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合力论视域下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

2022-03-18 03:02许文丽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合力文明绿色

许文丽

(青岛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青岛 266000)

自改革开放后,党中央日益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仍面临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在此形势下,习近平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必须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更加自觉地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1]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力量,必须加强对其实践路径的不断探索。恩格斯在《致约·布洛赫的信》中指出:“有无数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2]605这对进一步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多种力量交互作用所形成的强大历史合力的推动,唯有在多方力量综合发力、整体推进的前提下才能实现生态文明的发展进步。

1 历史合力论的丰富内涵及价值启示

19世纪末,为了回击当时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历史唯心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恶意攻击,以及进一步阐明唯物史观的深刻内涵,恩格斯积极同当时持对立观点的资产阶级学者展开激烈的思想交锋。针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首次借助平行四边形合力模型,对以巴尔特为代表的“经济决定论”等错误观点进行深刻批判,主张真正社会历史的发展正是在由无数个力交互作用所形成的巨大合力的推动下实现的,深刻揭示了其科学内涵[3]136-145。

首先,经济因素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在推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因此要重视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其次,社会历史是人的实践产物,真正的历史的前进方向必然是与广大人民群众所期望方向保持一致的,必须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最后,恩格斯立足于物质与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分析,认为尽管在推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经济因素起决定性作用,但并不是唯一影响因素,社会历史的发展必然是经济因素同上层建筑等其他非经济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必须重视人与自然、社会三者关系的协调发展。

恩格斯历史合力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继承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焕发出强大生命力。一方面,相对于传统唯物史观,晚年恩格斯在继承唯物史观辩证思维的基础上实现了思维方式的创新,创造性地借助平行四边形合力模型对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合力进行量化分析,实现了从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的方式转变,使得人们对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有了更加直观的感知,同时,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发展。另一方面,恩格斯历史合力论作为与时俱进的科学真理,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发挥重要导向作用,为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提供实践遵循,特别是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以及美丽中国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

2 历史合力论视域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

“当人类友好保护自然时,自然的回报是慷慨的;当人类粗暴掠夺自然时,自然的惩罚也是无情的。我们要深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地球家园。”[4]恩格斯历史合力论经久不衰,日益焕发强大生命力,其丰富内涵和科学价值对新时代加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深刻理论指导意义。

2.1 发展生态经济,推进经济绿色转型

基于恩格斯历史合力论启示,尽管经济因素不是推进社会历史发展的唯一因素,但在整个社会历史进程中起着决定性关键作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因此,要重视经济动因素在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其提供的重要物质支撑。同时,又不能一味的为了发展经济而无节制的掠夺自然,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会对我们进行报复。”[5]5因此,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二者之间的关系,既要以生态促发展又要以发展保生态,而经济发展方式的绿色低碳转型正是正确处理二者关系的关键,必须加快推进产业创新发展,用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要求,积极推动生态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坚持走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6]既要在生态保护中促进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又要在谋求经济效益的同时确保生态文明的可持续性发展。立足于新发展阶段及“富煤、贫油、少气”的基本国情,要守住发展和生产两条底线,在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导向的同时,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绿色低碳转型,加快转型发展模式、转变产业结构和调整能源结构,坚定不移地走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从而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绿色转型,特别是生产体系和消费体系的转型。

在生产领域,要坚持对标国际最新标准,不断创新现代化产业链和供应链,以确保绿色生产的真正实现。从宏观讲,生产整体要以“碳达峰和碳中和”为主要目标,努力减少以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以公路货运为主的运输结构所带来的严重生态破坏,坚持从根源上对总体结构做出改变,以实现环境污染程度的最小化[7]91-93。从微观讲,各大生产企业要以“节能、降耗、减污”为主要目标。首先,可以从传统产业的绿色改造升级着手,积极培育发展高精尖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开发等战略新兴产业以及电子商务、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持续推进绿色产业发展;其次,还要在加强约束和激励并举的制度体系建设的基础上不断增加企业环境信息的透明度,以便企业生产更好地接受社会监督,从而形成其绿色生产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最大程度减少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总之,生产体系的绿色转型离不开技术创新的投入,要坚持依靠科技创新来逐步突破绿色发展难题,加快现代化生态经济建设新格局的形成和发展。

在消费领域,要大力倡导并落实绿色消费理念。这是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必须在强大内需驱动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潜在的内需动力,进而实现消费和生产的转型升级,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向新的发展阶段。一方面,要努力培养广大人民群众的绿色消费价值观,以绿色消费价值观引领绿色消费新风尚。首先,可以从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着手,特别是对正处于价值观养成阶段的青少年进行绿色消费理念教育,要充分重视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在其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并积极借助互联网融媒体等科技手段,加大对理性适度消费和简约绿色消费的宣传教育力度。其次,在此过程中,切忌“一刀切”,必须针对不同受众进行差异化、精准化传送,同时,还要注意宣传手段的多样化,要注意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的多样化呈现,以确保绿色消费价值理念宣传教育效果的最大化。另一方面,生态环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保护生态环境是我们每个人的社会责任和义务,要积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践行绿色消费方式,使其将绿色消费观念在内化于心的同时外化于行。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以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为代表的非理性消费观开始出现并蔓延,我们要坚决抵制奢侈浪费和不合理的消费方式,自觉追求理性适度、简约实用的绿色消费方式。首先,我们可以从身边的点滴小事着手,从节约每一粒粮食和每一滴水做起,从减少一次性产品的使用做起,珍惜现在所拥有的每一种资源,感谢大自然的馈赠,对自然常怀一颗敬畏之心。其次,为积极响应国家“双碳”目标,低碳出行必不可少,必要时要减少私家车出行所产生的不必要的碳排放,加快新能源汽车的推广普及,在节约优先、保护优先的前提下极大便利人们的绿色出行。

总之,经济社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性发展离不开经济社会所提供的重要物质保障。

2.2 以人民为中心,发挥人民主体作用

基于恩格斯历史合力论启示,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正是在无数个人意志和个人力量交互作用、融合碰撞所形成的巨大合力作用下实现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主体,在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离不开人民群众主体能动性的充分发挥[8]101-108,必须在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盼所想,在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良好生态环境需要的前提下,充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在绿色环保方面的参与积极性,为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实现提供重要内生动力。

一方面,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期盼更高,良好生态环境日益成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6]359。因此,在不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重视环境民生福祉,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还要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做到生态惠民、生态利民和生态为民,拉近同人民群众的情感距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良好生态环境需要,为人民群众能够在天蓝、地绿、水清的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奠定重要基础。

另一方面,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立场,人民才是历史进步的真正动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始终离不开人民群众这一重要内生动力。因此,在加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要重视人民群众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特别是要着重其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转变,以确保其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充分调动。在思维方式上,要改变以往以征服自然为目标而无节制掠夺自然的错误观念,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不断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在行为方式上,要注重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努力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文明意识,并使之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首先,要加强生态文明理念的宣传教育,主要可以通过推进生态文明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两方面具体展开,在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学校教学活动安排并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同时,还要借助网络新媒介积极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宣传教育活动,不断创新线上线下宣教载体和内容。同时针对各地存在的不同生态问题,要因地制宜,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才能不断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从而实现生态文明理念宣传效果的最大化;其次,还要构建全民行动体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动员,积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其中。主要可通过志愿服务、人才培养和模范表彰等形式提高其参与感,使得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文明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有效提升。只有在其将生态文明理念积极主动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前提下,才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实现社会朝环境友好型社会方向转型发展。

2.3 建设系统生态,完善制度体系保障

基于恩格斯历史合力论启示,经济因素不是推进社会历史发展的唯一因素,社会历史的发展离不开上层建筑等其他非经济因素交互影响而产生的巨大合力作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亦是如此,既需要生态经济的大力发展为其提供坚实物质基础,又离不开多种要素协同配合所产生的重要驱动力,特别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性、整体性推进以及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所产生的制度合力。

生态文明建设要立足于大局观、长远观和整体观。习近平强调:“要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不能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各管一摊、相互掣肘,而必须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9]自进入新时代以来,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再到新发展理念、三大攻坚战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生态文明理念贯穿其中,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性、整体性鲜明特征。因此,在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要始终贯彻全国“一盘棋”思想,将“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和“自下而上”的地方设计密切结合,统筹兼顾,从全局出发,将各地区的生态发展协同到发展大局之中[10]122-129。

生态文明建设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汇聚制度合力,以充分发挥制度效能。针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过程中所面临的资源管理、污染防治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主要可以从积极健全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排污总量控制制度、区域联防联动机制以及环保督察制度着手,在严格区分资源所有权和监管权的同时加大治污减排力度,综合全国各地生态环境问题的具体特征,有针对性地加强重点区域的联防联控协作机制,自觉接受国家、社会的监督,以提升污染防治整体水平,构建起最严格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从而减少生态环境压力,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态经济建设新格局的形成和发展。

总之,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离不开系统性、整体性的科学规划,只有当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提升到新的高度,才能真正形成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的巨大环保合力,从而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更深层次的发展。

3 结语

总之,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进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日益呈现出系统性、整体性发展特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全党全国推动绿色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1]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探索离不开生态经济、人民群众以及制度体系等关键因素的综合作用。在此背景下,必须切实以恩格斯历史合力论为方法指引,改变以往单一思路。尽管在整个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经济因素始终发挥着决定性关键作用,但同时也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主体作用以及制度体系保障作用的交互发挥,只有在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下才能最终形成助推其进一步发展的强大合力。因此,在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必须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综合着力,充分发挥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实现整体推进,这是顺应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现实需求,更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体现。

猜你喜欢
合力文明绿色
绿色低碳
请文明演绎
“芪”心合力
漫说文明
合力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合力同行 创新共赢
在“合力”中呵护未成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