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润俊
(三明市第九中学,福建 三明 365001)
实施“五项管理”,全面进行“双减”,切实推进素质教育,使“五育并举”成为当下教育的最强音,体育教育及其使命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中考体育的占比和分值越来越重,加上《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有力实施和高中体育学科学业合格考试的实行,使学校、学生对高中体育课程有了一定程度的重视,2017 年起普通高中全面实行体育课选项教学以来,目前多数的高中学校按照《课程标准》制订了学段、模块和课时教学计划,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选项教学。
学校体育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高中体育课选项教学与传统的体育课程相比,对一线教师而言,能够使他们对课程进行深度策划实施教学,因此对教学计划的实施、课程的设计创新、课程的目标达成、对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都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学生而言,他们的课堂积极性能够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课程质量得到保障,不论是运动技能还是专业知识,特别是学生的体适能得到更加充分的发展。学生对某项运动的知识技能可以有较深程度的了解或掌握,而不是像传统教学的浅尝辄止,选项教学极大调动了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对他们运动习惯的养成,终身体育意识的提升,乃至对将来的社会参与都大有裨益。对学校而言,对完善课程设置与管理,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生活,强化体育艺术“2+1”专项教育,对选拔优秀体育人才也是一个重要抓手,长期坚持有利于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选项教学走班这种体育教学模式施行至今的时间不算短,但众多学校多半是按照《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在选项教学模式的组织形式、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一些必要的实践,也取得了一定成果。据了解,开展这项课程的学校以办学规范、规模较大的高中学校居多,选项走班制的研究也处于起步阶段,一些学校长期开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家长反映良好,一些学校开展一段时间后,又走回传统体育课的老套,原因多种多样,师资经费不足、场地器材有限、组织管理困难、评价体系不全、教师专业能力欠缺等不一而足,尤其是高中女生在实施选项走班制教学模式后,她们在体育知识与技能、身心健康素质方面并无明显提高,应引起学校和教师的重视。
女生是体育课堂的半壁江山,高中阶段的女生相较于男生在生理、心理上都有很大的差异,高中体育在选项教学中应更加关注女生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根据学生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的差异,给予适当的差别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学活动中体验到运动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在选项走班制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一定要遵循高中女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规律,科学调整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够更好地在课堂教学中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让学生真正在体育课中有所收获,为她们的健康成长和将来的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学校体育基础。
高中阶段的女生生理上趋于成熟,由于皮下脂肪增多、肌肉松弛和性激素的影响,导致较多女生心理上懒散不喜动,运动兴趣下降,四肢力量减弱,心血管系统机能也跟不上形态发育的需要,这些都会对她们体育运动构成障碍,在高中体育与健康选项教学实际中,普遍存在怕脏、怕苦、怕累、好面子、怕展示的情绪,因此在活动时常常表现为自信不足、犹豫不决、畏首畏尾、胆小害羞的状态。女生除了受到这些心理、生理和升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加上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的差异,使她们对学习体育知识和技能、锻炼身体的欲望不强烈、积极性不高,对体育课选项教学的主动性、自觉性不足。
各校大都根据教师数量、特长和班级数、场地器材、学校传统项目以及课程总体设置的情况来安排体育课选项教学,因此学校实际开列的供选项往往无法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其一是群众性、普及性广和学生喜爱、“轻松愉快”如羽毛球、乒乓球、形体、健美操之类的项目少,相对“辛苦、枯燥、爆发性”的体操类、球类、武术类、游泳、田径类项目女生又不感兴趣,而女生感兴趣的如体育舞蹈、啦啦操等又无人可教。其二是高中三个学年的必修与选修课程的编排与设置不合理,一些学校因选项教学而忽视了对课程标准的规范实施,尤其是弱化或者舍弃了如田径、武术、体操以及体育健康理论等必修课程的教学。
在选项走班教学中,多数学校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对高中女生的主体地位及其学习过程中的兴趣关注度不高,教师们仍旧按照传统的方法教授高中女生体育知识技能,教法并没有相应更新,对学习和活动情境的设计不多,学生独立、能动的时间、空间少,她们总是在教师的统一调度下被动学习、被动运动,这种忽视学生个性、特长差异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约束了她们运动的兴趣爱好,打消了锻炼积极性,无法保持选项教学初始时的热度和积极状态,进而无法达成锻炼的目的,更谈不上个性发展及培养她们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课程评价的方法、内容和综合性评价的功能常常缺失,关注点仍然是知识技能的习得与应用。尽管学校设置了必修、选修课程,也进行了学业考试,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往往只根据项目运动能力和出勤情况来评定学生的课程成绩,学生自评、小组互评,以及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的综合评价实施不足或者基本没有开展,无法达成核心素养发展的理念,也失去了课程评价的激励和发展性功能。
1.促进高中女生主动自主发展意识的形成
通过选项教学走班制教学模式的开展,培养学生按兴趣倾向选择运动项目,按性格倾向选择教师,养成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习惯。使学生在高中阶段高质量完成《标准》规定的内容和要求,一定程度上掌握2-3 个运动项目的知识与技能,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2.促进高中女生思想品德和意志力的提高
通过选项教学的特定项目、特定练习对高中女生在体育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方面的培养,强化她们在集体主义下的团队合作意识,提升吃苦耐劳的意志,积极进取、克服困难、争取胜利的勇气。
3.突出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
女生选项课堂尤其需要突出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设计者、管理者、组织者和表演者,倡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乐于实践的学习方式,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在丰富课堂的模式和内容的同时,引导学生主动地用结构化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体育与健康实践中的问题,促进学生运动知识和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实践能力、优良品格的形成。选项教学应采取多样化教学方式,如直接传授、间接传授、直接和间接传授相结合等多种教学方式,特别注重设计学习和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在练中学、练中思、练中乐,形成丰富、深刻和个性化的运动体验。
1.根据学校的现状对现行教材进行科学整合
建立符合学校、学生实际选项走班制教学模式。一是要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高中三个年级课程的必修、选修及模块学分修习的总体要求,结合学生年级特点、课程要求和教师场地现状进行合理安排。适合女生练习的体育舞蹈、健美操、太极拳、八段锦也可以列入高中女生体育与健康的必选项目。建议在实际操作中可将教材中田径运动的内容进行整合,可按3 个教学单元分配,在高一、高二年级分别安排三个学期进行教学,每学期18 课时1 个学分,共3 个学分;将健美操或太极拳部分内容整合成一个单元,在高一、高二年级各安排一个学期作为必修内容进行教学,18 课时1 个学分。
2.取消年级限制,增加女生喜爱运动的可选项
学校可尝试取消年级限制,并让每个学生选报1-3 个项目,在充分尊重学生选择的基础上,再根据选定项目进行综合编排选项教学班,这样在学校层面上排课会有些难度,但是对一些原本人数较少、水平相似的选项班整合起来,就节约了人力物力资源又便于针对性教学。另外应增加体育教师编制和经费,可外聘女生喜爱项目高水平运动员以及特别选项的民族民间类体育项目专业教练,补齐学校在师资和特长项目上的不足。
体育课选项走班教学的实施倒逼体育教师专业成长,体育教师“一专多能”是体育课选项教学的必然趋势。体育教师只有观念更新、教法创新,才能提高课堂效率,达成教学目标。
1.坚持民主平等原则,尊重差异
选项教学要针对女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以生动活泼的教法引导她们自觉、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课堂教学活动来,实现能动发展。在民主平等原则下,给予她们更多的尊重,可多采用集体探究、自由讨论与平等对话等方式,打破原来垄断式、支配式的教学方式,根据学生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以及社会适应等四个学习领域目标进行设计编创,让女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让女生愿意动起来,主动动起来,从而真正提高体育课堂的效能。要特别关注那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女生,应适当适时降低难度、标准给她们展示自我、互动交流、取得成功的机会。
2.针对学情突破选项教学和田径必修的难点
不论在选项教学中,还是在田径必修模块中,女生既有怕苦、怕累,自信不足、胆小害羞,运动兴趣不高,热度难以持久的一面,但她们同时也喜爱音乐、游戏、健身操、形体、街舞、乒乓球、羽毛球等,喜欢5-10 人左右的小集体活动,因此,在田径必修时就可以用tobata 核心素质练习、《笑起来真好看》这样的健身操来代替专项练习,达到课的目的即可。在日常的选项教学中可根据实际多组织些游戏、比赛、竞技、社团之类的活动,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时间、平台来展示自己的才华,从而享受体育课带来的种种乐趣。
在走班制的教学中,她们基本是按照自己的兴趣和需求来选择学习项目和授课教师,因此在评价体系中,应重视运动能力、体育品德和健康行为的综合评价,可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同时要注重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过程性评价,平时表现、出勤情况、知识掌握、运动能力、个人特长都可以作为评价的内容,使过程性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体现评价的激励和发展性功能。
“高中女生选项教学走班制”不是学生与项目之间的简单重组,而是根据学生的兴趣倾向,以及项目的性质来综合设定,内容更加丰富,组织形式更加灵活,主体地位更加突出。科学规范进行“高中女生选项教学走班制”更有助于培养高中女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的能力,有助于运动潜能开发、学习兴趣激发和特长发展,以及合作能力、自信心的增强,全面提高学科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