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苗苗
沈阳大学应用技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041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2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多亿人口受到影响。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给全世界人民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可以说,这场疫情已经构成了人类和平状态下最严重的世界性危机。面对这场来势凶猛、传染性强、又充满不确定性的疫情,人们的心理是紧张、恐慌的。而如今,疫情仍在继续,此起彼伏,身处象牙塔里的大学生们面对灾难性事件,心理会产生强烈的刺激式碰撞,加之疫情防控下高校的严格管控,学生不能正常出入学校,每天的体温检测、行程码上报等管理工作,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随之产生的无助、恐慌、焦燥,甚至易激怒等不良情绪,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他们的学业、就业[1]。面对疫情常态化,面对特殊的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除了做好常态化的管理工作,更应该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疏导问题,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人文关怀,优化开展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大学生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虽然问题因人而异,但疫情期间校园管理也给多数学生带来不小的压力,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的常态化研究工作。
疫情防控常态化,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带来不小的影响,对本身就有心理困扰的学生影响更大。研究显示,面对多点散发的疫情,面对校园封闭或半封闭管理,面对学校持续不断的疫情防控工作,学生出行不能自如,每天只能在校园内活动,部分学生出现烦闷、恐慌、焦躁等不良情绪,给学生身心发展和学校管理带来很多新问题新情况[2]。因此,结合疫情防控常态化和大学生心理特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更应该系统化、制度化、科学化。
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力量,承担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高校构建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避免因疫情造成学生学业的困扰、认知上的偏差、负面情绪的产生,真正实现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日常学习生活,从“身体健康”向“身心健康”观念转变,积极应对环境转变,做一个有强大心理力量的时代新人。
一个人的情绪状态至关重要,它会影响心理健康、身体健康,稳定、良好的情绪是抵御病毒的强有力保障。可以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很重要方面就是情绪教育。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帮助学生正确的认知情绪、反思情绪,并学会调节情绪和表达情绪,提升自身情绪素养,积极应对所处的环境,为心理健康发展奠定基础,为未来走入社会产生长远积极的效应。
大学生是特殊群体,他们承载着家庭以及社会的高度期望,而大学生的身心是否健康制约着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影响着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促进三者良性互动,才能不断提升职业院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心理健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进而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为社会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具有健康心理的人才[3]。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新冠肺炎疫情在我国得到了较为有效的控制,全国高校全面复学复课。但“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目前高校疫情防控工作是当前最重要的工作。学校疫情防控管理工作严格、谨慎,学生在封闭或半封闭的校园里,每日体温监测、每日上报行程码、出校需要审批报备等等日常工作,加上偶而出现的散发性的疫情,给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和不便,学生在校园里表现出的行为、举止以及心理状态与以往相比,有着较为明显的变化。
目前,按照疫情防控要求,学生在校园里没有过多的校园文化活动,很多活动因为人数要求而停止开展。开学前,学生一般比较松散,没有老师的督促和家长的提醒,开学后又不能随意出校,对于一些目标不明确、自制力不强的学生来说,网络似乎成了他们的首选、优选。学生人手一部手机,事事低头、时时低头的现象更加普遍了。学生每天都在玩网络游戏、刷抖音、刷微博,甚至个别学生出现课上网游的现象[4]。
由于疫情对学生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部分学生人际关系较为敏感。常态化的疫情防控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造成极大影响,给部分学生造成了一定的人际关系压力[5]。如线上学习期间,有些学生在家学习和上网课时,因家人不断督促其学习而感到厌烦,严重影响亲子关系,带来家庭矛盾;在学校复学后,对辅导员老师日常的管理和要求表示不耐烦;班级活动相对减少,学生每天教室、宿舍、食堂三点一线,学生增进友谊和情感的机会明显减少,导致他们注意力不集中,心情郁闷、压抑,人际关系更为敏感。
由于疫情的原因,学生日常生活受到很多限制,在校完成学业的同时,还要遵守疫情防控管理要求,学生较为敏感,有时会出现情绪无法宣泄、易激怒的情况。校园管理方式的改变影响了学生日常生活习惯和思想行为。大部分学生对于学校的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表示理解和支持,但仍有少部分同学抱有微词,并将一些不良的言论发表在网上,造成不良的影响,也给学校的网络舆情引导带来了干扰。
疫情的常态化,使学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众多企业受疫情影响无法生存,停止招聘或招聘岗位减少、员工离职现象普遍存在,学生的实习实践因为疫情原因无法实现,简历投递石沉大海。好多学生因为疫情原因,在升学和就业之间摇摆不定,自身期望与现实不匹配,就业竞争的压力、专业供求的压力,就业心理落差的压力,产生的焦虑、急躁、恐惧等等的不良心理深深影响着学生,学生就业压力明显增加。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由于疫情的压力以及其他各方面的综合原因,学生整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出现了一定的问题。数据显示,由于疫情原因,学生中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已达20.23%,部分学生出现失眠,神经失调,还有些学生出现对各种各样事情的过分担忧、焦虑,不同年级、不同地域,以及周围确诊情况等因素影响下对情绪的控制感也存在差异,特别是毕业年级学生焦虑情绪明显高于其他年级。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6]。
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的学生日常管理、防疫预案趋于规范化、制度化,但是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还有待提高。很多高校只注重强制性管理,突发事件发生时,不能对学生开展有效的心理干预与引导,机制不完善,只是解决问题而忽略事件本质,忽视学生心理状况,导致无法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最终对高校整体工作的开展产生巨大的影响[7]。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高校作为必修课,课程设置不多,多数学校只在一年级时设置课程,不能做到针对不同年级做出不同的课程安排。同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不能完全做到与时俱进,原有模式及课程编排也比较传统,不能够与学生产生共鸣,不能吸引学生,学生也没有足够重视,同时部分校内心理咨询室也并未完全充分发挥作用。
由于疫情原因,学生长期居家,与家长的矛盾增加,学生对家长的监督难以接受。而多数家长认为学生回到学校,教育管理是学校的事情,因而在日常对子女引导教育不够,甚至少部分家长出现隐瞒、放纵子女擅自出校、不能配合老师管理教育等情况,不能做到家校合力,协同育人[8]。
1.现实原则
疫情防控常态化已经是个现实问题,也是常态工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从学生的心理现状出发,不能脱离现实,否则不但会失去教育的意义,更不会取得教育的实效。要想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就是要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思想教育要贴合我国主流思想的具体要求,只有在主流思想的正确引导下,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2.动态原则
事物都是动态的、发展变化的,而疫情的持续,也让学生的思想、心理及个人行为而随之发生变化。学生的思想教育、心理教育工作也是一个动态的、持续发展的过程。学校在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要遵循动态原则,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全方位动态考量疫情条件下学生思想和心理的变化,对保证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3.个性原则
“00后”学生,个性化越来越明显,学生各具特点,个性突出。因此,要根据每名学生的不同的个性特点开展对应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一概而论。不仅要考虑每名学生实际问题的个性化,更要考虑学生主体的个性化。而疫情期间,随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不断开展和深入,学生面临的现实问题也会变化更新,新问题也会不断产生。因此,针对不同的新问题也要采取对应的新措施、新方法。
4.主动原则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主动与学生交流沟通,以便对学生心理状况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学生要积极主动地接受教育,及时与教师沟通自身情况,并讨论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教师在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要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与学生共情,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深层次心理问题。
通过对疫情防控常态化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不利因素的深入分析,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大胆探索,建立“五位一体”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格局,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9]。
1.优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平台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多元化建设,努力实现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以学生为本,切实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想法,以心理健康、人际交往、礼仪形象等通识课为延伸,建设多元化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双重体系,着力增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针对性、实效性,强调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思政教育重要一环的主体地位。
2.充分利用网络教育平台
网络教育是疫情期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平台,要充分发挥网络教育的优势,建立线上线下联动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充分利用腾讯会议、雨课堂、微信公众平台等线上平台,开展线上宣传教育活动;拓展育人的空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疫情恐惧、社交矛盾、焦虑、抑郁、猜疑、手机依赖等问题的心理干预和疏导,建立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新阵地[10]。
3.建立校园文化活动平台
校园文化活动是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要积极发挥校园文化活动和实践活动育人功效,营造健康向上、科学防疫的校园文化氛围,帮助学生释放心理压力,提升学生在校的生活乐趣和幸福感。积极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系列讲座,播放心理学电影,组织“我心中的抗疫精神”演讲比赛、“最美逆行者”绘画比赛、5·25心理健康日活动等,在不同时间段打造仪式感,营造健康阳光的校园文化氛围[11]。
4.优化有效的教师发展平台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干事创业的专业化、职业化能力,特别是辅导员的专业化能力提升。做好疫情防控常态下学生管理的各项日常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并做好二者的有机融合。工作中,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后疫情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并放在首位,做到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边生产边学习,边战斗边学习”,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保障。
5.优化常态化家校联动平台
疫情防控常态化,学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放在学校整体的发展战略地位,统筹协调,整体谋划,把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都动员起来,共同积极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汇聚心理健康培育合力。同时,持续向家长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积极与家长沟通,及时掌握学生家庭状况和心理发展状况。特别是本身就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要经常保持与家长的沟通联络,教育沟通过程中得到家长的支持与配合。
综上所述,优化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设计,结合学生管理工作实际,针对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找到问题根源。面对疫情,不只是行为防疫,更要做到心理防疫,要帮助大学生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更好地投入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适应防控疫情新常态,做勇挑时代重任的新时代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