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丹琦 黄 松*
(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 浙江·金华 321000)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魂”与“根”,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持与引导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发展教育的重要意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发扬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高度重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高校思政教育发展。教育兴则人才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财经类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进步具有深远的影响,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财经类高校数量和学生人数不断增加。财经类高校具有明显的学院特点,即强调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财经类高校得校园中容易因各种诱惑形成不良风气,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对人才的思想教育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如何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财经类高校思政课堂,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正面引导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固本工程、铸魂工程、打底色的工程,已经成为国家“共识”。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强调,要把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滋养文艺创作、融入生产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思想中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既是当务之急,也是百年大计、千年大计。由此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人才培养和高校教育具有深远影响,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具有重大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内容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大量教学资源。传统文化包括思想观念,礼仪制度,风土人情和生活方式等,这些内容一方面为思政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授课角度和理论支持,思政教育可以利用传统文化充实其思想内涵,另一方面也和高校思政教育的目的相通,通过将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学习其中的文化利益,道德伦理和价值观念,使大学生能够在道德规范,思维方式和人文素养上得到传统文化精髓的积极影响,进而达到高校思政教育的目的。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新时代,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关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将传统文化中高尚的道德人格,昂扬的人生态度以及深刻的精神内涵贯通于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之中,引导大学生将优秀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增强爱国情感与文化认同感。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八个统一”的要求,其中之一是“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作为一种文化的沉淀和积累,传统文化具有隐形教育的功能。当前,财经类高校普遍存在建校时间短,缺乏深厚文化底蕴的问题。因此,将传统文化有选择地融入思政教育,有助于发挥优质传统文化塑造人的作用,进而外显于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和日常行为上,使财经类院校逐渐形成良好的文化基础。
进入新时代,财经类院校在推动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存在诸多挑战。
在当前的财经类院校中,尤其是独立院校,普遍缺乏人文或者哲学学科,经济类或者管理类学科一枝独秀,课程安排占到了总课程的绝大多数。这样的学科设置,过分强调财经类课程学习,而在人文教育上有所欠缺。缺乏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往往导致学生只专注于本专业知识,而对专业之外的知识一知半解或毫无兴趣。目前普遍存在于财经类高校的问题,诸如学生不愿意主动去了解传统文化,认为思政教育无用,校园内缺乏多元的学科文化氛围,大多数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严重不足,都不利于成功将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
为更好了解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途径,认识当前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本文对部分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了解传统文化的途径
统计问卷数据后发现当前思政课中传统文化元素嵌入不足,通过网络媒体了解传统文化元素的比例最高,这也说明当代大学生深受互联网的影响。此外,通过学校思政课了解传统文化的比例偏低,还有较大的改进空间。
除了传统文化了解途径外,思政课在宣传优秀传统文化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表2:传统文化宣传存在的问题
从表2中可以看出,79%的同学认为思政课存在照本宣读的问题,接近60%的同学认为思政课存在互动缺乏,流于形式和模式单一等问题,调查中超过半数的同学认为,大学生培养体系中对传统文化涉及范围较少。由此可见,当前思政教育中传统文化元素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就更需要加强思政课程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有效的学习应当来自方方面面,不只局限于课堂。调查发现,有31.58%的同学认为思政课程存在与实际结合少,难以与自身情况结合。思政课作为学习传统文化的第一课堂,应当与丰富的课外实践相结合。由于财经类高校自身的特点,容易出现重专业教育而轻文化教育的问题,对思政课传统文化的关注力和支持力度不够。学校开展财经类活动较多,而涉及传统文化的校园活动较少,学生在课上接受的知识无法在现实中得到实践。久而久之,学生的课程记忆就会消失,并导致思政教育课在学生中被边缘化,造成传统文化以及思政教育在当代高校教育中的地位逐渐下降。
目前,高校思政教育课的考核方式以测试和论文为主,闭卷测试形式居多,其次分别是开卷测试和论文。除了考核形式不完善,考核时间上的设置也存在问题。高校对于思政教育的考核一般集中在学生大学学习生涯早期,对于后续学习情况的考核严重不足。这也就导致学生对于思政教育持轻视态度,后续也基本不会选择自我学习。单一的考核方式以及不合理的课程安排,使学生无法得到长期持续的传统文化教育,不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思政学习体系。
为了更好的增强财经类高校思政教育的适用性与有效性,进一步推动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发挥思政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以某财经类高校为例,探讨传统文化在思政课中的表现形式及问题,提出更好的解决途径。
某财经类高校借助传统文化反思了思政教育方式。在学校的日常思政教学中,教师坚持“因材施教”的理念,对于不同班级或者不同水平的学生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措施。例如,对于氛围活跃的班级,提供更多让学生自己展示的机会。这符合了传统文化中倡导教育学生要循序渐进,“不悱不发,不愤不启”;而对于氛围不活跃的班级,则以教师授课为主,学生讨论为辅,做到教学统一。
学校定期组织开展传统文化体验活动,例如,参观博物馆、历史纪念馆和红色基地等,该校借助相关活动展现传统文化中“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等理念。扩展丰富传统文化教育的表现形式,让学生有机会在实践中反思内省,逐渐学会尊重他人,尊重劳动,心存善念。
在一定程度,该校教师仍然发挥着“中间人”的作用,对于一些不活跃的班级,仍采用传统生硬的教学方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难以被调动,未能体现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价值。
同时,该校在思政教育体系设置以及授课模式上存在问题。一是课程任务安排集中,思政课集中安排在学生入学初期,对于学生后续学习情况不再关注;二是教师面对多班级,大规模学生统一授课,该校将思政课作为公共课程,安排多个班级集中上课,导致课堂学生数量多,教师授课环境不佳,不利于教师及时关注学生动态和维持课堂纪律。
该校学生对于传统文化认识不足。财经类高校大多数学生讲求经济效益与实用性,部分学生认为相较于实用性更强的财经专业课,理论课的实用价值不高。只有少数学生正确认识到了传统文化教育的现实意义,多数学生仍然认为其作用不大,这不利于进一步在高校内推广传统文化教育。
因此,探索如何将传统文化成功的融入思政教育,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迫在眉睫。
要将优秀传统文化成功融入思政教育,需要从现实角度出发,丰富财经类院校学科设置,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加思政教育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嵌入;鼓励学生深入了解地方文化,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教师集体备课,提升教学水平。
优化学科设置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这需要高校各部门共同努力。对于财经类高校来说,需要合理的增加传统文化课程数量和种类,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加思政教育课的考核比重,提高文化理论课程地位;同时,传统文化不是和财经类专业课毫无关系的,例如儒商文化,就是商人将儒家的价值观念与遵守市场运行规律相结合得到的,儒商文化有崇高的社会理想和济世救民的忧患意识,契合了财经类院校学生所需要具备的道德素养。财经类院校对于这一类传统文化,需要充分利用,将其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使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财经类高校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积极探索新融合模式,将学生从枯燥的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鼓励支持文化人才走进校园进行学术交流,开展课题实践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主动承办大型国内国际传统文化交流活动,丰富校园文化活动以及传统文化传播途径,提升高校自身的影响力;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手段,推动传统文化平常化,普遍化和快捷化传播;鼓励学生走出校园,深入感受地方传统文化,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潜移默化的接受传统文化的积极影响。
将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除了要优化课程体系,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还需要推动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校外实践,目的都是为了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解决财经类高校文化基础薄弱的问题。可以借助地方特色文化,将地方传统文化融入多种多样的校园活动中,既传播了地方传统文化又有助于形成学校文化品牌,如文化艺术节,红色文化展,历史文化竞赛等;还可以从校园布局中下手,打造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展示空间,让财经类院校的校园特色与人文景观相结合,形成重视传统文化的校园氛围;在院校精神中融入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比如财经类人才最为重视的诚实守信,经世济民,拼搏进取等精神,加强财经类学生的人文素质,爱国主义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从而更加坚定理想信念。
教师可以通过集体备课,多方讨论,吸收其他学校经验,组织教师参加主题培训,多角度学习如何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思政课程建设,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以及课堂质量,打造融合了传统文化的品牌思政课程。对于普遍存在的课堂上照本宣读的问题,教师要积极与学生沟通,听取学生的意见改进教学模式;教师组成教学小组,定期讨论反思存在的问题,通过定期听课评课,以及学生教师互评制度,不断升级授课方式,丰富教学案例;学校制定相应的激励制度,鼓励教师积极关注和创新传统文化学习方式,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感染力。
总而言之,新时代财经类高校思政课程创新要重视发挥传统文化的力量,深植于优秀传统不仅可以丰富思政课程内涵,提升课程的质量和感染力,更有利于增强传统文化的亲和力,吸引力,让理论更贴近学生,实现现实感和历史感的结合,为财经类高校培养现代社会所需的全方位人才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