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真实的课堂相融相生
——“新语文”理念下的“融教学”主张探析

2022-03-17 23:39■文/邱
陕西教育·教学 2022年10期
关键词:师生文本融合

■文/邱 俊

坚守三尺讲台二十余年,于我而言,是梦想不断递进、对语文的认识不断走向清晰、教学观念和行为不断嬗变的过程。即让学生喜爱语文,让语文课成为语文课,让语文课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和使命。

当我的内心无限地融入课堂时,我和学生拥有了共同热烈的课堂期盼,借用连中国老师的说法:“沿着课一直走下去,就会遇到‘人’。”在课堂深处,我和学生遇到了更为完整、更为丰满的“人”,满心欢喜地走向美好,盛享语文浸润成长的蓬勃与葳蕤。

一、基于问题的叩问与审视

教学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每一步都是叩问。审视当前的语文教学,有人脚步坚定从容,有人方寸渐乱,越教越迷茫、越倦怠。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我立足课堂,反思自身,旁观他人,寻找令人堪忧的真正原因。从目前的语文教学现状来看,尤为突出的问题有四个方面。

1.学生主体虚假,内容形式化

教师注重对单篇课文的讲解、分析,以教者的文本解读替代了学生的理解感悟。教师讲解得多而学生思考得少,学生只是被动接受,加之教师以组织活动的方式体现课堂教学改革,看似形式多样却止于形式、流于跟风,难以获得实效和长效。

2.文本阅读浅表,感受体验结果化

阅读浅表化现象突出,学生漠视文字,在文字表面游离,不进行深入探究,缺少内在体验。教师将现成的结论直接或间接地传递给学生,一味致力于答案的寻找,追求结果的呈现,学生无法进入深度学习。

3.语文视野狭窄,教学内容书本化

在语文教学中,单一的基础知识教学和机械的能力训练现象屡见不鲜,部分教师眼里只有课本,忽略了教学与生活的联系,不会利用和挖掘身边大量的语文教学资源,致使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严重脱节,窄化了语文教学视野,影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4.心灵彼此隔离,教学过程模式化

在语文教学中,师生、生生、师本、生本之间都隔着一颗心的距离。师生灵魂不在现场,游离于课堂之外,无法融入其中,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二、基于路径的探索与正视

1.“新语文”的基本理念

“新语文”是适应新课改、新挑战、新学情的一种理念,是在尊重、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整合和提升的一种理念,是在尊重母语特点的基础上的求真和求效,是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变化的突破和创新,是在经历了模糊与清晰、遗忘与想起、贫乏与丰富之后的坚守和回归。“新语文”坚持语文教学内容与育人目标相融合,倡导走出知识本位、技术主义、文本为纲、讲解分析的教学模式,根据新的改革思路调整课程设计和实施路径,让学生的核心素养真正落地。

结合自身成长经历,我逐渐总结摸索出“新语文”理念下的“六五四三二一”体系。其中,“六”即语文教师成长的六条途径:在大量阅读中常学常新,在本真行走中守正创新,在教学实践中常教常新,在持续研究中常钻常新,在积极写作中常思常新,在教书育人中常活常新;“五”即五美追求:课要上得美,班要带得美,成绩考得美,文章写得美,生活过得美;“四”即要求四个坚守:坚守语言核心,坚守语文初心,坚守课堂静心,坚守师者本心。“三”即列举三种体现:每一节课都是新的创造,每一天都是新的开始,每一次文本解读都是新的体验。“二”即倡导两种修炼:修炼“可见”的专业智慧,修炼“不可见”的人格魅力。“一”即聚焦一种实践:“新语文”理念要落地在“融教学”的课堂中。

2.“融教学”的核心主张

我一直追求的理想语文教学,它是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各种素养之间的相融相生,是教师和学生主体之间的相融相生。针对前面所提到的语文教学中的种种割裂、隔离行为,“融教学”的提出既是融新鲜的教育理念、独特的教学识见、创新的教学智慧于一体的教学主张,又是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等因素于学生成长历程中的教学方法。

“融教学”的生命场在于课堂和生活,在于教师引领学生以融的态度、融的方式、融的行为在语言文字里行走,从而获得知识、体验情感、转化智慧、积淀文化,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可以说,“融教学”的语文课堂是师生精神融合的课堂,是师生生命成长的课堂。

(1)作为读者的“我”与文本作者的“我”融合

当作为读者的师生融入文本时,无形中建立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此时,读者就激活了文本,赋予了文本生命力,这其实是对文本的再创造,是文本教学价值的充分发挥。因此,教师须先于学生入文、入境,以自己的深入解读为基础,带着对文本的真切体验,激发、感染、唤醒学生,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让他们自主获取知识,读出“作者意”,读出“读者意”。

例如,在讲授《荷塘月色》一文时,我尝试从散文的特征入手,着力于“有我之境”的探寻,依文寻意,读出“真我”;读文识人,读出“隐我”;以文悟道,读出“有我”,层层推进,引导学生走进作者内心,感受作者的感情变化,了解作者复杂的内心世界,与作者进行对话。以“我”一线串珠,摸清“情感”的脉络,感受“情感”的变化,揣摩“语言”的味道,领会“语言”的深意,以主问题为导向,层层推进,通过朗读感悟与赏析品评相结合的方式,立足一池荷泛出圈圈涟漪,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我”中有作者,有学生,还有教师自己。这样的梯度探寻,能够使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真真切切的体验与思考。

(2)作为教师的“我”与学生的“我”融合

“融教学”追求的课堂是知识的融合,情感、思想的交融,学习场景的其乐融融,需要师生身心相融,深度参与,在教中学,在学中教,教学相长。

例如,在讲授贾平凹的《一棵小桃树》一文时,我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借助旁批,紧扣关键描写,把学生的视角由小桃树转到作者,实现了“物”与“我”的衔接:每个人的一生可能都有这么一棵树,不管多么微不足道,经历多少风雨,依然能凭借一缕馨香,从容抵达成长的彼岸。

(3)作为学习者的“我”与生活者的“我”融合

“融教学”注重从课本走向生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开发资源,适当创设情境,让作为学习者的学生与真实生活的个体相关联,真切体验,指向语用,培育素养。

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学习游记”时,我融入了本土资源《汉水安康》纪录片,设置了情境任务单,围绕课程标准的指向,根据教材内容与编写意图、学生学习心理及学习能力进行了统筹协调,确定单元教学主题为“万物美好,我在其中”,设置的大情境为“做一名传播美的使者”,具体安排了三个活动。活动一:向课文学习传播美;活动二:用生活体验丰富美;活动三:对游人介绍安康美。这三个活动循序渐进,梯度攀登,目的是突出“我在现场”的主体意识,带领学生用贴近生活的眼光去阅读,再把阅读获得的知识、方法应用于实践中,将语文听、说、读、写、做融为一体,形成丰富多元的动态系统。

又如,在讲授杨绛的《老王》一文时,我要求学生周末带上发现的眼、善感的心、丰富的情,关注身边那些曾经被我们忽略的平凡的“小人物”,仔细观察他们的外貌及言谈举止,用镜头定格一个美好的瞬间,让所见、所闻、所感在笔尖流淌,有兴趣的学生还可以尝试拍摄“街头小人物”微电影。这些真实情境下的任务学习,更容易使学生产生表达的欲望,是文本与学生经验融合的桥梁和支架,从学科的认知情境走向真实情境,打破文本与“我”的隔阂,打破课本与生活的隔阂,激活学生的个体体验,从而达到人文交融的理想境界。

(4)作为个体的“知识素养”与整体的“语文过程”融合

“融教学”强调语文教学的过程,反对教师刻板地以教知识为主,或是生硬地教方法,倡导教师基于学情,努力把语文知识、语文素养自然、无痕地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还要关注学生思维方式的打开,以及学生精神和生命体验的唤醒。

在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都是先疏通文意,让学生积累文言文词句知识,学会翻译文言文,再讲授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方法,这就容易导致“言”“文”分离。

我在执教《爱莲说》一文时,以“一字之情、读出内容”“一句之味、读出韵味”“一篇之美、读出情意”三个教学内容,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这三个问题由词到句到篇,由内容到情感到写法,可谓步步为营,层层深入,直指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巧妙地处理或强调了文言文的词句,并不显得刻意,而是顺势介入,自然而成,避免了教师忽视文言文教学、脱离学情的行为。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以朗读为手段,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细读文本,随文学言,言随文动,做到了言文交融、言文合一。

在执教《与朱元思书》一文时,我试图将影视知识、美术知识融入其中,打通文本与学生生活的连接点,让学生将感受到的山水之境于无形中融入自己居住地的山水之境,在虚实中亲近文言文。教学设计的主问题是“如果用拍摄的方法去字里行间欣赏富春江之美,你会有哪些‘独绝’的发现?”学生学会了视野开阔的空镜头、内容充沛的长镜头、意味深长的慢镜头、稍纵即逝的快镜头拍摄法,眼里有明净的天空、清澈的江水、湍急的浪涛、动感的山势、高耸的山峰、峥嵘的树木、悦耳的声韵、变化的光影……学生在拍摄活动中通过朗读掌握了文言文词汇,理解了句意,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让文与言恰到好处地融合,且有了温度,学生的兴趣十分浓厚。

3.“新语文·融教学”的关系

“新语文·融教学”的诞生是教师对教学使命的不断思考(包括对个体生命与学科价值的思考),更是对语文教学目标的思考,是建立在语文教学本质和个体生命深入思考之上的,彰显着语文学科的特质。从两者的关系上来看,“新语文”体现的方式是“融教学”,“融教学”诞生的背景是“新语文”,前者是理念,后者是实践;前者是方向,后者是路径;前者是追求,后者是方法;前者外化于形,后者内化于心。“新语文·融教学”自成一体,不可分离,共同建设着师生的精神家园。

三、基于价值的追寻与凝视

1.“融教学”的理论支撑

“融教学”主要是一线教师教学实践的主张,目前在理论建设上还不十分完善,这里仅就雏形思考进行初步阐述。

“融教学”的哲学依据是视域融合理论,视域融合是德国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核心概念,具体指理解的过程性实质,把理解看作是不同主体间的视域融合,着重强调理解者和理解对象之间互相交融的一种状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个过程是历史和现在、客体和主体、他者和自我的无限融合过程。教学是以理解为主的教学,“融教学”就是在遵循语文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将哲学中渗透的教育观与语文教学实际结合起来,从语文教学现状出发,紧扣课标,以视域融合理论为依托,结合美学等相关理论实施的语文教学法。教师和学生作为独立个体,师生融合、生生融合、师生与文本融合的过程,最终促成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成长,灵魂的塑造与提升。

于漪老师认为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语文教师必须“教文育人”。“融教学”理念的根基是于漪教育思想,强调语文教育是民族文化之根的教育,语文课堂要抓住语文和思维融合的核心,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知识发展、思想情操陶冶于一体;倡导大语文观,把语文课堂延伸到课外、校外,为学生打开认识现代社会、认识生命价值的大门。

2.“融教学”的价值追求

(1)改变现状,突破应试教育的藩篱

当前,尽管广大语文教师已有意转变教学理念和行为,但囿于认识偏差的局限,教学实施效果不够理想。“融教学”主张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都应该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师要努力促进学生融入“真”的学习状态中,并改变单一的语文教学方式和机械的能力训练,多手段地创设教学情境,多样化地拓展实践方式,还要突破唯分数、唯课本、唯应试的藩篱。

(2)满足需求,走向真实的深度学习

建构主义和深度学习理论提出,学习既是一种认知过程,又是根植于社会文化和现实生活的建构过程。从学习者的立场来看,“融教学”理念在关联课内与课外、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在学科认知、个人体验、社会生活情境融入的过程中,完成多样灵活的语文任务,通过具体的任务和活动引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让学习真实发生,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从浅表学习进入深度学习。

(3)师生共生,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融知识性、生活性、探究性、交际性、开放性为一体的学习任务,融知识于活动中,融知识于学习方法的获得中,不仅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还是师生成为学习共同体的有效途径。学生通过参加活动学习知识、提升能力,教师通过指导及在共同体中相互学习,明确自己指导者、学习者、合作者的身份与位置。

(4)滋养生命,塑造丰富健全的人格

“融教学”语文课堂是师生精神融合的课堂,是生命成长的课堂,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课堂,其终极目标是文化熏陶濡染,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培养和发展具有语文核心素养的生命个体。

综上所述,我所主张的“新语文”理念下的“融教学”,作为一种在实践中思考、发现、探索、研究,符合语文学科特点的教学主张,已有丰富的实践基础,但科学理论体系还在进一步完善中。例如,读与写的融合、问题与情境的融合、思维与训练的融合、内情与外情融合、预设与生成的融合、言与意的融合、追问与思考的融合、方法与过程的融合、助学系统与自读的融合等二十余种“融教学”课堂样态,以及内容上读思融合,方法上学教融通,情感上内外融洽,思想上表里融会的“融教学”操作要领、实施策略等,我都是遵循着“让教学真实发生”的课堂原则,在努力实现语文教学的相融相生。

猜你喜欢
师生文本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