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春
(四川美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1331)
“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1]44面对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国内社会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趋势,新时代新征程必须持续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实现这个目标,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可以大有作为。艺术院校作为培养德艺双馨艺术人才的摇篮,增强艺术院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是新时代新征程之需,而增强艺术院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重在形成合力。
新时代艺术院校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形成认识合力是指艺术院校师生员工对艺术意识形态属性、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的重要性等形成共识,为增强艺术院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建设提供重要前提。
“本真意义上的艺术具有自由和超越性两个维度。”[2]受此影响,艺术院校师生普遍崇尚自由,追求个性,导致艺术院校师生员工易产生政治疏离感,忽视艺术的意识形态属性。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艺术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正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3]艺术的意识形态性以艺术作品为载体生动而鲜活的体现出来。首先,从艺术作品的内容来看,艺术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艺术创作主体对现实社会生活提供的艺术创作的源头活水进行艺术再创造,通过艺术作品的审美特性彰显意识形态性,并深刻而广泛地影响民众。事实上,艺术作品只有思想精深,反映了人民的关切、顺应了人民的诉求,具备了意识形态性才更深刻、更有活力、更具价值。从艺术作品的功能看,习总书记指出:“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艺是时代的号角。”[4]6深刻地诠释了艺术作品的精神引领、价值引导、审美启迪的意识形态功能,即艺术作品以人民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形式弘扬时代主旋律和主流意识形态,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对观者进行意识形态教化,具有维护和巩固社会存在的功能,是对群众开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载体。因此,艺术院校党委要高度重视艺术的意识形态性属问题,加强对师生员工的引导和教育,统一师生员工的思想,使其充分认识到艺术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充分认识到艺术工作者肩上的责任,从而高度重视艺术的意识形态功能,才能在艺术创作中高度自觉,紧跟时代潮流,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弘气象,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切实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力。
“党的十八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1]46,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维护功能持续增强。其间广大文艺工作者与党同心同德、与人民同向同行,倾心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发挥了聚人心、暖民心、强信心的作用[4]2-3。新时代需要文艺大师,需要文艺高峰,艺术院校责无旁贷、当仁不让。因此,艺术院校必须凝聚师生员工对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重要性的共识,使其在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中展现新担当。
首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和造就德艺双馨艺术人才是艺术院校首要的职能,也是艺术院校立校之本。树人首先要立德,这就需要艺术院校教职工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建设,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武装学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引导学生,使其坚定理想信念,听党话、跟党走,守正道、走大道,成为德才兼备的高水平艺术创作人才和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其次,“新时代新征程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历史方位”[4]6。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迫切需要加强艺术院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建设,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艺术院校师生紧跟时代的步伐,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深刻把握时代的主题,积极探索艺术创作的新领域,把自己的艺术人生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愿望紧密结合,不断创作出脍炙人口的优秀艺术作品,塑造经典艺术形象,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创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为新时代新征程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力量,切实履行艺术院校服务社会的职能。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意识形态的主体和灵魂,它是社会系统正常运行的精神依托,因此,任何有序的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5]因此,必须加强艺术院校师生员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凝聚共识,形成思想合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艺术院校师生自觉坚守艺术理想,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和艺德,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弘扬正道,追求德艺双馨,树立文艺界良好的社会形象;引领艺术院校师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守正创新,始终坚守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为时代和人民放歌,把弘扬中国精神和民族精神作为创作的主旋律,用心用情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用紧跟时代步伐的精品力作开拓艺术新境界,发挥艺术应有的正能量;引领艺术院校师生把艺术创新与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创作传递真善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艺术作品,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
新时代增强艺术院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统筹规划、明确主体、科学分工,建立职责明晰的组织和运行机制,有效发挥意识形态工作的机构、人员等要素的功能,形成增强艺术院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的管理合力。
明确责任主体、职责明晰是实现有效管理、形成管理合力的重要前提。艺术院校必须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原则,落实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明确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构建意识形态工作新格局。首先,要明确意识形态工作责任主体。艺术院校意识形态工作的责任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要按照“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以及“党政同责”原则,明确各级党组织领导班子的主体责任,明确党委书记、党总支书记、直属党支部书记和校长、院长、各职能部门领导是意识形态工作的责任人,增强其责任意识,使其明白责任,勇于担当。其次,要厘清意识形态工作的责任,使相关责任主体和责任人知晓责任、履行责任。其一,需要正本清源,纠正责任主体和责任人对意识形态工作重要性的模糊认识,尤其要转变二级学院院长弱化意识形态工作的错误认识,提高责任意识,敢抓敢管,敢于斗争,坚决守好“责任田”。其二,厘清不同责任主体和责任人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体系中的定位以及责任内容和责任边界,使责任明晰,具有可操作性,人人肩上有担子,防止推诿责任,相互协作,将责任压实。只有艺术院校各责任主体和责任人切实肩负起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大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才能形成艺术院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合力,从而有效加强艺术院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建设。
意识形态工作机制是将意识形态工作系统中主体、责任等要素联系起来的结构,最优化的机制是实现意识形态管理合力的关键。当前,艺术院校普遍建立了意识形态工作责任机制、意识形态类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意识形态工作监督机制、意识形态工作定期研判制度、哲学社会科学类活动审查备案制度等,逐步形成了齐抓共管的意识形态工作新格局。但是,不可否认,艺术院校意识形态工作还存在责任主体各自为政、意识形态工作效果不佳甚至参差不齐以及搞形式主义等问题,这就需要统筹规划,建立科学有效的意识形态工作机制,实现各种机制的有效衔接,形成增强艺术院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的协同合力。具体而言,第一,构建“一个中心”与“两个基础”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即党委是艺术院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中心,对全校意识形态工作负主体责任,把握政治方向和导向,做好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的总体规划,确保学校成为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坚强阵地。各党总支、各院(系)、各职能部门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基础,在党委的领导下按照职能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把意识形态责任和工作落到实处;党委宣传部是意识形态工作机制的另一基础,它作为主管意识形态工作的综合职能部门,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履行指导、组织、协调、督查和抓好落实的职能。这样可以避免各自为战的状况,在动态工作中实现有效协调。第二,构建“点”与“面”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即以主题创作为核心点,将艺术院校各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整合在一起,形成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参与、共同谋划的意识形态工作“面”,有效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力,引导艺术院校师生创作与时代同步伐的精品力作,实现艺术院校在国家意识形态建设中的担当,这也是艺术院校富有特色的意识形态工作机制。
艺术作品因其形象性、生动性及个性鲜明往往更容易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影响人,艺术家及其作品是有社会影响力的,其对社会民众的影响广泛、持久而深远,因此,艺术作品是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载体,艺术教育是开展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艺术是通过审美变形和审美转换的机制表征现实生活关系。艺术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习总书记指出:“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4]8人民性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因此,艺术工作者要深入人民群众生活,了解人民所思所想所愿,感知人民的喜怒哀乐,不断提高阅读生活的能力,才能洞悉生活的本质,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创造,为时代留下艺术经典。因此,增强艺术院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需要党和政府统筹社区、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结合艺术院校的特殊性,明确艺术院校和校外社会组织机构在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工作中各自的职责和义务。校外社会组织机构应为艺术院校师生提供实践的场所、基地和平台,将艺术院校在宣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文化服务等方面的优势传播到社区、企业、乡村等,同时校内外联动也可以及时追踪、研判社会热点、重大社会事件对艺术院校师生的影响,从而对艺术院校师生形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和引导的合力。
艺术院校需要统筹、运用多元的宣传、传播和承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容的思政课、课程思政、网络媒体、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等重要形式,形成载体合力,才能增强新时代艺术院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艺术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主渠道”是艺术院校思政课教师主要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偏重理论教育;“主阵地”是艺术院校学生工作队伍主要通过日常管理和党团教育活动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偏重实践养成教育。二者各有阵地、各有优势、各有影响力,从不同的侧面对艺术院校学生实施育人的功能。因此,要增强艺术院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必须充分发挥“主渠道”和“主阵地”协同育人功能。然而,由于二者实施的主体、方式不同,当前艺术院校“主渠道”和“主阵地”存在一定程度的“孤岛现象”,还没有形成相互融入、取长补短的有效机制,极大地影响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为此,必须改革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搭建合作平台,构建长效合力机制,切实促进这两支思想政治工作生力军队伍的融合、交流、协同、配合,共同发力,大力提升艺术院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增强艺术院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力。
艺术院校人才培养是育人与育才相统一的过程。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对艺术院校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课程,艺术院校要培养德艺双馨艺术人才,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艺术院校的课程思政是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主要聚焦在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教学中教育引导学生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坚持以美育人,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引导学生自觉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可见,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各以显性和隐性的方式开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育人中的引领作用。新时代新征程艺术院校在培根铸魂上要展现新担当,必须发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功能。
艺术的意识形态属性决定了教育引导学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艺术院校专业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艺术院校专业课程本身就蕴含了课程思政的理念,因此,意识形态性是艺术院校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的共性,这就为艺术院校解决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现象,促使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课程育人载体合力提供了前提和基础。然而,当前艺术院校虽然都致力于课程思政建设,出台了各项政策推动课程思政的发展,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积极打造课程思政精品课程,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各自为政的问题却比较突出,极大地影响了艺术院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建设的推进和实效。因此,艺术院校要从管理协同、教学协同、教师协同、理念协同等方面着力,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发展,形成课程育人载体合力。其一,艺术院校党委要树立大思政格局,加强组织、领导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机制、制度建设,统筹学校各职能部门、二级院(系)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多方联动,落实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发展计划,并从教学资源供给、教学团队建设、示范课程推广等方面提供支持,实现管理协同,为增强艺术院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建设,形成课程育人载体合力提供制度保障。其二,艺术院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在育人目标上具有一致性,二者是共融共生关系,因此,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要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指导,协同发挥育人功能,培养新时代所需的德艺双馨艺术人才,实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育人理念协同,为形成课程育人载体合力提供思想保障。其三,进一步探索“思政+艺术”教学模式,实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学协同,这是形成课程育人载体合力的核心。一方面,思政课和专业课要相互挖掘资源、协同运行。即专业课程教学中要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找到与思政课的结合点,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于学生专业教育和专业能力培养之中;思政课结合教学内容要将红色经典艺术作品、体现艺术家家国情怀的案例等融入教学之中,寓艺术教学于思政课教学,以艺术为载体生动诠释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升教学实效性。另一方面,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要相互借鉴教学方法,实现优势互补,创新“思政+艺术”教学方式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育人中的价值引领力。其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实施的关键在教师,这就需要加强艺术院校思政课教师和其他课程教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学习,提升思想境界,进一步强化全体教师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意识,搭建教师互助共享机制和平台,通过联合备课优化教学内容、共同参与主题创作、共享教学资源等途径和方式,实现教师协同,这是形成艺术院校课程育人载体合力的关键。
新时代增强艺术院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不仅要靠教育引导,也要依赖舆论宣传。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使马克思主义和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广大师生员工心田,坚定他们的 “四个自信”,并自觉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寓于生动的艺术形象创作之中,不断提升艺术作品的精神能量和文化内涵,创造出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范的艺术精品。
伴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新兴媒体的影响越来越大,不仅有校报、校刊、广播台、电视台、海报、校园宣传橱窗等传统媒体,而且校园网络、网络电视、微博、微信、QQ群、抖音、快手等新兴媒体都成为艺术院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的重要传播载体。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舆论宣传中各有优劣。习总书记指出:“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不是取代关系,而是迭代关系;不是谁主谁次,而是此长彼长;不是谁强谁弱,而是优势互补。”[6]因此,艺术院校必须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管理等方面的融合发展。例如,学校宣传部作为媒体主管部门,要加强顶层设计,整合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资源,以学校官方主流媒体为主导创建融媒体中心,组建跨部门、跨专业、跨媒体的新闻采编团队,编制师生喜爱的多样化的新闻信息,实现多平台、多渠道传播的统一,真正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为一体,合而为一,发挥传统媒体内容有深度、严谨、权威性强和新兴媒体传播形式多样、时效性强、交互性强的优势,形成传播载体合力,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和教育的实效,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艺术院校师生具有强大的引领力和凝聚力。
增强艺术院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不仅需要课堂上的理论教育和灌输,还必须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融入社会生活,在落实、落细、落小上下功夫,使艺术院校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并自觉遵守奉行。多样化的实践环节是促成艺术院校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实践养成的重要载体,因此,必须统筹艺术院校的实践环节,形成艺术院校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的实践载体合力。
首先,艺术院校应统筹专业课和思政课实践教学,形成“思政+艺术”实践载体合力。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讲清楚、讲透彻,必须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7]。艺术院校思政课坚持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相结合,将实践教学作为思政课课堂教学的延伸拓展,纳入教学计划,覆盖全体学生,引导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另一方面,艺术是人类把握世界特有的方式,是一种社会性、精神性的活动。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从其根源来看,艺术来自生活,以全部社会生活作为反映对象。艺术院校学生必须根植现实生活、走进人民生活深处,把生活咀嚼透了,才能创作动人心扉的佳作,在象牙塔内苦思冥想不会有持久的创作灵感、激情和动力。因此,艺术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中实践教学通常占比较大,以引导学生外出采风,深入社会,理解生活,获取丰沛的创作源泉,提炼主题。从实际出发,艺术院校应统筹融合这两种实践教学,让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发挥“思政+艺术”的优势,共同带学生开展实践教学,既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马克思主义的魅力,领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生命力,又帮助学生在实践中萃取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活题材,从中汲取营养,创作出思想精深的时代佳作,形成实践育人载体合力。
其次,艺术院校应统筹校内外实践活动,形成实践载体合力,其一,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艺术院校要有战略性、组织性、计划性和精准性做好校内外实践活动的顶层设计,形成实践载体合力,防止单打一和不分主次,避免形式主义。其二,按照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原则,艺术院校校内外实践活动尤其要注重结合学生的专业实际,发挥学生的专业优势,加强二级院(系)与宣传部、团委、学生处等职能部门的联动,采用“思政+艺术”形式,以艺术作品为载体生动活泼地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教育,寓教于乐,春风化雨。其三,基于艺术的意识形态属性,艺术院校校外实践活动要精准规划,强调针对性、实效性,注重社会效应,将校外实践活动与校内实践活动、思政课教学、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精心选择适合艺术院校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教育的校外社会实践基地、主题教育基地和展览;精心策划、组织艺术院校学生创作的弘扬主旋律的艺术作品,到乡村、社区、学校、机关、企业等的巡展、巡演,向人们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发挥艺术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方面的独特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实践载体合力,将艺术院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建设落到实处,使学生在接地气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深化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知和认同,从而增强艺术院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