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敏敏
(三明市三元区实验幼儿园,福建 三明 365001)
2012 年《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颁布以来,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直指课程园本化、游戏化研究。园本课程是“幼儿园按照国家与地方政府课程的基本精神而进行的课程选择、重组与整合而形成的适合幼儿园特点的个性化课程体系”[1],是幼儿教育课程园本化的结果。它首先是基于幼儿园:以幼儿园所处区域的本土文化、幼儿师资和办学硬件等资源做依托;其次是为了幼儿园:以服务于幼儿个性化发展为前提,有针对性地解决幼儿在学习与发展中因课程学习资源同质化而引发的教育问题。而园本游戏棋是园本课程领域的一个子领域,是专指区别于以中国象棋为代表的、以抽象策略思维为主的传统棋的适合幼儿需要、专供幼儿玩的棋[2],它以趣味性、娱乐性为主要目的,是借助游戏活动形式(非电子形式)与棋类活动形式而开发的幼儿个性化棋类活动。
由于课程开发主体对“园本”内涵与游戏活动价值认识不到位,使得园本游戏棋主题设计出现同质化、标签化和功利化倾向。同质化,就是没有对游戏棋做园本化处理,简单照搬他人的主题设计,主题内容雷同、标签化,一厢情愿地将各种文化主题安插在某一棋类活动上。如在跳棋中安上“顾全大局”主题,在围棋上安上“爱国”主题,在陆战棋中安上“出其不意”或“智勇双全”主题等。功利化,就是不顾棋类游戏活动形式与特点,硬将园本游戏棋寓教于乐的功能扩大。如将数字游戏棋定位成人人过关的数字认知高度,将小动物旅游棋提高到爱国教育的高度让幼儿们熟记甚至背诵地名。
基于此,为避免出现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园本游戏棋主题设计需遵循以下三个的原则:
(一)目标定位原则。从课程目标设计角度看,园本游戏棋主题设计的主要依据是《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目标要求。换言之,主题设计要始终围绕儿童身心健康、动作发展、倾听与表达、人际交往、社会适应、数学认知、表现与创造等目标项进行,要自觉地将儿童学习与发展目标融入园本游戏棋的课程开发之中,让每个游戏棋都有一个基础性教育目标来支撑游戏主题。
(二)本土化原则。从课程资源组织角度看,园本游戏棋主题设计的重要资源是本土文化资源。因为,教师、幼儿及其家长是在本土文化的熏陶中生活与成长的,有情感与经验基础,这是游戏主题设计的文化根基。以笔者所处的三明市区为例,“风展红旗如画”的红色三明、“青山绿水”的绿色三明、“五讲四美”的文明三明、“大三线建设重镇”的重工业三明、“万寿岩史前人类活动遗址”的考古三明、“小吃扬天下”的美食三明和“我家在景区”的旅游三明,每一个文化都是三明子弟的精神家园,都可以再具体地提炼出园本游戏棋主题。
(三)人力保障原则。幼儿教师、家长和幼儿都是游戏棋的实施主体。因此,要适时发布园本游戏棋主题设计的文化领域,发挥家长与教师的智慧和引领作用,确保设计有针对性;要实施家园主题配对策略,由幼儿教师和家长依据主题领域的内容自由组合,进行有组织的设计;要组建课程主题设计与开发的验收专家组(民俗专家、乡土文化研究者、幼儿教研人员和有棋类开发专长的幼儿家)对主题设计与开发进行评估,保障主题设计有质量。
(一)园本游戏棋主题设计与棋类要素关系。游戏棋分为两类:一类靠掷骰子行棋,一类没有骰子,需要下棋双方动脑对弈行棋。两类游戏棋的基础要素有四个:棋谱与规则(多数情况二者是统一的)、棋盘、棋子和骰子(在非骰子游戏棋中它只起决定行棋先后的作用而被其他形式替代)。这些要素形态及其功能会直接影响园本游戏棋的主题设计,即不同的规则与棋盘、不一样的棋子与骰子形态只能适应不同的游戏主题与内涵;反过来,不同的游戏主题则会改变传统固有的棋类要素形态。以“红军三明活动线路图”为主题的户外园本游戏棋为例,因为是户外游戏,“棋盘”就变成了户外自然环境所涉及的具体线路,“棋子”则是两组的每一个儿童,棋子出发顺序就由两组每个棋子甩陀螺(实际是骰子)的比赛结果决定,“棋谱”则是集体到达性定胜负,即团队从起点出发,到每个红军活动点讲一个有关红军的故事然后再出发,最后集体先到达目标地的团队获胜。
(二)园本游戏棋的要素形态及其内涵开发。以上分析得知,园本游戏棋要素形态及其功能定位与游戏主题密切相关。对此,结合主题因素可以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梳理游戏棋要素形态及其内涵开发的问题:
1.从游戏棋行棋的动力因素着手,对要素形态及其内涵开发进行梳理。有骰子的游戏棋行棋是由掷骰子随机驱动的,这种驱动是基于行棋者经验聚合和好奇心激发的对游戏过程和结果的预期,换言之,如果没有对游戏主题的好奇与兴趣、没有活动经验的支撑,便没有游戏过程和结果。同样的,对于没有骰子的对弈型游戏棋,其行棋动力在于结果的输赢,这种输或赢是思维过程较量的结果,本质上也是基于经验聚合基础上对困境化解的心理使然。所以,从行棋的动力调节出发,首先要让棋谱(规则)变简单、有吸引力。首先,要以幼儿的经验做基础,将日常游戏规则进行移植与改造;有吸引力,就要契合幼儿的好奇心和游戏心理(好玩)。其次,要让棋盘变样。棋盘形态可以是纸版、墙面,也可以是室内的地板、室外的操场,还可以是自动转盘,以此来丰富行棋地点。再次,是让棋子变形。棋子可以是静态的纸片、石子和图画等,也可以是动态的人和电动玩具,让棋子变得生动活泼以增强参与感。最后,是让骰子变身。骰子既可以是三面体、六面体和正方体,也可以是钱币、小纸片;还可以是转盘、陀螺、多色乒乓球等,只要游戏成分足够就行。
2.从游戏棋的行棋规则上对要素形态及其内涵开发进行梳理。棋类游戏最大的特点就是规则性极强,需要幼儿本着严格的契约精神执行下去,只有严格遵守游戏规则才能够获得游戏的胜利和同伴的认同[3]。所以,园本游戏棋的要素形态设计要以棋谱内容为核心,既要有喜闻乐见的要素形态的具象性,又要让幼儿在对弈中体验到规则的严肃性。如骰子形态虽然可以多样,甚至于无形(锤子剪刀布、脑筋急转弯等),但是对甩骰子结果的尊重就是对规则的尊重,要让幼儿明了骰子的作用与意义。棋子形态虽然不同,但是赋予棋子的角色内涵不能随意变更。
3.从棋类活动的心理建设上对要素形态及其内涵开发进行梳理。棋类游戏天然地具有抗挫、延迟满足、合作和大局意识的要求。要引导幼儿正确认识游戏中的成功与失败,体验过程与细节的意义;要让幼儿认识和把握当下与目标的关系,体验牺牲眼前而最终实现目标的延迟感;要促进幼儿理解和学会处理个体与整体的关系,体验合作的必要性与服从大局的重要性。因此,要从这些心理素质的建设上理解游戏棋要素形态及其内涵。例如,对棋子价值内涵的理解,一种棋子在“落子”前没有价值(如围棋子)要如何落子,一种棋子在整个游戏中始终有价值(如跳棋子)又要如何组织;再如,对以自然环境为棋盘的理解,要思考在游戏中有可能遇到什么问题和困难,这些都要求对抗挫性、延迟性、合作性和大局性做出回应,才能真正形成健康的行棋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