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卫东
(皖西卫生职业学院 医学技术系,安徽 六安 237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国家《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等相关政策的出台,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必须更新教育理念,建立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个性化评价和人人成功的OBE教育理念,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成果导向教育理念(Outcome-based Education OBE,简称OBE)是由Willianm Spady提出的,起源于北美,现已成为欧美国家教育改革的主流理念。2016年,我国加入《华盛顿协议》并将此理念引入到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相对于传统教学理念来说,OBE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最终学习成果为目标,通过逆向设计,以事先预期的学习产出实施教学活动。教学活动强调解决以下问题:(1)想让学生取得什么样的最终学习成果?(2)为什么要让学生取得这些学习成果?(3)如何有效地让学生取得这些学习成果?(4)如何知道学生已取得这些学习成果?[1]OBE教育理念与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目标不谋而合。将OBE教育理念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指导方针有机结合,不仅为OBE教育理念的实践提供了载体,且有利于形成产教良性互动,校企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从而保证最终学习成果的确认、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策略的转变及评价模式的改革等更加符合行业标准和岗位需求,有利于培养技术密集、区域发展的复合型人才[2]。
当前高职院校教育存在教育理念相对落后现象,以教师为主体、教学成果为导向的传统教学理念依然普遍存在。同时,因诸多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校企之间在组织属性、组织目标、运行机制及价值观等方面存在比较大的差异,校企双方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认识上存在较大差异,从而使得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存在以下两个方面问题:一是产教融合层次低、深度不足[3]。高职院校在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上与行业标准、生产实践和岗位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职业教育成果难以转换到企业生产实践之中。这是导致目前学生“就业难”和企业“用工荒”并存现象的主要原因。二是校企合作紧密度不高、稳定性差。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主要停留在为企业解决“用工荒”的简单层面上[4]。当前,职业院校存在产教融合难、校企合作难、资源共享难的“三难”局面。
导致职业院校出现“三难”局面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企业认识不到位,参与度低。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型时期,部分企业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认识还停留在获取长期稳定的、价格低廉的劳动力层面,没有充分认识到通过产教融合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企业转型升级的助力器,是解决企业生产一线技术难题、工艺难题和提升服务质量的生力军,因而片面认为产教融合主要是院校的事情,自身并未参与人才培养过程[3]。二是高职院校贯彻国家政策不彻底,企业需求未得到满足,企业参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足。而当前高职院校多关注的是学生的实习和就业。企业的需求未得到满足,必然不愿全力参于产教融合之中。三是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因校企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反馈渠道[5],使得校企双方在产教融合的育人过程中各行其是的现象普遍存在。四是产教融合缺乏“双师双能型人才”的支撑[6]。高职院校与企业开展产教融合都面临着院校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和实践经验不足与企业技术人员专业理论和教学能力不足相共存现象,阻碍了产教融合的深度开展。
通过“提质培优、增值赋能”,我国职业教育已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急需“以学生为中心,成果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助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推动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教育主体开始从一元结构向二元结构跨行业发展。破解当前产教融合“三难”局面的精准策略是建立校企命运共同体。校企命运共同体是国家在宏观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时期对产教融合的顶层设计,也是现代职业教育转型发展的必然产物。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命运共同体,促进校企形成“价值共识、责任共担、利益共享、互融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的有机整体[7],不仅可以促进教育理念的改变,还能促进校企双方的产教融合从被动向主动、从形式向实质方向转变。
皖西卫生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学院”)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将成果导向教育教学理念融于教学改革,并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改革思路相结合,与企业共同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育人才的目标。
成果导向教育不同于与强调过程的输入式教育(IBE)[8]。它主张教育基于学生为中心,坚持以最终成果为导向,强调人人都能成功、个性化评定、精熟学习内容、绩效责任和能力本位,这与国家关于职业教育要“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营造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理念相吻合。遵照“一个机构、双元主体、深度融合、合作共赢”指导思想,以OBE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能力为核心,以培育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建立“招、管、教、学、研、创、培”为一体的校企命运共同体。
学院与无锡呈美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基于前期合作的基础上,秉着“知行合一、工学结合、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合作理念,2019年5月15日正式成立了皖西卫生职业学院呈美教育培训学院(以下简称“培训学院”),并将培训学院纳入学院医学技术系管理体系,以便更好地依托医学美容技术专业开展深度的产教融合和长久的校企合作。一是制定了培训学院章程,明确了校企双方的责权利。二是建立双主体管理模式,全面负责培训学院各项工作。培训学院成立了管理委员会,并配置了双主体管理团队、双专业带头人、双主体教学团队和双主体辅导员团队。管理委员会主任由学院分管教学副院长和企业董事长担任,负责培训学院规章制度的制订、协调校企合作关系及处理产教融合过程中出现的重大事项;副主任由学院系部主任和企业教育部部长担任,负责培训学院的日常管理;双专业带头人负责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及教学任务的安排等具体事务;双主体教学团队由学院专业教师与企业有大专及以上学历和3年以上工作经验技术人员组成,负责日常教学、技术技能培训和实训基地的管理;双主体辅导员团队由学院辅导员和企业辅导员组成,学院辅导员负责按照培训学院学生管理制度开展日常管理,企业辅导员主要负责传播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文化及企业行为规范等,培育企业认同感,提高职业素养。依照章程规定培训学院所有资产归国家所有,学院负责管理,企业有权使用。
按照培训学院章程要求,校企命运共同体开展以下活动:
2.2.1 共同开展招生 学院负责春季分类招生和秋季高考招生;企业负责社会招生。学院现有医学美容技术专业社招生在校学生26人。学院招生入学学生依照自愿原则,签订订单班培训三方协议(学院—企业—学生)正式成为培训学院的学员。
2.2.2 共定育人模式 培训学院设置“双专业带头人”,依托校企命运共同体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依照“以学生为中心”的OBE教育理念,校企共同商定学生最终学习成果,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对照岗位需求和职业发展规划,设置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
2.2.3 共同参与教学和学生管理 这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是共同参与教学:培训采取“一课双师”轮流教学制度[9]。通过“一课双师”制度,不仅有利于校企教师共同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给予学生更为客观公正的评价,更促进教学活动和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同时也有利于培育一支双师双能型的教学团队。
其次是共同参与学生管理。一是成立双辅导员制。培训学院学生在校期间配备双辅导员,即学院辅导员和企业辅导员。通过双辅导员促进校企文化的融合,共同打造开放的校企合作文化氛围,将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文化融入专业教育之中,使得学生逐步建立企业认同感。二是共同为学生评先奖优。为鼓励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努力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公司每年按招生数量出资一定金额设置奖学金,奖励品学兼优学生,奖励范围占专业学生数的20%。
2.2.4 共同开展科研 企业利用职业技能和生产实践经验的优势参与学院的教科研工作,为医学美容技术专业科研项目提供研发基地和技术、经验及设备支持。目前,校企共同承担省级质量工程两项,省级自然课题一项。
2.2.5 共建基地 企业提供设计方案,并以捐赠形式提供部分仪器设备;校方承担建设任务,按照美容业实体店标准共同建设模拟仿真实训基地,实现教学场所与工作环境、教学活动与工作内容无缝对接。
2.2.6 共育双创能力 依托校企合作在校园内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企业为基地建设提供技术指导和资金支持。基地由培训学院学生轮流自主经营,面向学校全体师生开展美容服务。基地的建立给广大学生提供了锤炼创新创业能力的平台。
2.2.7 共同培训员工 培训学院完备的教学设施和技术力量雄厚的师资为企业新员工入职培训和企业员工继续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培训学院为企业的各项培训提供免费师资和免费生活场所及免费试用各项教学设备。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培训学院克服各种困难,为企业45名新入职员工提供了为期一个月的培训服务。通过校企合作,为企业节约了大量的培训成本,让企业切实尝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红利。
2.3.1 企业需求得到满足,实现“学院—企业—学生”共赢 通过产教融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生产需求有机结合,企业不仅获得了生产所需的优质人力资源,还节约了大量的培训成本和时间成本,破解了“用工荒”问题;同时,也为企业员工终身教育提供了一个免费基地,解决了企业现有员工职业发展的问题。通过产教融合,学校实现教育理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通过产教融合,实现了学习—实习—就业的无缝对接,做到了“学习就是实习,实习就是就业”,从而保证学生百分之百的对口就业,破解了“就业难”问题。
2.3.2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借助产教融合,贯彻落实了OBE教育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最终学习成果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人人成功为目标,以个性化教学为手段,进行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改革,教学质量逐步提高。借助产教融合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2.3.3 校企“六个对接”,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和培育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 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共同育人,实现了“六个对接”,即:对接行业规范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对接职业标准构建课程体系、对接工作岗位安排授课内容、对接企业文化培育学生职业素养、对接工作环境建设实训基地、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对接构建双师双能型教学团队。校企合作共同编写职业技能实训教材6部,并培育了一支由17人组成的双师双能型教学团队。
2.3.4 助力乡村振兴,提高专业社会服务能力 培训学院针对来自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青年和城镇下岗职工提供免学费和免住宿费等优惠政策。培训学院对培训合格者统一组织参加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的职业资格考试,并保证百分之百的上岗就业。
2.3.5 深化产教融合,促进专业健康良性发展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专业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同时,也为专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源支撑。医学美容技术专业是学院2013成立的新型专业,通过积极开展校企合作,近几年获得了快速发展,现有在校生265人,校企专兼职教师17人,形成了一支专业知识扎实、技能娴熟的中青年双师双能型教学团队;医学美容技术专业现有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三个,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一个,既满足了职业技能教学的需要,也为在校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创新创业平台。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面对当前产教融合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困难,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进度存在一定放缓的迹象。政府应当发挥主导作用,积极为企业和职业院校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做好基础性工作和保障性工作。现阶段政府主要应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信息沟通是促使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成功的前提。目前,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是一对一的沟通。这样沟通形式效率极低,极大限制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开展的广度。政府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管理者和服务者应积极主动健全统筹协调机制,为职业院校和企业之间搭建一个联系的桥梁,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广泛开展。
当前,虽然党和国家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制定了方针和策略,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深度发展,也绘制了职业教育发展蓝图,但目前还缺少相应配套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保障,从而造成了校企合作双方的权利义务不明确,限制了校企合作的深度开展。政府应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尽快出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政策,并以法律法规形式明确下来,不仅能刺激校企双方开展产教融合的积极性,还能规范校企合作的形式和范围,促进校企深度合作。
当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展速度放缓的主要原因是现阶段国家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主要以提供宏观政策和原则性意见为主,缺少实质性详细方案[1]。院校和企业之间处于相互摸索阶段,严重阻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工作进度。若政府能为校企提供可以参考学习和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进度缓慢问题就迎刃而解。
目前,部分院校和学者开展了产教融合评价和激励机制的探讨,但仅限于院校层面。政府主管部门还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不能有效激发院校开展产教融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部分产教融合流于形式,且进展缓慢。建议政府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变“指导”为“考核”,督促院校主动作为,提高校企合作的有效度。
当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应遵循“政府主导、院校主动作为、企业积极参与”的指导思想,主动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的发展。实践证明,通过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校企双方基于OBE教育理念共同开展育人活动有助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