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难点与对策

2022-03-17 23:25汤飚
池州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院校

汤飚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 国际商务与旅游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课程思政注重发挥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调动教师积极参与课程育人的主动性。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强调,“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为高等院校的课程思政改革建设指明了方向。2021年6月,教育部颁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内容与主要原则,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更加有效的指导性建议。课程思政的本质是对当前存在教育问题的现实回应,能有效改变学生知识、能力、素养不相匹配的局面。课程思政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将其有效融入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之中,有助于落实高职院校的立德树人目标。

1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发展

课程思政这一概念的诞生与新时代的教育实践密切相关,在课程的教学与实践活动之中,培养有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课程思政源于上海高校的具体实践,在上海成功实践,取得相应的研究成果之后,有着从上海逐步走向全国的发展过程。根据其发展的过程,结合课程思政相关文件政策的颁发,可以划分为起步探索阶段、普及推广阶段与全面建设阶段。

第一阶段:起步探索阶段(2013—2017)

从2013年起,上海高校开始尝试探索挖掘各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陆续推出《大国方略》等“中国系列”的品牌课程,探索构建思政课、综合素养课、专业课三位一体的思政课程体系。在这之上的实践探索之后,课程思政理念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之中。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精神,2017年,教育部在上海召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质量年暨高校课程思政现场推进会”,进一步推进了上海各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上海的先行先试的部分高校纷纷被邀请到全国各地高校积极推广上海经验。同年12月,教育部印发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作实施纲要》,要求各地各高校大力推动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程教学改革。在这一时间段里,课程思政由上海部分高校的探索逐步演变为各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要求。

第二阶段:普及推广阶段(2018—2020)

2018年后,习近平总书记就课程思政的课程育人提出了许多新要求。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要求高校要明确所有课程的育人要素和责任,推动每一位专业课老师制定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1]。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是对课程思政认识的聚焦与深化。次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又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2]。2020年5月,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教育部印发了《纲要》,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作出宏观层面上的整体设计和全面部署,又一次助推了课程思政建设的热潮。

第三阶段:全面推进阶段(2021—)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深入实施《纲要》的相关文件精神,2021年6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公布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名单的通知》,此次推出示范项目是为了及时总结经验、选树典型、以点带面、全面推进;进一步强化示范引领,健全优质资源共享机制和平台建设,加大支持保障力度,构建多层次课程思政建设示范体系,全面推进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2021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要坚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把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广泛覆盖与分类指导结合起来,坚持守正创新,推进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使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始终保持生机活力。

2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主要难点

高职院校较之本科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起步较晚,进程较慢。近年来,各高职院校根据上级文件要求,纷纷成立课程思政建设的有关组织机构,制定了课程思政建设方案,开展了一系列课程思政的实践活动,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加强课程思政团队建设、举办课程思政教学比赛,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与二级教学机构搭建课程思政一体化平台等。但是,由于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与客体等不同原因,目前高职院校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中还面临着诸多的问题。

2.1 教师的育人素养与能力有待提升

课程思政实施关键在教师,教师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肩负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双重任务。在实践教学中有的专业课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不重视育人,认为育人是思政课教师的责任,缺乏育人意识。有的高职院校教师长期更多强调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素养,缺乏对自身的育德素养与育德能力的提升,因此课程思政实施能力不足,挖掘思政元素有困难,思政元素融入不够自然。有的专业课教师理论素养有所欠缺,不能落实“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由此表现为教师的素养能力与课程思政的内在要求符合度有待提升。

2.2 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的契合度有待提高

从广义的课程思政定义来看,课程思政的课程类型分为综合素养课、专业课、思政课。不同类型的课程,其蕴含的思政元素类型与特质不尽相同。专业课程要从自身的基本特质出发,选取与知识点相匹配的思政价值坐标,深度挖掘自身所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和资源,思政融入课堂,必须如“盐”融水一般,如果无视不同专业课程的特质,而强行融入,生搬硬套,或者无视思政元素的系统性而随意挖掘、片面解读,这偏离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正确轨道。在对课程思政的理解上,有的教师把课程思政简单理解为“课程”+“思政”的组合词,导致在进行课程教学时,通过“课前五分钟课程思政”这一无效方式去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导致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的不能完全契合,从而不能达到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

2.3 思政元素与建设院校的融合度有待加强

思政元素要与各地各高职院校的高度融合,必须因地制宜、因校制宜。不同高职院校由于办学历史、地理位置、人文情怀不同,其课程思政建设的着力点与关键处也有所不同。高职院校应因地制宜,将当地具有重要价值的历史文化资源融入课程思政之中,同时结合学校的办学历史、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特色等,探索植入学校悠久历史、红色基因、校园文化基因,体现因校制宜,从而达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作用和效果。但是现在不少高职院校,缺乏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整体化建设规划,一味奉行“拿来主义”,直接把别的学校的优秀经验与教学案例进行照搬照套,缺乏对学校特色进行充分挖掘,使课程思政停留在抽象层面,牵强附会、碎片化、显得“不接地气”。

2.4 课程思政的效度评价有待完善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复杂化、多样化的形态,如何去量化评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较为困难。目前不少高职院校对教师是否有效地开展课程思政的考核指标过于简单,考核主体单一,考核流程单向,甚至有的高职院校仅通过学生问卷调查等手段来对课程思政的效度做出评估,忽视教学活动是复杂化、多样化的教学过程,不能做到全面客观准确地开展对课程思政的效度评价。

3 推进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对策

如何不断增强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性与针对性,是当前高职院校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根据当前课程思政所面临的难点与重点问题,高职院校需要找准课程思政的发力点,精准施策,进而把课程思政建设真正推向深处、落到实处。

3.1 进一步增强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

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决定着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效。《纲要》提出,要注重能力提升、注重合作交流、注重示范引领、注重资源共享、注重理论研究,推动广大教师进一步强化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见功见效。因此,各高职院校要进一步通过各级各类课程思政培训交流平台,开展师资培训、教学观摩、技能大赛、经验交流等,帮助教师树立课程思政育人理念,提升课程思政元素挖掘能力和课程思政教学组织能力。以提质培优行动计划、思政课教学创新团队和思政课示范课堂建设为引领,打造思政课教学科研团队,大力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积极引导教师探索课程思政教学新模式,为学校开展课程思政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以教学能力比赛和课程思政教学比赛为抓手,不断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团队协作能力;要充分发挥思政课程对于课程思政的引领示范作用,创新思政课程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方式方法。

3.2 进一步提高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的契合度

进一步提高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的契合度,就要对专业课程内容进行重新认识和梳理,按照教学设计梳理的主线,以问题为导向重构课程大纲,确定好课程思政的主题,并以确定的主题为主线,形成贯穿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脉络,然后再延伸到项目、任务、知识点和技能点;要站在课程整体性和系统性的视角,探寻理论知识与育人元素相契合的原则、途径和方式,把握好理论知识与育人元素融合的契合点。高职院校每一门课程的类型、内容和受众各不相同、各有特点。因此,每位教师应该对自己讲授的课程进行深入研究,回归专业课本源,避免泛课程思政化,提高契合度。

3.3 进一步在课程思政与高职院校的“融入”上下功夫

课程思政的元素既包括通用的育人元素,即与本课程、本专业、学校没有必然联系的思政元素,将一般的知识原理与价值意蕴有机契合,使教学内容与主流价值观同向同行、同频共振。也有与课程背景有关特色、本校历史等的育人元素,课程思政要与学校特色、办学优势相结合。在融入的方法上既要遵守教育教学规律更要体现活,新鲜的视角切入,巧妙的教学设计,优化的教学呈现,把理论融入故事、用故事明晰道理、以道理赢得认同,从而引发学生的广泛共鸣。

3.4 进一步完善课程思政的效度评价

关于课程思政教学效度的评价,教育部在《纲要》中已做出纲要性体系性的说明,要求构建包括课程思政的考核主体、考核内容、考核结果的运用等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体系。课程思政的效度评估从教育研究的角度来看,更多应站在学生角度对思政元素的认知与践行度以及内容的感知与满意度去设计。将思想引领、价值培养、能力提升等都纳入课程思政评估体系,综合考量课程教学的融入度和对学生的影响度,综合运用定量及定性的方法开展有图有真相的评价,以此检验课程思政的育人效度。

在实施评价中,既可由高职院校自己组织对某个专业或某门课程思政教学有效性的评价,也可请第三方专门机构进行评价。目前,各高职院校主要以校内评价为主。从评价主体上看,为保证其全面性和科学性,应体现多元化;但在实际操作中可根据评价主体而有所侧重以此体现出不同视角,专业课教师是课程思政评价的主体,主要对学生在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对专业价值的认知、专业方面的操守、对与专业相关社会现象的分析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辅导员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两支重要的队伍,在课程思政的效度中评价不能缺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则更为侧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专业思想引导的评价。辅导员则更加需要关注学生日常行为的变化,如平时积极性、主动性以及与专业相关的社会活动尤其是公益活动的参与度等。为使不同评价主体评价更及时、准确,各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部门应积极搭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路径,如课程思政一体化共建平台。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建设仍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需要从任课教师、思政元素、效度评价等进行深化与改革。高职院校进一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势在必行,需要不断完善课程思政的体制机制。在此基础上,方能使高职院校获得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共筑“大思政”格局。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院校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