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汉市新洲区新集中学 李红群
与线下教学模式不同,线上教学模式中学生的自由度更高,线上课程很大程度上仅起到导学、助学的功能。因此,教师如何握紧手中的风筝线,避免学生成为“断了线”的风筝便成为重中之重。在此前提下,教学方法设计首先应当体现教师组织者与设计者的双重意义。以名著《水浒传》为例,《水浒传》的名著导读目标为:
1.引导学生了解《水浒传》的主要内容,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2.通过故事情节认识主要人物的形象。
3.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4.把握小说波澜起伏的情节,体会小说的链式结构和巧妙构思。
5.鼓励学生读书与思考结合,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
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可以提前组织学生按照以下脉络对《水浒传》进行了解:
1.了解一段背景——结合影视资料,了解小说背后的历史背景。
2.理清起义脉络——通过观看影视剧、阅读名著、搜集资料,理顺《水浒传》中的起义脉络,以了解小说的主要内容。
3.剖析一个人物——选择一个喜爱的人物,概括其人物形象、人物性格、主要事迹,引导学生辩证的思考他的优点与缺点。
4.赏析一段情节——提前赏析《水浒传》中的精彩段落,概括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选出至少一句有特点的描写,以体味小说的巧妙构思。
而在线上教学过程中,应当避免单一线性的教学模式,巧妙利用新媒体,向学生们释放与《水浒传》相关的影视资源、人物绘画作品等等,激发学生们的兴趣,让学生们对人物与故事形成立体生动的印象。同时组织多种多样的阅读活动,有且不限于朗读、演讲、辩论、情节演绎等等。鼓励学生在讨论与思考中体味名著的思想性与艺术性。
在设计课后检测环节时,应当避免单一的试题式检测,转为多样化的检测模式。如线上进行小组抢答比拼,线下进行学生相互出题并互评。由教师统一验收,尽量避免线上检测的局限性。
二维平面的线上课堂常会带来教学的松散性。线上教学既将教师与学生从课堂中分割开,也将学生与学生从课桌间分割开。将“散沙”攥入教学掌心的方法,便是要最大程度上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课堂归还给学生,即发挥学生作为课堂参与者的主体地位。
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在教学设计上就需要从“填鸭式”的灌输转变为“涓涓细流”式的引导。依旧以《水浒传》名著导读为例,一方面应拓宽课下自学空间。面对《水浒传》这样大体量的中国古典名著,要尽可能消除学生的抵触心理,根据教学目标灵活布置线下任务。如观看《水浒传》影视剧或解说类作品,激发学生对作品的兴趣,将作业变为活动、将任务变为乐趣,让学生主动搜集、了解、分析、思考。另一方面应释放部分课上空间,组织多样化线上活动,将课堂交给学生们展示、讨论,并进行二次思考。如设计辩论主题“水浒传中的108位好汉究竟是英雄还是强盗?”“究竟该少读水浒还是多读水浒?”教师在课堂中仅保留引导、提示、总结的作用,以提高课堂效率与学生参与度,最大化地完成教学目标。
其次应当释放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当代学生生活在信息时代之下,对于网络及新媒体的了解程度颇高,拥有更多样化的表达形式。线上课堂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便应当尊重学生的多样化表达方式,布置课堂任务时不死板、不老套,充分利用音频、视频、文字、绘画等媒介形式,为学生提供创造性表达的平台。
当课堂从学校搬到家庭,教师的约束力必然有所削弱。因此发挥家长的约束力与执行力也成为改革线上教育模式的另一个思考方向。家长作为线上教学不可或缺的辅助者,教师可以从课前作业与课后检测两个层面进行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
从布置课下作业的角度而言,通过学生向家长汇报或学生与家长共同完成作业的形式,可以极大提高学生课下作业的积极性与完成度,从而提升线上课堂的效率。预留线下作业时,对于有难度的任务,可以适当设计由学生家长共同完成的活动。让家长同样起到督促、引导的作用。如对于《水浒传》中的精彩情节,可以进行亲子分角色演绎,增强阅读的趣味性与互动性,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人物形象、感受主题思想,同时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而从课后检测的角度而言,检测失去了课堂的约束便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即时检测课堂所学的意义。因此,线上教学模式下的检测不应仅局限于线上答题的单一模式。可以与家长协作,在家庭内部进行趣味性的口头或书面小考,以达到辅助教师检测教学质量的目的。
疫情之下,传统教学模式迎来极大的挑战,顺应变化、革新教学模式,不仅需要教师思维的转变与大胆的探索,还需要学生、家长的参与合作。唯有“三位一体”的语文教学模式,才能迎来教学上的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