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平
(福州市直机关幼儿园,福建 福州 35000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家庭、学校、社区应该三位一体,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支持,理解和主动参与。”[1]家长工作是幼儿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难点之一,对于新入职教师,更是“难上加难”。新教师入职后,一般会安排与有经验的“老教师”配班,并在班内形成“老带新”的师徒结对关系,来带领、帮助新教师尽快熟悉岗位要求,适应带班工作。本文将结合具体工作实践,从带教教师的角度,浅析“师徒带教”模式下的新教师家长工作指导策略。
由于幼教事业的快速发展,幼儿园教师的需求量急速扩大。部分新入职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不高[2],面对家长时缺乏自信和教育主见,对家长盲目迁就,不能较好地应对和解决家长提出的问题。这不仅造成了新教师面对家长工作时的焦虑,也影响了家长对新教师的工作认可度。
新入职教师工作经验不足,缺乏对日常家长工作的敏感和重视,缺乏主动沟通意识。且沟通时缺乏一定技巧,有时处理不够恰当,反而让一些简单的问题变得复杂,对家园有效沟通造成了阻碍,难以获得家长的信任,进而影响家长工作的有效性。
相较老教师而言,新教师更难与家长建立信任,这从一定程度上对新教师的工作自信有所打击,容易产生回避及退缩的心理,进而在工作中会不自觉地依赖老教师。同时,在班级内往往由老教师担任班主任,处于职业适应期的新教师认为自己还需要适应和学习[3],工作积极性和能动性有所降低。
“师徒带教”的工作模式,一般由老教师搭班新教师,共同面对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和家长,对于相关情况及时进行沟通、交流和协商。老教师能从日常工作实践中发现新教师的不足,新教师也能在老教师与家长沟通、开展工作的过程中获得直观的学习和启发。作为带教教师,在日常工作实践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给予新教师以指导,帮助新教师掌握适宜的方式方法,较快地积累经验,提升家长工作能力:
作为带教教师,要注重培养新教师的专业技能和班务工作能力,进而培养其专业思想、保教能力、特色教学能力等。带教教师首先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引导新教师加强对于《指南》《纲要》等纲领性理论的学习,夯实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专业理论基础。同时,带教教师要在自身加强学习的基础上,引导新教师关注重大政策方针的演进和学界研究前沿及研究热点、难点问题。通过及时讨论交流分享,实现观点碰撞。有了一定的理论素养,新教师能够以问题意识观察和分析幼儿,在和家长沟通交流时能结合幼儿的具体情况进行较为准确的说明,对幼儿的发展水平或表现出来的问题进行较为专业的判断和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教育策略,解决问题。
在此基础上,立足工作实际,根据对于幼儿年龄特点等的把握,引导新教师从理论式的“书上说”逐步落地到具体实践中。如日常引导新教师关注班上的每一位幼儿并熟悉他们的情况,并结合理论针对每个幼儿的具体问题引导新教师进行讨论和分析。如幼儿行为发生后的原因分析,幼儿行为的解读,明确发展需要,适宜教育策略的讨论等。尽可能地帮助新教师全面、深入地了解班级幼儿的情况及突出问题。这样,新教师在面对家长的问询或具体问题时,才能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进而获得家长的肯定和信任,建立专业自信。
每个家长个性及需求不同,使家长工作兼具复杂性和多样性。具备良好沟通能力的教师往往能更为妥善地处理家长工作,特别是应对突发的家园冲突时,良好的沟通能力是解决问题的有力保障。[4]作为新教师,在与家长沟通交流时难免因自身性格、经验不足、方式不当、不重视、不及时等问题不能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影响家长工作成效。
首先,应该引导新教师树立正确的家园沟通观念。带教教师应结合新教师具体问题和情况,引导新教师树立“以主动沟通促进理解、进而解决问题”的家园沟通观念。特别是面对家长的质疑或处理家园矛盾时,教师一方面要学会换位思考,理解家长的需求和情绪;另一方面要有直面问题的勇气和积极沟通的态度,正视自身不足,坦然地面对家长工作。提高主观能动性,加强职业责任感。
其次,帮助新教师积累沟通的经验技巧。在新教师上任伊始,一般会观摩带教教师开展家长工作的具体工作过程。随着工作逐步深入,带教教师会引导新教师参与到家长工作中。带教教师应通过一对一或一对多观察了解、谈话交流、案例剖析等方式,借助音视频记录、书面记录等,详细了解新教师开展家长工作的全过程,围绕沟通方式、沟通态度、沟通技巧等重点,尽可能地及时发现新教师的问题和不足。并结合工作实践进行指导,教给新教师正确的方法和技巧,帮助新教师积累沟通经验,提升沟通能力。例如,针对个别幼儿的一些攻击性、破坏性行为对于班级秩序的影响,新教师与家长沟通时往往带有一定情绪,同时容易过多地描述幼儿行为及造成的影响和困扰,而不能客观准确地对幼儿行为背后的原因、可提供适宜教育策略进行分析,进而将家园沟通演变为教师单方面的“发牢骚”和“告状”。这样的家园沟通无疑是无效甚至是有反作用的。这时,老教师可以结合具体情况给予新教师一些沟通的建议,如在把握家长心理、关注点和需求的基础上,尽可能客观详细地描述情况,先肯定幼儿的优点,再客观地提出不足,提出专业性建议,争取家长配合。当然还要注意沟通方式因人而异、沟通内容具体详实等。
加强参与,提升主动意识。带教教师应该将班级家长工作进行分类,如会议类、课程类、亲子活动类、班级管理类、志愿服务类等;再结合新教师能力情况,有意识、有针对性地让新教师独立承担部分任务,尤其是通过安排新教师承担与家长沟通协调等工作(如家长助教活动的安排、亲子节目编排、家长志愿者活动对接等),帮助新教师与家长建立联系和信任。在新教师承担工作的同时,带教教师应做好经验传授、注意事项对接等工作:一方面鼓励新教师采取新方法开展家长工作;另一方面做好相应预案演练和后续衔接工作,如与家长交流前做好幼儿情况整理及家长需求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对答演练,对于可能存在的问题及敏感点做好相应准备等;逐步帮助新教师树立自信,客服依赖心理,并针对新教师的工作表现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和建议,提升其工作能动性。
带教教师在指导新教师开展家长工作时应充分发挥引领作用,针对不同新教师的特点和问题,积极予以指导,以带教携提升,以实践促成长,帮助新教师做好家长工作,赢得信任、取得支持,加强合作共育的同时建立新教师的职业自信,体验职业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