书扫清语言障碍;任务二: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刻画了什么样的故事呢?是从哪些方面刻画少年闰土形象的呢?任务三:在字里行间,你觉得闰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新课标中提出了密切联系课外阅读的教学要求。所以,在组织了教材文本阅读活动之后,教师为学生推荐了《鲁迅传》一书,要求同学们先略读文本,带着“了解鲁迅”这个学习任务展开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如此教学,不仅提升了课堂阅读效率,还使学生们潜移默化地掌握了阅读方法,便于同学们在课后灵活地应用此方法自主阅读,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信息搜集能力、阅读理解能力等,为形成语文文化素养打下坚实基础。
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特别是低年段语文教学的重点。小学语文教材中分布了大量的新字、生词,有些关键的词语往往是解读文本的突破点。教师从文章中的词语入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扫清阅读的障碍,还能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给学生如何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在文本阅读中按部就班地提高学生的文章理解力,在日常生活中将所学的文字理解运用于语文实践活动。
例如,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的《旅行家树》一文告诉学生们,旅行家树具有别致的形态以及坚强的性格特征。旅行家树形态的美为人们的生活创造了美的环境,而它不顾环境的恶劣,顽强地生长,默默为人类造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从课文中挑选六个词语“美丽、秀丽、华丽、青翠、优雅、清幽”,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句子的语言环境,比较、区分、理解六个词语的意思。对一些暂时还不好理解的词语,可以通过查字典的方式解读其中的生字、新词。并把暂时还不理解的词语画上记号,以备复查、询问。学生通过对这些词语的自主性学习、理解,自然会理解作者对旅行家树的敬爱之情——旅行家树为解旅行者的干渴而宁愿受伤,并且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被这种造福于人的精神感动。这样,学生在文本阅读、字词学习中提升了自己的语言能力,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正确使用这些词语,在与人交往中的言谈得当,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综合性学习进行了明确的界定。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在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等方面。且直接说明,综合性学习是学生发展综合能力的主要途径。因此,在组织小学语文教学的时候,教师要联系教材内容,精心地设计、创设综合性学习活动,驱动学生们切身体验,使学生们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潜移默化地发展信息搜集能力、知识积累能力、阅读理解能力等。
以《轻叩诗歌的大门》为例,在实施综合性学习活动之前,教师先以“现代诗歌”为引导,让学生自主地利用多样途径搜集相关的诗歌信息,并就搜集到的信息在小组中进行分享,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以不同的方式,如绘画、编写诗歌等,展现学习成果。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时候,笔者给予学生们自主展示的机会,鼓励学生们张扬个性。如此教学,不仅使学生们在课前体验了信息搜集、合作交流、总结归纳等活动,潜移默化地发展信息能力、合作能力和总结能力,还使学生们储备了丰富的知识,锻炼了思维,体验到了诗歌中的美,如此便于发展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正所谓“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享一生。”对于教育工作而言同样如此。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需要带领同学们了解学习的相关内容,还需要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并为其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课堂的教学时间相对有限,为此教师可以尝试将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延伸,加强课内外学习的相互结合,进一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实际教学工作中,首先教师需要全面剖析教材,鼓励学生利用各种渠道获取学习资料,可以尝试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共享学习成果。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了解资料的来源,并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平台,帮助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培养与提升。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确保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还可以从整体的角度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与效率,符合素质教育理念的相关要求,能够为其日后的学习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在实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时候,教师要调动多种方式,如根据文章的题材培养学生思考、理解等能力,根据学习文章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会合作等能力,根据文章的内容,培养学生创新、想象、欣赏美的能力……同时组织多样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使学生通过切身的体验积累知识,培养多种能力,潜移默化地形成语文核心素养。
[1] 苏琳园.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中高年级阅读教学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9.
[2] 粟瑜.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群文阅读教学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9.
[3] 黎雪娇.聚焦语文核心素养的小学整合性阅读教学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9.
[4] 章可欣.语文核心素养视野下小学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8.
G622
A
1002-7661(2022)02-01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