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浅谈

2022-03-18 02:47
读写算(中) 2022年7期
关键词:苏教版互联网+微课

陈 烨

(常州市新北区河海实验小学,江苏 常州 213002)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合理地在教学中结合互联网,可以从多元化和趣味性等层面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而对于阅读能力的培养,它是数学教育中一个重要的层面。同时也会对更高级的学习产生基础性的影响。因为只有把题目阅读到位、理解到位,才能够进行解题。所以对于这方面的教学,教师可以从结合游戏寓教于趣、与教材相适应地引入课外读物、运用微课引导、运用互联网资源实现多维阅读四个层面努力,以实现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提升。

一、结合游戏,寓阅读教育于游戏

在小学数学的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教育应当注重寓教于趣。众所周知,数学相关的知识学习是需要学生拥有较强的逻辑性与抽象性的,但是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思维发展还不够成熟,所以小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学习期间常常会遇到不少的困难,便很难对数学问题进行有效回答,无法对所学知识进行透彻理解。如果儿童长时间处在此种状态之中,当然也难以对数学知识产生兴趣、产生学习的欲望。然而,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游戏,则不仅仅能够让小学生收获知识,还可以让学生在游戏当中产生对于数学学习的乐趣。与此同时,通过数学游戏还能够激发儿童的竞争心理,以此促使儿童敢于披荆斩棘,在之后的学习中乘风破浪,并且还能够与其他同学共同参与到竞赛当中,如此便可以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同时,在此期间,可以促使儿童对数学知识进行深入了解,促使其对数学知识进行主动学习,提升其学习效率。而互联网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可以提供作用,另一方面可以提升趣味性。

例如,小学教师在进行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鸡兔同笼》这一个课时的教学时,可以运用这样的题目进行变式,不仅仅是改变数字,还可以进行速度的训练。如在班级内部举行“鸡兔同笼”计算游戏,教师负责出题,改变题目中的鸡与兔的个数,在这个过程中不运用笔试,而是将鸡和兔的头以及脚的数量通过电脑展示出来,让学生在投屏上观察鸡与兔的个数,并且将题目进行详细解释,通过这种方法增强阅读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在网上下载鸡与兔的叫声,让这个教学过程充满乐趣。再例如小学教师在进行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千克和克》这一课时的教学时,不仅仅可以让学生进行单位换算的理论学习,还可以运用互联网截取一些视频中的关于单位换算的片段让学生看。比如截取一个买菜的电子天平上的示数让学生进行解释。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仅需要在短暂的时间内记忆并且算出相关的数据,还要学会一边看,一边思考。阅读不仅仅是阅读书本上的汉字,在图片和片段中的信息阅读也是阅读能力中的一种。

二、与教材相适应地引入课外读物,提升阅读能力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提升阅读能力最直接也能够让人接受的就是多看书,在看书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锻炼到自己的阅读能力。但这却有别于英语和语文的课外阅读,因为它需要更强的一边阅读一边思考与计算的能力。所以,仅仅通过这样泛化的看书阅读是行不通的。这需要有重点地选择,这在课内的阅读上也能够体现。比如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读教材主题图,实际上是为数学阅读进行的抛砖引玉。通常,内容的简明、主题的突出、形象的直观都让主题图成为区别于一般文字教材且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有着文字不可取代的学习之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指引学生阅读主题图,领会图意,引导学生把主题图与文字结合起来,不仅仅能够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矫正与补充,从而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还能够引导其进行思考,锻炼思维。与之相结合地进行一些课外读物的引导会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例如,教师在进行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认识万以内的数》这一个课时的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看主题图,获取信息,感受知识。一方面充分感受体育馆召开运动会的情境,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一些比较大的数的意义,以此培养数感。最后再让学生预估大概有多少人,并且在班级上说说“为什么这样估”。当学生独立地靠自己的思考完成了观察后,可以让学生了解画中具体的数学意义,以此体会到数学书中的插图不是毫无意义的,而是需要用心体会学习的。并且以此为引入点,可以向学生引入《趣味数学》关于数的认识的片段,而引入方式则可以是通过互联网进行展现。教师还可以向学生引入课外学习电影或者是电视剧《逗逗虎数学王国》动画片,组织学生一起观看学习,增强趣味性。

三、运用互联网资源实现多维度阅读

在小学数学的教育过程中可以发现,阅读不仅仅是指眼睛上的看,而且还包括了思考的过程。所以在多层面的阅读中可以更快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而在这个过程中互联网可以起到三方面的作用,即,引入知识、解决问题、提供文献。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从用眼睛看,到思考,再到总结,达到阅读的真正效果。

例如,教师在进行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的《圆》这一课时教学时,可以运用互联网引入我国作为世界历史上的文明古国之一在数学领域中取得的辉煌灿烂的成就。如举例我国古代优秀的数学家,例如刘徽、朱世杰、张丘建等等,其中的刘徽最著名的成就便是在公元263 年创造的割圆术。这是为了能更加精确地测量出圆周率而渗透的符合现代极限思想的方法,早在三国时期已初步形成并得到应用,再到后来的祖冲之的圆周率更精确的计算。也许这看上去并无意义,却是有重要价值的。因为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一方面可以阅读,在冗长的历史资料中寻找到自己需要了解的信息,就像在数学题目中了解信息一样。另一方面,学生能够摆脱单纯地看,进而能够走向多维度阅读。因为割圆术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较神奇的方法,在没有形成极限思想前,教师可向学生介绍这方面的内容引发学生思考,实现了教育意义的双重化。

四、运用微课进行引导阅读

在小学数学的教育过程中,一提到“微课”这个词就可以看出是互联网与教育结合孕育出的事物,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能够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并且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学习数学知识的目的其实并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计算的方法,还要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从而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逐渐将小学生的泛化阅读习惯改为有效的阅读习惯,促使小学生在以后可以更好地学习其他知识。而且微课的对点作用,可以简明扼要地向学生展现出阅读的重要意义——获取信息、引导思考。

例如,教师在进行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一课时的教学时,由于平行四边形以及梯形的变化造成了两者的难以学习,比基础几何问题的学习更难,让学生摸不着头脑。在许许多多的小学生看来,几何知识的学习难度较大,会有多变的图形以及冗长的题目和难以理解的图形构造等等,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会遇到看不懂题目,无法找到解决方法的情况,不知道该从何下手。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运用微课,可以将复杂的知识与问题简单化。例如在微课上,教师将一个平行四边形“切开”,然后组装成一个长方形,这样就能够进行面积的计算。在梯形的教学时,教师在微课上用两个梯形拼接后切成长方形,再进行面积的计算。这样的方式是十分有趣的,并且在解题的时候还可以发散思维。

再例如教师在进行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一课时的教学时,由于教科书上关于三角形高的画法仅仅只有一种,并且在讲解层面关注的是在锐角三角形中画高的步骤,而对于在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中如何画高,教材却并没有具体地讲解。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运用微课技术,分别教授如何画这不同类型的三角形的高。此外这样的过程会比较方便,不需要用直尺去比,只需要在电脑上运用工具画出即可,方便了教学。更关键的是,无论是之前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还是《三角形》教学,都可以运用微课降低阅读难度。因为微课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在微课上,大部分是精简的知识,能够让学生进行简明扼要地学习,提高阅读时对于信息的把控。

(六)应用互联网技术实现立体教学

掌握一定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是良好展开数学学习的核心要素,教师应当培养学生在数学阅读过程中的“万变不离其宗”,引导学生逐步基于自身思路培养自身思维的自主性,循序渐进地理解数学内容。而这一过程中,“互联网+”带来的技术内容将给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带来持续助益。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多边形的面积》这一课时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当首先引导学生对课本内容逐字逐句进行阅读,以便对数学问题描述的具体内容建立起同文字相对应的立体印象,从而打通文字与现实之间的壁垒,让学生能够基于文字指向还原文字描摹的现实问题。这一过程中,教师可通过互联网资源应用多媒体技术,以便让学生更广泛地理解《校园绿地面积》这一课时计算主旨内容的普遍性。教师应通过图片及视频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多边形面积计算”这一数学理论应用的广泛实践场景,其应用场景应当包括风景名胜、市政广场、学校地砖甚至到学生校服颜色分布等内容。而多媒体在这一过程中能充分发挥“博闻广见”的作用,以便让学生更好地意识到数学理论的一致性,进而以数学为尺矩引导学生将目光由书本转向现实,转向自身生活,以达到通过“互联网+”技术,达成更立体教学效果的目的。

(七)向学生展示更真实的数学世界

另一方面,由于数学表述具有特殊性,因此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往往不能对数学概念及数量关系准确进行理解。故而,在学生进行数学阅读时,教师应着眼于学生已经掌握的生活常识和数学观念,通过算一算、摆一摆、填一填、画一画等日常实践,让原本存在于理论上的知识体系更加具象化。而“互联网+”技术则为相关工作的良好开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小学乘法与除法》这一课中,由于乘除法对小学阶段学生而言依旧具有相对抽象性,因此这时现实生活和计算机技术为支撑的“互联网+”技术,便可为学生提供两类对乘除法更为直观的体验。如以举办班级联欢会作为例子,教师也可从实际情况出发,假设班级中要举行联欢会,班级中每个学生要分得10 个糖果,班级中共有37 人。那么需要准备的糖果数量是多少?这便是一次简单乘法。而一共买了200 个气球,同样要分给37人,每人分得多少个?这便又是一个简单除法。但对于乘除法的概念,许多学生仍然缺乏基础理解,这时便可以应用计算机中很容易实现的枚举法,这类软件资源在互联网上并不难找到。教师可利用相应软件给学生们上演这样一幕“无聊”的数数情节,让计算机以最粗笨的方式一个个累加、累减上述数据,让学生在“无聊”中能够确认一件事——数学公式、数学理论、数学发展脉络都是建立在一个个“简单无聊”工作的基础之上。数学体系固然繁复,但所有繁复都是建立在加减的基础上,在对加减进行总结的情况下,有了乘除,并进一步有了愈加繁复、生衍的数学概念。教师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带来的叙事资源、技术资源、展示资源,向学生展示一个更生动鲜活的数学世界。“教”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更高效率地“学”。教师除将课本主体脉络教授给学生外,还应引导学生自主对学习脉络进行填充。教师对学生的教授工作应当是提纲掣领的,而学习的各个步骤和各个内容应当是学生自主填充和落实脚印的,因此教师应当在划定范围后适当将互联网资源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五、总结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结合游戏寓教于趣、与教材相适应地引入课外读物、运用微课引导、运用互联网资源实现多维阅读积极引导,完成互联网背景下阅读能力的培育。

猜你喜欢
苏教版互联网+微课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精编课本题改编练习
几何背景在不等式学习中的作用——以湘教版、苏教版高中数学教科书为例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
课本题改编练习(常用逻辑用语、函数)
课本题改编练习(推理与证明、复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