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谱林 唐湘生 郭福生 吕 川 熊 建 黎广荣 聂 涛 钟鹏飞
(1.东华理工大学核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西 南昌 330013;2.核工业二七〇研究所,江西 南昌 330200)
赣杭构造带位于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拼接带,自晋宁运动以来长期处于活动大陆边缘,存在多次构造—岩浆作用,成矿作用强烈[1-4]。在燕山晚期的伸展拉张过程中,形成了规模较大以火山岩型铀矿为主的铀成矿带[5-7]。在该成矿带已探明数十个火山岩型铀矿床及数百个火山岩型铀矿(化)点,也发现少量花岗岩型、碳硅泥岩型铀矿床,矿化规模不大[8-10],并且花岗岩型、火山岩型、碳硅泥岩型铀矿化都与火山—岩浆活动,尤其是燕山期的火山—岩浆和构造活动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11-15],铀成矿机理具有统一性特征[16]。
天台山火山盆地位于赣杭成矿带中段北缘,处于广丰—东乡断裂与赣东北深大断裂相夹持地带。20世纪七八十年代,该盆地地表已探明有10余个铀矿(化)点,类型包括火山岩型、花岗岩型和碳硅泥岩型铀矿化。20世纪90年代之后,铀矿调查由地表逐渐转向深部,然而经过多年工作,在深部很少有新的突破。该地区矿化类型较多,且控矿因素比较复杂,致使找矿难度增大。本研究在综合分析前人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地表地质调查初步查明了该盆地地质特征以及各个铀矿(化)点矿化特征,总结该盆地铀矿控矿因素,为区内铀矿地质找矿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天台山火山盆地位于赣杭火山岩铀成矿带中段北缘,地处萍乡—广丰近EW向超壳断裂与赣东北深大断裂相夹持地带,为继承式火山沉陷盆地。
该盆地地层较为复杂,包括基底地层、火山岩层和红色碎屑沉积岩盖层(图1)。基底地层大面积出露于盆地最北部,底部多为前寒武系变质岩,岩性主要为含碳板岩、变质砂岩、千枚岩、云母片岩等。早二叠世—早侏罗世浅海—河流相碳酸盐岩—碎屑沉积岩建造不整合覆盖其上,分布于中部,岩性主要为粉砂岩、砂岩、灰岩等。火山岩层不整合覆盖于基底地层之上,火山活动分为3个旋回,即打鼓顶、鹅湖岭和石溪火山旋回。打鼓顶旋回火山活动较弱,仅分布在研究区北部,以紫红色流纹岩、砂岩、砂砾岩为主;鹅湖岭火山旋回是火山活动的高峰期,火山岩厚度大,分布广;石溪旋回火山活动又逐渐减弱,是本区火山活动的尾声。盖层多分布于盆地南侧,为一套河湖相红色碎屑沉积岩。
图1 赣杭带中段天台山火山盆地铀矿地质特征Fig.1 Geology characteristics of Tiantaishan volcanic basin,Middle Gan-Hang belt
盆地构造较为发育,主要发育断裂以及火山机构。盆地北部构造以NE向断裂为主,也断续见有规模相对较小的NW向断裂,多为赣东北NE向深大断裂的次级断裂;南部多发育有近EW向断裂。
NE向断裂以F4、F5断裂为主,F4断裂带内岩石强烈破碎,破碎带宽度为3~15 m,两侧围岩常见碎裂、揉皱现象。F5断裂为区域性贯通断裂,控制了二叠系、三叠系及侵入岩呈NE向分布,带内岩石强烈挤压破碎,构造角砾岩中角砾多呈透镜状。NW向断裂规模相对较小,其走向多为320°左右,该断裂破碎角砾发育,蚀变强烈,有硅化、褐铁矿化、碳酸盐化、赤铁矿化,两侧围岩发生位移。
盆地南部主要发育近EW向断裂,以F1断裂带为主,其破碎强烈,主要表现为构造角砾岩及碎裂岩,并伴随有强烈的硅化现象。火山机构主要发育于断裂附近或者断裂交汇处,其中在北部姜家附近发育的隐爆角砾岩筒位于F5断裂南西段F9断裂附近;天台山火山机构处于F1断裂北侧,显示火山机构与断裂存在密切联系。
区内岩浆岩以石英正长岩、花岗闪长岩为主。石英正长岩分布于研究区中部,花岗闪长岩主要分布于NE向F4、F5断裂夹持区域,与震旦系、二叠系呈侵入接触,由于构造与热液作用,该岩体普遍遭受蚀变,形成不同程度的绿泥石化、水云母化、硅化等。晚期次火山岩、煌斑岩、辉绿岩呈脉状侵入于地层及岩体中。
在天台山火山盆地先后探明有155#、364#、113#等5个矿点以及6#、23#、365#等9个矿化点(表1)。铀矿化按其赋矿围岩,可分为火山岩型、花岗岩型以及碳硅泥岩型铀矿化;根据其赋存部位,又可以细分为不同的亚类,以下将对每一类矿化特征进行详细分析。
表1 天台山火山盆地铀矿化特征Table 1 Uranium mineraliz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iantaishan volcanic basin
赋存于火山岩中的铀矿化在整个研究区均有发育,根据其赋矿火山岩中各个不同岩性围岩以及控矿因素可进一步划分为密集裂隙带亚型、火山碎屑沉积岩亚型、隐爆角砾岩亚型以及次火山岩亚型铀矿化。密集裂隙带亚型和火山碎屑沉积岩亚型多分布于研究区南部,密集裂隙带亚型主要赋存于火山碎屑岩中,受近EW向断裂控制较为明显,铀矿体多分布于断裂旁侧裂隙带中,多呈脉状发育,以6#矿化点最为典型;火山碎屑沉积岩亚型多呈层状发育,分布于断裂附近火山碎屑沉积岩的层理面或者层理面发生破碎形成的层间破碎带中;隐爆角砾岩亚型以及次火山岩亚型铀矿化多分布于研究区北部,多发育于火山口附近,赋存于次火山岩以及隐爆角砾岩中,如238#、113#矿点均赋存于次流纹岩中,207#矿化点主要发育于姜家火山口附近的隐爆角砾岩中。
6#铀矿化点主要赋存于暗紫红色角砾凝灰岩中,部分产于沉凝灰岩、凝灰质砂岩中,处于两条近EW向次级构造的夹持区,矿体整体受近EW向断裂旁侧次级NE向断裂控制,矿体主要产于NE向硅化破碎带中(图2),赋存于沉凝灰岩、凝灰质砂岩中的铀矿体多受层间破碎带及裂隙密集带联合控制。矿体整体呈NE向50°~60°展布,倾向NW,呈透镜状或似层状,围岩蚀变主要为赤铁矿化、硅化、水云母化,局部发育黄铁矿化、萤石化。
图2 6#矿化点地质剖面示意Fig.2 Schematic of the geological profile of No.6 uranium mineralization point
花岗岩型铀矿化分布于研究区北东部,包括155#、364#矿点和 365#矿化点,矿化主要分布于 F4、F5断裂中以及其夹持区域,赋存于花岗闪长岩与泥质页岩、石英砂岩的接触带附近。
155#铀矿点赋存于花岗闪长岩与砂岩、砂砾岩接触带附近,分布于NE向F4断裂破碎带内,受NE向F4断裂与花岗闪长岩与砂岩、砂砾岩接触带联合控制(图3),矿体一般呈透镜状,产状与F4断裂破碎带产状一致,走向 NE,倾向 SE,倾角为50°~60°,矿化蚀变为硅化、黄铁矿化、绿泥石化、水云母化等。
图3 155#铀矿点勘探线剖面Fig.3 Exploration line profile of No.155 uranium point
碳硅泥岩型铀矿化主要分布于研究区北部,个别分布于研究区南部,已探明有328#、431#、11#矿化点,在研究区的外围北部变质岩中还发育有数个矿化点,主要赋存于前寒武系碳质板岩、千枚岩以及变质砂岩中,在寒武系含碳板岩中见有大批异常点发育。
328#矿化点分布于NE向F7断裂北侧,主要赋存于下寒武统碳质板岩当中,矿体形态呈透镜状、团块状,主要赋存于近SN层间破碎带中,走向为近SN向,倾向E,受NE向F7断裂活动产生的沿着层理面形成的近SN向层间破碎带控制(图4),发育褐铁矿化和方解石蚀变。
图4 天台山火山盆地328#铀矿点地质特征Fig.4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o.328 uranium spot,Tiantaishan volcanic basin
区内矿点、矿化点(带)丰富,以热液型铀矿化为主。由于该盆地岩性复杂,且各个时期构造均异常活动,因此每个矿(化)点控制因素均有所不同。综合分析认为:铀矿化主要受地层、岩体、断裂、火山机构、层间破碎带等多种条件综合控制。地层以及岩体是基础,为铀矿形成提供了重要来源,是重要的矿源层;构造是主导,为热液活动及运移提供了有利空间;三者有机结合塑造了该地区良好的铀成矿地质环境。
从整个天台山火山盆地的铀矿化分布情况来看,多种岩性均有铀矿化现象发育,表明铀矿化对岩性并无明显的选择性,但铀矿化集中程度在不同岩体、岩层差别较大,铀矿化主要集中在中生代火山岩中,其次为花岗闪长岩和前寒武系含碳变质岩。
中生代火山岩中铀含量较高((3.8~5.5)×10-6),为富铀岩层,能为铀成矿提供丰富的铀源[17](表2)。该套火山岩为钙碱性系列,分异程度高,热液作用能将铀从岩石中有效活化迁移,易于富集成矿,并且火山岩多为火山碎屑—沉积岩相,在火山碎屑岩中多夹有薄层状碎屑沉积岩,一方面火山碎屑岩与碎屑沉积岩接触界面为构造应力薄弱面,并且两者物理性质相差较大,在受到应力活动时易于形成层间破碎带;同时,碎屑沉积岩为一套屏蔽层,能阻挡含矿热液往上运移,使得其沉淀于碎屑沉积岩下部的火山碎屑岩中富集成矿。
表2 天台山火山盆地岩石中铀含量Table 2 Uranium contents of rocks in Tiantaishan volcanic basin (×10-6)
前寒武系变质岩中铀含量偏高,尤其是寒武系荷塘组碳质页岩中铀含量高达9.6×10-6,在后期的构造活动过程中铀元素易于在变质岩中发生活化迁移[19],而部分变质岩的碳质含量较高,碳质会吸附活性铀,使得碳质变质岩中的铀含量明显变高;另一方面,变质岩比较容易破碎,在应力作用下易于形成断裂破碎带,同时变质岩层理、片麻理较为发育易于形成层间破碎带,上述断裂、构造破碎带以及层间破碎带容易形成一套导矿、控矿、赋矿的运移系统,为铀矿化提供有利的空间,在变质岩中易于形成碳硅泥岩型铀矿化[20]。
花岗闪长岩中铀含量相对偏高(4.0×10-6),并且处于断裂夹持位置,由于构造活动与热液交代作用,该岩体普遍遭受蚀变,形成不同程度的绿泥石化、水云母化、硅化等。在发生热液蚀变过程的花岗闪长岩岩体中惰性铀逐渐转化为活性铀,并发生了活化迁移,花岗闪长岩与围岩接触带附近多为应力薄弱面,使得活性铀容易在接触界面及其附近发生聚集成矿(图 3)。
铀矿化形成需要多方面有利地质因素的耦合,构造是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在具有成矿物质和含矿流体前提下,构造对矿化富集起着主导作用[21]。天台山地区构造较为发育,在研究区南部以近EW向断裂为主,北部以NE向断裂为主,在断裂附近也发育有火山机构,沿着岩性界面或者层理、片理面易于形成层间破碎带。铀矿(化)点主要受NE向断裂、近EW向断裂、火山机构以及层间破碎带控制。
3.3.1 NE向断裂
研究区北部发育的NE向F4、F5断裂为重要的导矿导岩构造,控制了区内岩层、岩体的展布,如区内变质岩的片理产状与断裂走向相似,花岗闪长岩则位于NE向F4、F5断裂的夹持区域,明显受该组断裂控制,而上述地层、岩体均为赋矿围岩,因此NE向断裂控制了赋铀岩层、岩体产出。另一方面,NE向断裂具有多期次活动,多次由挤压转变为拉张而形成的断裂破碎带,为岩浆活动、矿质沉淀提供了有利的空间。北部的铀矿(化)点整体沿着F4、F5断裂呈NE向串珠状分布,铀矿化也主要发育于NE向F4、F5断裂附近,矿体主要沿着NE向主断裂旁侧次级断裂或者NW向张性断裂分布。前人在区内圈定的铀异常晕也主要沿着NE向断裂分布,因此NE向断裂控制了北部铀矿化的展布。当断裂穿过不同围岩时发育有不同类型铀矿化,当断裂穿过花岗闪长岩中见有花岗岩型铀矿化发育,如364#矿点主要分布于F5断裂附近,155#矿点以及365#矿化点主要分布于F4断裂附近。当断裂切穿前寒武系变质岩时发育有碳硅泥岩型铀矿化,如328#矿化点主要发育于F7断裂旁侧的层间破碎带中,431#矿化点分布于F7断裂旁侧的次级NE向断裂中。当断裂经过火山岩附近时,也发育赋存于次火山岩、隐爆角砾岩中的火山岩型铀矿化,如238#、113#矿点发育于次火山岩中,207#矿化点发育于姜家隐爆角砾岩中。
3.3.2 近EW向断裂
盆地南部发育以近EW向断裂为主,火山作用主要沿着近EW向断裂发生喷发,火山岩在地表出露形态呈近EW向展布,火山岩中铀含量较高,是主要的富铀岩层,并且南部大部分铀矿(化)点赋存于火山碎屑岩中,因此近EW向断裂也制约着南部火山岩型铀矿的空间分布。另一方面,近EW向基底F1断裂后期发生长期活化,控制了深部含矿热液上升的通道,从而控制了南部铀矿化发育,如6#、23#、36#矿化点主要分布于该断裂附近,在6#、23#、36#矿化点西侧数千米处也发育有 52#、1204#矿化点,其与 6#、23#、36#矿化点近乎处于同一近EW向水平上,暗示近EW向F1断裂控制了南部铀矿化的展布,上述矿(化)点也可能受同一条近EW向断裂控制。
3.3.3 火山机构
研究区火山构造较为发育,其多与主干断裂联合控矿。首先火山机构多受断裂控制,主要是在主干深断裂旁侧或者断裂交汇处发育,火山机构往往是基底主干断裂沟通深部与浅地表的通道,也是主干断裂在浅地表的一种表现形式。姜家隐爆角砾岩以及王石山岗火山机构主要分布于NE向F5、F9断裂中,天台山火山机构位于近EW向F1断裂附近,上述火山机构分布于断裂中显示出火山机构与主干断裂存在密切关系。火山机构对铀矿化控制也较为明显,首先多期次的火山作用为铀成矿提供了热源、铀源及大量的矿化剂;其次,火山机构附近也是温度、压力剧变形成的一个物理化学环境陡变部位,环境突然改变易使含矿热液中的铀迅速沉淀富集;同时在火山喷发过程中,火山机构附近受到火山作用形成的一系列环状、半环状、放射状的火山构造及次火山岩、隐爆角砾岩等是铀成矿十分有利的场所,且铀矿化可以赋存在不同火山岩的岩相中。如北部207#矿化点主要产于隐爆角砾岩附近,矿体主要赋存于旁侧的近EW向裂隙中;238#、113#铀矿点主要赋存于次流纹岩内的NE向和NW向硅化破碎带中(图5)。在南部天台山火山机构附近也发育有36#、23#、6#矿化点。
图5 238号矿点地质及放射性物探剖面示意Fig.5 Schematic of the geological and radiometric geophysical exploration profile of No.238 uranium point
3.3.4 层间破碎带
该盆地岩性分界面以及层理、片理较为发育的地层多为应力薄弱面。熔结凝灰岩主要为脆性变形,上部凝灰质粉砂岩、页岩等多介于韧—脆性之间,两者物理性质相差较大,在应力作用下容易沿着岩性界面发生破碎形成层间破碎带;火山碎屑沉积岩以及基底碳质板岩、片岩岩层的层理、片理化较为发育,在挤压过程中容易沿着层理、片理面发生破碎形成层间破碎带,为铀元素的富集、沉淀提供了有利场所,是重要的控矿、容矿构造。火山碎屑沉积岩亚型铀矿化主要赋存于凝灰质砂岩层理面破碎形成的层间破碎带中,碳硅泥岩型铀矿化主要赋存于片岩、板岩片理面发生破碎形成的层间破碎带中(图4)。
通过对天台山盆地地质背景、矿化特征以及控矿因素进行详细分析,认为区内铀矿化主要受几条主要的断裂控制,如沿着NE向F4、F5断裂北东侧发育有花岗岩型铀矿化,在其次级断裂中见有碳硅泥岩型铀矿化发育,在断裂中部以及南西部见有火山岩型铀矿化发育。在南部F1断裂附近以发育火山岩型铀矿化为主,在其往东侧延伸段前震旦系千枚岩中见有11#碳硅泥岩型铀矿化点发育,显示铀矿化类型之间存在密切关系。赋存于不同围岩中的铀矿化可能是深部含矿热液沿着断裂迁移至不同围岩富集成矿的产物,本研究据此建立的成矿模式如图6所示。
图6 天台山火山盆地铀成矿模式Fig.6 Uranium metallogenic model of Tiantaishan volcanic basin
在燕山晚期,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速率减慢且俯冲带向大洋方向迁移,区域上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开始拉张,在北部深部岩浆沿着NE向F4、F5断裂喷出地表,在南部沿着近EW向F1断裂带发育有火山喷发活动,形成了天台山火山盆地,主要形成了富铀的打鼓岭组、鹅湖岭组以及石溪组火山岩。随着进一步拉张裂陷,在拉张体制下活化了F4、F5NE向断裂以及F1近EW向断裂,深部热流体及矿化剂向浅部运移,早期形成的富铀岩浆房伴随岩浆喷发,不断萃取围岩中的U、P等元素,形成酸性成矿热液,酸性成矿热液沿基底断裂上侵运移,当运移至前寒武系变质岩地层时,萃取围岩中的铀,含矿热液沿着前寒武系变质岩的层理、片理等构造薄弱面继续运移,在含碳变质岩附近碳质对铀元素具有吸附性,使得在其附近发生富集沉淀形成了碳硅泥岩型铀矿化,如328#、431#、11#矿化点。
含矿热液继续从深部沿着NE向和近EW向断裂上升,当运移至花岗闪长岩附近时,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带为构造薄弱面,其多沿着该薄弱面往上运移,在往上运移过程中不断萃取富铀花岗闪长岩中的铀源,并进一步沿着花岗闪长岩以及附近长石石英砂岩围岩中的小断裂、裂隙进行富集沉淀,形成花岗岩型铀矿化。与此同时,含矿热液沿着基底断裂进一步上升进入火山通道附近,部分含矿热液沿着前期火山喷发过程中形成的断裂、裂隙进一步运移,由于火山通道附近压力、温度以及物理化学条件发生剧变,导致含矿热液在断裂、裂隙中发生快速沉淀富集,形成隐爆角砾岩型铀矿化,如207#矿化点产于姜家火山口附近。次火山岩岩体也能为铀矿化提供丰富的铀源,当含矿热液沿着富铀次火山岩中的断裂、裂隙运移时,热液能萃取围岩中的铀,并进一步富集沉淀形成次火山岩型铀矿化,如113#和238#矿化点均为次火山岩型铀矿化(图5)。
当含矿热液进一步上升至火山碎屑岩层中时,会萃取富铀火山岩中的铀进一步富集形成铀矿化,当热液沿着断裂、裂隙运移至火山碎屑岩中时,会形成密集的裂隙带亚型铀矿化;当运移至火山碎屑沉积岩时,该沉积岩多为屏蔽层,阻止含矿热液进一步往上运移,并且沉积岩中层理较为发育,含矿热液易沿着层理面运移沉淀,形成火山碎屑沉积岩亚型铀矿化。
喜山期天台山火山盆地南部发生了沉降,北部发生了抬升(图6),因此在南部火山岩剥蚀程度较低,出露地层主要为一套火山碎屑岩夹火山碎屑沉积岩,在更南部沉积了一套红色火山碎屑岩,在该岩层中发育有火山碎屑沉积岩型和密集裂隙带型铀矿化。往北方向剥蚀程度较强,研究区中北部火山岩的上部地层被剥蚀殆尽,层间破碎带型和密集裂隙带型铀矿化随着火山碎屑岩夹碎屑沉积岩剥蚀完成也被剥蚀掉,仅剩火山岩底部发育的次火山岩以及火山口,因此见有隐爆角砾岩亚型以及次火山岩亚型铀矿化发育。在北东部花岗闪长岩出露区见有花岗岩型铀矿化发育。在研究区最北侧剥蚀程度更强,只出露前寒武系变质岩,发育碳硅泥岩型铀矿化。
该盆地从南往北逐步剥蚀之后,平面上的岩性结构特征也可以反映该盆地垂向上的岩性结构,从上往下岩性依次为晚白垩世红色碎屑沉积岩、早白垩世火山岩、早二叠世—早侏罗世浅海—河流相碳酸盐岩—碎屑沉积岩,最底部发育有前寒武系基底变质岩,部分发育有侵入岩,如花岗闪长岩沿着断裂侵入。根据该盆地平面上的铀矿化特征,推测其往深部铀矿化特征具有密集裂隙带火山岩型、火山碎屑沉积岩型→隐爆角砾岩型、次火山岩亚类、花岗岩型→碳硅泥岩型铀矿化的变化趋势,当然可能出现深部由于不同岩层发生缺失或者没有侵入体发育导致缺少花岗岩型或者其他类型铀矿化的情况。
盆地南部铀矿化信息较为丰富,沿着近EW向F1断裂发育有1个矿点,5个矿化点,矿化类型以密集裂隙带火山岩亚类、火山碎屑沉积岩亚类铀矿化为主,铀矿化多分布于天台山地段,并且该地段还发育有火山机构,深部可能会发育与火山机构相关的次火山岩,是成矿热液活动的中心,根据铀矿化在垂向上的分布规律,认为其深部可能还具有次火山岩亚型、隐爆角砾岩亚型铀矿化的潜力。因此建议下一步一方面继续沿着F1断裂进行追索寻找铀矿化信息,另一方面在天台山火山机构周围加强深部铀矿化的探索,寻找隐爆角砾岩型、次火山岩亚型铀矿化。
盆地北部剥蚀程度较强,沿着NE向F4、F5断裂发育有3个矿点,5个矿化点,具有较好的成矿潜力。在北部发育有大片前寒武系基底变质岩,而前人在基底变质岩中工作程度较低,因此建议沿着F4、F5断裂进行追索,加强对基底变质岩中碳硅泥岩型铀矿化的探索。在F4、F5断裂南西段、中段见有姜家、王石山岗火山机构发育,火山机构形态较为复杂,深部构造特征不明,建议加强对火山机构深部特征及其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次级断裂的研究,探索火山机构附近隐爆角砾岩型、次火山岩型铀矿化的潜力。花岗岩型铀矿化多沿着花岗闪长岩与围岩界面分布,而岩体的侵入形态变化较大,查明深部花岗闪长岩侵入围岩的界面是寻找深部花岗岩型铀矿化的关键。NE向断裂为深部热液提供了通道,花岗闪长岩侵入界面与NE向断裂交汇部位是下一步寻找花岗岩型铀矿的重点地段。
前人工作多集中于赣杭带火山岩中寻找铀矿,并且取得较好的找矿效果,而在其他岩层中找矿效果不太理想,往往认为铀矿化主要赋存于火山岩地层中。在进行铀矿资源评价时,往往将盆地内火山岩剥蚀程度作为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剥蚀程度较深的盆地,区内火山岩规模出露较少,多认为该地区铀成矿条件较差,找矿潜力较小。该盆地北部剥蚀程度稍强于南部,而北部地表已探明的铀矿(化)点信息稍优于南部,显示铀成矿潜力与盆地剥蚀程度没有直接联系。该盆地已发现的铀矿化不仅仅局限于火山岩中,也在花岗闪长岩以及基底变质岩中均见有铀矿化发育,因此在以后工作中不仅着重在火山岩中或者浅部寻找铀矿化,还要考虑盆地深部及外围其他地层中形成铀矿化的潜力。在赣杭火山岩带,有很多盆地在地表及浅部发现的铀矿化类型往往是密集裂隙带型、火山碎屑沉积岩型铀矿化,其深部或者外围是否还有其他类型的铀矿化还不明晰。虽然前人将铀矿化划分为火山岩型、花岗岩型以及碳硅泥岩型铀矿化,在赣杭带铀矿化主要是后期热液活动的产物,只是赋矿围岩不同,因此铀矿化受构造控制非常明显。赣杭带各个火山盆地的工作程度均较高,但在盆地外围以及深部工作程度较低。前人在该成矿带火山盆地外围的二叠系碳质砂岩、石炭系灰岩、前寒武系变质岩以及岩体中均探明有铀矿床、矿(化)点,显示盆地外围具有找矿潜力。因此建议加强对导矿、控矿构造沿走向和倾向的追索,尤其是导矿、控矿断裂的深部及沿走向延伸至火山盆地的外围前人工作程度较低的地区值得进一步探索。
(1)天台山火山盆地铀矿化主要受岩层、岩体、断裂、火山机构、层间破碎带等控制。下白垩统火山岩、前寒武系基底变质岩以及花岗闪长岩是主要的赋矿岩层;NE向、近EW向断裂是导矿断裂,NE向断裂控制了盆地北部铀矿化展布,近EW向断裂控制了南部铀矿化分布;火山机构和层间破碎带是重要的控矿、含矿构造。
(2)在盆地南部继续沿着F1断裂寻找铀矿化信息,同时在天台山火山机构周围加强深部铀矿化的探索,寻找隐爆角砾岩型、次火山岩亚型铀矿化。
(3)在盆地北部建议沿着F4、F5断裂探索基底变质岩中碳硅泥岩型铀矿化;加强姜家、王石山岗火山机构深部构造特征研究,探索深部次火山岩亚型、隐爆角砾岩亚型铀矿化;查明花岗闪长岩深部侵入界面是寻找花岗岩型铀矿化的关键,NE向断裂为深部热液提供了通道,花岗闪长岩侵入界面与NE向断裂交汇部位是下一步重点寻找花岗岩型铀矿的地段。
(4)赣杭带火山盆地工作程度均较高,盆地外围以及深部工作程度较低,建议加强对导矿、控矿构造沿走向和倾向的追索,尤其是导矿、控矿断裂的深部及沿走向延伸至盆地外围前人工作程度较低的地区值得进一步探索。
致 谢
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得到了核工业二七〇研究所张万良研究员、张鸿研究员和徐勋胜高级工程师的悉心指导,在此一并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