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路径与实践探索

2022-03-18 03:48梁宏中
职业技术 2022年2期
关键词:实验区卓越应用型

梁宏中

(广东财经大学,广州 510320)

0 引言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卓越应用型人才则是应用型人才的一种类型和佼佼者。近年来,不少高校通过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实验班等形式开展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目前不少相关文献仅仅针对特定案例进行阐述,对于卓越应用型人才的一般内涵、培养路径、办学规律等根本性、抽象性问题没有深入总结归纳,不利于进一步加强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文章将剖析卓越应用型人才的内涵特征,揭示其一般培养路径,以广东财经大学为例进行分析并展开实践探索,提出了在新时代一流本科教育建设进程中深化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举措。

1 卓越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和特征

卓越应用型人才是指具备精湛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能有效采用各种适当方法、创新方法,高质量、高效率地解决生产、管理、服务过程中的复杂问题,并能较快发展成为行业技术骨干、管理专家的优秀人才。作为应用型人才的一种类型,卓越应用型人才与不少“双一流”高校着力培养的拔尖创新型学术人才存在明显差异,因为其卓越性不是体现在理论创新上,而是体现在专业理论在企业真实生产过程的应用上。卓越应用型人才与普通的、一般性的专业应用型人才相比,既有共性特点,也有显著区别。他们都属于应用型人才,其教育和培养都以“专业应用型教育”为逻辑起点,都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应用型教育”[1]。但是,卓越应用型人才属于应用型人才中“金字塔顶端”的小部分,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而专业应用型人才则是应用型人才的主体和基本形式,其卓越性明显低于卓越应用型人才。卓越应用型人才具有如下特征:

首先,卓越应用型人才要以行业、企业领军人物和骨干力量为培养、发展目标。这是卓越应用型人才与其他类型人才的根本区别,也是其卓越性的根本体现。

其次,卓越应用型人才是通过少部分精英学生培养形成的。换言之,并非所有学生都具备培养成为卓越应用型人才的潜质和天赋。而且,这部分精英学生的优越性不但体现在学习成绩上,更要具有一系列优良素质和能力,如表达沟通、团队协作、实践创新等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再次,卓越应用型人才是通过精英化、个性化、特殊化的培养方式形成的。这与西方国家一直存在的面向特长生培养的荣誉教育相类似。荣誉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明显区别于普通教育,主要通过荣誉学院实施个别化、特殊化的荣誉教育形式,培养学生精英意识和领袖意识[2]。与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区别在于荣誉教育主要是培养学术精英的,不是培养应用型人才。

最后,卓越应用型人才要具备较高的知识、素质和能力规格。一是具备比较高深、系统、宽广的知识基础。知识掌握是应用的前提,卓越应用型人才的知识基础应当比普通的专业应用型人才高深、系统和宽广。二是具备解决复杂问题、综合性问题的高超实践应用能力。卓越应用型人才需要具备非常强的实践能力,而且这种实践能力不是专业知识的简单应用,它体现在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综合性问题上。三是具备高超精湛的创新创业能力。卓越应用型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要比普通的专业应用型人才更高,能有效使用各种创新方法解决各种现实问题。四是高水平的综合素质。除了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外,卓越应用型人才还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情商”。因为他们的发展目标是要成为技术和管理骨干,缺乏良好的职业道德、人际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等领导才能,就无法有效带领其他工作人员完成工作任务。

2 卓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路径

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应当根据其特殊规律,坚持“五最”原则,即遴选最好的学生、集中最好的资源、实施最好的方式、培育最好的人才、打造最好的教学成果。

2.1 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作为培养载体

卓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与一般的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较大差异,需要采用单独、特殊的载体和组织形式开展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或者实验班是适合的形式。它主要由相关专业所在的二级学院举办,但具有与本专业普通学生不同的培养目标,采用不同的培养方案、培养模式,在某些领域实施不同的培养和管理体制。

2.2 构建遴选机制,选拔最有潜质的学生作为培育对象

由于卓越应用型人才具有特殊潜质,其培养是针对部分具有成为行业领军人物、业务骨干、有潜力的优秀学生,所以构建适合有效的遴选机制,将具备这种潜能的学生选拔出来对人才培养成效具有关键性影响。选拔可以采用笔试、面试等方式进行,重点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情商、毅力等综合素质,主要了解学生是否具备优越的实践应用和创新创业潜能。由于考察重点不在于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因而面试更适合于甄别遴选学生。选拔范围既可以在本学院内,也可以跨学院。同时,要营造荣誉文化,吸引卓越学生参加遴选,设置过程淘汰机制,增强学生群体的荣誉属性[3]。

2.3 编制差异化、特色化的人才培养方案

卓越应用型人才与一般的专业应用型人才相比,具有不同的培养要求和规格,与相同专业的普通学生相比,卓越应用型人才实验区应当实施不同的培养方案。首先,培养方案要确立差异化、特色化的培养目标。实验区主要针对某些特定领域培养具有某些特质和特色的拔尖人才,与普通学生的培养目标相比,其特色更加鲜明。其次,课程体系要有创新性。卓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案除了将《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规定的专业核心课程融入其中,体现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外,还需要围绕特色化的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一系列新课程,满足特殊的人才培养要求。另外,课程设置要有充分的实践性。由于实践应用和创新创业能力是卓越应用型人才的核心优势,而这两者均不能依靠课堂教学来培养,需要设置充足的实践训练环节帮助学生提升能力。因此,实践教学环节除了达到文科不低于总学分15%、理科不低于总学分25%的数量要求外,还要创新形式,充实内容,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最后,课程内容要有挑战性、高阶性和综合性。具备比较高深、系统和宽广的知识基础,是形成卓越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前提。因此,面向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教学内容的深度、难度和广度都应当高于普通学生。同时,课程内容安排上要突出综合性,以“跨学科性”推动人才培养范式转换[4],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综合性问题的能力。

2.4 构建“双核多形”的人才培养模式

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有创新、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当然,什么样的人才培养模式适合于卓越应用型人才,则没有统一、固定样板,需要根据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专业的实际情况来确定。但是,不管采用哪种模式,都要强化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两大核心要素,使学生能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脱颖而出。因此,紧密深入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至关重要的途径。

2.5 构建特殊的教学管理制度

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与普通学生不同的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需要有相适应的特殊教学管理制度确保各项人才培养工作顺利开展。首先,要建立校领导牵头、多部门协同联动的管理机制。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涉及多项改革措施,这些改革措施在不同程度上与面向大部分普通学生的常规制度存在不相吻合之处,又或者存在制度空白之处,需要从学校层面创新制度供给,保障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各项改革措施稳步推进。构建由相关校领导牵头,教务、学工、人事、财务、资产等多部门共同参与的协同机制,定期研究解决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可以有效减少部门分隔造成的不利影响,使人才培养工作规范有序推进。其次,要构建弹性灵活的教学运行管理机制。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有其特殊规律和模式,普通学生适用的教学管理制度未必完全适用于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学校要在可承受范围内,对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相关的排课、考试、实习等教学运行管理根据教学需要实行特殊安排,满足人才培养需要。再次,构建灵活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促进校外行业专家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工作是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但是校外专家的聘任、管理与校内教职员工的人事管理制度存在差异,需要建立规范且形式多样的管理机制,确保合作顺利开展。最后,要实施特殊的教学工作量核算机制。由于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相关的课程具有高阶性、挑战性和创新性,需要任课教师重新设计教学内容和方式,动态深化教学改革,因此需要提高任课教师授课的工作量系数,保障教师推进改革创新的积极性。

3 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

广东财经大学一直坚持以为国家和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广东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支持和高端专业智力支撑为人才培养和服务面向定位。自2008年起逐步建设了2个国家级、4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分别为:属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具有企业家精神和潜质的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法学专业的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会计学专业的国际会计(ACCA)创新实验区、国际商务专业的中国企业国际化高级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具有财经院校特色的计算机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新闻学专业的全媒体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实验区成为体系化、深入化推进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载体。

3.1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首先,各实验区深入调研社会需求,确定了与相同专业普通班级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企业家精神和潜质的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以下简称“创业教育实验区”)旨在培养实践与创新能力强,具有国际化视野和企业家潜质,并能反映粤港澳经济和文化特点的“有创意、能创造、善创业”的卓越应用型创业管理人才。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以下简称“卓法实验区”)着重培养熟悉粤港澳三地多法域法律规范、具有国际法律视野和“精法通商”的应用型、复合型卓越法律人才。国际会计(ACCA)创新实验区(以下简称“ACCA实验区”)着力培养实践型、复合型国际会计人才。中国企业国际化高级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以下简称“国际商务实验区”),着力培养具有国际企业经营管理能力,跨文化沟通交流能力和创新、创造、创业“三创”能力的国际化商务人才。具有财经院校特色的计算机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以下简称“计算机实验区”)致力于培养“技术研发立足、经管应用占优、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IT应用人才。全媒体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培养掌握全媒体信息传播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能熟练运用全媒体进行信息采写、策划、传播,兼具财经特色、全媒体组织运营和管理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传播人才。这些培养目标与相同专业的专业应用型人才相比,具有更强的针对性、更集成的知识素质能力体系和更高的质量要求。

其次,根据培养目标调整课程设置。各实验区按照特有的培养目标,开设相关的专业课程,并对课程体系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创新。一是以全人教育为核心,优化通识课程,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国际商务实验区设置了情绪管理与意志力训练、人际沟通、社会责任、体验拓展、文化艺术、职业规划6个模块的全人教育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二是优化创新创业实践课程,着重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各实验区大力提高实践教学课程比重,同时创业教育实验区设置了企业家研究、创业培训、创业项目路演、创业案例分析等体系化的创新创业课程,形成了以“课堂教学、模拟体验、项目设计、项目孵化”为链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三是设置跨学科课程,塑造学生的复合型知识素质能力结构。各实验区将自身专业特点与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三大主体学科优势有机结合,开设一系列跨学科课程,培养复合型人才。卓法实验区着力推进法商融合,将经济学、管理学相关课程融入专业拓展课程中,培养“精法通商”的企业法务人才。国际商务实验区开设商法融合课程群,使学生熟悉国际贸易和投资的法律环境,提升法治素养和思维。计算机实验区设置经济计算和商务智能课程群,将计算机信息技术与商务管理有机结合,培养经济、商务领域的复合型卓越工程师和IT人才。

再次,根据培养目标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实验区课程以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为原则,结合自身的独特培养目标,优选课程内容,精炼理论教学内容,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即使是与普通班级相同名称的课程,也会根据培养目标和学生差异,调整教学重点和要求,着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创新思维,合理增加课程难度。

3.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各实验区聚焦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不拘一格,采取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培养效果。一是实施短学期制。创业教育实验区在夏季设置4周的短学期,集中开展各种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活动,如户外拓展活动、社会实践、行业研究、创业培训、项目开发与创业实践等。二是协同培养。卓法实验区联合多家律师事务所,共同开展IRAAC法律技能大赛、案例教学、法律诊所、企业法务仿真实习等特色项目,提升学生实践技能;创业教育实验区与多家金融机构共同开展“创业投资总监”联合培养项目;ACCA实验区联合多家会计师事务所共同打造省级协同育人平台,为学生提供各种就业创业机会。三是主辅修一体化嵌入式培养。国际商务实验区以国际商务为主修专业,通过课程整合,将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嵌入培养方案;创业教育实验区在工商管理(创业管理方向)基础上嵌入投资学(创业投资方向)辅修课程;通过整合两个相近专业的课程,学生可在毕业时同时完成主辅修课程,形成复合型知识素质能力结构。四是专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ACCA实验区将ACCA资格认证考试的13门必考课程融入培养方案中,学生在通过相关课程考试后的一定时间内,可申请成为ACCA会员。五是分类培养。卓法实验区根据社会需要,分类培养企业法务、司法法务和粤港澳大湾区法务人才,企业法务方向开设法商融合课程群,粤港澳大湾区法务方向根据大湾区法系交叉的区域特点,开设“内地法+普通法”课程群,使学生全面熟悉内地及港澳地区相关法律。

3.3 完善人才培养管理体制机制

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由于培养目标和方式的差异性,需要有独特的管理体制机制。一是对作为培养载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构建常态化建设机制。将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并纳入学校发展规划、专业建设规划、一流本科教育建设规划等顶层设计中,启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提升工程,对实验区持续投入、持续建设、不断深化改革;而不是单纯将它作为质量工程的项目,结项验收后建设改革措施就终止。二是制定实验区管理办法,使开办、招生遴选、教学管理、质量监控、成果推广等工作有章可循。三是形成“学校审核、集中发布、自主落实、统一协调”的招生遴选工作机制。实验区招生遴选的简章、宣传材料均由学校教务处审核后才能对外发布,而且集中同一组织完成招生遴选工作,确保招生遴选符合有关教学管理规定,维护教学秩序稳定。确定遴选名单后,由教务处审核发布,并组织相关学院和职能部门做好学生转入实验区的有关衔接工作。四是在工作量核算上,对国家级实验区课程增加1.0的工作量系数,调动教师面向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有针对性地、创新性地开发课程的积极性。五是健全质量保障机制。将实验区课程、教师团队建设等纳入质量工程项目立项范围,对实验区持续投入资源,促进实验区深化改革。对实验区开展专业评估、课程评估,督导听课、试卷和毕业论文检查,组织召开学生座谈会,常态化监控实验区教学质量。

4 一流本科教育建设背景下推进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对策

坚持人才培养质量的卓越性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性,实现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层次的高阶性、提升速度的领先性和动力的可持续性,是在新时代一流本科教育建设进程中加速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坚持的基本原则。尽管经过近年来的一系列努力,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相对时代要求、社会需求和学生期望而言,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人才培养模式的适称性、支撑度仍不够。人才培养模式的持续创新动能不足,校企合作的协同性和深度不足;课程教学方式仍比较单一陈旧,内容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不足;与普通学生培养的差异不明显,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重视不够;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成效长效机制不健全等,不能有效达成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其次,教师的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指导能力仍比较欠缺,行业实践经历较少,对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问题也缺乏专门研究。再次,卓越应用型人才的质量评价标准缺失,尤其是产出标准,即对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缺少具体性、可操作性较强的评价标准,同时对毕业生的长期跟踪评价和反馈机制尚待健全。

4.1 深化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首先,要强化综合素质培养。要以人文素养、创新思维和通用技能培养为核心,优化通识教育课程和第二课堂活动设置,打造核心课程和品牌活动,课内课外、显性隐性教育相结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其次,要着重加强实践应用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增加跨学科、跨专业和跨课程的综合性实验实践、创新创业课程和活动的比重,培养学生解决复杂现实问题的高级思维和综合能力。打造面向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金课”,紧密结合行业企业需要,精选教学内容;结合信息化教育技术手段,综合运用项目驱动、问题探究、研究讨论、案例研讨、成果展示等教学方式,让学生牢固掌握课程基本知识体系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自身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再次,要加强个性化培养。世界各国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时均强调个性化,承认个性差异,注重以人为本,将个性化理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5]。卓越应用型人才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质,个性化培养尤为重要。要构建校内教师和校外研究、实务专家共同组成的 “双导师制”,对每位学生的学业发展、职业生涯发展、创新创业活动等进行全过程指导,给予个性化指导意见;同时合理控制每位导师指导学生的数量,确保指导成效。最后,要加强校内外协同培养。通过与用人单位的紧密合作,开设基于真实工作过程的实务课程,聘请实务专家指导学生实践活动和创新创业活动,充分发挥各种实践教学基地的作用,增强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的针对性、含金量和有效度,做到有计划、有指导、有监控、真实习。

4.2 完善卓越应用型人才标准体系

围绕卓越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素质和能力要求,从培养方案、培养模式、师资条件、硬件保障、质量保障、学生成长与社会评价等方面研究制定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建设标准。研究制定面向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教学质量标准、学生评教标准,以及作为出口端的毕业生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用人单位对毕业3~5年后的校友评价标准。建立健全涵盖遴选—培养—毕业—职业发展全过程、全领域的卓越应用型人才标准体系,作为其载体——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基本建设指南。同时,要经常性开展专业评估、课程评估、专项教学检查和第三方评价的活动,按照制定的标准开展检查和评估评价,保障卓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4.3 加强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师队伍建设

定期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研究卓越应用型人才的特点、特质和培养规律,研究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问题,及时进行教学诊断并提出改进对策,加强校内外教育培训活动,增强教师对卓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能力。围绕核心课程建设和实践、创新创业活动指导,通过老带新、名师带团队等方式,打造若干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稳定可持续发展的教学团队。建立健全教师社会实践制度,使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与访学研修享受同等待遇,提升实践和创新创业活动指导能力。健全校外实务专家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的体制机制,常态化聘任校外专家讲授课程,指导学生论文、实践活动和创新创业活动。

4.4 激发二级学院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持续改革创新。促进这种改革创新需要按照“学校主导、学院主体、教师主干、学生主动”的原则,将学校顶层设计和规划的作用,以及二级学院、教师、学生在实践中的探索与创新有机结合。但是,目前不少二级学院在固化之前的改革创新成果后,缺乏持续改革的动力。固化实践探索成果固然重要,但重固化、轻创新,则会变成墨守成规,不能有效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由于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是一项复杂性、系统性、挑战性较强的工作,投入大、难度大,不少事情需要摸着石头过河,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失败风险,所以需要建立健全完善的激励机制,调动二级学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将卓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效果纳入二级学院领导年度考核范围,并作为他们评优评先、职务晋升的依据;纳入学院教学评估、绩效考核范围,并将培养情况与单位绩效分配挂钩,激发学院的创造力。

5 结语

卓越应用型人才是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也是服务国民经济发展的主战场,是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举措。各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应紧紧抓住这个机遇,理清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特点和规律,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实验区卓越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的指导意见
大作为 走向卓越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创新,只为追求更加卓越
2016年国家文创实验区规上文化产业收入近2000亿元
卓越之梦
教育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公布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名单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