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玉叶
运用思维导图优化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几点思考
钱玉叶
(江苏省昆山市培本实验小学,江苏昆山215300)
众多实践研究发现,思维导图可以切实激起小学生语文研习共趣,提升小学生识记水平。本文通过总结识字教学中思维导图的设计类型,探索基于思维导图的识字教学流程,构建“听、说、读、写”的识记训练模式,以期能够达到优化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目的。
小学语文;思维导图;识字教学;思考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大体分为字音、字形、字义三大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心,亦是阅读和习作的根蒂,其最终目的是培植孩子“听、说、读、写”的本领。但从我国识字教学的实际效果来看,小学生的生字掌握状况不容乐观,如多音字、形近字、近义词混淆不清、间架结构把握不当等。虽然关于优化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策略的提法层出不穷,但从已有研究来看,大多数教学策略只针对个别字或是一类字,缺乏更系统性的学习模式。
思维导图是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的心智导图。它不仅作为辅助思考的工具,同时作为处理知识及学习知识有效的新方法,直接应用到知识学习过程的整理(如记笔记)、记忆、复习、交流、写作等过程中。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基于思维导图的教育教学研究蔚然成风,思维导图在具体学科领域中的应用也尤为突出。从语文学科来说,思维导图在写作、阅读教学方面的系统化研究趋近完善,但在识字教学上的应用研究却微乎其微。可思维导图在识字教学的结构化方面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清除生字音形义学习中的障碍,成为识字教学中联结“字—词—句”的系统性学习模式。
因此,本文笔者尝试把识字教学与思维导图进行有机结合,初步总结出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思维导图的设计类型,研究基于思维导图的识字教学流程,探寻小学语文生字教授过程中培植小学生识字乐趣和认字能力的新途径。
从现在已有的研究来看,传统识字教学在培养孩子识字乐趣方面存在显而易见的弊端。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常常缺少创新观念,以引导学生死记硬背为主,致使学生识记生字时思维的发散性欠佳,死板且易出纰漏。针对识字课文的特点,笔者利用汉字教学中不同板块的归类形式,在已有识记生字方法的基础上,分别对课文主题、字音、字形、字义进行模块训练,总结出以下几种识字教学中思维导图的设计类型,可为语文教师自制和学生使用思维导图提供参考。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不仅阅读课文有对应的课文主旨及单元主题,识字课文也有对应的课文主旨。因此,语文教师可以一边绘制主题式思维导图,一边引导学生课前预习或课后复习课文生字词时概括出主旨关键词,促使学生对本课生字词展开主题式联想记忆。
以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识字1”为例,学生可轻而易举地概括出“春天”这一关键词。如果教师以此作为思维导图的主干,事先归纳出两个下位主题:一是“植物”,二是“动物”,那么在课堂中只需将这两种分类作为分支关键词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快速回忆课文中与此相关的生字词。学生若直接把有关植物的生字词全部说出来,教师还可现场绘制出多层级的思维导图,指引他们将这些生字词归类到“花”“草”“树”这三类中,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聚合思维,达到主题式串联识记的效果。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也可以借助思维导图这一工具,更好地学习和记忆生字词,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字音教学是识字教学的基础,重在让学生读准字音。因为在培养语感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陷入混淆读音的迷茫之中。所以,教师在自制思维导图时一定要特别注意形近字、音近字、多音字读音方面的辨析设计。
对于形近字,由于大部分都是形声字,可以通过声旁助记。教师要注意分析形声字中声旁表音、表意的功能,将声旁作为思维导图的中心词展开,引导学生记忆相同声旁、不同形旁的生字。对于音近字,重在比较辨析。尤其是对一单元识字课文中出现的音近字,教师通过思维导图把它们全部列举出来,可便于学生在复习时多读多背,加强比较记忆。对于多音字,教师可以采取“据词定音”法。具体的操作方法,以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柳树睡醒了》一课中的多音字“着”为例,教师通过在思维导图中出示这一组多音字的相关词语,让学生以默写拼音的形式体会多音字“一字多音”的特点,识记“着”字对应的正确读音,最终学会区分不同读音的词义和适用词语。
字形教学是识字教学的难点,难在让学生分清字形的基础上准确识记字形。特别是学生在掌握基本字的笔画、笔顺后,需要着重把握生字的偏旁、部首、间架结构,于是识字教学中普遍出现了“换偏旁”法。这种记忆字形的方法在教材的识字课文中也有所应用,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识字4”中的“喵”“猫”“描”“锚”等字。但这种方法若在思维导图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将大放异彩。尤其是在教授形声字的过程当中,教师要注重阐发形声字形旁的表意功用,同时借助思维导图进行偏旁、部首、间架结构的归类识字,可以更准确地区分形近字。
以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识字4”中的两组词语为例,教师在绘制思维导图时,若以上下结构为核心关键词,再以“日”字旁、“目”字旁分类展开,学生便能顺藤摸瓜地钻研下去。就此,学生一方面加强了对上下结构的记忆,在指导写字中能够抓住汉字书写穿插避让的规律,感受汉字形体美;另一方面,他们不仅能正确区分相似偏旁的生字,在一定程度上还增进了对象形文字演变渊源的了解。
字义教学是识字教学的核心,重在让学生理解字词含义的同时,灵活运用所学生字。小学的词义教学主要包括三种类型:一是近义词、反义词类;二是分析字形类;三是组词造句类。在思维导图这一工具的帮助下,前两种类型的训练可以增进学生对词义的正确理解,实现近义拓展、反义对照。而组词造句对于学生生字学习来说,可以不断实现知识的内化和运用,是至关重要的一种类型。
在对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识字3”中的“竹”字进行组词时,联想实际可以组成竹子;联系课文可以组成竹篮、竹筐,实则这两个词语也是一组近义词。其中“竹”和“子”是一年级已经要求掌握的汉字,学生可直接在思维导图上默写出来。但对于“篮”“筐”这类在课文中第一次出现、笔画又比较复杂的生字来说,预习时只需要让孩子标出这些汉字的拼音,在读正确词语的基础上做到整体感知即可。多次随课文识字后,待师生分析完“篮”和“筐”的字形上都具有竹字头、上下结构的共同特点,教师再呈现笔画的示范教学,指导学生在思维导图的田字格内进行生字笔画、笔顺的练写。至此,教师先引导学生联系课文或生活实际在思维导图中组出生字的相关词语,再适时拓展其近义词、反义词指导写字,最后再以造句的方式检查学生对词义的理解。长期坚持下去,学生可将这三种词义的教学类型统一起来,在理解和巩固词义的学习过程中游刃有余。
通常来说,基于思维导图的探究型教学流程主要由三个环节构成,即预习、探究、复习。探究型的识字教学流程在此基础上也主要由预习、探究、复习生字的音形义这三个环节构成,而思维导图可以在识字教学中任何一个环节加以应用。
苏教版一、二年级的教材中涉及较多的识字课文大都是围绕一个主题,以词串的形式展开。如果学生在课前对所学生字疏于预习,是很难在课堂上主动学习,发挥主体价值的。所以教师在教授新课以前,摆在首位的是要给孩子设定具体的准备任务。可面对教师布置的预习作业,多数学生由于其枯燥乏味的形式,常常搁置了这项任务。那么对于识字课文而言,教师可以提前制作图文并茂的思维导图,让学生以填空的形式完成部分生字词的预习准备,就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识记生字的音形义。教师同时可以将课本中的插图迁移到思维导图中,既增添了思维导图的趣味性和直观性,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又辅助学生充分记忆象形文字的相似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词语的含义。因此将思维导图引入预习环节,不仅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梳理教材内重点字词,为深入地探究学习奠定基础,而且让教师在检查学生初步建构的思维导图时,能及时了解学生对该课生字的认知程度,及早发现问题,确定识字教学的重难点,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
识字教学作为学生的教学重难点,不应局限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也可以适当地加入探究学习环节。而课堂探究也是新课改后课堂教学的一个主要环节,学生通过在教师引导下主动探索汉字结构、意义的活动,启发思维,积累生字、增强语感。在课堂探究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自制思维导图是探索、质疑、实践的过程,也是实现识字教学最主要的学习目标——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义,培植学生自主识记生字意识的过程。
该识字教学的探究环节是师生相互交流、巩固总结的环节,主要由两个“主人”组成:主导人“教师”和主体人“学生”。其中教师基本的教学行为包括创设情境、提供生字材料、发散思维、修改讲评等;学生相应的学习行为主要有进入情境、生字结构分析、快速组字、思维导图等。思维导图以其直观、表现力强的特性,可以为学生创设生动、形象的生字识记情境,营造协作、民主的生字探究气氛,为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注入了新的活力。
当前思维导图有两种绘制形式:手工绘画、计算机软件(Mind Manager)绘制,但主要运用手工绘制。这种形式恰如其分地迎合了学生的年龄特征,满足了他们对新颖的学习方式、多彩直观的图像的好奇。让他们自主参与绘制思维导图的识字探究活动,将打破以往被动接受、厌倦畏难的境况,化繁为简、化静为动,激发生字学习热情,促使其积极主动思考、探究。在每个人独立完成思维导图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师生相互交流,共同补充或修正生字框架完成整个课堂探究环节,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生字的理解和掌握能力。同时在探究过程当中,通过类似于“头脑风暴”的思维训练,不仅有助于学生迸溅集体智慧的火花,也有利于教师实时把握小组间探讨识记生字技巧的思维动向,及时调整指导计划,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快速组词,从而扩大生字积累量,建构整体的知识框架。
在思维导图未引入课堂教学之前的单元及总复习中,由于教师自身的思维、理解存在局限性,传授给学生汉字学习、记忆的策略极其有限,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很难得到提升。学生总会在复习课上将希望寄托在教师身上,像是嗷嗷待哺的孩子将希望寄托在妈妈身上一样,总是等待着教师将重点生字词“串讲”一遍,他们方便记忆,省时又省力。殊不知这种生字复习模式背后面临的问题是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增强,自己主动思考、积极学习、培养发散思维的意识及能力越来越弱。
而新课改后,课堂教学更强调“以学定教”的主导思想,以突显学生的主体性。同时,在建构主义的视野中,更强调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的作用,认为知识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而建构是通过新旧知识的互动实现的。那么,学生复习生字的过程其实就是正确选择图式、灵活运用图式、不断构建图式,实现思维可视化、结构化、过程化的过程。根据这点,教师更应注重学生对生字掌握情况的自主检测,通过同桌、小组互批、师生互动交流、教师指导讲评、达到强化巩固的作用。因此,复习环节中有关思维导图的设计,既可综合运用识字教学中对课文主题、字音、字形、字义的设计类型,也可以进行单元性生字词从而学生能适时运用联想,通过类比、比较等学习策略,优化认知结构,促进图式迁移,达成学生的高效复习。
思维导图在教学中应用得好,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促进小学生主动构建系统的生字学习框架,真正实现学生积极学、独立学、创造性地学。但如果应用不当,过分夸大思维导图的优势,或一刀切地评判学生应用思维导图的情况等,也会造成一定不利影响。因此,教师在将思维导图引入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有以下两点清晰的认识:
教师应明确地意识到思维导图仅是作为思维的一种工具,是一种辅助性的学习途径,不是所有的生字内容都适合画思维导图。教师切不可为了扩大思维导图的应用价值,生搬硬套地将每篇识字课文都绘制成思维导图的形式,而是应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有选择地采用不同类型的思维导图设计生字教学。
教师在将思维导图嫁接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生字识记,学会不同程度地整理、分类、归纳、挖掘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首先要做的就是“正己化人”。通俗地说,也就是教师通过自制“下水导图”强化自身的思维发散训练,对教学行为改良完善,对教学方案精益求精,才能进一步感化学生充分挖掘思维导图在学习中的价值,由逐步使用、运用到自主设计、制作思维导图,从而使思维导图成为教育工作的助推器。
思维导图在识字教学中有巨大的研究价值,本文仅仅初步总结了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思维导图的设计类型、基于思维导图的识字教学流程。但是运用思维导图优化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实现过程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这个实现过程仍应是循序渐进的。同时,教师在尝试把思维导图嫁接于识字教学的过程中,应不断探寻培植小学生识字乐趣的新方法,结合班级实际情况、学生学习情况改善他们的识字现状,促进学生识字能力的稳步发展,最终走出一条真正适合教师自身、学生学习的识字教学之路。
[1] 东尼·博赞.思维导图一大脑使用说明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2] 杨青.思维导图激发智趣,单元整合高效识字[J].小学语文教学,2014(7).
G622
A
1002-7661(2022)02-009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