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欢 陕西通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我国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国家,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要依靠着农业产业。在当前的新形势下,民族传统文化在我国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必须把传统文化与经济结合起来。利用优良的民族传统,推动乡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尽管近几年国家在经济发展上有了很大的成绩,乡村面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由于缺乏对传统的理解和对乡村经济发展的忽略等因素,使得乡村的发展相对滞后,严重制约了我国乡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我们应正确理解和把握民族传统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并运用传统文化来推动我国的发展。
民族文化是民族的一种特质与风貌,它是经过长期的演变而得以保存的,它能反映出民族的特点和内涵。中华文明在中华民族的五千年发展历程中,具有悠久而又深厚的民族特色,而我们国家的许多文献、史料都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民族文化的见证人,中华文明从来没有中断过[1],直到今天。由于每个时代的经济发展程度及对社会的认识程度的差异,使我们的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如琴棋书画、戏剧、传统节日、宗教、哲学等一直以来都在为人类的生命、生存和发展做出指引,在长期发展中逐渐形成了我们民族的价值观念和认识观。
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一直和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关系密切。传统文化和经济的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传统文化受经济发展程度的制约,在各个历史时期,由于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其对传统文化的影响也不尽相同。比如,在中国古代,由于农业和科技的落后,导致了国家的经济发展很慢。赋税十分沉重,人民生活困苦。
在这个时期,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比较单一,主要表现在祖先勤劳、质朴、自强不息的精神文化上。发展到今天,我们已经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人民生活在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里,而且经济水平也在逐渐上升,现在,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和财力来推广和发展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2]。传统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中国儒学传统强调的是集体意识,而重义轻利的价值追求,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并未消失,市场经济虽然给人们提供了“利益至上”的文化理念,但其“趋利避义”的价值取向却未能得到广大民众的认同与支持。与此同时,理论家们也在不断地对人们的发展目标进行反思,重新塑造了中国文化“以人为本”和“和谐社会”。这些看似与市场经济精神背道而驰的传统文化,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肩负着挽救近代文明的重任。中国模式既要吸取国际主流发展方式的养分,又要立足于中国深厚的民族文化和特有的实践,既具有典型的东方文化特色,又具有现代共性。
而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比如勤劳、踏实等优良的品质,这些都会对我们的经济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新中国建立以后,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批支持农业发展的文件和优惠的农业政策,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尤其迅猛。乡村社会的迅速发展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密不可分。在目前的乡村振兴时期,农村的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一些落后的传统思想却深深地扎根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大量现实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在前文中我们曾说,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并扎根在人们的生活和生活中。过去的某些传统文化,在当今的社会发展中,已无法适应目前提倡的可持续发展。比如,在中国南部,很多农民都没有根据先进的耕作技术进行农业生产,仍然采取焚烧秸秆等方法来获取草木灰的化肥[3]。这也与农民长期以来的耕作习惯息息相关。但是从目前的可持续发展观点来考虑,秸秆焚烧会产生很严重的有害物质,它不但对大气造成了严重的污染,而且对土地的构造也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影响了农田的品质。
我国历来是农业大国,却从未是农业强国,据农业农村部发布《大力推进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数据统计显示,在2018年我国农业数字经济占据行业的增加值比重高达7.3的百分点,与上一年相比增加了0.8个百分点,从这个数字可以看出,我国的农业数字经济有所提升,但是整体农业生产经济的占比并不高,重心都落在开展数字经济方面。究其根源,是由于我国农村还存在着以销售农作物为主要手段的粗放生产。初级农业作为原料,其经济价值很低。我国的一些地区,尤其是山区、丘陵地区,由于地理、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农业生产的总体水平较低。因而,更多的农民放弃农具到外地打工谋生,给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很大的冲击。
近几年,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人们的物质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人们对健康和生态的追求也在日益增长,尤其是那些来自乡村的“土货”,更是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欢迎。也是由于这一消费机会,很多农民都在利用环保的名义,无视了传统的“诚信”,各种假冒伪劣产品层出不穷,降低人们对于农业产品的信任度[4]。尽管人们十分渴望得到绿色的农业产品,但是,很多人却害怕被欺骗而不愿购买,这给一些诚实的农民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从整体上讲,诚信意识缺失对乡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很大的负面作用。
近几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使农民的收入有了一定的保障,但是很多政策对农民的优惠力度还不够大。其经济效益远不及外出务工,导致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流失,很多青壮年宁可到城镇里去,也不愿再回到农村从事农业生产。根据调查,目前我国农村40岁以上的中年人口占据65%以上,导致了“空心村”“老年村”的出现,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发展乡村经济的过程中,最关键的当然是要有足够的人才,而大量的农村劳动力的流失,使得广大的乡村土地变得荒芜。乡村资源的闲置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要使农民的基本利益得到充分的保障,就必须在政策和制度上得到充分的保障。让他们打心眼里相信,在这个广阔的乡村市场上,一定会有一番作为。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灿烂的财富,在我们的历史进程中,它始终深刻地影响着人民的日常生活,并引导着我们的前进。传统文化是一种意识形态,它对社会和经济的作用是从思想上和心理上进行的,而在当下的新形势下,如何利用它来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在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中,不能完全依赖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法,虽然有些方法还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已经完全不适应现代化农业生产要求,为了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科学的方法来引导和创新,同时也要积极主动地进行科学和文化的教育。要把握农业发展规律,注重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
同时,要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引导农民科学种田。此外,国家还应该实行退耕还林政策,对那些在退耕还林中表现突出的农业生产者进行奖励,提倡在农业生产中不能只追求耕地的面积和单位产量。因此,必须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以推动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要想让乡村的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农民要想在自己的土地上得到充分的利益,必须要根据“精品”打造来发展经济。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的农村发展必须抛弃传统的“小农户”观念,而以“以粮换粮”的传统获利方式,难以适应新的社会需求。要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必须建立“优质”的观念和“优质”的经营理念。比如说,可根据商品的类型划分,以差异性的价格售卖,而不是以捆绑销售为主的盈利方式。
另外,也可以进行二次加工和精制,就拿南方的蚕业来说,以前的农村,都是把茧子包装起来,然后出售给有需求的公司。为了确保农业的经济效益、提高农民的收入,我们可以在乡村设立加工厂,把蚕丝加工成丝。把蚕茧和茧子分批次出售,不仅为乡村的从业人员创造了许多就业机会,还能增加他们的经济收入,增强他们的种粮信心。此外,在发展乡村的同时,还要根据地域、市场的需要,进行多样化的农业产品的开发。避免由于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导致农民的收益下降。
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强调“诚信”,“诚实”是获得“社会信赖”的基本准则。为此,要大力培育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大力倡导社会正气,防止出现“劣质产品”等违法违规现象。在发展农村的同时,要选择合适的途径。从国家和政府的视角出发,要加强对农民的监管,防止以“绿色食品”为名实施不法行为的现象发生。要树立起良好的社会信任机制,同时要积极地指导农民,用“三下乡”、讲演等形式宣导“以人为中心”,坚持“以诚为先”的发展思想,让“诚信”成为每个农民心中的一种自觉行为。
我国是一个以社会主义体制为主的国家,为了维护广大农村居民的基本权益,实行了一套有利于农业的优惠措施。从建国初期的土改以及70年代的“包地到家”再到现在的“耕地保护性补助”,从侧面反映出中国在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投入了巨大的资源和关注,但是,由于农村土地面积大、农民数量多,农村从业人员享受的福利并不多。
为此,我们要走进乡村,要弄清楚他们最急需的是什么,要用现实的态度来制定和完善农业的优惠政策。在发展乡村社会的同时,要确保农村的人才队伍的稳定,农民的工资水平不断地上升。只有从政策、法规等方面保证了广大农民的基本权益,增加了他们的经济收入,就能够从根源上阻止他们的流失,使他们从内心深处相信自己能够在广阔的乡村中立足。只有这样,才能使农村的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进而推动乡村的发展。
今天,传统文化在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引导和支撑的作用。正因为如此,在“十五大”报告中明确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加强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提高文化产业的综合实力,提高文化产业的竞争力。经济和文化是相互依存的。文化要有经济的支持,经济要有文化的包装。传统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角色定位,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野。“搭台”文化以地方民俗文化为主,包括服饰文化、娱乐文化、饮食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等,以新型的文化资源来提升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例如,我们国家的古代文明,既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也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可以把它变成经济的一部分,这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在当代,提升商品的文化内涵是创造高附加值产品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提升产品和服务的文化内涵的同时,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播,打造具有鲜明个性的产品和服务,既能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又能扩大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我们了解到,法国的葡萄酒、瑞士的钟表、荷兰的鲜花,这些具有民族和地方特征的传统商品,在市场上的竞争更加激烈。相比于“移置”大型工矿企业,将传统产品引入市场,更能发挥其特有的优势,如投资少、回利快,而且有利于环保,也更符合民族的文化和习惯。
中国人的多元文化共同体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和而不同”的方式进行融合。在我国,有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如手工编织、刺绣等;如河西走廊的二滩羔皮、西南彝族的猪鬃、藏区的牦牛绒、伊犁的马匹、滇西的生漆。随着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这些商品的发展将会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在当今的经济生活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中华文化教育中心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为主要内容,以培育急需的德育师资和社会文化教育工作者。
综上所述,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优秀的传统文化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通过对农村发展的研究,发现在过去数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农村的发展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如何运用传统文化来推动乡村的可持续发展,还面临着一大批问题。要发挥好民族传统文化与乡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之间的联系,就需要从根本上理解传统文化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只有把科学的理论与经济发展的基本原理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其能够得到长期的发展。此外,要从政府的角度,制定相应的保障乡村的健康发展的政策。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永垂不朽的重要保障,在乡村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发挥好其在乡村经济发展中的引导功能,实现乡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