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汪 丹
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指向现实生活,重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技能以及身边的资源完成劳动任务的能力。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在小学劳动与技术教学中越来越重视突出创新,旨在让学生具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项目学习开展小学劳动与技术创新教学符合课程的本质特征,能够依托真实的任务让学生体验动手、动脑的过程,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素养,提升教学质量。
在教材中提供了许多开展项目学习的线索,如苏科版教材中,每课都包含了一个项目任务。教师可以活用教材,从不同的维度发掘项目创新空间,在教材的基础上予以适度拓展,进而形成创新教学的策略。
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中的许多项目都是运用材料制作物品,通过对材料的恰当使用和加工,使学生实现劳动技能的掌握。教师以“材料”为切入点展开创新教学,鼓励学生使用新的材料制作同类物品。如在制作“便携衣架”时,教师可以向材料维度创新,除了课本中用铁丝制作的方式以外,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使用纸板制作便携衣架。又如,“储蓄罐”是利用废旧包装盒制作出来的,在选择原材料、装饰等方面教师可以提供一定的帮助。新材料的性能发生了变化,但是物品的基本结构并未发生变化,基于材料创新的项目学习,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让学生学会灵活解决问题。
技术创新是指对实践过程中运用的技术进行调整,使之以其他方式实现操作目的。通过技术创新可以节约资源、提升效率,或者增强产品的功能表现,使之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更多便利。以技术创新的方式开展项目学习活动,可以让学生形成开放性思维,养成从多方面思考问题的习惯。在苏科版教材的内容中,我们就可以发掘技术创新的空间。如在“纸编花篮”项目中,教师引导学生使用“盘编法”编花瓶,感受其与“三股辫编织法”之间的差别。在“编织网袋”项目中,教师可以引入其他物品,引导学生根据物品的大小,尝试改良编织技术,进而编织一个更为实用的网袋。
设计创新是指在实践过程中对物品外观的创新,在生活中设计上的创新往往会给人们带来全新的体验,因此设计创新能力是创新素养的关键组成部分。在小学劳动与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设计的角度予以创新。如制作“丝网花”时,设计创新是主要的创新点,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制作更多造型的丝网花,让学生熟练掌握这项劳动技能。在“翻盖垃圾桶”项目学习中,教师可以附加设计创新方面的要求,鼓励学生设计出有别于教材的新型样式,如将筒盖设计为向日葵,将筒身装饰为可爱的小动物等。在推崇STEAM教育理念的当下,设计创新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这也是劳动与技术创新的重要方向。
项目学习要求以实际的任务为牵引,以完成任务为基本目标,让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提升。融入创新性任务的项目,要求学生以创造性的方式展开学习,这样的活动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必须学会巧妙导学。
项目学习中的各种创意要由学生提出,学生自身是实践活动的推进者。“如何做”不是由教师直接告知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发现。教师可以充当启发者的角色,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主要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启发学生,提问要以学生的已有知识为切入点,让学生认识到实践的普遍原理。例如,在开展“自制便携衣架”活动时,教师可以提问:“在用铁丝制作便携衣架时,你们是如何做到让衣架随意折叠展开的?”提出问题后,教师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并观察已经做好的铁丝便携衣架。学生会发现,连接部位的设计起着关键作用,这个部位使得衣架左右不能移动,但可以上下翻转。学生对实践规律产生认识后,教师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如何将纸板作为材料,在操作中运用同样原理予以制作。经过对前期经验的思考,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他们开始研究“如何使用一块单独的纸板充当挂钩与架臂之间的连接部位”等问题。学生的思维是实践的牵引,只有当学生形成自主思维,才能够找到完成任务的方法。
项目学习的组织形式是小组合作,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与实践提供交流平台。学生个体的思维有一定局限性,如果在合作中学习,就能够让学生接收到更多的信息,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对其他学生有着参考作用的影响,进而也能促进学生间彼此创意的生成。在开展项目学习时,教师可将学生设置为六人合作小组,开展拟定计划、讨论交流和动手操作等活动。例如,在开展“编织绳网”项目中,教师让学生准备大小、重量不同的物品,尝试用新的方法编织绳网。本项目活动在课外实施,学生在小组间展开讨论,拟定编织计划并予以实践。教师全程关注学生的实践过程,了解学生面临的具体困难,帮助学生适时解决困难。如一个小组准备的物品较重,他们认为绳网比较结实才能承重,因此学生选择较为坚固的麻绳作为材料,而且仍使用课本中打相邻结的方式编网,但编出来的绳网还是不够结实。在教师的建议下,学生将两条线一结改为四条线一结,这样绳结和绳网都更为有力,承重力更强。小组合作为项目学习提供了有利支撑,学习中的交流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思维发散,让他们能够更快地实现创新与突破。
在项目学习活动中,学生有很多奇思妙想,但是以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基础不一定能够实现这些设想,这时就需要教师提供辅导。项目学习是开放性的学习活动,对实践方式没有固定限制,因此教师在辅导中要突显个性差异,做到有针对性。如在“制作丝网花”的项目学习中,学生有多种多样的设计想法,如有的学生想用丝网做重瓣玫瑰,有的学生想用丝网做蝴蝶。每种设计创新的背后,都需要一定的技艺来支持,这就要求学生关注实际问题并设法解决。教师要重视倾听学生的问题,针对学生在制作中的具体困难提供辅导。如对制作重瓣玫瑰的小组,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细心运用工具,表现出花瓣的流畅感。我们可以通过示范,教会学生如何使用尖嘴钳、剪刀等劳动工具;对制作蝴蝶的学生,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如何表现蝴蝶身上的斑点,如将部分丝网予以染色表现彩色斑点,使用亮珠加强设计效果……在个性化的教学中,教师的辅导不再是统一化、均质化的,而是要帮助学生完成自设目标,能够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
评价是项目学习中的重要环节,在评价过程中教师不仅可以选出优秀作品,也可以引导学生回顾整个实践过程,并突出重视创新的价值维度。教师要重视两个方面的评价,以深化学生的劳动创新意识。
在劳动与技术课程的项目活动中,学生通过思考与实践完成了作品,他们期望展示作品的同时,也期望看到其他学生的作品。如此,教师就可以开展交流评议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重点介绍自己作品中的创新点和自己的实践心得,同时接受其他学生的点评。对于师生公认比较出色的作品,我们还可以让学生详细谈一谈自己的创作来源。每个学生都要参与展示与评价的过程,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其他的创新方法,进而形成开放性的思维品质。
对项目学习过程的评价至关重要。在实践与创新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付出了许多努力,如果教师对学习过程展开积极评价,能够表达教师对学生的肯定,进而深化学生的学习体验。如在“制作丝网花”活动中,有些学生不拘泥于“花”这个范畴,他们想到要用丝网做蝴蝶,教师便可以评价:“你们的想象力很丰富,而且有决心和耐心将创意付诸实施,老师为你们感到骄傲。”在过程评价中,教师要突出对创新精神的评价,认可学生求新、求变的实践态度,鼓励学生在劳动中展现独创性,以强化乐于创新的态度。
总之,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注重实践与创新,开展项目学习能够为培养创新能力提供平台,让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可以从多个维度挖掘项目学习中的创新空间,注重实施科学的引导与评价,促进学生创新素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