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应用动态生成性资源构建有效小学数学课堂

2022-03-18 04:14梁秀榕
读写算(中) 2022年6期
关键词:图形分数过程

梁秀榕

(福建省福州市湖际小学,福建 福州 350018)

教师在课前做的教学准备是为本节课做的教学预设,但是教育并不能完全预见到,也就是说,教师并不能以预言家的身份看到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因此,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具体表现,恰当地实施正确的教学。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必然会进行自主思考或合作探究,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自主创造出来的资源被称为生成性资源。当前的数学教学强调师生之间的相互交往与共同发展,教师应通过多种教学形式,为学生在课上生成动态资源创造必要的条件,并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教学机制,平衡好学生在课上的生成。

一、善于捕捉学生闪光点,给学生肯定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很难迅速适应这种逻辑性较强的学科,他们的想法天马行空,并不局限于小小的数学课堂上,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格外关注学生的特征,明确学生可能会存在各种各样的想法,在课堂中为学生留足提出自己看法的时间和空间。同时,学生在小组内的交流往往更加放松,没有了教师的总结,学生在小组内表达自己的看法更加得心应手。因此,教师在巡查学生小组合作时,要注意捕捉学生说出正确的思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也不必拘泥于课本中的方式,从而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够发现数学知识虽然严肃而认真,但是思考的过程思维必须是发散的,才能够找到最好的解决方法。只有为学生在课上的生成留足时间,并且鼓励学生在课上生成,教师才会得到这种宝贵的资源。作为教师,要做到对学生灵感和想法的快速捕捉,发现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奇异思路,了解学生在学习时思维是如何发展的,从而对学生的教学采取针对性的策略,让学生能够跟随教师的脚步获取知识,却又不局限于教师和课本中的已有思路,以保证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

二、尊重学生想法,为课堂生成创造条件

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主体,学生有表达个人看法和感情的需要,而教师也要为学生表达个人看法提供条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同样也会产生新奇的想法,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看法,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意见,并在课堂上进行灵活处理。可能学生当下提出的问题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不符,教师可以先搁置并在合适的时机引入学生的想法,让整个课堂教学内容有了学生的参与。也有些学生的想法能够大大节省计算题目和思考的时间,或者是抢先教师一步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要利用学生在课上生成的这些资源,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和重视,从而用心研究数学。

例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为了让学生学会用求表面积的方式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教师建设了开放式的课堂,在教学预设中就提倡学生采取多种方式进行表面积的计算,试图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合作讨论的过程中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表面积的计算特点。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学生根据学具进行了长方体和正方体数据的测量,并进行了每个面积的相加,以此求出表面积。这种上、下、左、右、前、后六个面相加的方式是最基础的方式,而为了让学生掌握更加简便的计算方法,教师与学生一同复习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特征,从而与学生一同分析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展开图。在探讨展开图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在课堂上都是不经思考就对不相关的展开图和立体图形进行“配对”,这种课堂上的生成明显是没有价值的。另外,在探讨生活中的常见问题时,让学生学会将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迁移到现实生活中,有些学生的生成就很有价值。例如,长方体饼干盒的制作上、下面是不贴的,因此,学生在计算时只需要计算四个面的面积并进行相加,而有的学生此时出错,审题不清楚,在计算时也直接套用计算公式。针对这些学生的做法,教师没有先点评学生的做法是对是错,而是将不同的计算结果呈现出来,让学生在小组内探索分析,从而让学生直接发现这样计算错在哪,应该如何纠正。实践经验证明,只有学生摆脱惯性思维,引起学生计算表面积时的矛盾与冲突,才能够自己认识到不正确,掌握计算方法,并大大降低了由粗心而带来的差错率,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三、围绕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成,让学生产生学习知识的渴望

学生在课上的生成灵活变换教学方案,是根据教师的工作经验含有较强的主观性。而如何进行课堂教学方案的转变,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比如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生活经验、思考方向等,这就使得课堂教学在教师和学生的配合中充满了很多变化,也隐藏了很大的生成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学生而动,跟着具体的情况紧紧围绕学生的发展策划教学方案,充分利用好自己的教学机制,在已经改变的教学方案中不断发现并整合教学内容,使得教学构思能够紧紧围绕着学生,并沿着学生的思想和方法组织教学。一方面是推动学生在课堂中的有效生成;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产生渴望知识的需要。

例如,在学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一部分时,涉及分数与除法的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要经历分数与除法关系的探究过程,并且学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除不尽的商和得不到整数的商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从而与学生一起探索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随后,教师出示生活中常见的情形,让学生根据已知的信息列出其中的关系式,比如一个蛋糕平均分给4 个人,每个人会分得多少个?这样的计算无法求得整数值,也就是每个人都分不到一个蛋糕。学生列出的算式为1÷4。教师适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分析1÷4 能不能用分数进行表示?被除数和除数与分子和分母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在分析过程中,有学生在小组内提出可以写作1/4 的形式,也有学生提出可以写作4/1 的形式,这说明学生对于被除数和除数与分子和分母之间的关系了解并不明确。结合学生在小组内的讨论分析,教师组织学生说说自己的理由,根据学生的客观描述,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在思维上的漏洞,从而帮助学生尽快找到分数中的除数和被除数与分子、分母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思考时能够避免这些思维陷阱,从而找到正确的答案。另外,本部分的学习也涉及真分数和假分数的关系,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特征是很好了解的,学生只需要背过就可以了,但是在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很多学生就会产生思维障碍。很多时候分数较小,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常识积累迅速做出判断,而当分数变换为学生不常见的数字时,学生往往执着于分数的化简,并不能将重点放在分子与分母的大小对比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让学生能够认准真分数与假分数区分的明显特征,而不是被其他无关项吸引注意力。

四、保持活跃的状态,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学生很难在课上40 分钟的时间都时刻保持活力,专注于教师讲授的课程上,教师要注重用自身的教学魅力影响学生,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的更新,也能够增加对学生的吸引力。因此,教师在课前就需要明确本节课学生在哪些方面可能会感到枯燥,积极探索哪些新兴的教学理念或应用新颖的教学方式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明确学生是数学教学活动的主角,观察学生在课上的反馈与生成,灵活变换教学方式,除了迎合学生的学习需要之外,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时刻保持活跃的状态。在课上学生经历了自主思考和亲身实践得到的知识,能够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以及自己的不足,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出符合学生认知能力,又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环境,促使学生在课上能够进行积极的思考与开放性的讨论。另外,教师也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小组合作讨论,这样可以让学生不再仅仅跟随教师的脚步思考问题,而是产生自己独立的一套学习方案,有助于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向教师提出问题或在小组内发现问题,这有助于营造热烈的学习氛围,也能够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时,在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上,有不少学生都觉得很难,通分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出现计算失误,而且相比整数的加减运算而言,分数的加减整体来说对于学生是比较困难的。作为教师,要注意根据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完成学习经验的迁移。在学习分数加减法之前,务必要让学生明白异分母分数的加减需要先进行通分,在讲解过程中让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要进行通分?只有学生能够提出问题,才证明学生进行了思考,教师可以顺着学生提出的问题向学生讲解通分的意义。首先,提出3/4 与5/6,让学生比较二者的大小。有学生表示这两者根本就没有办法比较大小,因为它们的分母分子全都不同。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看有什么方法能够让这两个分数可以进行比较。学生在小组内可以大胆提出看法,也可以结合自己的预习情况,向组内的同学说说通分的好处。学生在小组内达成了共识或者提出不同的看法,教师也要适时地参与进来,为学生提供建设性的建议,让学生的组内探讨更有价值。随后,再通过通分前后两个分数之间的大小对比,让学生明白通分并没有改变原来分数的大小,而将两个分数进行了通分之后,3/4 和5/6 的大小就可以进行比较了。这是转化的数学思想,其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根据实际问题来选择是否要进行通分,再借助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分析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出示题目之后,学生在小组内完成计算,并核对答案。看题目的答案是否唯一,如唯一,邀请小组内某一名同学讲解清楚自己的计算思路和计算过程;如答案不唯一,可进行组内的辩论,看哪个学生的逻辑和思路能够说服其他人。根据学生在课上的种种表现,教师只需要顺着学生的思路,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引导学生,让学生抓住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东西就可以了。

五、及时调整教学节奏,使学生的已有认知发挥作用

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再全面,也不可能预见学生在课堂上的全部表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调整教学节奏,使得教学能够引领着学生的思路不断前行,同时利用好学生的认知起点。教师要明确学生不跟着自己的策略走,或者与教师预设的想法相去甚远,并不能够说明学生采取的方式或方法一定是错误的,教师要多感受和了解学生的体会,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多一些赏析,让学生在课堂上发现疑惑时能够勇敢地提出问题。以学生生成的问题为基础,教师灵活变换教学方案,及时调整教学节奏,以学生此时此刻的认知为起点进行教学设计,给学生准确的答复,让学生看到自己提出的问题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从而加强学生的学习自信,也营造了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例如,在学习《多边形的面积》时,带领学生分析了组合图形的面积探索,分解法和添补法是需要学生重点掌握的求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首先,教师出示生活中常见的组合图形,让学生分析生活中还有哪些图形是组合图形。在此基础上,积极地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关于组合图形,你还能够看到哪些数学信息?”教师在设置问题时注意呈现出一个组合图形并标注好边长的长度,学生在看到标注了每个边长的组合图形,基本能提出求组合图形的周长。有的学生会提出求组合图形的面积,因为学生之前学的都是平面图形的面积,因此,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并思考。教师:“怎样才能计算出这个组合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呢?在知道了所有边长的长度之后,学生很快就通过加法得出了组合图形的周长,而计算面积则把学生难住了。这时,教师借助多媒体,将先前展示的组合图形直接动态性地划分为两个区域,一个分为正方形,另一个为等腰三角形,这样将二者的面积相加就可以得出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了。然而,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不止一种,教师鼓励学生根据这个图形的边长,用纸片裁剪出相同大小的组合图形,在小组内折一折、叠一叠,看看还有哪些计算方法?能用几种方式进行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是本节课学生重点讨论的问题。在分析过程中,学生有不少奇思妙想,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想法绘制出学生的计算过程,让其他学生思考和分析,这样做是否简便、不容易出错,从而让学生将计算面积的方法定位到容易计算且不容易出错上,避免学生采取过于复杂的方法进行计算。

总而言之,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与风格进行课堂预设,是为了做好每一堂课的教学,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会面对学生在课上各种各样的生成。因此,在预设时就要为学生的生成留足空间,借助学生提出的问题或产生的疑虑进行教学,及时转变教学方案,或调整教学节奏,使得学生在课上生成的资源能够得到及时处理,促使整个教学过程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便于激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发现、质疑、探究的学习场地。

猜你喜欢
图形分数过程
分数的由来
无限循环小数化为分数的反思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可怕的分数
算分数
分图形
找图形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图形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