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紫微
(天津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87)
榜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一种常见并且具有实效性的教育方法,它通过展示榜样人物人格、先进事迹和可贵精神,从而使大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1]。榜样具有崇高的品格,是可以鞭策他人前行的标杆。榜样教育作为教育实践活动之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榜样教育越来越成为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手段。同时,做好榜样教育工作能够提升大学生道德素质,规范大学生行为,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因此,探析当代大学生榜样教育、健全榜样教育机制、创新榜样教育模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感召力是当前面临的至关重要的课题。
“榜样”一词最早出现在宋代张镃的诗《俯镜亭》中:“何妨云影杂,榜样自天成。”诗中的“榜样”原指“模样”,意思是通过和榜样的对比,可以找出自己的差距;“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2]。这是儒家经典思想中关于“榜样”形象和精神的论述,表现出大儒们自觉矫正自己的行为,并向先贤学习的精神品格;在当代,“榜样”有了更为具体的表述,“榜样”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解释为“值得学习的好人好事”[3]。说明榜样是一种对其他社会成员有激励作用的先进典型。
榜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一种基本的方法,广泛应用于教育实践当中。榜样教育就是以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行为方式和价值标准为着力点,依托互联网等新媒体,使受教育者自发形成对模范行为和精神品质的心理认同,最终达到提升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素质目的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4]号召在全社会大力弘扬榜样精神,宣传榜样事迹,充分表明榜样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应该自觉向榜样学习,领会榜样精神,成为有担当、品德高尚、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榜样教育。在古代,榜样教育是统治者进行政治教化的重要方式之一。孔子是修身自省的榜样,他提出“身教重于言教,以身作则”的教育思想,认为教育者要起到正面的引导作用,通过自身的行为影响学生;孟子认为“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强调要为妻子和儿女们做好表率;老子也十分重视榜样的引领作用,他用“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表明要以自己高尚的品行来引导他人。由此可以感受到古人对教化的认同和重视,并且我国古代文化中的圣贤所推崇的榜样教育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品质。进入近代以来,面对内忧外患的剥削与侵略,林则徐、左宗棠等将领是爱国的榜样,他们顽强抗击侵略者;抗日战争中,杨靖宇、冯玉祥、赵一曼等抗战英雄前仆后继,舍生忘死,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鼓舞了人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陈独秀、李大钊等有志之士就是觉醒的榜样,他们上下求索,带领中国人民开展新文化运动,用《新青年》引领大众找寻救国的出路。在新时代,面对新冠疫情,产生了奔波十多公里送物资的快递小哥朱洪涛、在抗疫一线写下入党申请书的单文明以及守护自己家乡的志愿者们,他们都是当代的榜样,他们用行动回报祖国和人民。历史和现实证明,新时代仍然需要榜样的引领,只有继承和发扬榜样人物所具有的榜样精神,才能更好地指导自身的行为,为国家的蓬勃发展添砖加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5]青年是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青年有本领、做事有底气,国家和民族就有未来和希望。因此,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榜样教育至关重要。一方面,榜样教育适应了大学生身心发展需要。当前,大学生个体意识前所未有地增强,但他们的心理发展尚未成熟,社会阅历不足,对事物缺乏客观全面的认识。因此,面对现代社会多元化的发展,他们通常会无所适从,这时需要发挥榜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榜样教育能够适应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通过引导他们积极学习和效仿身边典范人物,能够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榜样教育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部分当代大学生受到拜金主义、奢靡之风等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往往会追求奢华和享乐,如果不给出正向的榜样形象加以引导,就会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养成和确立,不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最终影响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价值取向的集中表达,而榜样教育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榜样教育所具有的榜样示范和行为导向作用有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新形势下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深刻认识到榜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到在这个崇尚英雄和英雄辈出的时代里培育英雄的重要性。随着社会信息多元化的快速发展和当代大学生思想和心理上的变化,高校教育工作者亟需改变传统的榜样教育方式,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及时改进榜样教育上存在的问题,探索满足新时代大学生发展需求、符合新时期特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感召力的榜样教育模式,为榜样教育带来活力。通过榜样教育引导学生学习和效仿榜样,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规范自身行为,真正发挥榜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恩格斯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6]人与环境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成长于环境之中,环境也影响人对人对事物的判断和行为方式。大部分时间都处于校园中的大学生更容易受到校园环境的影响,因此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对大学生进行榜样教育至关重要的因素,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归属感。要增强榜样教育的实效性,必须要构建良好的榜样氛围。
一方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榜样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高校可以举办个人学风建设和班级学风建设的评比,形成学生和学生之间、班级和班级之间的互相监督,发挥模范的辐射作用,形成积极向上的氛围。其次,加强对榜样的宣传。高校可以邀请榜样模范进行宣讲、开展座谈会等,分享他们的经历和感悟,让学生与榜样之间有面对面的接触,并在活动结束后及时推送新闻稿,在学校公众号上进行大范围的推广。同时也要在校园围墙上、食堂等显眼的位置张贴榜样人物的照片和事迹的海报,潜移默化地创设认同榜样和学习榜样的教育氛围,激发学生学习榜样的热情。最后,搭建榜样教育实践平台。经风雨才能长才干,榜样教育不应该只局限于理论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广泛参与榜样教育实践活动。高校可以以社团为载体、以网络为依托,开展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榜样教育实践活动,例如学雷锋、寻找身边榜样、表演话剧等活动。并在实践活动结束后以学生撰写实践报告的形式深化学生对榜样优秀品质和良好行为的了解,有利于学生在日后主动学习和效仿,促进大学生将榜样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另一方面,为大学生寻找多元化的榜样形象。大学生正处于从青少年向成人转变的关键时期,而新时代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有着明显的变化,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显著增强,模仿能力强、可塑性大。因此,要充分关注大学生在不同阶段的需求,契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用正确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教育引导大学生。例如当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时,为其树立学习榜样;当学生出现行为不端时,为其树立道德榜样;当学生出现错误的消费观时,为其树立勤工助学榜样;当学生自我约束力欠缺时,为其树立自律榜样。这样因人、因时、因地调动受教育者能动地学习榜样,可以促使他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自觉将榜样的高尚品质外化为自身的道德修养。同时,高校不应该只关注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为大学生寻找多元化的榜样类型,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个性发展的榜样。在岗位上履职尽责的食堂阿姨、在各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行业标兵、拥有美好品质的朋辈榜样都可以成为先进的典范,他们的事迹最接近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也是学生平时接触最多的人,当他们成为榜样时可以极大提升大学生对榜样的认同感,增强榜样教育的效果;那些为实现中国梦默默耕耘的科技人才、守护国家安全的边防战士、疫情中冲在最前线的医护人员都是新时代的榜样,他们体现出的坚定的信仰和奋斗的精神更具有感召力,可以鼓舞大学生锐意进取,砥砺前行。充分挖掘现实生活中多元化的榜样类型所具有的精神品质和道德品质,让榜样真正融入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引导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高校开展榜样教育的目的就是发挥榜样的力量来促进学生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和观念意识,从而提升和完善自己。榜样教育的激励与示范作用能否有效发挥的关键在于榜样教育机制的完善程度。开展榜样教育不能急于求成,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建立和完善榜样教育机制,促进榜样教育的科学化和长远化发展。
一方面,建立完善的遴选机制。当前,榜样遴选机制不健全,榜样产生过程缺乏民众参与。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想要自主参与、自主选择的愿望愈发强烈。但是高校在榜样的选拔上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意识,通常采取由候选人递交书面材料,再通过院系审批,最后公示名单的模式化流程。这种自上而下的遴选方式使得榜样的产生过程没有学生的参与,在榜样的选择上不能充分考虑绝大多数学生的意见,缺乏民主性,拉大了学生与榜样之间的距离。这样的榜样遴选机制影响大学生对榜样的认知,也影响榜样教育的效果。完善榜样的遴选机制就是要严格地制定榜样选择的标准,确保榜样遴选过程的高效性和合理性,保证所选取的榜样可以被绝大多数学生认可。首先,应该让学生成为评选的主体,让榜样的选拔过程深入学生当中,使学生参与榜样产生的全过程,提升榜样产生过程的民众参与度。高校应该采用学生推荐的方式选择榜样,通过学生的推荐和自荐确定候选人,并在学校的微信公众号上开通匿名投票渠道,让学生选出心里真正认可的榜样。其次,学校可以利用学校社团、团支部、党支部等主要渠道,组织开展“大学生寻找身边榜样”的活动,设置“榜样之星”的奖项等,形成学生之间互为榜样的良好氛围,提升大学生向榜样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化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真正参与推选和评议中去,实现对学生的自我教育。最后,加强对遴选过程的监督。高校可以通过搭建相应的监督平台,号召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形成各部门之间的组织合力。例如可以由团委和学生工作处制定榜样遴选的标准,以公平公开的原则对榜样遴选过程进行监督,对遴选票数进行统计,保证榜样选择的科学性与民主性,极大提升广大学生对榜样的认同感。
另一方面,采用合理的激励机制。一个人的内在动机与外在表现会受他人行为的影响,而榜样教育就是利用了榜样的示范作用使大学生产生认知的驱动,从而引导大学生矫正自己的行为方式。榜样教育中的激励机制是通过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相结合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正向的价值引导。首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涌现出了一批例如朴实的改革先锋申纪兰、心系水稻的袁隆平、一生只为青蒿素的屠呦呦等建立功勋卓越的杰出楷模,为此国家授予他们“共和国勋章”来肯定他们为国家和社会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他们是时代的榜样,对他们的这种精神奖励可以激发全国各族人民的爱国热情,从而更加积极投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能够鼓舞广大青年向杰出楷模学习,不懈奋斗,更好地肩负起作为时代新人的重任。其次,高校评选优秀的大学生作为榜样,并为优秀团干、优秀毕业生、三好学生等颁发纪念品以及每学年设置学业奖学金,这些做法都属于物质奖励。这种物质奖励可以引起广大学生的兴趣和重视,达到鼓励他们学习和效仿身边榜样、积极进取的目的。由此可见,无论是物质的鼓励还是精神的激励,都对发挥榜样教育效果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采用合理的激励机制,不仅增强了榜样教育的效果,而且内在地激发大学生自觉向榜样学习的动力,通过榜样激励使大学生将榜样精神外化为规范的行为。
创新的榜样教育形式可以为榜样教育示范作用的有效发挥提供强有力保障。榜样教育的开展,需要借助新媒体。高校进行榜样教育一定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采取灵活的榜样教育方式,使榜样教育的开展符合时代特色,与时俱进。一方面,充分利用线上和线下这两大渠道,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榜样教育方式,发挥线上线下的合力作用。在线上,要充分借助新媒体工具,搭建榜样教育的网络平台。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加快了新旧媒介更替的速度,微信公众号、微博、学校论坛等不可避免地成为大学生最容易接触到的平台。因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关注例如人民日报、共青团中央等权威性的微博和微信公众号,发挥舆论的强大功能。或者建立榜样微信群,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榜样话题的讨论中来,了解学生对于榜样的真实想法。也可以将榜样人物的相关事迹撰写成文,发表在学校和各个学院的官方论坛上,让榜样教育能够融入新媒体的环境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榜样学习环境。在线下,高校可以举办演讲、经验交流分享会和榜样教育讲座等活动,让榜样人物亲临现场,让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榜样的鼓励。另一方面,将榜样教育贯穿课堂教学之中,定期举办一些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通过大学生自主参与视频制作和音频播放等,扩大榜样教育的传播和辐射范围,让榜样人物和榜样事迹以灵活的形式出现在大学生面前,拉近学生与榜样的距离。同时让学生有机会采访榜样,增强大学生与榜样之间的沟通交流和双向互动,使其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加深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情感体验。
总之,榜样教育始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和重要方法。通过榜样教育可以凝结成每个人崇尚榜样精神、认同榜样价值、学习榜样品行的正能量。当代青年重任在肩,只有不断对其进行榜样教育,才能促使青年始终怀揣理想,坚定信念,更加有力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接续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