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抗联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探寻及实践路径研究

2022-03-18 03:30杜仕途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抗联东北精神

杜仕途

(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弘扬党的优良传统、传承红色文化。东北抗日联军(以下简称“东北抗联”)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抗日武装部队,是中华民族抵御外来侵略战争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最终凝结成热爱祖国、不怕牺牲、顽强抵抗的东北抗联精神。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对于新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

一、东北抗联精神的内涵

东北抗联精神的内涵十分丰厚,集中展示中国共产党带领东北人民在东北地区进行艰苦卓绝的伟大革命中践行初心使命、在高举爱国主义旗帜中砥砺前行的历史脚步,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红色基因,蕴藏着丰富又深远的思想内涵。

(一)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侵略者占领我国东北地区,中国面临沉重的民族危机。具有民族意识的广大东北人民爱国热情空前高涨,为了守卫东北大地奋起反抗。东北抗联在党的领导和指挥下,自发组织和团结东北抗日力量,投身于东北抗战。东北抗联战士忍受天寒地冻的自然条件和各种突发性疾病的侵扰,克服后勤和武器装备的极度匮乏,不惜巨大牺牲,在白山黑水间对抗日本侵略军,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妄图三个月亡我中国的野心,激发了东北人民抗日战争的斗志和决心,这就是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英勇的革命牺牲精神

东北抗联与装备精良、后勤补给充足的日军相比,军事力量相差悬殊,面对灭绝人性的敌人、敌军先进的武器和艰苦的环境条件,以不怕牺牲的革命大无畏精神坚持武装斗争,为抗日战争取得最终胜利做出了巨大牺牲。在十四年的抗日战争中,东北抗联伤亡人数达3万,牺牲的军级将领41人、师级将领112人,在战斗最残酷的1940年冬,官兵总数不足2 000 人[1]。涌现出杨靖宇、赵尚志、陈翰章、李兆麟、周保中、赵一曼、冷云为代表的一批抗日英雄,他们英勇抗日事迹永载史册,激励一代代人继续革命和建设新中国。

(三)顽强的战斗精神

东北抗联将士面对残忍的日军表现出无所畏惧、坚持到底的战斗态度。日军在政治上推行招抚政策,试图削弱、分化抗联将士的斗志和决心,但东北抗联将士意志坚定,不受敌人的拉拢和腐蚀。东北的冬天极其寒冷,东北地形又多平原丘陵,将士们衣裳单薄、无处藏身,但艰苦的生存条件并没有压倒将士们的抵抗意志,一直没有停止反抗斗争,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革命乐观主义和顽强的战斗精神。这种顽强的战斗精神,是东北抗联精神的内在表现。

二、东北抗联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探寻

在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东北抗联精神深厚的价值意蕴可以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富的素材,从而在继承和传播东北抗联精神的同时提升和扩大东北抗联精神在高校育人中的时代价值与影响力。

(一)加强思想引领,厚植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作为中华民族革命的优秀精神代表之一的东北抗联精神具有先进性、革命性,中国共产党人优良作风也蕴含其中,能够培养青年大学生的爱国情怀。例如,抗联将领杨靖宇与日军周旋数日,仅以棉絮、树叶为食物,年仅35 岁壮烈牺牲;东北抗联八名女战士誓死不屈,踏入冰冷的乌斯浑河,集体殉国等,这些壮烈生动的革命事迹能够拓展思想政治教育中爱国主义的教育深度,引领和激发大学生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意识和精神,引导大学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怀,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自觉抵制不良思想观念的侵蚀,培养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也激励他们将激昂的“青春梦”融入“中国梦”,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

(二)促进内容多元化,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素材

东北抗联精神对于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很重要的应用价值。首先,有助于全面了解党在东北地区抗日战争早期历史和建设历史。东北抗联精神的形成背景、相关英雄事迹都可以引导大学生了解中国发展进程,这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十分契合。其次,东北抗联精神为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输送了生动的理论内容。东北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杨靖宇、赵尚志等革命家为国家的独立富强无私奉献的英雄形象,这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鲜活案例。最后,东北抗联精神拓宽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课堂教育为主体、校园活动为辅助,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可选用体现东北抗联精神的歌曲、电影等素材调动课堂气氛,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针对性;高校在通识选修课中开设“东北地区革命史”“东北抗联精神专题”等特色课程,加强大学生对东北抗联精神内涵的理解,激励大学生拼搏进取、勇担重任[3]。

(三)传承红色精神,提升东北抗联文化的高校影响力

东北抗联精神不仅有历史传承价值,更具有精神引领价值,作为先进文化,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塑造崇高的理想信念。加强东北抗联精神在高校传播,用东北抗联精神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他们对爱国进步、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东北抗联精神的认知,推动地域文化在大学生(特别是东北地区大学生)中的影响力,进而提升文化自觉,应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

三、东北抗联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东北抗联精神认同感亟待提高

世界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元化价值观在拓展我们眼界的同时,也对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了更高的挑战,如西方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想观念的渗透,部分高校大学生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冲击与侵蚀,导致对本土文化的漠视。当代高校大学生顺境成长,经历简单,思想观念还不成熟,对东北抗联精神认同感不强,导致对东北抗联革命文化的信任度低,继而会对红色文化精神产生抵触心态。因此,东北抗联精神紧密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助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效果并不理想。

(二)教育方法创新能力不足

在高校思政课堂传播红色文化精神的过程中,大多数运用理论灌输的方式。运用灌输式这种单一的教育方式组织学习、传播东北抗联精神,虽然能够帮助大学生掌握更多的东北抗联历史知识,但是不利于学生对我国革命和建设历史有更深的体会,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此外,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创新能力还不够强、熟练掌握新媒体技术和广泛、灵活应用于教学改革的实践还不深入、不系统,即使是混合式教学,课堂教学大部分时间仍是传统教学时长占比较高。因此,教学方式不能够与时俱进,客观上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够好。

(三)校园文化氛围较为淡薄

首先,部分高校校园活动形式老套、僵化,东北抗联精神等红色文化的教育与传播在高校育人实践中没有取得理想效果。其次,东北抗联精神的资源挖掘力度不够。东北抗联精神极具地域特色内涵,但缺乏运用东北抗联精神进行教育的渠道,因此很难引导学生去了解、感知东北抗联精神,导致教育作用发挥不到位。最后,有关部门与高校协同建设的东北抗联精神教育基地较少。大学生对于课外实践活动的兴趣比较高,但高校校园周边缺乏东北抗联精神教育基地,以致于东北抗联精神的特色没有得到很好地挖掘和发挥。

四、东北抗联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4]要实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就要基于东北抗联精神等红色文化的基本内涵,紧跟时代要求来探究东北抗联精神等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路径,既能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具务实性,也能让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预期效果。

(一)挖掘红色资源,推进东北抗联精神进思想政治理论课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5]课堂教学是高校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重要载体。东北抗联精神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实践,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面精神旗帜。要将东北抗联精神等红色文化有机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扎根于学校地域特色或教学改革实践设计以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大思政”目标。东北抗联精神具有丰富内涵,其社会历史背景值得学生牢记,将东北抗联精神中富有真情实感的史实镶嵌在教学案例中。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结合“四史”内容阐释东北抗联精神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拼搏进取品质和艰苦奋斗美德,做到准确理解和把握东北抗联精神的思想内涵与精神风貌,使理论知识和具体实践相辅相成,以此讲述好东北抗联故事、传承好东北抗联精神。在实际的教学中,思政课教师要创新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专题讨论、事例列举、情景表演等形式,鼓励学生们积极主动了解东北抗联精神,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将东北抗联精神的时代价值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好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培养其爱国情感。

(二)以实践为抓手,促进东北抗联精神与社会实践相融合

传承东北抗联精神,不仅要在理论上引导学生,更要通过实践体验来领会东北抗联精神。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环节,通过社会实践可以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省情和国情,磨炼意志,培养品格,增长能力本领。首先,学校应组织大学生前往东北抗联纪念馆、杨子荣纪念馆、八女投江纪念馆等革命教育基地参观学习,让大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提升精神境界,使学生切身感受到红色精神的力量。其次,要引领学生到哈尔滨、长春、沈阳等地调研考察或研学,了解东北抗联精神逐步形成的光辉历史和发展现状,并以自身的真情实感为素材开展抗联英雄事迹演讲比赛、抗联历史短视频制作分享会,感受中国革命精神的历史沿革和精神力量,对东北抗联精神的传承形成一种责任意识。最后,可以邀请抗联老战士或其子女、专家学者、红色文化宣讲员讲述抗联故事、东北革命故事、革命先烈故事,或者将东北抗联精神作为一个主题组织短视频制作,上传红色教育在线教育平台等,以红色实践教育活动为依托,激发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信仰,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增强社会责任感,客观上也促进了东北抗联精神等红色文化教育与传播。

(三)以校园为依托,推进东北抗联精神与校园文化相融合

将东北抗联精神的生动事例渗透到校园文化,达到以文育人的目的。首先,将东北抗联精神融入校园文化活动。通过举办专题讲座、读书会、辩论赛和演讲比赛,也可以鼓励学生对东北地区红色精神进行歌舞创作、短视频制作,并在其他高校和社区进行展演、分享,扩大东北抗联精神的影响范围。其次,打造弘扬新时代东北抗联精神的校园文化实体建筑,建立健全东北抗联精神宣传教育的长效机制,积极营造融入东北抗联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例如,在校园内雕刻杨靖宇、赵尚志等东北地区革命杰出人物雕像,创作八女投江等体现东北抗联精神的墙体壁画,建设东北抗联精神红色纪念馆,挖掘本地区蕴含东北抗联精神的英雄人物和感人事迹,并在入学教育、升旗仪式、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中融入东北抗联精神教育的内容,让大学生在体会东北抗联精神中增强对中国精神的认同感,巩固和提升新时代青年的时代责任感,在感悟和体验东北抗联精神发展历程中获取精神的滋养和心灵的升华。最后,将东北抗联精神与学校党史学习教育有机结合。讲好东北抗联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新时代的故事,让好故事深入人心,以生动事实说服人,以真实情感感动人,全面提升大学生学习东北抗联精神的内在动力,增强对东北抗联精神蕴含的时代价值的认同。

猜你喜欢
抗联东北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MADE IN CHINA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Make ’Em Laugh
弘扬抗联精神 加强党性修养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大东北的春节
拿出精神
一个抗联老交通员的老区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