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秀萍
(厦门市集美区实验小学,福建 厦门 361022)
从教育部等九部门于2018 年12 月发布的《关于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的通知》,到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21 年7 月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下称“双减”),都强调“学校要确保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小学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 分钟”,全面压减书面作业总量和时长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主要措施。“双减”实施以来,为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书面作业,大部分学生、家长认为字写得差不多就行;有些教师也就听之任之,降低了对学生的写字要求,只求一个“快”字。这样做的后果会怎样?笔者所在学校对学生的书写情况进行调查,结果不容乐观:一是各年级学生握笔姿势合格率均低于50%,一、二年级更是低至19.7%和17.5%;二是书写质量以满分5 分计,各年级平均分都低于3.8 分,五年级更是低至2.8 分;三是书写正确率不高,以四年级68 名学生参加生字听写测试为例,“啸”字错误率高达26.5%,“慰”字17.6%,“拭”字16.2%,“朦”字13.2%,“具”和“局”11.8%。这是个例,还是普遍现象?通过区域调查访谈,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反映,近年来学生汉字书写能力、书写质量呈明显下降趋势。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下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可见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指导学生写好汉字,是每个小学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由于汉字是当今世界上众多文字中唯一的表意文字,研究写字教学先要了解汉字特点及其对写字的影响。“汉字学”是研究汉字最全面、最深入、最科学的学科。语文教师应积极探索汉字学视域下的小学写字教学理论与实践策略,以期提高写字教学效果。
汉字是表意文字。汉字记录语言的基本单位是单字,单字直接记录的是语言中的语素,语素有音和义,因此,每个单字就不但有形、有音,还有义,携带大量的文化信息。不同于线性书写的拼音文字,汉字是典型的方块字,它的笔画有秩序地分布在一个平面性的方框里,展现的是二维空间的建筑美感。但汉字的结构复杂,常用汉字由500 多个部件构成,它们形体各异,位置不定,很难把握规律。有些部件还有不同的变体,如“然、胃、肠”中的“月”。有些汉字笔画繁多,如攥、赣。这就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负担。
《课程标准》在教学具体建议中要求教师“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20 世代八九十年代,从心理学角度研究语文学习的学者认为“写字技能是一种动作技能”,是“在一定的书写思想指导下,按照一定的要求,通过书写者反复练习而获得准确、迅速、流畅直至娴熟的动作技能”。[1]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语文教师会给学生布置那么多抄写作业,只因熟能生巧。但写字不同于游泳、骑车等动作技能训练,先做什么动作、后做什么动作总是有一定程序,其在书写过程中要以汉字的视觉形象、听觉记忆、字义理解作为基础,并有意识地对写字动作进行调节和控制,才能顺利完成书写。因此,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写字时,除了通过自身的示范与陈述,引导学生反复练习,掌握正确的写字姿势、执笔姿势及运笔技能,形成写字行为规范外,还要引导学生学习汉字知识,了解汉字特点,再遵循一定的笔顺规则和结构规则写字。学生只有熟练掌握和运用汉字书写规律,才能算是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
汉字学是以汉字为研究对象建立起的一门学科,其中很多内容与识字写字教学密切相关,如汉字起源与发展演变、构形规律与分析方法、字形与音义联系。尤其是“现代汉字学”,其着重研究现代汉字的属性和应用,并为现代汉字的应用提供了可操作的科学规则。以苏培成所著的《现代汉字学纲要》为例,其中所述的“现代汉字的构字法”研究的是汉字的内部结构,其从字形的现状着眼,研究字形和字音、字义的关系,从而说明构字的理据,得出现代汉字的构字类型;[2]所述的“现代汉字的构形法”研究的是汉字的外部结构,即一个字怎样由最小的构形单位逐层组合为二维的方块字,包括组合成分(含笔画、部件)和组合方式。这些关于现代汉字的知识、理论对小学识字写字教学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和有效的实践策略。
综上所述,在“双减”背景下,在探索更为科学有效的写字教学方法研究中,汉字学的运用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以2017-2022 年为期限,以“小学写字教学”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搜索出124 篇教学论文。通过分析发现,广大语文教育研究人员、小学语文教师充分重视写字教学,为此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与实践工作,总结出较为先进的写字教学理论或经验,有些强调了运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写字兴趣的重要性,如“写字教学相对于其他教学来讲可能较为枯燥与无趣,因此就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与科学技术的优势,倡导多媒体教学的教学方式,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提高写字教学的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对于写字教学的积极性”[3];有些强调了教师示范指导的重要性,如“低年级学生初涉汉字的书写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在指导学生写字时,必须要求其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再行书写,这样才能快速提升其写字学习的效率”[4];有些强调了学生写字习惯培养的重要性,如“无论是提高学生的书写技能,还是传承和发扬汉字文化,语文教师都应该在教学中把培养学生的写字兴趣和良好的书写习惯当作重要目标,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5];有些阐述了理解统编教材写字教学编排特点的重要性,如“第一学段为小学生写字之始,是写字教学的关键时期,理应顶层设计,科学应对。对写字教材的编写、写字教学的实施和写字教学的评价等都需要学理上的理据支持,及进行学理上的合理解释”[6];但是,探索基于“汉字特点”的写字教学研究少之又少,相关教学论文占比不到搜索总数的10%。因此,积极探索关注汉字特点的小学写字教学具有重大意义。
笔者带领研究团队开展“汉字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十余年,从大量的实践中总结出了运用汉字学理论提高小学写字教学效率的策略,以破解“双减”背景下小学写字教学的困境。
“汉字学”的汉字构形研究揭示了“汉字的形体依一定的理据构成和演变的规律,包括个体字符的构成方式和汉字构形的总体系统中所包含的规律”[7]。统编小学语文低年级教材据此规律有序编排生字、笔画、笔顺、偏旁、结构、习惯培养、工具使用等写字内容。教师在写字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找出汉字结构的内在规律,建立一个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依据线索进行联想,由偏旁部首或一个字记住与其相关的大量的字,正所谓‘以形为本,触类旁通’”[8],才能使写字教学理性化,提高写字教学效率。
1.掌握笔画书写规则。小学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口头表达为主,要认识并书写符号化了的汉字仍面临巨大挑战。他们常常分不清笔形,如形近的横折弯钩和横斜钩;分不清笔画数,如将“乐”的第一、二笔连在一起;分不清运笔方向,如一笔写成“口”;分不清笔画之间的关系及书写的先后顺序。一年级学生书写的汉字虽简单,但往往蕴含重大的书写理据,语文教师要认真学习汉字构形知识,引导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笔画书写规则:一是准确称说笔画,辨清形近笔画,叫得准、分得清,才能写得对。二是运笔规则,在同一笔画上,笔尖只能走一次,不能走回头路;写横只能由左向右,不能由右向左;写竖、写撇、写捺只能由上向下,不能由下向上。三是注意笔画与笔画或部件相离、相接或相交的组合关系。四是掌握笔顺规则,以提高写字的速度和效果。
2.掌握部件变形规律。部件是现代汉字构形的重要成分,它是由笔画组成的具有组配汉字功能的构字单位。从构成汉字的三个结构层次说,部件介于笔画和整字之间,它大于等于笔画,小于或等于整字。一年级教材后面呈现的常用偏旁也是部件。汉字在追求实用性的同时也在追求均衡、方正、稳当的美化,其部件往往因构图求匀称而发生变体,如“鸟”在“袅、岛”中的省减变体;“水”在“益”上的置向变体;“裳”从“尚”得声,“尚”中“冂”变“冖”,还有左边的部首最下一笔的横均改为提等,都属于改变部分笔形;“果”字本来从“田”从“木”,书写时中间一竖贯穿,形成交重变体……语文教师只有指导学生掌握汉字的部件变形规律,学生才能把字写正确、写工整、写美观。
3.掌握结字、布局规则。汉字的结字、布局是指汉字笔画及部件的搭配关系和组织形式,包括外部轮廓、部件布局、空间疏密、全字重心等属性。书写汉字时一般要遵循以下规则:一是整齐平正,指字的整体要平稳端正;二是分布均匀,是指字的笔画、部件分布要疏密得当、均匀有致;三是穿插避让,就是通过对笔画、部件之间的伸长、缩短、穿插、位移等技巧,使字的各部分和谐统一,看起来更加紧凑、美观;四是主次有序,汉字的笔画长短各异,轻重有别,主要笔画要写得平稳、舒展,其他部件要主动避让。
《课程标准》“评价建议”部分指出:“写字的评价,要考查学生对于要求‘会写’的字的掌握情况,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在此基础上,逐步要求书写流利”。汉字数量大,笔画复杂、形似字、同音字大量存在,学生书写时经常出现错别字。运用汉字学知识、理论可以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把字写正确。
1.据义正形:纠正别字和部件错误。学生书写时,有时把当写字写成形近、音同或音近、义同或义近的另一字,这就写了别字;有时把字的某个部件写错,或写成形近的另一个部件,这就写了错字。汉字的构字法表明,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为了分辨同音字、音近字、形近字、义近字或者形近部件,可以从字形出发,恢复笔意,探求本义,以达到“正形”目的。如“再接再厉”出自韩愈《斗鸡联句》,“厉”通“砺”,名词活用,作“磨快”讲,指公鸡相斗,每次交锋前先磨一下嘴。比喻继续努力,再加一把劲。“再接再厉”是一个成语,有约定俗成性,且有出处,所以不能把“再接再厉”写成“再接再励”。又如,有学生把“祭”的上半部分写成“癶”,或把左上角写成“夕”,皆是不了解“祭”的形义关系所致。运用汉字学的溯源法解释:“祭”金文写作“”,从示(祭台),从又(手义;为了避让,写成“”),从肉,会以手持肉置于祭台上致祭之意。经此分析,学生就不会再写错。
2.据理正形:纠正笔画书写偏误。学生书写时,有时会把笔画写错,或是增减了笔画,或是写错了笔画的形状、位置。根据汉字的构形特点,运用笔画、部件、整字的书写规则可纠偏正误。一是根据笔形使用规律纠偏误,如平撇只出现在部件的正上方,斜撇只出现在部件的左上方,竖撇只出现在部件的左侧,所以“采”的第一笔不能写成斜撇。二是根据笔画相离、相接或相交的组合规律纠偏误,如楷体“冒”的上半部分“冃”表示原始的便帽,第三、四笔的横与其他笔画是相离关系,若写成相接,就破坏了字的理据。三是根据汉字的构字理据纠偏误,如“及”,常有学生写错成“”,即第二笔的“横折折撇”,写成“横折折折钩”。如何纠正呢?展示“及”小篆“”,讲解其义:“及”,从人,从又。会追上前人,以手逮之。本义是赶上抓住;引申为到达、连、及等义。通过恢复笔意,学生发现“横折折撇”是小篆“(人)”的第二笔和“(又)”的第一笔粘连演变而来,发现此笔画的秘妙,也就不会再混淆写错。
“汉字学”从构形、字源、字体、文化等方面对汉字进行了宏观与微观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可操作性的科学规则。我们可借由这些规则挖掘汉字及汉字书写独特的育人价值。
1.文化传承与理解。陈寅恪说过:“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汉字作为语素文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每一个汉字都可以看作是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的缩影。以“德”字为例,学生常将右边的横“目”写成横“日”,或漏了第11 笔“一”。教师指导学生书写时,可从汉字文化的角度释读:“德”甲骨文写作,从彳(道路),从直(目直视直线),表示看得正、行得直;金文写作,再加“心”,强调心正直为德;小篆写作,可以推断楷体“德”的右上部分“”是部件“直”的变体。因此,有德之人必然表现为视正行直,心地正直。学生了解了“德”的构形特点及文化涵义,既能正确书写,又受到思想教育的机会,可谓一举两得。汉字产生后,以其为本体也产生了书法、字谜、对联、篆刻等文化现象。学生到了中高年级学习书法,更能从汉字这特有的传统艺术中得到文化陶冶。
2.思维发展与提升。古人以“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法造字、用字,汉字中的视听知觉思维被演绎得精彩纷呈,如“画成其物,随体诘诎”“视而可识,察而见意”;汉字中的逻辑思维也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如“比类合谊,以见指”“以事为名,取譬相成”“建类一首,同意相受”“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学生在识写汉字时,就是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高度融合的过程。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体系,有其自身的系统性。汉字的系统体现在形、音、义三个方面,有字形系统、读音系统、意义系统、部首系统等,故汉语学到一定程度,学生就可以从汉字的偏旁部首猜读字音、推想字义,因此,学生书写汉字时,系统思维、类推思维也将得到极大的发展与提升。
3.审美鉴赏与创造。汉字书写的手法,以其自然美化为基础。如“品”字形结构的字由三个相同的简单汉字叠加而成,三个汉字非线性横排,而是以上一个、下面两个并排的形式叠加,呈现为最稳定的三角形,这符合大众的审美心理。正如王宁说的“自然美化是表意的汉字符号在两维度的方块中构形时自然形成的具有社会性的美感”,[9]这种美化对汉字的结构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如“唇”本“从口辰声”为上下两分结构,小篆字形“”为求稳当,而将“辰”字一撇延长,形成全字上左包围之势,楷体字继承小篆也写成半包围结构。一个个汉字,就是一幅幅生动的画,学生写字,就像在赏画、作画,就是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