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奋力谱写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新篇章

2022-03-18 02:44冯庆禄
山东工会论坛 2022年1期
关键词:应用型建设教育

冯庆禄

(山东管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7)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是在我们党百年华诞的关键历史节点,在党领导人民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重要历史时刻,召开的一次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立意深远、思想深刻、视野开阔、触动人心,为全党走好新时代的“赶考路”指明了方向。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牢记初心使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是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山东管理学院将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与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起来,与省委巡视整改、党史学习教育等重点工作结合起来,全面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向着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目标奋力迈进!

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刻理解全会对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1]实践证明,事业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越是艰巨的任务和复杂的形势,越迫切需要人才,尤其是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更需要一批批理想信念坚定的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决议》指出,“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用党的理想信念凝聚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人,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激励人。”[2]这既是全会对新形势下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政治担当、重要责任和最终落脚点。

(一)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丰富、思想深邃,涵盖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等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是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根本指针。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年大学生的教育发展,亲切关怀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围绕青年大学生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就如何促进青年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刻阐述了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新时代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新时代青年大学生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高校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在理论学习、价值引领、实践形成等方面下功夫、求实效,为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筑牢思想根基。

(二)坚持用党的理想信念凝聚人

共产党的理想信念就是为共产主义而奋斗,这是共产党人的立身之本、力量之源、正气之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初心的本质要求。”[3]理想信念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它是共产党人的灵魂和特质,是共产党人的精气神,是共产党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反映,是每个共产党人正确把握政治方向、坚决站稳政治立场、始终永葆先进本色的科学指引和强大动力。坚持用党的理想信念凝聚人,就是要求高校切实加强党的理想信念教育,不断涵养广大师生的初心使命,增强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教育引导广大师生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把个人理想融入到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积极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动实践,既激发青年大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真情实感,矢志不渝朝着崇高理想奋进,也激励广大教师增强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争当好老师、争做“大先生”,在奉献新时代教育事业中实现人生价值。

(三)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道路中不断探索、反复求真和高度凝练而逐步形成的理论,这个渐进的过程继承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积极进步的方面,传承了百年来革命文化的红色基因[4]。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不断筑牢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强化责任担当、树立高尚道德情操,真正凝聚起全民族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的思想共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党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注重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2]。高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注重采用柔性教育方式,善于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史”宣传教育等载体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之中,让青年大学生在潜移默化、日积月累中实现认识、体悟、认同、践行的升级,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四)坚持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激励人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封建统治的腐败使中华民族陷入了苦难深渊,一批批仁人志士也曾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前赴后继,苦苦探寻救亡图存的出路。在此过程中,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以及辛亥革命接连而起,但都以失败而告终,没有能够改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悲难命运。直到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真正有了希望。在随后的百年光辉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历经革命、建设、改革等不同时期,始终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奠定了民族复兴伟业的坚实基础。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更充分的条件,打牢了更稳固的基础。德才兼备、思想活跃、年富力强的青年大学生必将在这伟大的历史征程中大有可为、大有作为。因此,高校要坚持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激励青年大学生,教育青年大学生自觉树立远大理想、锤炼品德修为、练就过硬本领、担负时代重任,凝聚起强大的青春力量,书写更加壮丽的人生华章。

二、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准确把握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的根本遵循

《决议》以“十个坚持”全面总结概括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宝贵历史经验,这“十个坚持”是党和人民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是经过实践检验、富有实践伟力、推动实践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是确保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根本保证,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向前发展、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是指导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必须深刻领悟好、坚决贯彻好、严格落实好。

(一)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体制机制不断健全,教育事业中国特色更加鲜明,教育现代化加速推进,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跃居世界中上行列,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加快提升,教育面貌正在发生格局性变化。这些成就的取得,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5]。中国的发展实践充分证明,只要我们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决维护党的核心和党中央权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政治优势,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就一定能够确保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向前进[2]。推进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以高度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深入贯彻执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学校各级党组织会议“第一议题”,自觉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科学指引和强大动力。

(二)持续加强党的建设,筑牢干部师生信仰根基

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自我革命精神是党永葆青春活力的强大支撑。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不断自我革命中淬炼而成的[2]。高校要通过持续加强党的建设,进一步筑牢干部师生信仰根基,增强基层组织政治功能,突出教书育人政治标准,夯实办学治校政治基石。高校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自觉把政治建设摆在第一位,贯穿于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全过程。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是党突出的政治优势,干部师生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学习。继续推进学校党史学习教育向纵深发展,切实加强党史宣传教育阵地建设和作用发挥,做到学习教育与学校事业发展同频共振。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管理,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越是在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的关键时期,越要重视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坚决反对“四风”,坚决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努力营造求真务实的干事创业氛围。

(三)树立“以师生为中心”理念,切实增强师生的获得感幸福感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为的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我们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6]总书记深情的话语,饱含着人民领袖对人民的真挚情怀,映照出百年大党对人民的赤子之心![7]《决议》明确将“坚持人民至上”作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既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体现,也是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具体实践,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高校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以师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把“为师生服务”深深植根于思想中、具体落实到行动上,始终做到心中装着师生、用心用情关心服务师生,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及时了解师生的思想动态和关注热点,认真听取师生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有效解决广大师生最关心、最关切、最紧迫的热点难点问题和实际困难,不断增强师生对学校的信任、对教育事业发展的信心决心,让师生从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成果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自豪感。

(四)做好统一战线工作,凝聚学校改革发展强大合力

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党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也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2]。一直以来,高校统一战线工作作为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主要内容和战略要地,是凝聚统战对象人心、汇聚统战人士力量,共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和关键渠道。对于山东管理学院这样一所正处于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关键时期的高校来讲,做好新形势下的统战工作,就要深学笃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学习好落实好《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提高对统一战线重要法宝作用的认识,积极构建大统战工作格局,凝聚学校改革发展强大合力。要积极引导广大民主党派成员在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与学校同心同德、同向同行,主动担当有作为,积极建言献良策。要着力做好归国留学人员的统战工作,发挥好优秀归国留学人员的“头雁效应”,团结更多优秀归国留学人员,让归国留学人员工作成为学校统战工作新的增长点。要加强党对民族宗教工作的领导,抵御境外势力渗透,防止校园非法传教。要组织开展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着力推进学校统一战线理论研究创新发展。

(五)不断深化改革创新,激发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决议》指出,“只要我们顺应时代潮流,回应人民要求,勇于推进改革,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就一定能够创造出更多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间奇迹。”[2]高校具有高层次人才集聚、高水平科研平台、较浓厚创新氛围的多重优势,既是我国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也是培养和造就优秀创新人才的重要平台,理应成为改革创新的“桥头堡”。要通过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深化,坚决破除束缚创新发展的思想壁垒和体制障碍,营造良好创新生态,进一步释放创新活力,激发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改革创新关键在人,高校要善于激发教师创新创造热情,持续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着力破除“五唯”顽瘴痼疾,优化教师职称评审和高质量学术成果评价机制,畅通高校优秀教师的职称晋升途径,把教师创造性活动从不合理的人才评价体制中解放出来,提升教师科研创新能力,有效调动广大教师投身学校事业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全力落实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的实践要求

加快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丰富完善了高等教育的类型结构,更好满足了人才的多元成长与多样化发展需求,成为国家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8]。山东管理学院将坚持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和山东省委十一届十四次全会精神为指引,紧密对接山东省发展战略,遵循“传承工会基因,弘扬劳动精神,为地方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服务”的办学理念,坚定“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确立“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劳动情怀深厚、专业知识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着力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

一是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制定高素质应用型教师队伍建设目标举措和教师补充计划,完善二级学院年度绩效考核制度,把“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情况作为考核重点内容。修订人才引进管理办法,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拓宽教师进修渠道。增加师资队伍建设经费投入,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教学、实习指导和创新实践。实施“教学名师培育和人才建设工程”,着力加强省级教学名师、省级教学骨干和学科领军人才、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梯队建设,建设一批高水平应用研发团队和校企联合教学团队。二是提升教师“双师双能”素质。制定《“双师双能型”教师认定与管理办法》,深入推进“教师能力提升工程”,推动中青年教师队伍向“双师双能型”转变。校政行企会多方协同,稳步推进“双师双能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建立行业企业优秀人才全职来校工作制度,着力引进一批行业企业的专家、技术骨干。制定专业课教师专项实践与寒暑假实践锻炼制度,积极选派教师到行业企业进行学习锻炼。三是优化教师评价机制。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刚性约束,全面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深入落实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及负面清单制度,加强师德考核监督与奖惩,突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优化完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引导教师重视应用型教学和科技创新,重视和加强考核结果运用,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

(二)强化创新创业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是加强多方协同,深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加强与政行企会的协同合作,深化“课程教育、双创竞赛、项目孵化、成果转化”一体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实施“创新创业课程革新工程”,校企联合开发创新创业混合式共享课程。联合打造众创空间,布局面向现代服务业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平台,设立创新创业基金,完善创业孵化支持体系,促进创新创业成果转化。二是健全创新创业制度,形成长效激励机制。完善学科竞赛及创新创业大赛奖励办法,实施教师指导竞赛职称晋升绿色通道。扩大校内竞赛的举办范围,加大对高层次创新创业大赛的支持力度。实行创新创业“双导师”制,实施“创新创业讲师训练营计划”。三是加强就业指导服务,提高就业核心竞争力。健全学生就业服务网络体系,开辟企事业单位招聘绿色通道,建立全省行业工会组织推荐就业制度。进一步加强与就业单位的联系,面向现代服务业,建设高质量就业基地。结合学科特点,参与职业技能证书认定标准制定,建设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畅通专业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考取通道,构建职业技能证书与课程模块的衔接机制。四是建立服务指导体系,贯通学业和职业发展。立足学生的终身发展,进一步落实学业导师制,建立服务终身学习指导体系。建设大学生就业发展信息化系统和就业创业服务站,完善职业发展咨询制度,为大学生就业提供精准指导,校内各类教学资源向毕业生终身开放。

(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实施“同心、同向、同行、同力”工程,开展劳动特色教育等文化育人活动,推进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改革。深化“能力为重、突出应用、产教融合、强化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完善多元协同育人机制。二是重构应用型教学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将科技创新最新前沿、产业技术最新成果、行业发展最新要求引入课程内容或教学过程,实现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与优化。深入开展校内辅修教育,完善专业学分互认及学习成果存储、积累和转化机制,建设微专业,实施“卓越人才培养2.0计划”,大力推进新工科、新文科建设。密切与对口学校合作,扩大“3+2”“3+4”对口贯通分段培养和春季高考招生规模。三是创新教学过程管理。创新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实施“专业课案例化教学全覆盖计划”,开展新型教学组织和新型课堂教学示范建设工作。着重加强毕业论文(设计)指导与管理,提高毕业论文(设计)成果转化率。继续开展实验教学示范课程遴选和建设,落实学业导师制和校内校外双导师制。四是深化应用型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实践。实施“教研教改项目培育工程”,健全分类支持政策和激励机制,严格项目管理,深化对新工科、新文科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实施“混合式教学改革示范工程”,持续开展混合式教学训练营、教学沙龙等活动,推进应用型教学改革。五是积极构建质量保障体系。明确各部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职责,完善基于过程管理的教学各环节质量标准,对教学质量进行全方位督导评价。搭建教学质量诊断与整改平台,将人才培养质量动态评估与反馈结果及时用于教育教学改进,形成招生、培养与就业联动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加大经费支持力度。

(四)完善学科专业布局,推动课程体系建设

一是优化专业布局,提升专业内涵。全方位对接现代服务业,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以新工科、新文科建设引领和五大应用型专业集群发展带动学校专业结构调整优化,打造特色优势专业。二是明确应用型专业建设标准,提升内涵建设水平。瞄准国家级一流专业、省级一流专业,将专业认证的标准及理念贯彻到专业发展建设中,突出专业内涵提升。强化专业集群战略思维,推进专业跨界交叉融合,积极打造省级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三是提高课程质量,丰富教学资源。全面实施“课程育人建设提升工程”,将课程育人纳入教学督导、课程评估和绩效考核。对标一流课程建设标准,实施“应用型优质课程建设工程”,完善课程建设标准体系。坚持课程建设新理念,支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强化以应用能力为核心的课程改革。四是完善协同机制,加强条件保障。完善校政行企会共商共建共享机制,拓展实践教学经费投入渠道,加强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和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及创新创业就业基地建设,开展产教融合创新基地建设,做好省级及以上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培育工作。加大投入,进一步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完善智能化教学、管理服务平台,推广信息化教学工具在课堂中的应用,打造线上线下优质共享课程。完善基金会管理及募捐奖励制度,拓宽校友联络渠道,挖掘潜在捐赠资源,争取更多校友和社会捐赠。

(五)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加快学校转型发展

一是加快产业学院集成化建设。深入推动“校—园(产业园)联合”等合作模式,推进实验班、订单培养、实习实训、师资互聘等不同形式的校企合作,所有专业实现校企共建。拓展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的合作渠道,培育各类合作平台,完善校企协同育人长效机制,实现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有效衔接。二是搭建多元参与的产教融合平台。将行业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推动教学内容与行业标准、生产流程、项目开发等产业需求科学对接。深化“引企入教”改革,持续推进企业专家深度参与的虚拟教研室建设。持续建设深度合作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兼具生产、教学、研发、创新创业功能的校企一体、产学研用协同的智慧学习工场;创新校企共建实习基地模式,推进虚实结合的共享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三是深入推动联合开展应用型教科研开发。聚焦现代服务业应用需求,与五大领域相关行业企业新建协同创新中心和智库平台。推动技术、人才、服务等应用型教科研成果转移转化,强化成果与资源的有机融合与优化配置,拓展产业服务渠道。加强学校与山东省总工会、16地市工会组织在社会服务上的探索和合作,充分发挥工会资源优势,深入推动校会联合开展社会发展和科技应用研究。四是健全产教融合服务管理机制。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工作办公室和服务地方办公室作用,以精细化过程管理与关键目标绩效考核为导向,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项目评价标准与考核办法,不断推动产教融合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六)突出学校办学特色,提升整体办学水平

一是打造高等教育的劳动特色办学品牌。发挥平台优势,打造山东省工会和劳动科学研究高地、山东省劳动特色文化创新高地和山东省劳动教育示范基地。劳动教育体系进一步优化,劳动特色文化为核心的大学文化进一步得到拓展与创新,“为人友善、工作踏实、做事认真、追求极致”的应用型人才特质更加鲜明。学校劳动特色办学成效更加明显,学校整体办学水平、核心竞争力、社会影响力显著提高,学校劳动特色办学的研究和实践成为山东省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发展的“山管品牌”,为其他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特色发展提供示范。二是对接现代服务业特色更加鲜明。不断强化学校的行业特色和竞争优势,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实现融合、创新、特色发展。学科专业布局与区域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及产业需求高度匹配,应用型人才培养链条更加完整;全面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实现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应用性研究和服务地方现代服务业能力显著增强,实现科研成果全方位、多层次推广转化应用。服务山东现代服务业作用有效发挥,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不断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9]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山东管理学院一定要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坚持不懈推进改革创新,大力促进内涵式发展,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奋力谱写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新篇章,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猜你喜欢
应用型建设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