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春梅
语文是一门涉及面非常广的学科,需要学生具备多方面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开展思辨性阅读,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辨析、推理、判断等一系列思维活动深入理解课文,能培养他们的独立精神和创新能力。《白鹅》是小学语文统编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的一篇状物类散文,为著名漫画大师、散文家丰子恺所作。下面就以此篇课文的课堂教学案例为支点,从“主题、质疑、写法”三个角度立足学生的学情,尝试思辨性阅读的教学策略,以求达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统编版教材以单元为体例选编课文,每个单元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白鹅》所在单元的学习主题是“名家笔下的动物”。丰子恺笔下的白鹅是一种非常高傲的动物,性格鲜明,可亲可爱。那么,丰子恺用了哪些词语传神地描摹出白鹅的特征呢?课堂上,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对文中的一些“新鲜词汇”进行思辨,从而理解作家在写作中的匠心独运。
“新鲜词汇”是指学生在以前没有见过、没有读过,也没有听过的词汇,能激发学生的新鲜感和好奇心。《白鹅》一文中出现了很多新鲜词汇,如第3自然段中描写白鹅叫声的“严肃郑重、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等,第4自然段中描写白鹅步态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净角出场、傲然地站着、毫不相让”等,第5自然段中描写白鹅吃相的“三眼一板、一丝不苟”以及第7自然段中的“架子十足”等。这些四字词语,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充满了新鲜感,因而能激发探究阅读的浓厚兴趣。学生在生活中接触白鹅的机会并不多,对于白鹅的印象大都来自唐代骆宾王所写的古诗《咏鹅》。骆宾王笔下的鹅是“向天歌”,即大白鹅会伸直了脖子大声叫唤,“歌”的意思含有快乐的情绪;而丰子恺笔下的大白鹅却是一脸严肃相,叫声又大又响。教师出示骆宾王所写《咏鹅》这首古诗的插图,学生可以看到一群白鹅在池塘里快乐地游来游去,怡然自得;再出示丰子恺所作的《白鹅》一文的插图,学生就感受到这只白鹅的傲气:昂首挺胸、目不斜视、阔步朝前。联系课文中白鹅也能看守门户的特点,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这些描写白鹅叫声的四字词语的意思,并展开了大胆想象:当有生客进来时,白鹅就会用严厉的声音大声叫喊:“你是谁?为什么不通报我一声?”当篱笆外有人走过时,它会扯着喉咙大声吼道:“外面是谁在走动?最好离这儿远一点!不然我就要对你不客气啦!”还有诸如“三眼一板”这个词,很多学生都是第一次见到,通过查字典,知道这个词的意思是“比喻言语、行动有条理或合规矩。有时也比喻做事死板,不懂得灵活掌握”。那么,课文中是说白鹅遵守规矩还是做事死板呢?“三眼一板”的用法又一次引发了学生的思辨。他们对课文中白鹅吃的食作了详细分析,白鹅吃饭必须有三样东西下饭,即水、泥、草,缺一不可;吃饭的顺序也是固定不变的:先吃一口冷饭,再喝一口水,然后去别处吃泥和草;如果发现狗来偷食,它也只会虚张声势咬一下狗,叫骂一声,吃饭的顺序却依然不变,吃饭的心态依然不急不躁。由此可见,丰子恺笔下的白鹅在吃饭方面比较呆板,不知道针对具体的情况进行变通,这才会导致它吃饭的时候,“非有一个人侍候不可”,不然它的饭又会被狗偷吃掉。
通过探究文中的新鲜词汇,学生对丰子恺笔下的白鹅进行了仔细审视,认识了大白鹅与众不同的个性特征,同时也了解了作者用词生动、形象的写作特点。
思辨性阅读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引导学生从文中的词语中寻找矛盾之处进行思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探究,对所疑之处进行推敲、深挖,产生新的想法,从而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
当丰子恺初次见到白鹅在院子里“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的姿态时,第一印象是“好一个高傲的动物”。“高傲”的意思是“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好一个”却是表示赞叹的语气,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矛盾的感觉呢?学生不由得打了个问号。此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出示丰子恺的画作《白鹅》,同时在图片上出示第一自然段的内容,让学生图文对照着读一读,想象此时白鹅突然来到一个陌生环境里的感受。从白鹅的样子可以看出,此时它不但没有惊慌失措、大喊大叫,反而是镇定自若地在院子里踱来踱去,俨然像一个将军似的神清气定。这样的高傲是白鹅的一种自然常态,毫无矫揉造作之感,丝毫不会让人产生讨厌的情绪,反而让人产生一丝喜欢。除了白鹅的外表给人高傲的感觉以外,课文中还通过一个过渡句“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吃相中”来引出白鹅的高傲是有许多实例可以印证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描写白鹅吃相时的一个词语“鹅老爷”。作者把白鹅称作“老爷”,这是为什么呢?在学生的理解中,被称为“老爷”的人应该是做官的人,是有权有势的人,鹅的地位怎么能和老爷相提并论呢?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就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找一找课文中描写鹅老爷模样的句子。比如“这样从容不迫地吃饭,必须有一个人在旁侍候,像饭馆里的堂倌一样”,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理解“侍候”的意思就是服侍,就是鹅吃饭时必须有人站在它的身边照料它的饮食,供它使唤;“堂倌”是以前用来称呼饭馆服务员的称谓,供人差遣,地位低下。课文中谁是白鹅的“堂倌”呢?当然是作者。为了照料鹅吃好饭,作者就站在鹅的身边侍候它,真像一位堂倌。作者把自己比作“堂倌”,是有意降低自己的地位,显示鹅的尊贵。那为什么作者心甘情愿做白鹅的堂倌呢?进一步探究以后,学生就不难体会到作者是在把白鹅当作自家的小孩一样对待,可见作者这样写实际上表达的是对白鹅的喜爱之情,使用“鹅老爷”一词是明贬实褒啊!又如“因为附近的狗,都知道我们这位鹅老爷的脾气,每逢它吃饭的时候,狗就躲在篱边窥伺”,“窥伺”一词的意思是指暗中观望动静,等待机会,是个贬义词。通过讨论,学生能从这句话中知道附近的狗都知道白鹅的吃法和吃食的规律,争着做“小偷”,可见白鹅是多么严格地遵守着自己制定的吃饭规矩啊!白鹅的饭被狗吃完了,也只是昂首大叫,耍老爷脾气。细细品味“鹅老爷”这个词,就可以感受到作者言语间流露出来的亲昵之情。学生由此还找出了其他明贬实褒的词语,如“不胜其烦”“架子十足”等,体会到作者明面上写自己的不耐烦、写白鹅的“缺点”,其实都是在称赞白鹅的优点,是在用反语写出对白鹅的欣赏之情。课文中常常会出现一些看似矛盾的地方,通过质疑,调动了学生想要探究并解决问题的兴趣,这样学生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批判性的思维中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思辨性阅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描写同一种动物,由于作家对生活的观察角度不同,叙述语言的风格不同,写出来的文章也就各具特色。因此,在学习课文时,对作者所采用的写作手法进行思辨,能使学生更好地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
在《白鹅》一文中,作者多处使用了对比的手法。描写白鹅叫声高傲的时候,通过“不亚于狗的狂吠”把鹅的引吭大叫和狗的狂吠作比较,让人体会到鹅的叫声的响亮和严厉。描写白鹅步态高傲的时候,用鸭的“急速”与鹅的“从容”进行对比,突出白鹅步调之沉稳冷静,鸭的“局促不安”与鹅的“大模大样”的对比显示了白鹅的大家风范。作者还把白鹅走路比作“京剧里的净角出场”,“净角”是京剧里的五大行当之一,课堂上可以先让学生互相交流对这个角色的了解,然后播放净角出场的视频片段以及白鹅走路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并让学生演一演白鹅走路的姿态,进一步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描写白鹅吃饭时,也用了比较的方法,狗如同小偷般的猥琐“静候”伺机偷食,白鹅则掼老爷派头,只会责备人们没有供养好它。在作者的眼中,这一切都是多么自然,多么有趣。而学生读着读着,也会跟作者一起忍俊不禁,大笑出来。作者在文中着墨最多的是描写白鹅吃相的部分,比如写白鹅的三样下饭菜,用了“一样……一样……一样”的句式,采用的是一一列举的方法;举例说明白鹅吃饭的过程,用了“先……再……然后”的句式,用表示时间顺序的关联词把白鹅的吃相详尽地描写了出来,作者为什么要这样不厌其烦地描写呢?此时可以联系丰子恺的生平,向学生介绍丰子恺最负盛名的是散文作品,他的散文都是选取自己最熟悉的生活题材,擅长用最质朴的文字表达所见所感,在几乎接近白描的朴素文字中倾注最真挚的情感,这样的写法很容易打动读者的心灵而引起共鸣。学生再读详细描写白鹅吃相的这段文字,就读出了白鹅吃相的可笑。同时学生也明白了写好文章的诀窍:不在于使用华丽的辞藻,而在于是否写出真情实感。
语文学习提倡个性化阅读,而积极的思辨能使学生大大提高阅读中的思维含量,对所学的内容产生自己独特的见解,从而逐步养成独立自主、理性思维的习惯。
当然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事,还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多多研究教学内容,研究教学对象,研究教学手段,鼓励学生从多方面去辨析词语的意思、质疑矛盾的问题、探究行文的方法,让学生在积极的思辨中产生灵感的火花,从而真正地触动自己的思维,提高语文素养。