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问题研究

2022-03-18 03:44于清华
辽宁高职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通识专业课育人

于清华,田 琳

盘锦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盘锦 124000

一、课程思政的提出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要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1]

课程思政是上海市教委率先提出来的,是在高校所有课程中贯穿思政育人的重大理念和重要举措[2]。课程思政其实质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3]。

2020 年5 月,《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 的通知》 (教高〔2020〕 3号) 文件进一步对课程思政做了更清晰、更细致的解释,要求突出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对学生进行系统教育。

二、课程思政提出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组成中,专业课教师大约占到80%,相应的专业课程约占总课程的80%,广大高职学生们学习时间约80%为专业课学习。从整体高校范围看,相关调查表明,80%的高校学生认为,对自己成长过程影响最深的主要是专业课与专业课教师。这四个“80%”便足以说明提出课程思政建设这一重大命题是有现实依据的。立德树人涉及各学科、各类型的课程体系[4]。课程思政这种新理念正是全方位协同育人的有效途径。

三、对课程思政的理解

在我国的教育发展历程当中,“教书育人”一直是教师们挂在嘴边的名词,但具体到教学实践中,却没有多少能够真正落到实处,往往或者扮演“注重教师而忽视育人”的教书匠,或者扮演“注重育人忽视教书”的说教者,其中,第一种情况尤为严重。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有助于纠正以上两种错误倾向,使得各项课程教育真正做到人才双育,但在其实际应用过程中往往出现偏差,出现走向其中一种倾向的极端做法。

要想完成好课程思政所要求的真正任务,必须首先真正理解课程思政的根本要求,不然只能是徒劳无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方位中,高等学校责任重大,必须继续坚持办好社会主义大学的原则[5]。如何深挖课程思政内核?应该定位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上的相关重要论述,落实到“立德树人”上来。

明确了“立德树人”这一核心问题,还应正确理解“立德树人”的根本要义所在,进而明确如何通过课程思政这一渠道真正实现立德树人。宋代文学家司马光认为,才是德的辅助,德是才的统领。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即使才能稍逊,仍不失为君子;而一个聪明能干的人,如果品行不端,则其精明才干只能助长其恶。2018 年5 月2 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与师生座谈时,强调立德树人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在人才培养这一系统工程中,前提和基础是育人,育才是育人的深层次要求,实现育人和育才的共赢才是教育的根本。所以,基于以上论述,落实课程思政这一教育理念应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采取相应措施,挖掘专业课、通识课等非思政课程中的思政价值因素;另一方面,以专业课、通识课等非思政课程辅助思政课,增加思政教育有效渠道,努力使各种非思政课程做到立德与树人的统一。

四、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目标下的课程教学原则

围绕课程思政这一主体目标,高职院校课程教学应兼顾教学目标与德育功能两个方面,实现课程思政预期效果。具体来讲,需要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主要是指高职院校的一切教学活动的设计都要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锻炼能力及形成正确价值观。比如,从强调学习主体自我实现的人本主义学习观点和强调主体建构知识意义的建构主义观点出发,可以在教学设计中多引入一些学生体验性强、参与性高的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创造性地、愉快性地学习,充分发挥同学们的潜能,培养其良好的价值观,进而实现获得知识、技能和价值判断力的渐进性、持久性、深刻性。

(二)主导性原则

主导性原则是指在高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习活动组织者、引导者的身份发挥作用。毋庸置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是关键之关键。教师首先应拿出详尽、周密、科学的教学设计,在个人穿针引线的作用下组织好教学,切不可无为而教,在传授知识和学问的过程中,善于将知识点与思政元素相融合。总而言之,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默默无闻,不置可否,而是合理布局,穿针引线,看似无心,实则有意,扮好本人主导者角色。

(三)融合性原则

融合性原则主要是尊重高职教育教学规律,采取合理方式将知识、能力、价值观三个方面有机融合。高职教育教学应注重对学生知识、能力、价值观三方面的养成,不能厚此薄彼,更不能将三者人为割裂。教师应努力通过精心设计实现三个方面的有机融合,进而在授课过程中信手拈来,仿佛轻描淡写但又力透纸背。除此之外,教师还不能忽视师生之间的融洽度、学生们之间的团队配合性、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性等因素,要合理融入互动和操作实践环节,避免生硬的说教,让思政元素这把盐融入教学这碗汤中,让学生们在品汤的过程中体会到盐的滋味。

五、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对策

(一)建设高素质、专业化课程思政专业队伍

学校是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所有课堂都有育人功能[6]。育人的主体在于教师,教师是落实课程思政的根本,努力打造一支素质高、情怀深、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推动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首要前提。目前,课程思政涵盖课程面广,应建立包含全部涉及课程的课程思政交流培训平台,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进而打牢课程思政基础。通过开展师资培训、集体备课、教学观摩、典型示范、经验交流等对教师队伍进行课程思政培训,从全面提升教师队伍育人意识开始,不断强化各课程教师的育人责任担当,不断提升课程思政能力。

(二)有效发挥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作用

“思政课程的特殊政治属性是任何其他专业课程都无可替代的。”[7]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8]因此,各高职院校在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并发挥专职思政课教师的作用。课程思政之根本是需要培养同学们能够并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如果将此任务完全靠专业课、通识课教师来完成显然不切实际,所以,必须充分发挥思政课专职教师的专业能力,带动整体教师队伍课程思政能力。

从专职思政课教师角度出发,高职院校应将思政专职教师作为落实课程思政理念的重要力量,将其培养成课程思政的“急先锋”。高职院校应顺势而为、与时俱进、更新理念,努力提升新时代思政课的质量与水平,努力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感召力,努力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针对性,努力增强学生对于思政课的获得感。高职院校应积极创造平台,加强思政课专职教师与专业课、通识课教师合作、交流,以专职思政课教师的专业能力带动全校整体课程思政理念的贯彻与落实,使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具体来说,专职思政课教师可以有效帮助专业课、通识课教师找准思政内容和具体课程知识的融合点,帮助专业课、通识课教师探索适合不同课程的思政方法,形成典型案例,以典型示范辐射广大一线教师努力提升课程思政能力。从专业课、通识课教师角度来说,这些广大一线教师应努力完善自我,争当课程思政主力军,在教育教学中,做到既“授业”又“传道”。结合所授课程的优势和特色,担起育人的高尚职责,努力将课程中的思政元素闪光点与专业知识、职业技能有效结合,使课程思政有效落实,实现全员育人的生动局面。

(三)构建资源平台,深挖思政元素

课程思政主要是依托或借助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通识课等课程而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9]。为了达到提升课程建设质量的目的,高职院校可以结合办学实际,在课程思政理念下,将思政元素合理融入课程建设当中,进而实现课程思政目标。有了思政元素,各门课程贯彻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才有现实抓手,才能做到润物细无声。

首先,可以采取设置课程思政课题研究组、组建专门教学团队、建立相关素材库、建立相关资源库、开发可视化网络课程资源等多种形式来多措并举地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使广大教师自觉地做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融合,并将此种理念有效落实到实际教学活动中。挖掘思政元素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课程性质、课程特点、学生情况等多种因素充分考虑在内,做到“因课制宜”。对于专业课,应着眼于对职业道德、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的挖掘;对于通识课,应着眼于探索科学、追求真理、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对于人文社科类课程,则应着眼于政治认同、文化认同、理想信念、家国情怀等方面的培育。广大教师在现实教学中所分享的自己独特的人生体悟、学习经验、事业感受等内容也是重要的思政元素资源。

其次,组建专门资源建设团队,打造着眼于课程思政建设的思政元素资源库,科学广泛地收集各种思政元素资源并按一定标准进行筛选、分类,在保证课程思政教学所需的资源素材有效性的基础上,把各类资源素材及时上传资源库、网络平台,供广大教师共享。思政元素资源库可以包含文本、视频、图形、图像及案例等内容。

再次,对于资源库的应用不能简单将资源平台中的思政元素生硬空洞地搬到教学实际中,嫁接和植入肯定也是行不通的。广大教师们需要结合所传授课程的教学内容,潜移默化地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中。具体来说,应详细梳理各门专业课程、通识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及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功能,融入专业课、通识课的教材内容、教学大纲之中,作为必要课堂讲授内容和学生教学考核关键点。教案中需要详细记载思政元素,记载思政元素的融入方式,记载思政元素与哪些知识点相结合。

(四)创新评价机制,增强教师内动力和获得感

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体系主要包括理论知识、实践操作两部分,评价方式也主要围绕这两方面展开。伴随着课程思政理念的融入,高职院校需要重新审视教学评价机制,进一步探索包含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思想素养三方面内容的评价体系,丰富并创新考核内容与考核维度,进一步改革课程学习评价方式,优化课程评价体系,从而做到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成长过程。要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人才培养方案、教材、教案、课件及考核方式等文件中。各高职院校在科研项目的遴选、评比、验收过程中也可设置“德育功能”“价值引领”等课程思政指标内容。在课程评价标准的制定过程中也应融入“德育效果”观测指标。应按照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及教育教学改革相关要求,定期对课程思政开展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加强对课程思政考核评价结果的应用,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参与和效果纳入一线教师职称评定、考核评价、绩效奖励、选拔培训中,作为考量的重要依据,以此增强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内动力和获得感。

(五)建立协同机制,使课程思政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

“三全育人”要发挥育人合力,关键是要构建协同育人机制[10]。课程思政也需要建立科学有效的协同机制。

一是加强统筹领导。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党委主要领导应直接抓课程思政工作,各级党政领导应靠前指挥,身先士卒,指导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有效开展,应研究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文件、实施细则等。应成立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领导机构,统筹规划学校整体课程思政资源供给、教学实施、组织保障等内容,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务牵头、相关职能部门配合联动、二级分院(系、部)落实推进、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格局。

二是打造一支由思政课专职教师、其他课程教师、党政干部、企业工匠师傅等组成的课程思政教学团队,组成“育人共同体”,共同承担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

三是建设协同机制。有效发挥思政课程的主体作用,落实课程思政理念,要创造条件,积极发挥好协同效应;充分挖掘每一门课程的思政元素,将其贯穿到广大教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等各环节中去。通过多种形式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打造整体、标准化“教育场域”。

综上,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要事先做好动员工作再落实具体行动,要先进行系统学习再具体践习,要先提倡再有序推进。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应坚持循序渐进原则,应从基础比较好的基层教学单位开始,从某一专业或某一具体课程开始突破,树立具体典型,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全面推开,逐渐让课程思政成为广大教师们的自觉行动。

猜你喜欢
通识专业课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