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茹
根据国务院以及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等文件的精神,高等职业院校应面向社会的创新需求,依托重点专业(群),坚持交叉融合,主动打破传统专业学科壁垒,通过推动专业学科交叉融合等措施,鼓励各高职院校依据学科优势特色,建立健全课程衔接体系,凝练专业方向、改善实训条件、深化教学改革,整体提升专业发展水平,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本研究围绕服务大健康产业目标,契合地方经济发展和民生需求,依托医药卫生类专业优势,探索建设以学前教育、医卫类专业等重点优势专业,构建带动早期教育、特殊教育等专业群发展,培养医护特色鲜明、专业融合度高的复合型人才的特色课程体系。
学前教育类专业“教医结合、专业融合”的特色课程,是指充分利用学前教育专业优势和资源优势,以学前教育为龙头,带动早期教育、特教专业发展,与医药卫生类专业在理论和实践等方面相结合。“教医结合”的“教”是通过教育、心理、社会等方面的学科,培养具备学前教育类专业知识与技能,能在幼儿园从事保教和研究工作的学前教育类工作者。“医”是培养学前教育学生兼备一定的医学素养,能处理幼儿安全意外伤害、常见疾病预防和常用急救技术的院前简单应急处理能力,并且能够对婴幼儿合理实施保育护理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专业融合”是两个以上专业的交叉、融合,培养具备综合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1-2]。通过优化专业结构、整合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校内外实训基地,在教学科研团队共同努力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不同专业的特色和优势,建立了以课程整合为导向的专业交叉融合机制,培育起若干专业融合课程群[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教育2030 行动框架》明确提出,“到2030年,确保所有儿童接受优质的儿童早期发展、保育及学前教育,从而为初等教育做好准备”。2021年5月31日起,我国“三孩”政策全面正式实施,“三孩”上幼儿园的高峰即将来临,三孩政策后势必增加学前教育的压力。在学前教育事业迅猛发展的今天,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随着日益增长的大中型幼儿园、幼教集团的职业化发展趋势,对幼儿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及学前教育类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复合型学前教育类专业人才供不应求,不能满足整个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师资缺口巨大。通过特色课程体系的建设,使学生具有学前教育类专业岗位所要求的专业知识技能,并具备一定的婴幼儿卫生保教护理能力,受到行业市场的广泛欢迎。
提高幼儿安全卫生保健工作的责任感与迫切感,是幼儿安全卫生保健工作的重要基础,有助于幼儿提高生活质量,既能够预防常见安全意外发生,实施幼儿早期的各类常见疾病防止和急救处理,也能够为幼儿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幼儿正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时期,他们生长发育迅速,然而适应环境的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力不足,容易受到外界各种疾病因素的干扰,从而影响幼儿的身体健康。幼师是幼儿园的一员,应当充分重视幼儿的身心发展情况,结合时代发展需求,制订科学完善的幼儿学习课程,全方位对幼儿进行安全、卫生和健康教育,可以从幼儿的个人卫生与饮食习惯、心理健康教育与户外体育活动、安全教育与自我保护等方面入手,切实将安全卫生保健工作融入幼儿培育课程之中,有助于促进幼儿安全卫生保健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幼儿园应当与家庭教育有效结合,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安全卫生保健氛围。对幼儿园安全卫生保健工作进行有效完善,使幼儿教育参与者无论是在家庭中还是在幼儿园内,都能够正确认识到卫生保健的重要意义。学前教育专业通过“教医结合”强化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卫生保健水平,从而提高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工作水平;通过“教医结合”协同教学培养兼备医药卫生保健特色的幼儿教师,提升幼儿教师卫生保健能力,使他们掌握在第一时间应对幼儿遇到安全、意外伤害、疾病防治和自护自救方面处理的技能,提高幼儿教师的自救自护的意识和能力。
学前教育类专业在探索构建和优化课程体系的过程中,既要推进专业内涵建设,又要依托学院医药卫生类专业优势,实现学前教育类专业和医药卫生类专业课程的融合。雅安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医药卫生类专业资源优势,构建以“学前教育类专业+医药卫生类专业”相结合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探索和实践“教医结合,学岗融合”的学前教育类专业课程实践模式,构建“双结合、双导师”的学前教育类培养模式。“双结合”就是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与医卫专业形成协同育人模式,共同指导、考核学生[4],并通过见习、实习等实践环节,积极探索学前教育类专业特色课程改革与创新,提高从事学前教育职业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培养出综合素质高、专业技能强、爱岗敬业并具有医药卫生素养的学前教育类复合型人才。学前教育类专业特色课程建构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教医结合、专业融合”学前教育类专业课程实践模式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类专业课程的基本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学前儿童卫生保健、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础知识,具备幼儿园一日生活的组织与管理能力。然而在幼儿园,由于幼儿年龄小、自我保护能力差,难免会出现一些意外伤害、疾病等情况。目前幼儿发生意外损伤时,多数幼儿老师不敢直接进行处理,通常都是直接带去医务室。因此,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幼儿园突发意外事件中,运用一些简单易行的相关知识去进行急救和预防是幼儿园老师应必备的能力。
为了提高幼儿教师处理突发意外事件和幼儿疾病预防的能力,使学前教育类专业学生在未来工作岗位上处理各种幼儿安全意外伤害情况时,能第一时间运用一些简单易行的医学相关急救知识对幼儿进行急救处理,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幼儿意外伤害,我院对学前教育类专业课程内容进行完善,增加医学方面的课程:早期教育专业增加了《0-3 岁婴幼儿保健护理》《0-3 岁婴幼儿意外伤害的预防与急救》《儿童意外伤害与急救》《儿童推拿学》《健康评估》等课程;特殊教育专业增加了《特殊儿童生理与病理》《特殊儿童意外伤害的预防与急救》《特殊儿童诊断与评估》等课程,探索构建并实施了学前教育类专业“教医结合”特色课程,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学前教育类专业“教医结合”特色课程设置一览表
专业融合对于学前教育类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培养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基础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还是社会岗位需求方面,专业融合均有其他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优点。学前教育、早期教育、特殊教育的专业融合要围绕学前教育这个核心专业展开,每一个学科都有其核心课程,每一门课程都有其重点内容,每一堂授课都要达到预期授课目标,授课老师运用“专业融合”教学模式,不能是几个学科或几门科学的堆积,而主要应该是早期教育、特殊教育对学前教育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补充。首先要培养学生能够接受专业融合教学模式,每个专业或者课程老师不能在授课或教学中过多强调本课程的重要性或实用性,不能对某一门课程进行定性,不能让学生感觉到学前教育就是针对小班到大班的幼儿,是仅在幼儿园中进行的。早期教育是针对0-3 岁的幼儿,以家庭教育为主,而学前教育包括了早期教育[5]。将早期教育、特殊教育专业学科与就业岗位所需的相关知识点及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教学核心内容相结合开展教学,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掌握学前教育类专业“专业融合”课程知识,促进师生共同进步。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学前教育类专业“专业融合”课程,具体内容如表2所示。
表2 学前教育类专业“专业融合”课程设置一览表
“一课双师、双师协同”是指由学前教育类专业和医学类专业(护理、临床医学、康复治疗技术)的教师组成师资队伍,这一支教学团队在某一方面或者多个方面共同协商讨论对教学进行合理规划,相关教师按照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目标、课程内容合理地通过各种教学形式和教学设施,组织不同形式的协同教学,同时学前教育类专业和医学类专业的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掌握岗位技能的成效进行评估。依托学院医药卫生类专业师资优势,组建学前教育专业和医药卫生类专业优势互补、院院联合的“教医结合”教学团队,确保学前教育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与课程改革和创新。打造“教医结合、专业融合”的特色教学团队,医药卫生类专兼职教师组建具有医护特色融合型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团队,核心课程实施“一课双师、双师协同”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科研活动。学前教育专业和医学专业可以合作共建教学与实践一体的“学前教育和医学专业的教学、实践、实习”基地,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实训基地能够真实地感受到与未来工作岗位类似的实际环境,进行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训练,在选修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创造模拟真实的学习环境,充分利用现有校内实验实训条件(幼儿园仿真实训室、感觉统合实训室、蒙特梭利教育实训室等),依托学院医药类专业特色、实验实训资源优势以及附属医院优良的医护条件(医学系心肺复苏实训室、儿科学实训室、诊断学虚拟实训室、针灸推拿实训室、康复评定等),由学院有丰富实践教学能力的医学老师和临床一线医生等亲自指导,两个专业的老师共同参与学生的实践技能考核[6-7]。
协同教学教师分工合作,有效地进行不同专业之间的对接,对现有的课程内容根据岗位需求进行合理整合,协同教学不是刻板的固定不变的教学方式,而是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地对教学内容等进行优化调整。协同教学过程中,重视整合与岗位需求的医学类基础知识和技能,而不是照本宣科,注重师资队伍之间的合作,使得协同教学发挥积极作用,打造高水平的双师队伍,破除专业师资壁垒,积极推进教师资源群内共享、专业集群化发展,促进专业间跨界融合、课程间相融相通的教学需要。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加强与幼儿园的联合教学工作,可以将幼儿园园长、优秀名师引入学校,承担特定课程的教学任务,为学生提供专题讲座、座谈会等交流项目,将幼儿园发展现状、师资素质、业务能力要求、发展趋势、岗位所需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第一手信息引入学校,培养学生对于实际工作的认识。高职院校也可以将学前教育类专业骨干教师派到幼儿园顶岗,通过到一线学习,进一步了解幼儿园的课程结构、活动安排、岗位所需知识和技能,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丰富教学经验。教师可以针对专业岗位中所欠缺的、须补充的知识和技能而设置相对应的教学模块,实现学前教育专业毕业学生与未来岗位的直接对接。在教学模块组合上,重点设计技能训练项目(安全、意外伤害防护,疾病预防)、技能训练素材(情景模式、实训室)和训练的手段,结合岗位需求能力和学前教育专业、医学专业的课程,对选修课内容进行优化。幼儿园也可以为高职学生提供丰富的实习机会,可以采用顶岗实习的方式,参与幼儿园教学工作。可以采用模块教学的方式,指导学生独立制订和实施课程模块[8]。可以采用就业实习的方式,鼓励学生在幼儿园承担某一门课程的教学工作,促进学生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参与实习活动,获得丰富的专业实践的机会,从而在实践中明确对象特征,感受过程,积累经验,增强学生专业实操能力,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家长对幼儿的教育问题提出了更高更专业的要求,社会对幼儿教师、保育员的理论和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9]。对学前教育类专业的学生来讲,毕业后多数都是在幼儿园、早教机构等岗位工作,要求教师不仅能组织安排日常教育教学活动,还能组织幼儿游戏活动,进行各种唱歌、跳舞、画画等文艺表演活动,更能为幼儿提供科学合理的保育活动,尤其是具备处理突发意外事件和疾病预防的能力。然而目前高职院校毕业的学前教育类专业学生在处理幼儿意外伤害、进行常见疾病预防及辨析等方面的能力水平是很有限的。《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职业院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即“1+X”证书制度试点,这个制度将“1”和“X”互为结合,相互补充,在“1+X”证书制度下,要求职业院校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训的机会,学习更多的本专业的以及医学方面的技能,更好地实现学前教育类专业的培养要求和目标,以便学生毕业时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丰富的保育技能,为今后从事学前教育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进而成为高素质、高水平的复合型技能人才。在“1+X”证书制度背景下,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机会融合,将专业教学与幼儿园要求相衔接,以此不仅在思想上帮助学生牢固树立幼儿教师专业思想,也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关于幼儿安全意外伤害、疾病预防、急救处理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操作技能水平,以便更好地适应当今的幼儿园、早教机构的需求。针对目前幼儿园、早教机构岗位需求,学前教育类专业学生可以申请奥尔夫音乐、蒙台梭利、营养师、育婴师、幼儿照护等资格证书。
高职院校立足学生专业、就业、长远发展的需要,基于学前教育类专业的专业课程创新与构建,深入推进“教医结合”和“专业融合”改革。通过对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的调整,培养出兼备医药卫生保健特色的学前教育专业复合型人才。我院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医结合、专业融合”课程体系建设做了有益的探索,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具有初步医药卫生知识,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升,也提高了我院学前教育专业师资水平,满足了幼儿园对复合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通过上述实践探索,我们坚信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专业融合的课程结构创新,突破人才培养薄弱环节,更有利于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